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地部十
關燈
小
中
大
乾代郡,數百裡内宛然。
又《郡國志》雲:望之數百裡内,夏恒積雪,故彼人語曰:"纥真山頭涼死雀,何不飛去生處樂?"又有神泉,人歌曰:"纥真山頭有神井,入地千尺絕骨冷。
"是山北十裡,有白登山。
元姬山 《冀州圖經》曰:元姬山,在馬邑。
《後魏書》雲:"道武侍人姓李,善讴歌,死葬此山,魏主思之,樂府為之曲,其曲存焉。
" 白登山 《冀州圖經》曰:白登山,在定襄縣東北,漢高所困之處,上有台,因山為名。
火山 《冀州圖經》曰:火山,在定襄縣西五裡。
《水經注》曰:西溪水,源出火山,山上有火井,南北七十步,深不見底,炎熱上昇,常若雷之發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
其山一名焚台,井東五六尺,有湯井,井廣輪與火井相狀,熱勢亦同。
東有火井祠,歲時祀之。
井北百步,有東西谷,廣十許步。
南岸下有風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測,而穴中肅肅常有微風,雖三伏亦凜冽。
三山 《隋圖經》曰:河東都三山,即舜所耕曆山也。
《禹貢》所謂"壺口雷首至於太嶽。
"壺口山在慈州,太嶽在晉州,雷首在河東界。
此山有九名,謂曆山、首山、薄山、襄山、甘棗山、渠豬山、獨頭山、陑山等名。
又湯伐桀,升自陑之所。
稷山 《隋圖經》曰:稷山,在绛郡,後稷播百穀于此山。
亦《左氏傳》謂"晉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此也。
《後魏書》曰:高涼山,隋以後又為稷山。
霍山 《隋圖經》曰:霍山,在洪洞縣東北,霍水出焉。
《水經注》雲:發源成潭,潭闊七十步,而不測其深。
《爾雅》雲:霍山之珠玉焉。
又有聖人崖,崖有七穴相通。
又《水經注》雲:霍山,北有雀鼠谷,其間道隘,水左右悉結偏梁閣道,累石成路,俗謂之魯班橋也。
平山 《隋圖經》曰:平山,在平陽,一名壺口山,《尚書》謂"壺口治梁及岐",即此也。
今名姑射山,在縣西,平水出其下。
又《山海經》曰:憲山之南三百裡,有姑射山。
《冀州圖經》雲:西入文成郡,以山為界。
又《莊子》雲:"堯見姑射神人,杳然喪其天下。
"即是此山也。
發鸠山 《山海經》曰:上黨發鸠山,多柘木,有鳥狀如烏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相呼。
雲炎帝女東遊溺海化鳥,今猶銜石以填之。
抱犢山 《道書福地記》曰:抱犢山,在上黨東南,高七丈,有石城,高十丈,方一裡,東南角有草名玉照下枝,冬生花,高五六尺,味頗甘。
取其末服之,方寸七,日三不饑。
宜五穀,多食物,無惡毒,寇賊不至。
《玉匮》雲:抱犢山東北,去恒山之南數百裡,雲南有穴。
行三百裡,出美陽縣西七十裡,名洞口。
又《隋圖經》曰:卑山,今名抱犢山。
四面危絕,山頂有二泉。
後魏葛榮亂,百姓抱犢上山,因以名之也。
房山 《隋圖經》曰:房山,嶺上有王母祠,甚靈。
俗号為王母山。
《後漢書》曰:章帝永和三年幸趙,祠房山,即謂此山也。
在縣西北十裡,濊水出焉。
亦謂石臼水,又謂之鹿水。
出行唐東,入博陵,謂之木刀溝,一謂袈裟水,又從此過石童山,南流入滹沱河。
《前燕錄》曰:慕容隽時,房山王母祠前大樹自拔,根下得玉圭璧八十三顆,光色稍奇隽,以為嶽神之命,以太牢祭之。
每祠有一虎來往祠側,性頗馴,狎而不害於物。
韓信山 《隋圖經》曰:韓信山圓峻,俗呼為韓信台,又呼為土門口。
西入井陉,即向太原路,是此也。
又有韓信城,信破趙,駐軍於此。
湯山 《山海經》曰:湯山,湯水出焉。
此湯能愈疾,為天下最。
又按《隋圖經》雲:湯後側岩上有石室一,戶無塵穢,俗号曰聖人室,下經銅馬廟,有碑題雲"漳河神壇"是也。
幹山言山 李公緒記曰:柏仁縣有幹山、言山,《衛詩》雲:"出宿於幹,飲餞於言。
"是此也。
黑山 《九州要記》曰:黑子昔居汲郡黑山,采茯苓餌,五百歲或老或少。
又《魏志》曰:漢獻帝初平二年,黑山賊于毒、白繞、睦固等十萬餘衆,以掠魏郡也。
又雲一名青山。
《列仙傳》曰:犢子邺人,在黑山,常牽一黃犢來過邺城沽酒,陽都女見悅之,遂留相奉,陽都女生而連眉,即此者也。
《土地十三州志》雲:黑山險,為逋逃幽薮。
《隋區宇圖志》雲:周太祖諱黑,因改黑山為青山也。
雷公山 《隋圖經》曰:雷公山,耆老傳曰,魏時黑山郡盜張燕等,不
又《郡國志》雲:望之數百裡内,夏恒積雪,故彼人語曰:"纥真山頭涼死雀,何不飛去生處樂?"又有神泉,人歌曰:"纥真山頭有神井,入地千尺絕骨冷。
"是山北十裡,有白登山。
元姬山 《冀州圖經》曰:元姬山,在馬邑。
《後魏書》雲:"道武侍人姓李,善讴歌,死葬此山,魏主思之,樂府為之曲,其曲存焉。
" 白登山 《冀州圖經》曰:白登山,在定襄縣東北,漢高所困之處,上有台,因山為名。
火山 《冀州圖經》曰:火山,在定襄縣西五裡。
《水經注》曰:西溪水,源出火山,山上有火井,南北七十步,深不見底,炎熱上昇,常若雷之發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
其山一名焚台,井東五六尺,有湯井,井廣輪與火井相狀,熱勢亦同。
東有火井祠,歲時祀之。
井北百步,有東西谷,廣十許步。
南岸下有風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測,而穴中肅肅常有微風,雖三伏亦凜冽。
三山 《隋圖經》曰:河東都三山,即舜所耕曆山也。
《禹貢》所謂"壺口雷首至於太嶽。
"壺口山在慈州,太嶽在晉州,雷首在河東界。
此山有九名,謂曆山、首山、薄山、襄山、甘棗山、渠豬山、獨頭山、陑山等名。
又湯伐桀,升自陑之所。
稷山 《隋圖經》曰:稷山,在绛郡,後稷播百穀于此山。
亦《左氏傳》謂"晉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此也。
《後魏書》曰:高涼山,隋以後又為稷山。
霍山 《隋圖經》曰:霍山,在洪洞縣東北,霍水出焉。
《水經注》雲:發源成潭,潭闊七十步,而不測其深。
《爾雅》雲:霍山之珠玉焉。
又有聖人崖,崖有七穴相通。
又《水經注》雲:霍山,北有雀鼠谷,其間道隘,水左右悉結偏梁閣道,累石成路,俗謂之魯班橋也。
平山 《隋圖經》曰:平山,在平陽,一名壺口山,《尚書》謂"壺口治梁及岐",即此也。
今名姑射山,在縣西,平水出其下。
又《山海經》曰:憲山之南三百裡,有姑射山。
《冀州圖經》雲:西入文成郡,以山為界。
又《莊子》雲:"堯見姑射神人,杳然喪其天下。
"即是此山也。
發鸠山 《山海經》曰:上黨發鸠山,多柘木,有鳥狀如烏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相呼。
雲炎帝女東遊溺海化鳥,今猶銜石以填之。
抱犢山 《道書福地記》曰:抱犢山,在上黨東南,高七丈,有石城,高十丈,方一裡,東南角有草名玉照下枝,冬生花,高五六尺,味頗甘。
取其末服之,方寸七,日三不饑。
宜五穀,多食物,無惡毒,寇賊不至。
《玉匮》雲:抱犢山東北,去恒山之南數百裡,雲南有穴。
行三百裡,出美陽縣西七十裡,名洞口。
又《隋圖經》曰:卑山,今名抱犢山。
四面危絕,山頂有二泉。
後魏葛榮亂,百姓抱犢上山,因以名之也。
房山 《隋圖經》曰:房山,嶺上有王母祠,甚靈。
俗号為王母山。
《後漢書》曰:章帝永和三年幸趙,祠房山,即謂此山也。
在縣西北十裡,濊水出焉。
亦謂石臼水,又謂之鹿水。
出行唐東,入博陵,謂之木刀溝,一謂袈裟水,又從此過石童山,南流入滹沱河。
《前燕錄》曰:慕容隽時,房山王母祠前大樹自拔,根下得玉圭璧八十三顆,光色稍奇隽,以為嶽神之命,以太牢祭之。
每祠有一虎來往祠側,性頗馴,狎而不害於物。
韓信山 《隋圖經》曰:韓信山圓峻,俗呼為韓信台,又呼為土門口。
西入井陉,即向太原路,是此也。
又有韓信城,信破趙,駐軍於此。
湯山 《山海經》曰:湯山,湯水出焉。
此湯能愈疾,為天下最。
又按《隋圖經》雲:湯後側岩上有石室一,戶無塵穢,俗号曰聖人室,下經銅馬廟,有碑題雲"漳河神壇"是也。
幹山言山 李公緒記曰:柏仁縣有幹山、言山,《衛詩》雲:"出宿於幹,飲餞於言。
"是此也。
黑山 《九州要記》曰:黑子昔居汲郡黑山,采茯苓餌,五百歲或老或少。
又《魏志》曰:漢獻帝初平二年,黑山賊于毒、白繞、睦固等十萬餘衆,以掠魏郡也。
又雲一名青山。
《列仙傳》曰:犢子邺人,在黑山,常牽一黃犢來過邺城沽酒,陽都女見悅之,遂留相奉,陽都女生而連眉,即此者也。
《土地十三州志》雲:黑山險,為逋逃幽薮。
《隋區宇圖志》雲:周太祖諱黑,因改黑山為青山也。
雷公山 《隋圖經》曰:雷公山,耆老傳曰,魏時黑山郡盜張燕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