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地部十
關燈
小
中
大
立君長,直以名号為稱,多髯者謂之羝公,大聲者謂之雷公。
時雷公賊保此山,因以為名。
鼓山 《隋圖經》曰:鼓山亦名塗山。
《宋永初古今山川記》雲:鼓山,如石鼓形二所,南北相當,二鼓相去十裡。
《冀州圖經》雲:邺城西有石鼓,鼓自鳴,即有兵。
《魏都賦》雲:"神钲迢遞於高巒"是也。
高齊末,此鼓鳴,未幾雲邺城有兵而齊滅。
隋文季年又鳴,聞數百裡也。
隆慮山 《隋圖經》曰:隆慮山,一名林慮,蓋隋縣西二十裡。
山有三峰:南第一峰名仙人樓,高五十丈,下有黃花谷,北岩出瀑布,水注成池。
黃花谷西北有洞穴,去地十餘仞,下有小山孤竦,謂之玉女台,高九百丈。
其山北一峰名舉峰,其北有偏橋,即抱犢山也。
南接太行,北連恒嶽。
又按《顔修内傳》曰:橋順,字仲産,有二子,曰璋,曰琮,師事仙人盧子基於隆慮山栖霞谷,教二子清虛之術,服飛龍藥一丸,十年不饑。
魏文帝詩曰:"西山有雙童,不饑亦不食。
"謂此也。
鮮卑山 《隋圖經》曰:鮮卑山,在柳城縣東南。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慕容廆先代居遼左,号曰東胡,其後雄昌,與匈奴争盛。
秦漢之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複以山為号也。
棘城之東,塞外又有鮮卑山,在遼西之西北一百裡,與此異山而同号。
大碣石山 《地理志》雲: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城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
漢昭帝亦常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
今於此枕海有石如埇道數十裡。
當山頂有之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於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
狀若人造,亦非人力所就。
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也。
白狼山 《郡國志》曰:白狼山,一曰鹿首山。
魏武於此逢獅子處。
鳴雞山 《隋圖經》曰:鳴雞山,在懷戎縣東北,本名磨笄山。
昔趙襄子殺代王,其夫人曰:"代已亡矣,吾将何歸?"遂磨笄於山而自殺。
代人憐之,為立祠焉。
因名其山為磨笄山。
每夜有野雞群鳴於祠屋上。
故亦謂為鳴雞山。
曆山 《後魏輿地圖風土記》曰:潘城西北三裡有曆山,形似覆釜,故因以名之。
其下有舜祠、瞽叟祠存焉。
川喬山 《山海經》曰:川喬山有黃帝祠,大荒内有軒轅台,射者不敢西向,畏軒轅故也。
梁湘東王《臨終詩》雲:寂寥千載後,誰畏軒轅台。
大翮山小翮山 《山海經》曰:大翮山小翮山,有王仲廟。
仲字次仲,年小入學而遠,常先到,其師怪之,謂不歸。
使人候焉,實在家。
等輩常見次仲捉一小棘木,長三尺餘,至著屋間,欲取辄不見。
及年弱冠,變蒼颉舊文為今隸書。
秦始皇時,官務繁多,次仲為文簡略,赴急用之大嘉,使征不至,始皇大怒,诏檻車送之。
次仲吟詠,化為大鳥出車外,翮然高飛,徘徊長引,至于西門山落二翮,因名之也。
飛龍山 《隋圖經》曰:飛龍山,又名封龍山。
《十六國春秋·前趙錄》雲:王俊遣祁弘率鮮卑讨石勒,戰於飛龍山下,勒師大敗。
郦元《水經注》雲:汶水東經飛龍山北。
又《趙記》雲:每歲有疾風雹雨東南而行,俗傳此山神女為東海婦,而三石人猶存,衣冠全具,其北即張耳故墟耳。
無終山 《隋圖經》曰:無終山,一名步陰山,又名翁同山。
《神仙傳》雲:仙人白仲理者,遼東人也。
隐居無終山中合神丹,又於山中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即此山也。
又《水經》雲:翁伯周末避亂适無終山,山前有泉水甚清,夏嘗澡浴,得玉澡架一雙於泉側。
又《搜神記》雲:無終山,又有陽翁玉田,昔雍伯,洛陽人,父母終,葬於無終山。
山高八十裡,上無水,雍伯置飲,有人就飲。
與石一升令種之,後玉生得白璧五雙,聘北平徐氏,遂家焉。
燕山 《隋圖經》曰:燕山,在易縣東南七十裡,岩側有石鼓,去地百餘丈,望之若數百石囷,左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之狀同擊勢。
雲燕山石鼓鳴,則有兵。
龍山 《隋圖經》曰:龍山,在易縣西南三十裡,龍山石上,往往有仙人及龍迹。
西麓谷有一坑,大如車輪,春則風出東,夏出南,秋出西,冬出北。
有沙門法猛,以夏日入其東穴,見石堂石人,欲窮諸穴,便有一人厲聲雲:"法師有滞,三穴皆如東者,不宜仍來見穢。
"猛仍意不息,不覺忽在穴外也。
孔山 《水經注》曰:易水東經孔山北。
又《隋圖經》雲:孔山有孔,表裡通徹,故名爾。
《太平禦覽》 宋·李昉
時雷公賊保此山,因以為名。
鼓山 《隋圖經》曰:鼓山亦名塗山。
《宋永初古今山川記》雲:鼓山,如石鼓形二所,南北相當,二鼓相去十裡。
《冀州圖經》雲:邺城西有石鼓,鼓自鳴,即有兵。
《魏都賦》雲:"神钲迢遞於高巒"是也。
高齊末,此鼓鳴,未幾雲邺城有兵而齊滅。
隋文季年又鳴,聞數百裡也。
隆慮山 《隋圖經》曰:隆慮山,一名林慮,蓋隋縣西二十裡。
山有三峰:南第一峰名仙人樓,高五十丈,下有黃花谷,北岩出瀑布,水注成池。
黃花谷西北有洞穴,去地十餘仞,下有小山孤竦,謂之玉女台,高九百丈。
其山北一峰名舉峰,其北有偏橋,即抱犢山也。
南接太行,北連恒嶽。
又按《顔修内傳》曰:橋順,字仲産,有二子,曰璋,曰琮,師事仙人盧子基於隆慮山栖霞谷,教二子清虛之術,服飛龍藥一丸,十年不饑。
魏文帝詩曰:"西山有雙童,不饑亦不食。
"謂此也。
鮮卑山 《隋圖經》曰:鮮卑山,在柳城縣東南。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慕容廆先代居遼左,号曰東胡,其後雄昌,與匈奴争盛。
秦漢之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複以山為号也。
棘城之東,塞外又有鮮卑山,在遼西之西北一百裡,與此異山而同号。
大碣石山 《地理志》雲: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城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
漢昭帝亦常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
今於此枕海有石如埇道數十裡。
當山頂有之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於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
狀若人造,亦非人力所就。
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也。
白狼山 《郡國志》曰:白狼山,一曰鹿首山。
魏武於此逢獅子處。
鳴雞山 《隋圖經》曰:鳴雞山,在懷戎縣東北,本名磨笄山。
昔趙襄子殺代王,其夫人曰:"代已亡矣,吾将何歸?"遂磨笄於山而自殺。
代人憐之,為立祠焉。
因名其山為磨笄山。
每夜有野雞群鳴於祠屋上。
故亦謂為鳴雞山。
曆山 《後魏輿地圖風土記》曰:潘城西北三裡有曆山,形似覆釜,故因以名之。
其下有舜祠、瞽叟祠存焉。
川喬山 《山海經》曰:川喬山有黃帝祠,大荒内有軒轅台,射者不敢西向,畏軒轅故也。
梁湘東王《臨終詩》雲:寂寥千載後,誰畏軒轅台。
大翮山小翮山 《山海經》曰:大翮山小翮山,有王仲廟。
仲字次仲,年小入學而遠,常先到,其師怪之,謂不歸。
使人候焉,實在家。
等輩常見次仲捉一小棘木,長三尺餘,至著屋間,欲取辄不見。
及年弱冠,變蒼颉舊文為今隸書。
秦始皇時,官務繁多,次仲為文簡略,赴急用之大嘉,使征不至,始皇大怒,诏檻車送之。
次仲吟詠,化為大鳥出車外,翮然高飛,徘徊長引,至于西門山落二翮,因名之也。
飛龍山 《隋圖經》曰:飛龍山,又名封龍山。
《十六國春秋·前趙錄》雲:王俊遣祁弘率鮮卑讨石勒,戰於飛龍山下,勒師大敗。
郦元《水經注》雲:汶水東經飛龍山北。
又《趙記》雲:每歲有疾風雹雨東南而行,俗傳此山神女為東海婦,而三石人猶存,衣冠全具,其北即張耳故墟耳。
無終山 《隋圖經》曰:無終山,一名步陰山,又名翁同山。
《神仙傳》雲:仙人白仲理者,遼東人也。
隐居無終山中合神丹,又於山中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即此山也。
又《水經》雲:翁伯周末避亂适無終山,山前有泉水甚清,夏嘗澡浴,得玉澡架一雙於泉側。
又《搜神記》雲:無終山,又有陽翁玉田,昔雍伯,洛陽人,父母終,葬於無終山。
山高八十裡,上無水,雍伯置飲,有人就飲。
與石一升令種之,後玉生得白璧五雙,聘北平徐氏,遂家焉。
燕山 《隋圖經》曰:燕山,在易縣東南七十裡,岩側有石鼓,去地百餘丈,望之若數百石囷,左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之狀同擊勢。
雲燕山石鼓鳴,則有兵。
龍山 《隋圖經》曰:龍山,在易縣西南三十裡,龍山石上,往往有仙人及龍迹。
西麓谷有一坑,大如車輪,春則風出東,夏出南,秋出西,冬出北。
有沙門法猛,以夏日入其東穴,見石堂石人,欲窮諸穴,便有一人厲聲雲:"法師有滞,三穴皆如東者,不宜仍來見穢。
"猛仍意不息,不覺忽在穴外也。
孔山 《水經注》曰:易水東經孔山北。
又《隋圖經》雲:孔山有孔,表裡通徹,故名爾。
《太平禦覽》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