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天子都也。
金勝山 《郡國志》曰:金勝山,昔有人於此拾得金勝,因以名之。
山有趙炳祠,炳善方術,廟至今無蚊蟲。
《異苑》曰:孫權時,永康人入山還得大龜,烹之不爛,即此山也。
長山 《郡國志》曰:長山,相連遙三百裡,一名金華山,即王方平初起,遇道士教以仙方處。
《吳錄地理志》曰:常山,仙人采藥處,謂之長山。
山南有春草岩,折竹岩,岩間不生蔓草,盡出龍須,雲赤松羽化處。
又有似龍須而粗大者,名為虎須,不中為席,但以其蓑為燈炷。
又《抱樸子》雲:左元放言金華山可以合神丹,免五兵洪水之患。
又按《輿地志》雲:金華山連亘三百餘裡。
畢嶺 《輿地志》曰:東陽畢嶺之下有錢嶺,往往人於嶺下獲大錢,今俗謂之錢嶺。
銅山 《東陽記》曰:銅山,下有泉,水色鮮白,号為銅泉。
又按《異苑》曰:吳時,有軍士五百人,破洞得一銅釜,将欲破之,水從中暴發,遂成湖以溺,人皆死於此。
昆山 《東陽記》曰:昆山,頂上有一孤石,高可三十丈,其形如甑,人謂之石甑。
騎石山 《郡國志》曰:騎石山,如人騎馬而無頭,昔有神巫以印指馬,馬頭即落,則此山也。
江郎山 《郡國志》曰:江郎山有三峰,峰上各有一巨石,高數十丈,歲漸長。
昔有江家在山下居,兄弟三人神化於此,故有三石峰在焉。
又有湛滿者,亦居山下,其子仕晉,遭永嘉之亂不得歸,滿乃使祝宗言於三石之靈,能緻其子,靡愛斯牲。
旬日中,湛子出浴水邊,見三少年使閉眼入車欄中,等閑去如疾風,俄頃間從空堕,恍然不知所以,良久乃覺是家園中也。
石室山 《郡國志》曰:石室山,一名石橋山,一名空石山。
晉中朝時有王質者,嘗入山伐木,至石室,有童子數四,彈琴而歌,質因放斧柯而聽之。
童子以一物與質,狀如棗梅,含之不複饑,遂複小停,亦謂俄頃,童子語曰:"汝來已久,何不速去?"質應聲而起,柯已爛盡。
天階山 《建安記》曰:天階山,在将樂縣南二十裡,山下有寶華洞,即赤松子采藥之所。
洞中有石燕、石蝙蝠、石室、石柱,并石臼、石井,俗雲其井南通沙縣溪。
複有乳泉自上而滴,人以服之。
登山頂者,若昇碧霄,故有天階之号。
太湖山 《建安記》曰:大湖山,在浦城縣西南一百裡,一名聖湖山,湖在山頂。
昔有采藥者止此湖畔,見滿湖芙蓉,涉水采之,乃石也,亦有禽鳥,遠望如飛,近視則石。
孤山 《建安記》曰:孤山,在環璋之間,其地坦平,悉是溝塍阡陌,以此山挺然孤立,因以名之。
梁江淹為吳興令,雲此地有碧水丹山,珍木靈草,昔為淹之勝境。
泉山 《泉山記》曰:山頂有泉,分為兩派,一入處州,一入建溪,即《漢書》朱買臣所謂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
即此山也。
梨嶺 《泉山記》曰:梨嶺因梨以名之,記雲南嶺下道東,有鐘離古亭迹存焉。
武夷山 蕭子開《建安記》曰:武夷山,高五百仞,岩石悉紅紫二色,望之若朝霞,有石壁峭拔數百仞於煙岚之中。
其石間有木碓砻簸箕籮竹箸什器等物,靡不有之。
顧野王謂之地仙之宅。
半岩有懸棺數千。
傳雲: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因名之。
又《坤元錄》雲:建陽縣上百餘裡,有仙人葬山,亦神仙所居之地。
《郡國志》雲:漢武好祀天下嶽渎,此山預祭,故曰漢祀山。
闌幹山 《建安記》曰:闌幹山,南與武夷山相對,半岩有石室,可容六千人,岩口有木欄幹,飛閣棧道。
遠望石室中,隐隐有床帳案幾之屬,岩石間悉生古柏,懸棺仙葬,多類武夷。
雞岩 《建安記》曰:雞岩,隔澗西與武夷山相對,半岩有雞窠四枚,石峭上不可登履,時有群雞數百飛翔,雄者類鹧鸪。
魏王泰《坤元錄》雲:"武夷山澗東一岩上有栖雞。
"即此是也。
烏嶺山 《烏嶺山記》曰:烏嶺峻極,不通牛馬,以其烏居山連接,因以為名。
魏王泰《坤元錄》雲:邵武北有庸嶺,一名烏嶺,北隰中有大蛇,為将樂令李誕女所殺者。
金泉山 《建安記》曰:金泉山,南枕溪,有細泉出沙,彼人以夏中水小披沙掏之得金。
山之西有金泉祠。
演仙山 《建安記》曰:演仙山,故老相傳雲,演氏煉丹於此山,竈之餘基近猶存焉。
此山東面亦略通人徑,山中出橘,其味甘,人有食者即可,攜之出山即迷道。
又有演仙水出此山,當郡城北為大河,莫知其深淺,兼下有暗窦入城,流出於劍潭,居人資之,常流不絕。
《太平禦覽》 宋·李昉
金勝山 《郡國志》曰:金勝山,昔有人於此拾得金勝,因以名之。
山有趙炳祠,炳善方術,廟至今無蚊蟲。
《異苑》曰:孫權時,永康人入山還得大龜,烹之不爛,即此山也。
長山 《郡國志》曰:長山,相連遙三百裡,一名金華山,即王方平初起,遇道士教以仙方處。
《吳錄地理志》曰:常山,仙人采藥處,謂之長山。
山南有春草岩,折竹岩,岩間不生蔓草,盡出龍須,雲赤松羽化處。
又有似龍須而粗大者,名為虎須,不中為席,但以其蓑為燈炷。
又《抱樸子》雲:左元放言金華山可以合神丹,免五兵洪水之患。
又按《輿地志》雲:金華山連亘三百餘裡。
畢嶺 《輿地志》曰:東陽畢嶺之下有錢嶺,往往人於嶺下獲大錢,今俗謂之錢嶺。
銅山 《東陽記》曰:銅山,下有泉,水色鮮白,号為銅泉。
又按《異苑》曰:吳時,有軍士五百人,破洞得一銅釜,将欲破之,水從中暴發,遂成湖以溺,人皆死於此。
昆山 《東陽記》曰:昆山,頂上有一孤石,高可三十丈,其形如甑,人謂之石甑。
騎石山 《郡國志》曰:騎石山,如人騎馬而無頭,昔有神巫以印指馬,馬頭即落,則此山也。
江郎山 《郡國志》曰:江郎山有三峰,峰上各有一巨石,高數十丈,歲漸長。
昔有江家在山下居,兄弟三人神化於此,故有三石峰在焉。
又有湛滿者,亦居山下,其子仕晉,遭永嘉之亂不得歸,滿乃使祝宗言於三石之靈,能緻其子,靡愛斯牲。
旬日中,湛子出浴水邊,見三少年使閉眼入車欄中,等閑去如疾風,俄頃間從空堕,恍然不知所以,良久乃覺是家園中也。
石室山 《郡國志》曰:石室山,一名石橋山,一名空石山。
晉中朝時有王質者,嘗入山伐木,至石室,有童子數四,彈琴而歌,質因放斧柯而聽之。
童子以一物與質,狀如棗梅,含之不複饑,遂複小停,亦謂俄頃,童子語曰:"汝來已久,何不速去?"質應聲而起,柯已爛盡。
天階山 《建安記》曰:天階山,在将樂縣南二十裡,山下有寶華洞,即赤松子采藥之所。
洞中有石燕、石蝙蝠、石室、石柱,并石臼、石井,俗雲其井南通沙縣溪。
複有乳泉自上而滴,人以服之。
登山頂者,若昇碧霄,故有天階之号。
太湖山 《建安記》曰:大湖山,在浦城縣西南一百裡,一名聖湖山,湖在山頂。
昔有采藥者止此湖畔,見滿湖芙蓉,涉水采之,乃石也,亦有禽鳥,遠望如飛,近視則石。
孤山 《建安記》曰:孤山,在環璋之間,其地坦平,悉是溝塍阡陌,以此山挺然孤立,因以名之。
梁江淹為吳興令,雲此地有碧水丹山,珍木靈草,昔為淹之勝境。
泉山 《泉山記》曰:山頂有泉,分為兩派,一入處州,一入建溪,即《漢書》朱買臣所謂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
即此山也。
梨嶺 《泉山記》曰:梨嶺因梨以名之,記雲南嶺下道東,有鐘離古亭迹存焉。
武夷山 蕭子開《建安記》曰:武夷山,高五百仞,岩石悉紅紫二色,望之若朝霞,有石壁峭拔數百仞於煙岚之中。
其石間有木碓砻簸箕籮竹箸什器等物,靡不有之。
顧野王謂之地仙之宅。
半岩有懸棺數千。
傳雲: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因名之。
又《坤元錄》雲:建陽縣上百餘裡,有仙人葬山,亦神仙所居之地。
《郡國志》雲:漢武好祀天下嶽渎,此山預祭,故曰漢祀山。
闌幹山 《建安記》曰:闌幹山,南與武夷山相對,半岩有石室,可容六千人,岩口有木欄幹,飛閣棧道。
遠望石室中,隐隐有床帳案幾之屬,岩石間悉生古柏,懸棺仙葬,多類武夷。
雞岩 《建安記》曰:雞岩,隔澗西與武夷山相對,半岩有雞窠四枚,石峭上不可登履,時有群雞數百飛翔,雄者類鹧鸪。
魏王泰《坤元錄》雲:"武夷山澗東一岩上有栖雞。
"即此是也。
烏嶺山 《烏嶺山記》曰:烏嶺峻極,不通牛馬,以其烏居山連接,因以為名。
魏王泰《坤元錄》雲:邵武北有庸嶺,一名烏嶺,北隰中有大蛇,為将樂令李誕女所殺者。
金泉山 《建安記》曰:金泉山,南枕溪,有細泉出沙,彼人以夏中水小披沙掏之得金。
山之西有金泉祠。
演仙山 《建安記》曰:演仙山,故老相傳雲,演氏煉丹於此山,竈之餘基近猶存焉。
此山東面亦略通人徑,山中出橘,其味甘,人有食者即可,攜之出山即迷道。
又有演仙水出此山,當郡城北為大河,莫知其深淺,兼下有暗窦入城,流出於劍潭,居人資之,常流不絕。
《太平禦覽》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