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第九十二

關燈
,亦不清經時累月不親儒士。

    初秋漸涼,欲乞于内殿或後苑清涼處召見當日講官,俾說道義。

    縱然未有深益,亦使天下知太皇太後用意如此。

    将來伏假既開,且乞依舊輪直日,所貴常得一員獨對,開發之道,蓋自有方,時習之益,最為至切。

    欲乞特降指揮:宰臣一月兩次,與文彥博同赴經筵。

    遇宰臣赴日,即乞就崇政殿講說。

    因令史官人侍崇政殿。

    』 八月庚寅,吏部侍郎兼侍講傅堯俞以職煩目疾,乞罷侍講。

    司馬光請改堯俞為侍讀,而用著作郎範祖禹兼侍講。

    祖禹,呂公著之婿也,請避嫌。

    光奏:『宰相不當以私嫌廢公議。

    』遂以祖禹兼侍講。

    丁酉,禦史中丞劉摯兼侍讀。

    癸卯,诏:『不帶職官充侍讀、侍講、崇政殿說書,其請俸以職事官例支見錢。

    』頤在講筵,嘗質錢使。

    或疑未得祿,問之,乃自供職後不曾請俸。

    尋诘戶部,戶部索前任曆子。

    頤言:『頤起草萊,無前任曆子。

    』其意以:『朝廷待士,便當廪人繼粟、庖人繼肉也。

    』即令戶部自力出曆子。

    戶部初欲折支,執政為館閤官皆請見錢,豈有經筵反折支?又檢例,緣久無崇政殿說書,故戶部隻欲與折支。

    今始給見錢。

     十月庚子,端明殿學士、光祿大夫範鎮落緻仕,提舉中太一宮兼集禧觀、兼侍讀(二十二日降诏除侍讀)。

     二年四月丙戌。

    先是,中書省言:『景祐二年,置迩英、延義二閤,以設講筵。

    延義閤在崇政殿之西南,向欲令管勾講筵所經度,如得寬涼,以備夏講。

    』诏修内司畫圖進入。

     八月辛巳,通直郎、崇政殿說書程頤罷經筵,權同管勾西京國子監。

    左谏議大夫孔文仲言:『頤人品纖污,天性憸巧,貪黩請求,元無鄉曲之譽;奔走交結,常在公卿之門。

    不獨交口褒美,又至連章論奏,一見而除朝籍,再見而升經筵。

    臣頃任起居舍人,屢侍講席,觀頤陳說,全無發明。

    上德未有嗜好,而常啟以無近酒色;上意未有信響,而間嘗以勿用小人。

    豈唯勸導以所不為,實亦矯欺以所無有。

    如陛下因咳嗽罷講及禦迩英,學士以下侍講讀者六七人,頤官最小,乃越次獨候問聖體,橫僭過甚,并無職分。

    』因黜之。

    癸末,禮部員外郎顔複充崇政殿說書,兼判登聞鼓院。

    辛醜,吏部尚書蘇頌、翰林學士蘇轼侍讀。

     九月甲子,賜宰臣執政、經筵官宴于東宮,上新書唐人詩分賜之,以講《論語》終篇也。

    乙醜,呂公著以下謝賜宴。

    太皇太後曰:『皇帝天姿聰敏,宮中維好學,學則易成。

    昨日所賜,欲卿等知爾。

    』庚午,呂公著言:『伏睹今月十五日,以經筵講《論語》畢,賜執政及講官禦筵。

    是日,内出皇帝禦書唐賢律詩,分賜臣等各一篇。

    臣次日與延和殿簾前謝,蒙太皇太後宣谕:「皇帝好學,在宮中别無所為,惟是留心典籍。

    」天下幸甚!臣伏思皇帝陛下睿哲之性出于天縱,而複内禀慈訓,日新典學,誠以堯、舜、三代為法,則四海不勞而治。

    今來《論語》終帙,進講《尚書》。

    二書皆聖人之格言,為君之要道。

    願陛下念茲在茲,以廣聖德。

    臣職在輔導,無能裨補,辄于《尚書》、《論語》及《孝經》中節取要語共一百段進呈,惟取明白切于治道者,庶便于省覽。

    或遊意筆硯之間,以備揮染,亦日就月将之一助也。

    』他日,三省奏事畢,太皇太後宣谕:『公著所進《尚書》、《論語》等要義百篇,今皇帝已依所奏,每月書寫看覽,甚有益于學問,與寫詩篇不同也。

    』公著與同列皆言:『此聖人經訓,有補于治,日宜親閱。

    』 十月壬申,诏:『講讀官大開講日,論具漢、唐故事有益政體者二條進入,仍旬一錄申三省。

    』先是,吏部尚書兼侍讀蘇頌言:『國朝典章,大抵襲唐舊,史官所記,善惡鹹備。

    乞诏史官、學士采《新唐書》人主所行日進數事,以備聖覽。

    』故有是诏。

    實錄院檢讨官、著作郎兼侍講範祖禹辭免起居舍人,從之。

     是夏,權住進講。

    祖禹言:『臣不待經席,已逾兩月,陛下深居閑燕,聖學日勤。

    然臣等無由罄竭愚短,輔助萬一。

    』又言:『陛下如好學,則天下之君子皆欣慕,願立于朝,以直道事陛下。

    陛下如不好學,則天下之小人皆動其心,欲立于朝,以邪谄事陛下。

    』又言:『凡人之好學,莫不在于年少之時。

    陛下聖質日長,龍德日進,數年之後,雖欲勤于學問,恐不得如今日之專也。

    臣竊為惜此日月,願以學為急,則天下幸甚。

    《論語》記聖人言行之要,修身治國之道,不無在焉。

    《尚書》言帝王政事,人君之軌範也。

    《論語》雖已講畢,望陛下更加詳熟《尚書》未講者。

    願陛下先熟其文,臣等以次講之,則陛下聖意,先已有得矣。

    』 四年春正月甲申,诏:『講筵官許依秘書省職事官例觀新樂,賜聞喜宴,許依帶職人并赴。

    』從崇政殿說書顔複請也。

     二月壬戌,禦迩英閣,召講讀官講《尚書》、讀《寶訓》。

    司馬康講《洪範》至『義用三德』,上問曰:『隻此三德?别更有德?』康對曰:『臯陶所陳有九德,如柔而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