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

關燈
,上有仲雍冢。

     陽城山 董監《吳地記》曰:富春有陽城山,縣氏所葬,漢末上有光,雲氣天屬。

     姑蘇山 董監《吳地記》曰:姑蘇山,一名姑胥,連橫山之北。

     《越絕書》雲:吳地胥門外有九曲路,阖闾造以遊姑胥之台,望湖中,窺百姑。

    《淮南子》亦謂之姑餘。

     硯石山 董監《吳地記》曰:硯石山,在縣西門外,亦名石鼓山,又有琴台在其上。

     《越絕書》雲:"吳人於硯石置館娃宮"。

     劉逵注《吳都賦》引揚雄《方言》雲:"吳有館娃宮,吳人呼美女為娃。

    "故《三都賦》雲:"幸乎館娃之宮,張女樂而娛群臣。

    "今吳縣有館娃鄉。

     香山 董監《吳地記》曰:香山,吳王遣美人采香於山,因以為名,故有采香徑。

     華山 《華山精舍記》曰:《老子枕中記》雲:"吳西界有華山,可以度難。

    "父老雲:山頂北有池,上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名華山。

    長林森大,荒楚蔽日。

     《輿地志》雲:山上有石鼓,晉隆安中鳴,乃有孫恩之亂,山在縣西六十三裡。

     包山 《吳地記》曰:包山,在縣西一百三十裡,中有洞庭,深遠世莫能測。

    吳王使靈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盡。

    因得玉葉,上刻靈寶經二卷,使示孔子,雲禹之書也。

     又《郡國志》雲:洞庭山有宮,五門,東通林屋,西達峨嵋,南接羅浮,北達岱嶽。

     又按《玄中記》雲:吳國西有具區,澤中包山,有洞庭寶室,入地下潛行,通琅琊東武。

     《淮南子》雲:斷修蛇於洞庭。

     《左傳》雲:哀公元年,夫差敗越於夫椒。

    今太湖中别有夫椒山,下有大洞天宮,潛通五嶽。

    包山上舊無三班,謂蛇、虎、雉。

    侯景亂後,乃有虎蛇為人之害。

     石鼓山 《郡國志》曰:吳王離宮在石鼓山,越王獻西施於此山。

    山有石馬,望之如人騎。

    南有石鼓,鼓鳴即兵起。

     粟山 《吳地記》曰:粟山,一名新石頭山。

    上有城,下有飛泉石杵,有吳先王刻題處。

    石杵西有舍,古老言,古於此采金。

     劉道真記雲:縣西有姥山,絕嶺之上有石甑,一人搖辄動,與千人不異。

     定山 《吳地記》曰:定山,突出浙江中,波濤所沖,行侶為阻。

     謝靈運詩曰:朝發漁浦南,暮宿富春郭。

    定山杳雲霧,赤亭無淹泊。

    此山是也。

     封山 《吳興記》曰:風渚在武康縣東十八裡,古防風國,有風公廟。

    水即風渚,山即封山也。

     岞山 《吳興記》曰:於潛縣西二裡,有岞崿山,有絕壁高三十許丈,謝安嘗登之,臨壁垂足曰:伯昏無人,何以過是?當時稱以為難。

    一雲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於此。

     孺子山 《吳興記》曰:東遷縣有孺子山。

    徐孺子入吳哭友人,嘗登之,因以為名。

     響山 《吳興記》曰:晚山北十八裡,有響山。

    人於山下語,無大小,響則随聲曲折應之。

     晚山 《吳興記》曰:於潛縣西六十裡有晚山。

    悉是松木,真墨所出也。

     百丈流襄二山 《吳興記》曰:山墟村有山,名曰百丈、流襄二山。

    堯遭洪水,此山不沒,但餘百丈,因以名山,水流襄山嶺,因名流襄。

     印渚山 《吳興記》曰:印渚山,上承浮溪,水從渚以上至縣,悉石濑惡道,不可行船,以下水道無險,故行旅集焉。

    晉王胡之為吳興太守,至印渚中歎曰:"非惟使人心情開滌,亦覺日月清朗。

    "傳雲,渚次石文似印,因以為名。

     天目山 《郡國志》曰:天目山,上有數百年樹,名曰翔鳳樹。

     《輿地志》雲:上有兩湖,謂左右目,故名天目也。

    山極高峻,上多美石泉水名茶。

     《雜道書》曰:天目山,左高於地七千五百丈,右高于地七千丈,從廣三千裡,上有淵,中有魚可食,無毒蟲。

     《水經注》曰:吳興郡於潛縣北有天目山,山極高峻,崖嶺竦疊,西臨後澗,山上有霜木,皆是數百年樹,謂之翔鳳林。

    東面有瀑布,下注數畝深沼,名曰蛟龍池。

    水南流經縣西,為縣之西溪。

     卞山 《郡國志》曰:卞山,卞和采玉處。

    山東足有一篑,高數尺。

    晉太康中,人開之,風雨晦暝,遂止。

    曆代莫知所封。

     又《宋書》雲:蕭惠明為吳興太守,郡界有卞山,山下有項羽神廟,相承雲羽多居郡廳事,前後七人太守,不敢上廳。

    惠明謂綱紀曰:"孔季恭曾為此郡,未聞有災。

    "遂盛設筵榻,接賓數日,未幾,惠明忽見一人,長丈餘,張弓挾矢向之,既而不見,因發背,旬日而殒。

     《太平禦覽》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