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 叙事第二十二

關燈
亦大哉!洎班、馬二史,雖多謝《五經》,必求其所長,亦時值斯語。

    至若高祖亡蕭何,如失左右手;漢兵敗績,睢水為之不流;董生乘馬,三年不知牝牡;翟公之門,可張雀羅,則其例也。

     自茲已降,史道陵夷,作者蕪音累句,雲蒸泉湧。

    其為文也,大抵編字不隻,捶句皆雙,修短取均,奇偶相配。

    故應以一言蔽之者,辄足為二言;應以三句成文者,必分為四句。

    彌漫重沓,不知所裁。

    是以處道受責于少期,子昇取譏于君懋,非不幸也。

     蓋作者言雖簡略,理皆要害,故能疏而不遺,儉而無阙。

    璧如用奇兵者,持一當百,能全克敵之功也。

    若才乏俊穎,思多昏滞,費詞既甚,叙事才周,亦猶售鐵錢者,以兩當一,方成貿遷之價也。

    然則《史》、《漢》已前,省要如彼;《國》、《晉》已降,煩碎如此。

    必定其妍媸,甄其善惡。

    夫讀古史者,明其章句,皆可詠歌;觀近史者,悅其緒言,直求事意而已。

    是則一貴一賤,不言可知,無假榷揚,而其理自見矣。

    (右隐晦) 昔文章既作,比興由生。

    鳥獸以媲賢愚,草木以方男女,詩人騷客,言之備矣。

    洎乎中代,其體稍殊,或拟人必以其倫,或述事多比于古。

    當漢氏之臨天下也,君實稱帝,理異殷、周;子乃封王,名非魯、衛。

    而作者猶謂帝家為王室,公輔為王臣。

    盤石加建侯之言,帶河申俾侯之誓。

    而史臣撰錄,亦同彼文章,假托古詞,翻易今語。

    潤色之濫,萌于此矣。

     降及近古,彌見其甚。

    至如諸子短書,雜家小說,論逆臣則呼為問鼎,稱巨寇則目以長鲸。

    邦國初基,皆雲草昧;帝王兆迹,必号龍飛。

    斯并理兼諷谕,言非指斥,異乎遊、夏措詞,南、董顯書之義也。

    如魏收《代史》,吳均《齊錄》,或牢籠一世,或苞舉一家,自可申不刊之格言,弘至公正之說,而收稱劉氏納貢,則曰"來獻百牢";均叙元日臨軒,必雲"朝會萬國"。

    夫以吳徵魯賦,禹計塗山,持彼往事,用為今說,置于文章則可,施于簡冊則否矣。

     亦有方以類聚,譬諸昔人。

    如王隐稱諸葛亮挑戰,冀獲曹咎之利;崔鴻稱慕容沖見幸,為有龍陽之姿。

    其事相符,言之谠矣。

    而盧思道稱邢邵喪子不恸,自東門吳已來,未之有也;李百藥稱王琳雅得人心,雖李将軍恂恂善誘,無以加也。

    斯則虛引古事,妄足庸音,苟矜其學,必辨而非當者矣。

     昔《禮記·檀弓》,工言物始。

    夫自我作故,首創新儀,前史所刊,後來取證。

    是以漢初立槥,孟堅所書;魯始為髽,丘明是記。

    河橋可作,元凱取驗于毛《詩》;男子有笄,伯支遠徵于《内則》。

    即其事也。

    案裴景仁《秦記》稱苻堅方食,撫盤而诟,王劭《齊志》述洛幹感恩,脫帽而謝。

    及彥鸾撰以新史,重規删其舊錄,仍易"撫盤"以"推案",變"脫帽"為"免冠"。

    夫近世通無案食,胡俗不施冠冕,直以事不類古,改從雅言,欲令學者何以考時俗之不同,察古今之有異? 又自雜種稱制,充牣神州,事異諸華,言多醜俗。

    至如翼犍,昭成原諱;黑獺,周文本名。

    而伯起革以他語,德棻阙而不載。

    蓋厖降、蒯聩,字之媸也;重耳、黑臀,名之鄙也。

    舊皆列以《三史》,傳諸《五經》,未聞後進談講,别加刊定。

    況齊丘之犢,彰于載谶;河邊之狗,著于謠詠。

    明如日月,難為蓋藏,此而不書,何以示後?亦有氏姓本複,減省從單,或去"萬紐"而留"于",或止存"狄"而除"厙"。

    求諸自古,罕聞茲例。

     昔夫子有雲:"文勝質則史。

    "故知史之為務,必藉于文。

    自《五經》已降,《三史》而往,以文叙事,可得言焉。

    而今之所作,有異于是。

    其立言也,或虛加練飾,輕事雕彩;或體兼賦頌,詞類俳優。

    文非文,史非史,譬夫龜茲造室,雜以漢儀,而刻鹄不成,反類于鹜者也。

    (右妄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