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

關燈
城洞室,符窦瀑泉,則無峰不有;若林澗之下,岩巒之上,奇蹤異狀,不可摸寫,信靈仙之窟宅也。

    山中峰有浮丘公仙壇,彩霞靈禽,栖止其上,是浮丘公與容成子遊之處所。

    昔有人到壇所,忽見樓台煥然,樓前有蓮池,左右有鹽積米積,遂歸引村人上取,了不知其處所。

    山下人,往往聞峰上有仙樂之聲。

     靈山 《郡國志》曰:歙縣有靈山,天欲雨,先聞鼓角聲。

    此山上有圓石如車蓋,縣以鼓鳴為候,一鳴令遷,不鳴令不去。

    山一名三姑山,三年一野火,燒數未滿,人燒之即雨。

     《新安記》曰:靈村有山生香草,名曰靈香,又有黃精。

    山上有靈壇,道士祈請,不燒香自然芳馥。

    村人常射獵經踐此土,犯山神,終無所獲。

     又《輿地志》雲:靈山高峻,有圓石高數丈,上有石蓋也。

     岩山 山謙之《丹陽記》曰:秣陵縣南三十裡有岩山,山西有石室,山東大道左有方石,長一丈,刻勒銘題,贊吳功德,孫皓所建也。

     三山 山謙之《丹陽記》曰:江甯縣北十二裡,濱江有三山相接,即名三山,舊時津濟道也。

     橫山 山謙之《丹陽記》曰:丹陽縣東十八裡有橫山,連亘數十裡。

    或雲楚子重至于橫山是也。

     鐵硯山 山謙之《丹陽記》曰:《永世記》雲:"縣南百餘裡鐵岘山,廣輪二百許裡,山出鐵,揚州今鼓鑄之。

    " 九井山 《姑熟記》曰:縣南十裡有九井山,即殷仲文九日從桓公遊九井賦詩處也。

     石城山 《江乘地記》曰:石城山,嶺鄣千裡,相似若一,遊曆者以為吳之石城,猶楚之九疑也。

    多生箭竹,又有桑樹。

    (山上有城,因以名焉。

    ) 攝山 《江乘地記》曰:扈村有攝山,山多藥草,可以攝生,因名之。

    方四面各起重嶺,遊者名傘散山,形似傘也,山頂舊有周江乘廟。

     黃鶴山 《京口記》曰:有黃鶴山,在縣界。

    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西北名芙蓉樓,至今存焉。

     又《輿地志》雲:俗傳此樓飛向江外,以鐵鎖縻之方已。

     覆船山 《梁武輿駕東行記》曰:有覆船山,酒罂山,南次高骊山。

    傳雲:昔高骊國女來,東海神乘船緻酒禮聘之,女不肯。

    海神撥船覆,酒流入曲河,故曲阿酒美也。

     北固山 《南徐州記》曰:城西北有别嶺入江,三面臨水,号雲北固。

    劉桢《京口記》雲:回嶺入江,懸水峻壁。

    舊北固作固字,梁高祖雲:"作鎮作固,誠有其語,然北望海口,實為壯觀,以理而推,宜改為顧望之顧。

    " 《輿地志》雲:天景清明登之,望見廣陵城,如在青霄中。

     虎丘山 顧恺之《虎丘山序》曰:吳城西北,有虎丘山。

     《越絕書》曰:阖闾蒙名虎丘,銅椁三重。

     女山 山謙之《南徐州記》曰:丹徒縣西九裡,臨江有女山。

    山東許貢客刺孫策所也。

     秦履山 山謙之《南徐州記》曰:暨陽縣西南可三十五裡,有秦履山。

    傳雲秦始皇登之,以望江海。

     馬鞍山 山謙之《南徐州記》曰:暨陽縣北九裡馬鞍山,東有黃山,郭璞葬所。

     中州山 山謙之《南徐州記》曰:南沙縣北百裡,有中州山,昔在海中,去岸七十裡,義熙以來沙漲,遂與岸連。

     三白山 山謙之《南徐州記》曰:剡縣有三白山,出鐵,常供戎器。

    山東頭南面有石穴,高丈餘,容十數人,恒津液流潤。

    天将雨,辄有雲群行從南來映山,山亦出雲應之與同,比就虞山,即大雨矣。

     馬蹄山 劉祯《京口記》曰:石岘東連馬蹄山,山上石有馬蹄迹,因以為名。

     蒜山 劉桢《京口記》曰:蒜山無峰,嶺臨江,魏文帝南望緻歎。

     會骸山 《吳郡緣海四縣記》曰:帶海有會骸山。

     傳雲:山有金牛,昔有兄弟三人,共鑿求之,坎崩同死,因以為名。

     石姥山 劉道真《錢塘記》曰:石姥山,有一石甑,厥狀殊似,居絕嶺之巅,大數十圍,下有三石足支之。

     大辟山 《郡國志》曰:餘杭大辟山,本名餘杭山,一名由拳,高峻為最。

    旁有由拳村,出藤紙。

     《晉書》曰:郭文,字文舉,隐於餘杭大辟山。

    山中曾有猛獸殺一麈于庵側,文舉因以語人,人取賣之,分錢以奉。

    文舉曰:"我若須此,自當賣之,所以相語,不須故也。

    " 花山 陸道瞻《吳郡記》曰:吳縣有花山,太康中,生千葉蓮花於上,故曰花山。

     虞山 陸道瞻《吳郡記》曰:海虞縣西六裡有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