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亭山。
洛思山 孔晔《會稽記》曰:永興縣東五十裡,有洛思山。
漢太尉朱偉為光祿大夫時,遭母哀,欲蔔墓此山,将歸洛下,冢師歸登山相地,因謂冢師雲:"去鄉既遠,歸思常深。
"忽極目千裡,北望京洛,遂萦咽而死,葬山頂。
故以為名。
烏帶山 孔靈符《會稽記》曰:諸暨縣西北有烏帶山,其山上多紫石,世人莫知之,居士謝敷少時經始諸山,往往遷昜,功費千計,生業将盡,後遊此境,夜夢山神語之曰,當以五十萬相助,覺甚怪之,旦見主人床下有異色甚明澈,試取瑩拭,乃紫石,因問所從來,雲出此山。
遂往掘,果得,其利不訾。
龍頭山 孔靈符《會稽記》曰:上虞縣有龍頭山,上有蘭峰,峰頂盤石廣丈餘,葛洪學仙坐其上。
壇宴山 孔晔《會稽記》曰:始甯縣有壇宴山,相傳雲仙靈所宴集處,山頂有十二方石,石悉如坐席許大,皆作行列。
白石山 孔晔《會稽記》曰:剡縣西七十裡,有白石山。
山上有瀑布,水懸下三十丈。
岩際有蜜房,采蜜者以葛藤連結,然後得至。
小白山 《名山略記》曰:小白山,在會稽,陽城趙廣信以魏末入小白山,受李氏服氣法。
又師左元放,受守中之道,後煉九華丹,丹成服之,太一遣迎。
今在東華宮為真人。
缙雲山 《郡國志》曰:括州(即處州也。
)括蒼縣缙雲山,黃帝遊仙之處。
有孤山特起,高二百丈,峰數十,或如羊角,或似蓮花,謂之三天子都。
有龍須草,雲群臣攀龍順所墜者。
桃都山 《郡國志》曰:台州桃都山,上有大桃樹,上有天雞,日初出桃樹,天雞即鳴,下雞聞之而鳴。
樹下有兩鬼,持葦索取不祥之鬼食之。
椒山 《郡國志》曰:越州椒山,吳王遣木客入山求大木不得,工人憂思,作木客吟。
一旦神木自生合抱,長二十丈,伐造姑蘇台。
覆釜山 《郡國志》曰:台州覆釜山,雲夏帝登此得龍符處。
有巨迹,雲是誇父逐日之所踐。
石篑山 賀循記曰:石篑山,其形似篑,在宛委山上。
《吳越春秋》雲,九山東南曰天柱山,号宛委,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禹乃東巡登衡山,殺四白馬以祭之,見赤繡文衣男子,自稱玄夷倉水使者。
謂禹曰:欲得我簡書,知導水之方者,齋於黃帝之嶽。
禹乃齋,登石篑山,果得其文,乃知四渎之眼,百川之理,鑿龍門,通伊阙,遂周行天下,使伯益記之,名為《山海經》。
《開山圖》曰:禹開宛委山,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長一尺二寸也。
括蒼山 《五嶽圖序》曰:括蒼山,東嶽之佐命。
《登真隐訣》注及《吳錄》雲:括蒼山,登之俯視雷雨也。
天姥山 《郡國志》曰:天姥山,與括蒼山相連,石壁上有刊字,科鬥形,高不可識。
春月樵者,聞箫鼓笳吹之聲聒耳。
元嘉中,遣名畫寫狀於扇,即此山也。
消山 《郡國志》曰:消山,下有夫人祠,山北湖陰,又有消禦史廟,孤山聳出,似婦人豔妝而坐。
白鶴山 《郡國志》雲:白鶴山者,昔有白鶴飛入會稽雷門鼓中,擊之聲震洛陽。
《臨海記》曰:郡西有白鶴山,山上有池,泉水懸溜,遠望如倒挂白鶴,因名挂鶴泉。
又《郡國志》曰:漢末有徐公,於白鶴山成道,控鶴騰虛而去。
又有鶴挂嶺,猶有翺翔之勢。
仙石山 《臨海記》曰:仙石山有館,土人謂之黃公客堂。
兩邊有石步廊,觸石雲起,崇朝必雨。
有四竿筋竹,風吹自垂空,微拂石皆淨。
即王方平遊處也。
石新婦山 《臨海記》曰:新婦山,亦名似人山,土石悉绀色,列山參差似人形,遠望如鳥之俯仰。
宋文帝遣畫工模寫山狀,時一國盛圖於白團扇焉。
靈石山 《臨海記》曰:靈石山者,山有寺,當孫恩作叛,毀材木以為船舸,山石即於空中自然而落,賊每有所傷,故曰靈石山 臨海山 《臨海記》曰:臨海山,山有二水,合成溪曰臨海。
一水是始豐溪,一水是東女溪,至州北兩溪相合,即名臨海溪,山因溪名。
崛門山 《郡國志》曰:崛門山,在海中,腹有孔上達於頂,有聲即大風,不風即水湧出,必見大兵。
吳将平,孔内有聲,遠聞千裡。
石公山 《東陽記》曰:石公山,孤石望如石人坐其傍。
又有如石人,狀似新婦着花履焉,或名新婦岩。
石城山 《吳錄》曰:永康有石城山。
《海内南經》曰:三天子都在閩西海北。
郭璞注雲:在新安歙縣東。
又引《張氏土地記》雲:東陽永康縣南四裡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雲黃帝曾遊此山,即三
洛思山 孔晔《會稽記》曰:永興縣東五十裡,有洛思山。
漢太尉朱偉為光祿大夫時,遭母哀,欲蔔墓此山,将歸洛下,冢師歸登山相地,因謂冢師雲:"去鄉既遠,歸思常深。
"忽極目千裡,北望京洛,遂萦咽而死,葬山頂。
故以為名。
烏帶山 孔靈符《會稽記》曰:諸暨縣西北有烏帶山,其山上多紫石,世人莫知之,居士謝敷少時經始諸山,往往遷昜,功費千計,生業将盡,後遊此境,夜夢山神語之曰,當以五十萬相助,覺甚怪之,旦見主人床下有異色甚明澈,試取瑩拭,乃紫石,因問所從來,雲出此山。
遂往掘,果得,其利不訾。
龍頭山 孔靈符《會稽記》曰:上虞縣有龍頭山,上有蘭峰,峰頂盤石廣丈餘,葛洪學仙坐其上。
壇宴山 孔晔《會稽記》曰:始甯縣有壇宴山,相傳雲仙靈所宴集處,山頂有十二方石,石悉如坐席許大,皆作行列。
白石山 孔晔《會稽記》曰:剡縣西七十裡,有白石山。
山上有瀑布,水懸下三十丈。
岩際有蜜房,采蜜者以葛藤連結,然後得至。
小白山 《名山略記》曰:小白山,在會稽,陽城趙廣信以魏末入小白山,受李氏服氣法。
又師左元放,受守中之道,後煉九華丹,丹成服之,太一遣迎。
今在東華宮為真人。
缙雲山 《郡國志》曰:括州
)括蒼縣缙雲山,黃帝遊仙之處。
有孤山特起,高二百丈,峰數十,或如羊角,或似蓮花,謂之三天子都。
有龍須草,雲群臣攀龍順所墜者。
桃都山 《郡國志》曰:台州桃都山,上有大桃樹,上有天雞,日初出桃樹,天雞即鳴,下雞聞之而鳴。
樹下有兩鬼,持葦索取不祥之鬼食之。
椒山 《郡國志》曰:越州椒山,吳王遣木客入山求大木不得,工人憂思,作木客吟。
一旦神木自生合抱,長二十丈,伐造姑蘇台。
覆釜山 《郡國志》曰:台州覆釜山,雲夏帝登此得龍符處。
有巨迹,雲是誇父逐日之所踐。
石篑山 賀循記曰:石篑山,其形似篑,在宛委山上。
《吳越春秋》雲,九山東南曰天柱山,号宛委,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禹乃東巡登衡山,殺四白馬以祭之,見赤繡文衣男子,自稱玄夷倉水使者。
謂禹曰:欲得我簡書,知導水之方者,齋於黃帝之嶽。
禹乃齋,登石篑山,果得其文,乃知四渎之眼,百川之理,鑿龍門,通伊阙,遂周行天下,使伯益記之,名為《山海經》。
《開山圖》曰:禹開宛委山,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長一尺二寸也。
括蒼山 《五嶽圖序》曰:括蒼山,東嶽之佐命。
《登真隐訣》注及《吳錄》雲:括蒼山,登之俯視雷雨也。
天姥山 《郡國志》曰:天姥山,與括蒼山相連,石壁上有刊字,科鬥形,高不可識。
春月樵者,聞箫鼓笳吹之聲聒耳。
元嘉中,遣名畫寫狀於扇,即此山也。
消山 《郡國志》曰:消山,下有夫人祠,山北湖陰,又有消禦史廟,孤山聳出,似婦人豔妝而坐。
白鶴山 《郡國志》雲:白鶴山者,昔有白鶴飛入會稽雷門鼓中,擊之聲震洛陽。
《臨海記》曰:郡西有白鶴山,山上有池,泉水懸溜,遠望如倒挂白鶴,因名挂鶴泉。
又《郡國志》曰:漢末有徐公,於白鶴山成道,控鶴騰虛而去。
又有鶴挂嶺,猶有翺翔之勢。
仙石山 《臨海記》曰:仙石山有館,土人謂之黃公客堂。
兩邊有石步廊,觸石雲起,崇朝必雨。
有四竿筋竹,風吹自垂空,微拂石皆淨。
即王方平遊處也。
石新婦山 《臨海記》曰:新婦山,亦名似人山,土石悉绀色,列山參差似人形,遠望如鳥之俯仰。
宋文帝遣畫工模寫山狀,時一國盛圖於白團扇焉。
靈石山 《臨海記》曰:靈石山者,山有寺,當孫恩作叛,毀材木以為船舸,山石即於空中自然而落,賊每有所傷,故曰靈石山 臨海山 《臨海記》曰:臨海山,山有二水,合成溪曰臨海。
一水是始豐溪,一水是東女溪,至州北兩溪相合,即名臨海溪,山因溪名。
崛門山 《郡國志》曰:崛門山,在海中,腹有孔上達於頂,有聲即大風,不風即水湧出,必見大兵。
吳将平,孔内有聲,遠聞千裡。
石公山 《東陽記》曰:石公山,孤石望如石人坐其傍。
又有如石人,狀似新婦着花履焉,或名新婦岩。
石城山 《吳錄》曰:永康有石城山。
《海内南經》曰:三天子都在閩西海北。
郭璞注雲:在新安歙縣東。
又引《張氏土地記》雲:東陽永康縣南四裡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雲黃帝曾遊此山,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