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第九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哲宗皇帝
講讀
元豐八年四月丁醜,資政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呂公著兼侍讀。
公著時知揚州,召用之,遵先帝意也。
朝奉郎、秘書少監孫覺兼待講。
五月己亥,诏資政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兼侍讀呂公著乘傳赴阙。
六月丙子,資政殿學士、提舉崇福宮韓維知陳州。
未行,召赴阙,遂留經筵。
七月丁酉,朝奉大夫、守秘書少監兼侍講孫覺為右谏議大夫兼侍講,仍賜三品服。
甲辰,資政學士韓維兼侍讀,仍提舉中太一宮,兼集禧觀事。
庚申,中書省言:『管勾講筵,春起二月,止五月;秋起八月上旬,止冬至前十日。
本所今來未敢依令施行。
』诏候祔廟畢取旨。
十月癸未,龍圖閣待制趙彥若兼侍讀,秘書監傅堯俞兼侍講。
先是,待禦史劉摯言:『恭惟皇帝陛下以異禀之資,夙成之善,而上又有太皇太後。
陛下之至仁厚德,保護開祐,所以成就者,罔不備矣。
然方春秋鼎盛,在所資養,左右前後,宜正人與居;語默見聞,宜正士是接,則勸講、進讀、輔導之官,其可不審擇也哉?伏見兼侍講給事中陸佃、蔡卞皆新進少年,越次暴起,論德則未試,語望則素輕。
使在此官,衆謂非宜。
伏請罷其兼職,以允公議。
仍欲望聖慈于内外兩制以上官内,别選通經術、有行義、忠信孝悌、淳茂老成之人,以充其任。
』于是佃、卞皆罷,而彥若、堯俞有是命。
丁亥,天章閣待制範純仁兼侍講。
十二月辛酉,诏:『今月十五日開講筵,進讀《寶訓》。
講讀官日赴資善堂,以雙日講讀,仍輪一員宿直,初講及更旬,宰相執政并赴。
』丙寅,禦史中丞黃履兼侍講。
乙亥,初禦迩英閣,诏三省、樞密院侍讀、侍講、修注官、講讀官賜宴于資善堂。
赉銀帛有差。
辛巳,诏增講讀官職錢為三萬。
元祐元年正月丁巳,資政殿大學士兼侍讀韓維等言:『臣等見進讀《三朝寶訓》,其間有祖宗事與今不同者,蓋是當時天下初定,與治平之後事體自别,君臣論議亦從而異,又有祖宗一時處分,難以通行于後世者。
欲乞遇有似此等事,特許臣等看詳,更不進讀。
』從之。
二月庚午,朱光庭奏,乞以程顧為講官。
甲戌,上禦迩英閣,侍讀韓維進讀。
至天禧有二宮人犯罪,法當死,真宗皇帝側然憐之曰:『此等安知法?殺之則不忍,舍之則無以勵衆。
』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
又幸汾陰日,見一羊自擲于道,左右曰:『今日尚食殺其羔。
』真宗慘然不樂,自是不殺羊羔。
因奏言:『此特小善爾。
然推是心以及天下,則仁不可勝用也。
且真宗自澶淵卻敵之後,十有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其源蓋出于此。
外人皆言陛下仁孝發于天性,每行,見昆蟲、蝼蟻,辄遠而過之,且敕左右勿踐履,此亦仁術也。
且願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則天下幸甚!』是月丁亥,翰林學士、知制诰兼侍講黃履為龍圖閣直學士、知越州。
閏二月甲寅,龍圖閣侍制兼侍講趙彥若為兵部侍郎兼侍讀。
三月癸酉,诏講讀官更不輪資善堂宿直。
辛巳,宣德郎程頤為通直郎、崇政殿說書,頤既上殿十四日,辭恩命,乞進見,即以經筵命之。
頤面辭,不許,退而具奏曰:『竊以知人則哲,帝堯所難。
雖陛下聖鑒之明,然臣方獲進對于頃刻間,陛下見其何者,遽加擢任?臣不敢必辭,隻乞臣再上殿進劄子三道,言經筵事。
所言而是,則陛下用臣為不誤,臣之受命為無愧;所言或非是,其才不足用也,因可聽其辭避。
』劄子其一曰:『臣伏以皇帝陛下春秋之富,雖睿聖之資得于天禀,而輔養之道不可不至。
所謂輔養之道,非謂告诏以言過而後谏也,在涵養薰陶而已。
大率一日之中,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寺人宮女之時少,則自然氣質變化,德器成就。
乞朝廷慎選賢德之士以侍勸講,講既罷,嘗留二人直日、一人直宿,以備訪問。
』其二:『乞擇内臣十人充經筵祗應,以伺候皇帝起居。
凡動息,必使經筵官知。
有剪桐之戲,則随事箴規;違持養之方,則應時谏正。
調護聖躬,莫過于此。
』其三,『今後特令坐講,不惟義理力順,以養主上尊儒重道之德。
竊聞講官在禦案傍,以手指書,所以不坐,别欲令一人指書,講官稍遠禦案坐講。
意朝廷循沿舊體,隻以經筵為一美事。
臣以為天下重任,惟宰相與經筵。
天下治亂系宰相,君德成就責經筵。
由此言之,安得不以為重?』程頤每以師道自居,其侍講色甚莊,言多諷谏。
頤聞帝行宮中而避蟻,因講畢,請曰:『有是乎?』帝曰:『誠恐傷之耳。
』頤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帝稱善。
六月,崇政殿說書程頤上疏:『臣供職以來,六侍講筵,但見諸臣拱手默坐,當講者立傍解釋,數行而退。
如此,雖彌年積歲,所益幾何?或以為主上方幼,且當如此。
此不知本之論也。
伏自四月末間,以暑熱罷講,比至中秋,蓋腧三月。
古人欲旦夕承弼出入起居,至今三月,不一見儒臣,何其與古人之意異也,今人家子弟
公著時知揚州,召用之,遵先帝意也。
朝奉郎、秘書少監孫覺兼待講。
五月己亥,诏資政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兼侍讀呂公著乘傳赴阙。
六月丙子,資政殿學士、提舉崇福宮韓維知陳州。
未行,召赴阙,遂留經筵。
七月丁酉,朝奉大夫、守秘書少監兼侍講孫覺為右谏議大夫兼侍講,仍賜三品服。
甲辰,資政學士韓維兼侍讀,仍提舉中太一宮,兼集禧觀事。
庚申,中書省言:『管勾講筵,春起二月,止五月;秋起八月上旬,止冬至前十日。
本所今來未敢依令施行。
』诏候祔廟畢取旨。
十月癸未,龍圖閣待制趙彥若兼侍讀,秘書監傅堯俞兼侍講。
先是,待禦史劉摯言:『恭惟皇帝陛下以異禀之資,夙成之善,而上又有太皇太後。
陛下之至仁厚德,保護開祐,所以成就者,罔不備矣。
然方春秋鼎盛,在所資養,左右前後,宜正人與居;語默見聞,宜正士是接,則勸講、進讀、輔導之官,其可不審擇也哉?伏見兼侍講給事中陸佃、蔡卞皆新進少年,越次暴起,論德則未試,語望則素輕。
使在此官,衆謂非宜。
伏請罷其兼職,以允公議。
仍欲望聖慈于内外兩制以上官内,别選通經術、有行義、忠信孝悌、淳茂老成之人,以充其任。
』于是佃、卞皆罷,而彥若、堯俞有是命。
丁亥,天章閣待制範純仁兼侍講。
十二月辛酉,诏:『今月十五日開講筵,進讀《寶訓》。
講讀官日赴資善堂,以雙日講讀,仍輪一員宿直,初講及更旬,宰相執政并赴。
』丙寅,禦史中丞黃履兼侍講。
乙亥,初禦迩英閣,诏三省、樞密院侍讀、侍講、修注官、講讀官賜宴于資善堂。
赉銀帛有差。
辛巳,诏增講讀官職錢為三萬。
元祐元年正月丁巳,資政殿大學士兼侍讀韓維等言:『臣等見進讀《三朝寶訓》,其間有祖宗事與今不同者,蓋是當時天下初定,與治平之後事體自别,君臣論議亦從而異,又有祖宗一時處分,難以通行于後世者。
欲乞遇有似此等事,特許臣等看詳,更不進讀。
』從之。
二月庚午,朱光庭奏,乞以程顧為講官。
甲戌,上禦迩英閣,侍讀韓維進讀。
至天禧有二宮人犯罪,法當死,真宗皇帝側然憐之曰:『此等安知法?殺之則不忍,舍之則無以勵衆。
』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
又幸汾陰日,見一羊自擲于道,左右曰:『今日尚食殺其羔。
』真宗慘然不樂,自是不殺羊羔。
因奏言:『此特小善爾。
然推是心以及天下,則仁不可勝用也。
且真宗自澶淵卻敵之後,十有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其源蓋出于此。
外人皆言陛下仁孝發于天性,每行,見昆蟲、蝼蟻,辄遠而過之,且敕左右勿踐履,此亦仁術也。
且願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則天下幸甚!』是月丁亥,翰林學士、知制诰兼侍講黃履為龍圖閣直學士、知越州。
閏二月甲寅,龍圖閣侍制兼侍講趙彥若為兵部侍郎兼侍讀。
三月癸酉,诏講讀官更不輪資善堂宿直。
辛巳,宣德郎程頤為通直郎、崇政殿說書,頤既上殿十四日,辭恩命,乞進見,即以經筵命之。
頤面辭,不許,退而具奏曰:『竊以知人則哲,帝堯所難。
雖陛下聖鑒之明,然臣方獲進對于頃刻間,陛下見其何者,遽加擢任?臣不敢必辭,隻乞臣再上殿進劄子三道,言經筵事。
所言而是,則陛下用臣為不誤,臣之受命為無愧;所言或非是,其才不足用也,因可聽其辭避。
』劄子其一曰:『臣伏以皇帝陛下春秋之富,雖睿聖之資得于天禀,而輔養之道不可不至。
所謂輔養之道,非謂告诏以言過而後谏也,在涵養薰陶而已。
大率一日之中,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寺人宮女之時少,則自然氣質變化,德器成就。
乞朝廷慎選賢德之士以侍勸講,講既罷,嘗留二人直日、一人直宿,以備訪問。
』其二:『乞擇内臣十人充經筵祗應,以伺候皇帝起居。
凡動息,必使經筵官知。
有剪桐之戲,則随事箴規;違持養之方,則應時谏正。
調護聖躬,莫過于此。
』其三,『今後特令坐講,不惟義理力順,以養主上尊儒重道之德。
竊聞講官在禦案傍,以手指書,所以不坐,别欲令一人指書,講官稍遠禦案坐講。
意朝廷循沿舊體,隻以經筵為一美事。
臣以為天下重任,惟宰相與經筵。
天下治亂系宰相,君德成就責經筵。
由此言之,安得不以為重?』程頤每以師道自居,其侍講色甚莊,言多諷谏。
頤聞帝行宮中而避蟻,因講畢,請曰:『有是乎?』帝曰:『誠恐傷之耳。
』頤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帝稱善。
六月,崇政殿說書程頤上疏:『臣供職以來,六侍講筵,但見諸臣拱手默坐,當講者立傍解釋,數行而退。
如此,雖彌年積歲,所益幾何?或以為主上方幼,且當如此。
此不知本之論也。
伏自四月末間,以暑熱罷講,比至中秋,蓋腧三月。
古人欲旦夕承弼出入起居,至今三月,不一見儒臣,何其與古人之意異也,今人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