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第九十二

關燈
而塞,強而毅之類是也。

    』先是,上恭默未言,起居舍人王岩叟喜聞德音,因欲諷谏,退而上言:『陛下既能審而問之,必能體而行之。

    三德者,人君之大本,得之則治,失之則亂,不可須臾去者也,三數雖少,推而廣之,足以盡天下之要。

    陛下誠能用以修己安人,則堯、舜、三代之盛,可坐緻也。

    臣職備史官,敬已書之于冊,以示萬世。

    』 三月壬申朔,吏部尚書兼侍講蘇頌等奏:『臣等撰進漢、唐故事。

    』得旨分門編修成冊進呈,诏以《迩英要覽》為名。

     十月癸醜,上禦迩英閣,召講讀《三朝寶訓》。

    終,侍讀蘇頌等奏曰:『陛下勤求治道,仰法祖宗,臣等每愧荒疏,不能發明,上資聖覽。

    』上遣内侍宣答曰:『祖宗治道,茲有本原。

    逮此終篇,悉資開發。

    』頌等稽首稱謝。

     五年春正月庚寅,禦史中丞梁焘兼侍讀。

    焘再辭免,從之。

    焘嘗奏疏曰:『〈禮》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謂人君有清明之德,必由學以發之,然後能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以此知雖天子之尊,而能成聖,必由聖學乎,恭惟皇帝陛下受天明命,早有萬國,日就月将,學以成性,此政其時。

    願擇吉日,诏開經筵,優接勸講進讀之臣,使從容熟複治亂之事,究先王之蘊,辨曆代之迹,無惜聖問[1],再三詢考,聖心曉然無疑,日新一日,可底大成。

    願加聖意無忽。

    』又奏疏太皇太後曰:『今皇帝聖年十五,齒亦已長矣。

    故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皇帝清明在躬,天禀英異,以聖人志學之時稽焉,則不可以不學也。

    伏願陛下當天眷布德之元,王正授政之始,面勉皇帝,早開經筵,召見儒臣,談經讀史,從容賜對,熟複古今。

    宮中慎選茂進之人,以誘掖誦說,審擇謹厚之人,以輔視興寝,服勤道義,為聰明睿智之助。

    疏遠紛華,為康甯壽考之資。

    習之既久,乃如自然。

    至于誠意喜畫,正心樂道,終副海内聖神之望,不贻宸衷逸豫之憂。

    養成靜治,為天下之真主焉。

    』 二月壬寅,迩英閣講畢《無逸》篇,诏詳錄所講義以進。

    今後具講義,次日别進。

     夏四月癸醜,诏講讀官今後每遇經筵退,留講、讀官各一員于迩英閣奏對。

     八月丙午,右正言劉唐老言:『伏睹《大學》一篇,論大德之序。

    願诏經筵之臣訓釋此書上進,庶于清閑之燕,以備觀覽。

    』從之。

    庚申[2],給事中兼侍講範祖禹上《帝學》八篇[3],言:『恭惟本朝累聖相承,百三十有二年,四方無虞,中外底甯,動植之類,蒙被涵養,德澤深厚,遠過前世,皆由以道德仁義文治天下,人主無不好學故也。

    陛下廣覽載籍,曆觀前世創業之主、守文之君,有如祖宗之皆好學者乎?由三王至于五代,治安長久,有如本朝之百年太平者乎?今人有寶器,且猶愛惜之,恐其傷缺,況祖宗百三十餘年盛之天下,可不務學以守之乎?臣又聞學則必問,問然後為學。

    《中庸》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緻廣大而畫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皆所以為天下法也。

    堯有衢室之間,舜有總章之訪,動必咨于四嶽。

    孔子稱舜之大智曰好問;仲虺戒湯曰:好問則裕學者,聖人之先務也。

    問者,學之大方也。

    文王詢于八虞而咨于二號,度于闳夭而謀于南宮,诹于蔡原而訪于辛尹,重之以周、召、畢、榮,所能成其聖也。

    武王訪于箕子,文王問于史佚,四聖維之,衆賢翼之,是以為太平之君子。

    能持盈守成,夫豈由他哉?惟強學問而已。

    今臣所錄八篇,上起伏羲,下訖神宗。

    伏惟陛下道于三王,稽德于五帝,軌儀于三代,法象于祖宗。

    集群聖之所行,體乾健之不息,則四海格于泰和,萬年其永觀矣巨。

    』 範祖禹進《帝學》在五年八月。

    今附月末。

     九月丁醜,禦迩英閣,召講讀官講《書》、讀《寶訓》,召宰臣、執政、講讀、記注官,各賜禦書《詩》一首。

    上親書姓名于其後。

     冬十月庚申,講《書》終篇,賜筵于東宮。

    宰臣、執政、講讀、修注官預。

     六年二月丁巳,講筵所言:『奉旨進漢、唐故事及《史記》事,其間可觀事迹,多已錄進。

    請《稽古錄》節次進呈,以代漢唐、故事。

    』诏依前旨進故事。

     八月辛亥,三省言:『翰林學士範百祿等奏:景祐三年,因崇政殿說書賈昌朝奏請,诏修迩英、延義二閣記注。

    今陛下向學稽古,間日一禦經筵,雖史官在前,言動必記。

    然講讀之事,未有專一纂錄。

    欲乞複修迩英殿閣記注如仁宗朝故事。

    』從之,仍令講讀、記注官同共編修。

    甲寅,宰相呂大防言:『近講筵官奏,乞修迩英記注如仁宗朝故事,已有旨施行。

    今史院有迩英、延義二閣記注六十餘卷,具載仁宗與講讀官論議。

    嘗講《詩》至「誰能烹魚,溉之釜鬻」。

    仁宗謂侍講丁度曰:「老子雲;治大國若烹小鮮。

    正謂此也。

    」《學記》曰:「知類通達,謂之大成。

    」仁宗可謂善推其類矣。

    臣嘗進仁宗聖學事迹,有未備者,欲寫二閣記注一本進入,以備聖覽。

    』上可之。

    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