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第九十四

關燈
七條。

    』從之。

     二年正月乙卯,殿中侍禦史呂陶言:『伏見坊場一事,猶有餘弊,未盡蠲除。

    蓋累界放賣,至今凡十五年,其始則有定封投狀,競利争占,虛增價直,詐通抵産之欺。

    其中則有淨利過重,月納不足,出限罰錢,年滿不替之患。

    其終則有正名已敗,壯保納官錢,餘欠尚存,鄰人買産業之禁。

    期會嚴迫,節目煩多。

    不惟酒戶緣此困窮,抑困貧民,因而朘削,或系獄,或受箠,或轉徙道路,或自經溝渎。

    天下郡邑,何處無之?大率一縣之内,上、中等戶,因買坊場及充壯保而失業破産者,十常四五,欠多者至數千貫,少者亦三五百缗。

    以四海總計,凡幾千家罹此疾苦矣,每家以十口為率,凡幾萬人失所矣,臣愚伏望陛下推廣先志,遍發異恩,以遠近之差,為輕重之序。

    應第一、第二界見欠者,并與除放;其第三、第四界,亦乞量立分數蠲免。

    如此,則大為簡易,不力官吏之沮遏。

    聖澤寬深,遂除生靈之疲瘵。

    』 六月甲申,承義郎彭汝砺為起居舍人。

    執政有問新舊之政者,汝砺曰:『政無彼此之辨,歸于是而已。

    今所更大者,取士及差役法,行之而士民皆流言,未見其可也。

    』 七月甲寅,朝奉郎、權開封府推官張商英為提點河東路刑獄。

    商英先上書,謂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今先帝陵土未幹,奈何便議變更?又移簡蘇轼,欲作言事官。

    轼得之, 以告呂公著,公著不悅,故黜之。

     此據新錄《商英傳》及邵伯溫《辨誣》修入。

    邵伯溫作《章惇傳》雲:『惇既拜相,薦蔡卞為右丞,林希為中書舍人,商英為谏官。

    蔡卞為王荊公複仇,又以元祐中除知廣州為置己于死地。

    林希在元祐間,自中書舍人,以修撰出知杭州,不除待制。

    張商英在元祐初為開封府推官,欲作言官,簡蘇内翰子瞻雲:「老僧欲住烏府,呵佛罵祖一巡,如何?」偶孫抃過子瞻,竊得其簡,示呂申公之子希純。

    希純白申公,申公不悅,出商英為河東路提刑。

    三人皆怨元祐宰輔者雲。

    』 八月癸未,诏在京置宣武第十三至十五指揮、廣武左第三軍第二右第三軍第一兩指揮,以先銷廢寬衣天武第六指揮,會一歲廪給,别招中、下禁軍以補其額故也。

     九月壬申,戶部請立明狀增錢買坊場法,從之。

     十月庚子,範純仁言:『竊見賞功舊格,其間亦有未盡便合行修正者,皆随事便行改正。

    陛下臨禦之初,将臣方立功效之際,賞典或有不均,必緻人情失望,惰其鬥志,後雖有改更,衆人未信,必于邊事有損,追悔莫及。

    伏望指揮三省、樞密院,應今來推賞舊格中,有人情不便者,即且據事改,令均當行下,仍一面将舊格别行修正,庶幾不誤聖政,邊事早了。

    』诏裁定軍功賞格。

     三年正月庚戌,複廣惠倉。

    丁巳,诏改封樁錢物庫為元佑庫,隸尚書省左、右司[5]。

     四年三月甲申,中書侍郎劉摯上書曰:『臣待罪近輔,再曆年所。

    近與同列奏事延和殿,兩蒙宣谕天意。

    今日朝廷之事固已盡心,略有成法,惟以久遠守之為念。

    又聖慮深遠。

    因論及他日還政之後,任用左右,常得正人,則與今日用心無異。

    若萬一奸邪複進,熒惑動搖,則反覆可憂。

    然辨别邪正,全在一人,此乃持盈守成之大戒也。

    而皇帝陛下深加省領,臣退而歎息歡喜以為愚。

    臣平日之所懷為國遠慮者,正在此事。

    未及上達。

    而陛下先知之矣。

    』又曰:『臨禦以來,法度之難久行者修完之,臣下之害政者更易之,正所以述成先帝之盛德美志,傳于無窮,可謂備矣。

    然前者二三大臣之朋黨皆失意怏怏,自相結納,睥睨正人,腹诽新政,今布列中外搢紳之間,在職之吏,不與王安石、呂惠卿,則與蔡确、章惇者,率十有五六,此臣之所以寝食寒心,獨為朝廷憂也。

    』又曰:『其所進之說,臣竊料之,其大者必為離間之計,此最易人易聽,而其禍亦最大,不可不防其漸而深察之;其次又有二說,其一曰:先朝造法為治,而皇帝陛下以子繼父,一旦聽臣民之言,有所更改。

    其二曰:先朝之臣,多不任用,如蔡确等受顧命,有定策之功,亦棄于外。

    此二說者,自人情言之,則淺近而易聽;自義理而考之,則無所取也。

    』又曰:『如青苗、免役、保甲、保馬、市易之類,敢不改乎?改之所以順人心、救民命耳。

    試考察今日百姓安與不安、便與不便,則改之是耶非耶,立可見矣。

    若謂凡繼體之君,于先朝之政皆有不可改,則古聖帝明王繼政而有改者,皆非邪?夫立政之違民,改之是也。

    而異論者非之,以謂改父之道,此豈公議哉?是讒間之說也。

    』又曰:『伏望太皇太後陛下深念周公所以戒成王之意,擁佑開導,以成就皇帝陛下之德。

    凡人之才,如何為正,如何為非,日夕講論,以立萬世不拔之基。

    伏望皇帝陛下深鑒古事,體漢昭帝之明,以辨忠邪,使他日奸言異論,不可得而人;常思太皇太後陛下之言,無疑于心,無怠乎聽,庶以永承祖宗之業,天下幸甚!』 校勘記 [1]迫行人 原本作『洎行人』,據《長編》卷三五四改。

     [2]沈希顔 原本作『沈希賢』,據《會要·食貨》五五之四二、《長編》卷三五四、三六○改。

     [3]黃廉 原本此下衍一『一』字,據《長編》卷三六八删。

     [4]丙辰朔 原本無『朔』字,據《長編》卷三八二補。

     [5]尚書省 原本脫一『省』字,據《長編》卷三八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