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惑經第四

關燈
,則始末可尋。

    如定六年書"鄭滅許,以許男斯歸。

    "而哀元年書"許男與楚圍蔡。

    "夫許既滅矣,君執家亡,能重列諸侯,舉兵圍國者何哉?蓋其間行事,必當有說。

    《經》既不書,《傳》又阙載,缺略如此,尋繹難知,其所未谕十也。

     案晉自魯闵公已前,未通于上國。

    至僖二年滅下陽已降,漸見于《春秋》。

    蓋始命行人自達于魯也,而《瑣語》、《晉春秋》載魯國闵公時事,言之甚詳。

    斯則聞事必書,無假相赴者也。

    蓋當時國史,它皆仿此。

    至于夫子所修也則不然。

    凡書異國,皆取來告。

    苟有所告,雖小必書;如無其告,雖大亦阙。

    故宋飛六鹢,小事也,以有告而書之;晉滅三邦,大事也,以無告而阙之。

    用使巨細不均,繁省失中,比夫諸國史記,奚事獨為疏闊?尋茲例之作也,蓋因周禮舊法,魯策成文。

    夫子既撰不刊之書,為後王之則,豈可仍其過失,而不中規矩者乎?其所未谕十一也。

     蓋君子以博聞多識為工,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

    而《春秋》記它國之事,必憑來者之辭;而來者所言,多非其實。

    或兵敗而不以敗告,君弑而不以弑稱,或宜以名而不以名,或應以氏而不以氏,或春崩而以夏聞,或秋葬而以冬赴。

    皆承其所說而書遂使真僞莫分,是非相亂。

    其所未谕十二也。

     凡所未谕,其類尤多,靜言思之,莫究所以。

    豈"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者欤?将"某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者欤?如其與奪,諸謝不敏。

     又世人以夫子固天攸縱,将聖多能,便謂所著《春秋》,善無不備。

    而審形者少,随聲者多,相與雷同,莫之指實,榷而為論,其虛美者有五焉。

     案古者國有史官,具列時事,觀汲冢所記,皆與魯史符同。

    至如周之東遷,其說稍備;隐、桓已上,難得而詳。

    此之煩省,皆與《春秋》不别。

    又"獲君曰止。

    ""誅臣曰刺,""殺其大夫曰殺,""執我行人","鄭棄其師,""隕石于宋五。

    "諸如此句,多是古史全文。

    則知夫子之所修者,但因其成事,就加雕飾,仍舊而已,有何力哉?加以史策有阙文,時月有失次,皆存而不正,無所用心,斯又不可得而殚說矣。

    而太史公雲:夫子"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其虛美一也。

     又案:宋襄公執滕子而誣之以得罪,楚靈王弑郏敖而赴之以疾亡,《春秋》皆承告而書,曾無變革。

    是則無辜者反加以罪,有罪者得隐其辜,求諸勸戒,其義安在?而左丘明論《春秋》之義雲:"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彰,""善人勸焉,淫人懼焉。

    "其虛美二也。

     又案,《春秋》之所書,本以褒貶為主。

    故《國語》晉司馬侯對其君悼公曰:"以其善行,以其惡戒,可謂德義矣。

    "公曰:"孰能?"對曰:"羊舌肸習于《春秋》。

    "至于董狐書法而不隐,南史執簡而累進,又甯殖出君,而卒之猶名在策書。

    故知當時史臣各懷直筆,斯則有犯必死,書法無捨者矣。

    自夫子之修《春秋》也,蓋他邦之篡賊其君者有三,本國之弑逐其君者有七,莫不缺而靡錄,使其有逃名者。

    而孟子雲:"孔子成《春秋》,亂臣賊子懼。

    "無乃烏有之談欤?其虛美三也。

     又案《春秋》之文,雖有成例,或事同書異,理殊畫一。

    故太史公曰:"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間則彰,至定、哀之際則微,為其切當世之文罔,而褒忌諱之辭也。

    "斯則危行言遜,吐剛茹柔,推避以求全,依違以免禍。

    孟子雲:"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其虛美四也。

     又案,趙穿殺君而稱宣子之弑,江乙亡布而稱令尹所盜,此則春秋之世,有識之士莫不微婉其辭,隐晦其說。

    斯蓋當時之恒事,習俗所常行。

    而班固雲:"仲尼殁而微言絕。

    "觀微言之作,豈獨宣父者邪?其虛美五矣。

     考茲衆美,征其本源,良由達者相承,儒教傳授,既欲神其事,故談過其實。

    語曰:"衆善之,必察焉。

    "孟子曰:"堯、舜不勝其美,桀、纣不勝其惡。

    "尋世之言《春秋》者,得非睹衆善而不察,同堯、舜之多美者乎? 昔王充設論,有《問孔》之篇。

    雖《論語》群言,多見指摘,而《春秋》雜義,曾未發明。

    是用廣彼舊疑,增其新覺,将來學者,幸為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