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江東諸山
敬亭山
《郡國志》及《宋永初山川記》曰:宛陵北有敬亭山,山有神祠,即謝朓賽雨賦詩之所。
其神雲梓華府君,頗有靈驗。
蓋山 紀義《宣城記》曰:登蓋山一百許步,有泉。
俗傳雲:昔有舒氏女未适人,其父析薪於此,女忽坐泉處,牽挽不動,父遽告家,比來,惟見清泉湛然。
其女性好音樂,乃作弦歌,即泉湧浪回,複有赤鯉一雙躍出。
今作樂嬉遊,泉猶故沸湧。
九華山 《九華山錄》曰:此山奇秀,高于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号九子山焉。
李白因遊江漢,睹其秀異,遂更号曰九華山。
又曰:山之上有池塘數畝,水田千石。
其池有魚,長者半尋,頒首赪尾、朱鳍丹腹。
人欲觀之,叩木魚即躍,以可食之物散於池中,食訖而藏焉。
其水流洩為龍池,溢為瀑泉,入龍潭溪,有白墡窟,其土如面不墋,歉歲人多食之。
顧野王《輿地記》曰:九華山,高一千丈。
劉禹錫序曰:餘嘗愛終南、太華,以為此外無奇;愛女幾、荊門,以為此外無秀;及見九華,始悼前言之容易也。
帻山 《宣城圖經》曰:帻山,北面迤逦連九華山,其山層峰嵯峨,遐睇狀如冠帻,因号為帻山。
牛渚山 《宣城圖經》曰:牛渚山,突出江中,謂為牛渚圻,古津渡處也。
《江表傳》雲:司馬徽《論運命曆數》雲:"黃旗紫蓋見於東南,終有天下者,荊揚之君乎?" 又壽春童謠言:天子當西上。
孫皓大喜,即載妻子及後宮數千,從牛渚陸道西上,雲青蓋入洛陽。
适還大雪,寒凍殆死。
《輿地志》雲:牛渚山首有人潛行,雲此處連洞庭,傍達無底,見有金牛狀異,乃驚怪而出。
牛渚山北,謂之采石。
按今對采石渡口,上有謝将軍祠。
又按《江源記》雲:"商侶於此取石,至都輸造石渚,因名采石,吳初以周瑜屯牛渚,鎮西将軍謝尚亦鎮此城。
" 慈母山 《宣城圖經》曰:慈母山,在當塗縣北臨江。
《丹陽記》雲:"山生箫管竹,王褒《洞箫賦》雲:原夫箫管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
即此處也。
其竹圓緻,異於衆處,自伶倫采竹嶰谷已後,惟此簳見珍,曆代常給樂府,而俗呼為鼓吹山,山有慈母祠也。
" 蕪湖山 《宣城圖經》曰:蕪湖山,在縣西南,山因湖以名之。
漢末於湖側置蕪湖縣,以其地卑畜水非深而生蕪藻,故因以名縣焉。
晉為重鎮,謝尚、王敦皆鎮於此。
陳平縣廢,以其地入當塗縣。
望夫山 《宣城圖經》曰:望夫山,昔人往楚,累歲不還,其妻登此山望夫,遂化為石。
其山臨江,周回五十裡,高一百丈。
博望山 《宣城圖經》曰:博望山,有二山夾大江,東曰博望,西曰天門。
按《郡國志》雲:"天門山,亦曰峨嵋山,楚獲吳艅艎於此。
"按其山相對,時人呼為東梁西梁山,據縣圖為天門山。
《輿地志》雲:博望、梁山,東西隔江相對如門,相去數裡,謂之天門。
宋孝武诏曰:梁山,天表象魏,以旌國形,仍以二山為立阙,故曰天門。
陵陽山 《宣城圖經》曰:陽陵山,在泾縣西南一百三十裡。
《列仙傳》曰:陵陽子明釣得白龍,放之。
後五年,龍來迎子明上丹陽陵陽山,一百餘年乃得仙。
山高一千餘丈。
又有子安,仙人也,來就子明,二十年,一旦忽死,因葬山下。
常有黃鹄栖其處樹上鳴,雲子安子安也。
白纻山 《宣城圖經》曰:宣州白纻山,在縣東五裡,本名楚山,桓溫領妓遊此山,奏樂好為白纻歌,因改為白纻山。
中山 《宣城圖經》曰:宣州中山,又名獨山,在溧水縣東南一十裡,不與群山連接。
古老相傳雲,中山有白兔,世稱為筆最精。
山前有水源,号為獨水。
按《輿地記》雲:"宣州溧水縣有獨山,下有獨水,流演不息。
"即此山也。
三鶴山 《宣城圖經》曰:三鶴山,在溧水縣東南六十裡。
昔有潘氏兄弟三人,於此山求仙,後道成,化為三白鶴,於此沖天。
黟山(黟音伊)
《歙縣圖經》曰:北黟山,在縣西北一百六十八裡,高一千一百七十丈,豐樂水出焉。
舊名黃山,天寶六年敕改焉。
案江南諸山之大者,有天台、天目,而天目近連浙江,天台俯瞰滄海。
江海者,實以地下為百川所歸,然歙州則江之上遊,而海之濫觞也。
今計歙川之平地,已合與二山齊矣,況其山又有摩天戛日之高,此則浙江東西,宣、歙、池、饒、江等州山,并是此山之支脈明矣。
其諸峰悉是積石,有如削成,煙岚無際,雷雨在下。
其霞
其神雲梓華府君,頗有靈驗。
蓋山 紀義《宣城記》曰:登蓋山一百許步,有泉。
俗傳雲:昔有舒氏女未适人,其父析薪於此,女忽坐泉處,牽挽不動,父遽告家,比來,惟見清泉湛然。
其女性好音樂,乃作弦歌,即泉湧浪回,複有赤鯉一雙躍出。
今作樂嬉遊,泉猶故沸湧。
九華山 《九華山錄》曰:此山奇秀,高于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号九子山焉。
李白因遊江漢,睹其秀異,遂更号曰九華山。
又曰:山之上有池塘數畝,水田千石。
其池有魚,長者半尋,頒首赪尾、朱鳍丹腹。
人欲觀之,叩木魚即躍,以可食之物散於池中,食訖而藏焉。
其水流洩為龍池,溢為瀑泉,入龍潭溪,有白墡窟,其土如面不墋,歉歲人多食之。
顧野王《輿地記》曰:九華山,高一千丈。
劉禹錫序曰:餘嘗愛終南、太華,以為此外無奇;愛女幾、荊門,以為此外無秀;及見九華,始悼前言之容易也。
帻山 《宣城圖經》曰:帻山,北面迤逦連九華山,其山層峰嵯峨,遐睇狀如冠帻,因号為帻山。
牛渚山 《宣城圖經》曰:牛渚山,突出江中,謂為牛渚圻,古津渡處也。
《江表傳》雲:司馬徽《論運命曆數》雲:"黃旗紫蓋見於東南,終有天下者,荊揚之君乎?" 又壽春童謠言:天子當西上。
孫皓大喜,即載妻子及後宮數千,從牛渚陸道西上,雲青蓋入洛陽。
适還大雪,寒凍殆死。
《輿地志》雲:牛渚山首有人潛行,雲此處連洞庭,傍達無底,見有金牛狀異,乃驚怪而出。
牛渚山北,謂之采石。
按今對采石渡口,上有謝将軍祠。
又按《江源記》雲:"商侶於此取石,至都輸造石渚,因名采石,吳初以周瑜屯牛渚,鎮西将軍謝尚亦鎮此城。
" 慈母山 《宣城圖經》曰:慈母山,在當塗縣北臨江。
《丹陽記》雲:"山生箫管竹,王褒《洞箫賦》雲:原夫箫管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
即此處也。
其竹圓緻,異於衆處,自伶倫采竹嶰谷已後,惟此簳見珍,曆代常給樂府,而俗呼為鼓吹山,山有慈母祠也。
" 蕪湖山 《宣城圖經》曰:蕪湖山,在縣西南,山因湖以名之。
漢末於湖側置蕪湖縣,以其地卑畜水非深而生蕪藻,故因以名縣焉。
晉為重鎮,謝尚、王敦皆鎮於此。
陳平縣廢,以其地入當塗縣。
望夫山 《宣城圖經》曰:望夫山,昔人往楚,累歲不還,其妻登此山望夫,遂化為石。
其山臨江,周回五十裡,高一百丈。
博望山 《宣城圖經》曰:博望山,有二山夾大江,東曰博望,西曰天門。
按《郡國志》雲:"天門山,亦曰峨嵋山,楚獲吳艅艎於此。
"按其山相對,時人呼為東梁西梁山,據縣圖為天門山。
《輿地志》雲:博望、梁山,東西隔江相對如門,相去數裡,謂之天門。
宋孝武诏曰:梁山,天表象魏,以旌國形,仍以二山為立阙,故曰天門。
陵陽山 《宣城圖經》曰:陽陵山,在泾縣西南一百三十裡。
《列仙傳》曰:陵陽子明釣得白龍,放之。
後五年,龍來迎子明上丹陽陵陽山,一百餘年乃得仙。
山高一千餘丈。
又有子安,仙人也,來就子明,二十年,一旦忽死,因葬山下。
常有黃鹄栖其處樹上鳴,雲子安子安也。
白纻山 《宣城圖經》曰:宣州白纻山,在縣東五裡,本名楚山,桓溫領妓遊此山,奏樂好為白纻歌,因改為白纻山。
中山 《宣城圖經》曰:宣州中山,又名獨山,在溧水縣東南一十裡,不與群山連接。
古老相傳雲,中山有白兔,世稱為筆最精。
山前有水源,号為獨水。
按《輿地記》雲:"宣州溧水縣有獨山,下有獨水,流演不息。
"即此山也。
三鶴山 《宣城圖經》曰:三鶴山,在溧水縣東南六十裡。
昔有潘氏兄弟三人,於此山求仙,後道成,化為三白鶴,於此沖天。
黟山
舊名黃山,天寶六年敕改焉。
案江南諸山之大者,有天台、天目,而天目近連浙江,天台俯瞰滄海。
江海者,實以地下為百川所歸,然歙州則江之上遊,而海之濫觞也。
今計歙川之平地,已合與二山齊矣,況其山又有摩天戛日之高,此則浙江東西,宣、歙、池、饒、江等州山,并是此山之支脈明矣。
其諸峰悉是積石,有如削成,煙岚無際,雷雨在下。
其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