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疑古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觀夫近古篡奪,桓獨不全,馬仍反正。
若啟之誅益,亦由晉之殺玄乎?若舜、禹相代,事業皆成,唯益覆車,伏辜夏後,亦猶桓效曹、馬,而獨緻元興之禍者平?其疑四也。
《湯誓序》雲:"湯伐桀,戰于鳴條。
"又雲:"湯放桀于南巢,唯有慚德。
"而《周書·殷祝》篇稱"桀讓湯王位"雲雲。
此則有異于《尚書》。
如《周書》之所說,豈非湯既勝桀,力制夏人,使桀推讓,歸王于己。
蓋欲比迹堯、舜,襲其高名者乎?又案《墨子》雲:湯以天下讓務光,而使人說曰:湯欲加惡名于汝。
務光遂投清泠之泉而死。
湯乃即位無疑。
然則湯之飾讓,僞迹甚多。
考墨家所言,雅與《周書》相會。
夫《書》之作,本出《尚書》,孔父截翦浮詞,裁成雅诰,去其鄙事,直雲"慚德",豈非欲滅湯之過,增桀之惡者乎?其疑五也。
夫《五經》立言,千載猶仰,而求其前後,理甚相乖。
何者?稱周之盛也,則雲三分有二,商纣為獨夫;語殷之敗也,又雲纣有臣億萬人,其亡流血漂杵。
斯則是非無準,向背不同者焉。
又案武王為《泰誓》,數纣過失,亦猶近代之有呂相為晉絕秦,陳琳為袁檄魏,欲加之罪,能無辭乎?而後來諸子,承其僞說,競列纣罪,有倍《五經》。
故子貢曰:桀、纣之惡不至是,君子惡居下流。
班生亦雲:安有據婦人臨朝!劉向又曰:世人有弑父害君,桀、纣不至于是,而天下惡者,必以桀、纣為先。
此其自古言辛、癸之罪,将非厚誣者平?其疑六也。
《微子之命》篇《序》雲:"殺武庚"。
案祿父即商纣之子也。
屬社稷傾覆,家國淪亡,父首枭懸,母軀分裂,永言怨恥,生人莫二。
向使其侯服事周,而全軀保其妻子也,仰天俯地,何以為生?含齒戴發,何以為貌?既而合謀二叔,徇節三監,雖君親之怨不除,而臣子之誠可見,考諸名教,生死無慚。
議者苟以其功業不成,便以頑人為目。
必如是,則有君若夏少康,有臣若伍子胥,向若隕仇雪怨,衆敗身滅,亦當隸迹醜徒,編名逆黨者邪?其疑七也。
《論語》曰:"大矣!周之德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
"案《尚書·序》雲:"西伯戡黎,殷始咎周。
"夫姬氏爵乃諸侯,而辄行征伐,結怨王室,殊無愧畏。
此則《春秋》荊蠻之滅諸姬,《論語》季氏之伐颛臾也。
又案某書曰:朱雀雲雲,文王受命稱王雲雲。
夫天無二日,地惟一人,有殷猶存,而王号遽立,此即《春秋》楚及吳、越僣号而陵天子也。
然則戡黎滅崇,自同王者,服事之道,理不如斯。
亦猶近者魏司馬文王害權臣,黜少帝,坐加九錫,行駕六馬。
及其殁也,而荀勖猶謂之人臣以終。
蓋姬之事殷,當比馬之臣魏,必稱周德之大者,不亦虛為其說乎?其疑八也。
《論語》曰:"太伯可謂至德也已。
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案《呂氏春秋》所載雲雲,斯則太王鐘愛厥孫,将立其父。
太伯年居長嫡,地實妨賢。
向若強顔苟視,懷疑不去,大則類衛伋之誅,小則同楚建之逐,雖欲勿讓,君親其立諸?且太王之殂,太伯來赴,季曆承考遺命,推讓厥昆。
太伯以形質已殘,有辭獲免。
原夫毀茲玉體,從彼被發者,本以外絕嫌疑,内釋猜忌,譬雄雞自斷其尾,用獲免于人犧者焉。
又案《春秋》,晉士蒍見申生之将廢也,曰:為吳太伯,猶有令名。
斯則太伯、申生,事如一體。
直以出處有異,故成敗不同。
若夫子之論太伯也,不美其因病成妍,轉禍為福,斯則當矣。
如雲"可謂至德"者,無乃謬為其譽乎?其疑九也。
《尚書·金縢》篇雲:"管、蔡流言,公将不利于孺子。
"《左傳》雲:"周公殺管叔而放蔡叔,夫豈不愛,王室故也。
"案《尚書·君奭》篇《序》雲:"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
召公不說。
"斯則旦行不臣之禮,挾震主之威,迹居疑似,坐招讪謗。
雖奭以亞聖之德,負明允之才,目睹其事,猶懷憤懑。
況彼二叔者,才處中人,地居下國,側聞異議,能不懷猜?原其推戈反噬,事由誤我。
而周公自以不諴,遽加顯戮,與夫漢代之赦淮南,明帝之寬阜陵,一何遠哉!斯則周公于友于之義薄矣。
而《書》之所述,用為美談者,何哉?其疑十也。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書》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
今取其正經雅言,理有難曉,諸子異說,義或可憑,參而會之,以相研核。
如異于此,則無論焉。
夫遠古之書,與近古之史,非唯繁約不類,固亦向背皆殊。
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詳備,事罕甄擇,使夫學者睹一邦之政,則善惡相參;觀一主之才,而賢愚殆半。
至于遠古則不然。
夫其所錄也,略舉綱維,務存褒諱,尋其終始,隐沒者多。
嘗試言之,向使漢、魏、晉、宋之君生于上代,堯、舜、禹、湯之主出于中葉,俾史官易地而書,各叙時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
若乃輪扁稱其糟粕,孔氏述其傳疑,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武成》之篇,吾取其二三簡。
推此而言,則遠古之書,其妄甚矣。
豈比夫王沈之不實,沈約之多詐,若斯而已哉。
若啟之誅益,亦由晉之殺玄乎?若舜、禹相代,事業皆成,唯益覆車,伏辜夏後,亦猶桓效曹、馬,而獨緻元興之禍者平?其疑四也。
《湯誓序》雲:"湯伐桀,戰于鳴條。
"又雲:"湯放桀于南巢,唯有慚德。
"而《周書·殷祝》篇稱"桀讓湯王位"雲雲。
此則有異于《尚書》。
如《周書》之所說,豈非湯既勝桀,力制夏人,使桀推讓,歸王于己。
蓋欲比迹堯、舜,襲其高名者乎?又案《墨子》雲:湯以天下讓務光,而使人說曰:湯欲加惡名于汝。
務光遂投清泠之泉而死。
湯乃即位無疑。
然則湯之飾讓,僞迹甚多。
考墨家所言,雅與《周書》相會。
夫《書》之作,本出《尚書》,孔父截翦浮詞,裁成雅诰,去其鄙事,直雲"慚德",豈非欲滅湯之過,增桀之惡者乎?其疑五也。
夫《五經》立言,千載猶仰,而求其前後,理甚相乖。
何者?稱周之盛也,則雲三分有二,商纣為獨夫;語殷之敗也,又雲纣有臣億萬人,其亡流血漂杵。
斯則是非無準,向背不同者焉。
又案武王為《泰誓》,數纣過失,亦猶近代之有呂相為晉絕秦,陳琳為袁檄魏,欲加之罪,能無辭乎?而後來諸子,承其僞說,競列纣罪,有倍《五經》。
故子貢曰:桀、纣之惡不至是,君子惡居下流。
班生亦雲:安有據婦人臨朝!劉向又曰:世人有弑父害君,桀、纣不至于是,而天下惡者,必以桀、纣為先。
此其自古言辛、癸之罪,将非厚誣者平?其疑六也。
《微子之命》篇《序》雲:"殺武庚"。
案祿父即商纣之子也。
屬社稷傾覆,家國淪亡,父首枭懸,母軀分裂,永言怨恥,生人莫二。
向使其侯服事周,而全軀保其妻子也,仰天俯地,何以為生?含齒戴發,何以為貌?既而合謀二叔,徇節三監,雖君親之怨不除,而臣子之誠可見,考諸名教,生死無慚。
議者苟以其功業不成,便以頑人為目。
必如是,則有君若夏少康,有臣若伍子胥,向若隕仇雪怨,衆敗身滅,亦當隸迹醜徒,編名逆黨者邪?其疑七也。
《論語》曰:"大矣!周之德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
"案《尚書·序》雲:"西伯戡黎,殷始咎周。
"夫姬氏爵乃諸侯,而辄行征伐,結怨王室,殊無愧畏。
此則《春秋》荊蠻之滅諸姬,《論語》季氏之伐颛臾也。
又案某書曰:朱雀雲雲,文王受命稱王雲雲。
夫天無二日,地惟一人,有殷猶存,而王号遽立,此即《春秋》楚及吳、越僣号而陵天子也。
然則戡黎滅崇,自同王者,服事之道,理不如斯。
亦猶近者魏司馬文王害權臣,黜少帝,坐加九錫,行駕六馬。
及其殁也,而荀勖猶謂之人臣以終。
蓋姬之事殷,當比馬之臣魏,必稱周德之大者,不亦虛為其說乎?其疑八也。
《論語》曰:"太伯可謂至德也已。
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案《呂氏春秋》所載雲雲,斯則太王鐘愛厥孫,将立其父。
太伯年居長嫡,地實妨賢。
向若強顔苟視,懷疑不去,大則類衛伋之誅,小則同楚建之逐,雖欲勿讓,君親其立諸?且太王之殂,太伯來赴,季曆承考遺命,推讓厥昆。
太伯以形質已殘,有辭獲免。
原夫毀茲玉體,從彼被發者,本以外絕嫌疑,内釋猜忌,譬雄雞自斷其尾,用獲免于人犧者焉。
又案《春秋》,晉士蒍見申生之将廢也,曰:為吳太伯,猶有令名。
斯則太伯、申生,事如一體。
直以出處有異,故成敗不同。
若夫子之論太伯也,不美其因病成妍,轉禍為福,斯則當矣。
如雲"可謂至德"者,無乃謬為其譽乎?其疑九也。
《尚書·金縢》篇雲:"管、蔡流言,公将不利于孺子。
"《左傳》雲:"周公殺管叔而放蔡叔,夫豈不愛,王室故也。
"案《尚書·君奭》篇《序》雲:"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
召公不說。
"斯則旦行不臣之禮,挾震主之威,迹居疑似,坐招讪謗。
雖奭以亞聖之德,負明允之才,目睹其事,猶懷憤懑。
況彼二叔者,才處中人,地居下國,側聞異議,能不懷猜?原其推戈反噬,事由誤我。
而周公自以不諴,遽加顯戮,與夫漢代之赦淮南,明帝之寬阜陵,一何遠哉!斯則周公于友于之義薄矣。
而《書》之所述,用為美談者,何哉?其疑十也。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書》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
今取其正經雅言,理有難曉,諸子異說,義或可憑,參而會之,以相研核。
如異于此,則無論焉。
夫遠古之書,與近古之史,非唯繁約不類,固亦向背皆殊。
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詳備,事罕甄擇,使夫學者睹一邦之政,則善惡相參;觀一主之才,而賢愚殆半。
至于遠古則不然。
夫其所錄也,略舉綱維,務存褒諱,尋其終始,隐沒者多。
嘗試言之,向使漢、魏、晉、宋之君生于上代,堯、舜、禹、湯之主出于中葉,俾史官易地而書,各叙時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
若乃輪扁稱其糟粕,孔氏述其傳疑,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武成》之篇,吾取其二三簡。
推此而言,則遠古之書,其妄甚矣。
豈比夫王沈之不實,沈約之多詐,若斯而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