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第九十二

關燈
诏國史院修寫兩本進入,别寫一本送資善堂。

    簽書樞密院事王岩叟言:『秋氣已涼,陛下燕閑之中,足以留意經史。

    舜雞鳴而起,大禹惜寸陰。

    願以舜、禹為法。

    』上曰:『朕在禁中,嘗觀書不廢也。

    』 十月丙寅,迩英讀《寶訓》,至節費,呂大防奏曰:『浮費固當節。

    至于養兵以禦患而民不勞,故養兵之費不可節。

    』王岩叟曰:『大凡節用,非謂偶節一事,便能有濟。

    須每事以節少為意,則積日累月,國用自然有餘。

    』上曰:『然。

    』庚午,幸太學,講《尚書·無逸》終篇(詳見《太學》)。

     七年秋七月癸巳[5],诏複置翰林侍講學士。

    範祖禹為翰林侍講學士兼修國史。

    祖禹固請補外,乃用王洙避兄子堯臣故事,特有是除。

    (粱焘行狀雲:複置翰林侍講學士,實焘發之。

    ) 八月壬申,禦迩英閣,侍讀顧臨讀《寶訓》,至『王沿論引漳水灌溉,王轸以為不可。

    』讀畢,上問顧臨曰:『沿、轸所論孰長?』臨奏釋沿所論意,上曰:『是何說可行?』臨曰:『沿略可行。

    』上宮中恭默不言,惟講讀時發問。

     元祐八年春正月丁亥,上禦迩英閣,召宰臣、執政暨講讀官講《禮記》訖,讀《寶訓》。

    顧臨讀至『漢武帝籍提封為上林苑』。

    仁宗曰:『山澤之利,當與衆共之,何用此也?』丁度對曰:『臣事陛下二十年,每奉德音,未始不本于憂勤,此蓋祖宗家法耳。

    』讀畢,宰臣呂大防等進曰:『祖宗家法甚多,自三代之後,唯本朝百三十年中外無事,蓋由祖宗所立家法最善。

    臣請舉其略:自古人主事母後,朝見有時,如漢武帝五日一朝長樂宮。

    祖宗以來,事母後皆朝夕見,此事親之法也。

    前代大長公主用臣妾之禮,本朝必先緻恭。

    仁宗以姪事姑之禮見穆獻大長公主,此事長之法也。

    』上曰:『今宮中見行家人禮。

    』大防等曰:『前代宮閹多不肅,宮人或與廷臣相見。

    唐人閤圖有昭容位,本朝宮禁嚴密,内外整肅,此治内之法也。

    前代外戚多預政事,常緻敗亂,本朝母後之族皆不預事,此待外戚之法也。

    前代宮室多尚華侈,本朝宮殿止用赤、白,此尚儉之法也。

    前代人君雖在宮禁,出輿入辇,祖宗皆步自内庭,出禦後殿,豈乏人力哉?亦欲步曆廣庭,稍冒寒暑爾,此勤身之法也。

    前代人主在中,冠服苟簡,祖宗以來,燕居必以禮。

    竊聞陛下昨郊禮畢,具服謝太皇太後,此尚禮之法也。

    前代多深于用刑,大者誅戮,小者遠竄,惟本朝用法最輕,臣下有罪,止于罷黜,此寬仁之法也。

    至于虛己納谏、不好畋獵、不尚玩好、不用玉器、飲食不貴異味、禦廚止用羊肉,此祖宗家法,所以緻太平者。

    陛下不須遠法前代,但盡行家法,足以為天下。

    』上甚然之。

     五月乙酉,翰林學士兼侍講範祖禹言[6]:『近令将漢、唐正史内可以進讀事迹進呈。

    按:講筵故事,講官講經,讀官讀史。

    若令同進讀漢、唐史書,即是講官兼讀官。

    乞專令讀官鈔節進讀。

    』從之。

     紹聖元年六月癸酉,诏罷講《禮記》,候秋涼日講《詩》。

     七月壬寅,翰林學士兼侍讀蔡卞、禦史中丞黃履言:『舊令講讀、說書,每月職錢十貫。

    元豐八年十二月聖旨:侍讀、侍講職錢特添作三十貫。

    臣等備員講職,未有補報,而坐縻厚祿,實為僥冒。

    欲乞寝罷,隻依元豐巳前數目。

    』诏不允。

     三年五月丙申,起居郎兼權給事中蹇序辰言:『竊見講筵于經、史之外,間以祖宗寶訓進讀,聖谟英烈,具在此書。

    先帝在位十有九年,其應世之迹,散于禦批、日曆、時政記、起居注,聚于《實錄》。

    然記詳辭博,未易周覽。

    請選儒臣,取其尤系治體者分别義類,著為《神宗寶訓》一書,授之讀官,以備勸講之阙。

    』诏候正史成書,令史官編修。

     四年十月辛巳,禦迩英閣,召講讀官講《書》,讀《寶訓》。

    侍讀蔡京經筵奏事,上曰:『早來卿所讀《寶訓》,朕于宮中已閱《兩朝實錄》。

    其《寶訓》内事,多系《實錄》已載,《寶訓》可不須進讀。

    』京言:『竊見王安石有《實錄》一集,其間皆先帝與安石反覆論天下事,及熙甯改更法度之意,本末備具。

    欲乞略行修纂進讀。

    』上曰:『宮中自有本,朕已詳閱數次矣。

    』戊申,起居郎、充崇政殿說書沈铢為中書舍人兼侍讀,皆中批也。

    曾布等對,上以铢除命谕之,且曰:『铢講說極佳。

    近講《南山有台》,極通暢有理。

    』上欣然,頗自以為得人。

     校勘記 [1]聖問 原本『問』字作墨丁,據《長編》卷四三七補。

     [2]庚申 原本作『庚戍』,據《長編》卷四四七改。

     [3]給事中 原本無『中』字,據《長編》卷四四七補。

     [4]永觀 原本『觀』字作墨丁,據《長編》卷四四九補。

     [5]七年秋七月癸巳 原本作『十年秋七月庚寅』,據《長編》卷四七五改。

     [6]範祖禹言近令将漢唐 原本作『範祖禹進呈将漢唐』,據《長編》卷四八四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