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第九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月辛亥,诏曰:『朕獲承至尊休烈,托于王公之上。
蒙成慈訓,海内宴安。
恭惟太皇太後有聖德之徽懿,居天下之崇高,保佑朕躬,功及宗社,人神俱歸,天地并贶。
稽歲甲環循之次,當慶符本始之辰,仰贊壽祺,用緻誠祝。
昔在神考,有奉光獻之禮。
嘗以此懇請再三,興言傷财,面誡悉罷。
永惟大德未報,此而不圖,将何以示孝欽于萬世,而達感于神明乎?其以元樁七年太皇太後本命歲旦日,齋在京及天下州軍、在城僧尼道士女冠一日,内在京于中太一、上清、儲祥、集禧、建隆、醴泉、萬壽等六處宮觀、大相國寺十禅院,自正旦日,各用僧、道開建道場七晝夜。
宮觀罷散日,設醮一坐。
在京外州軍,自正旦日,辦食設獄三日,并支系省錢,嘉與臣民,共增吉禱,庶幾中外,均被餘禧。
』先是,太皇太後谕執政曰:『今日同皇帝聽政,不可比光獻,兼恐費國用。
』呂大防曰:『所費亦不多,太皇太後亦勿如此言。
』韓忠彥曰:『謙抑過甚。
』王岩叟曰:『此乃皇帝一善事,不須過有退托。
』遂降此诏。
诏詞,學士梁焘所撰也。
七年四月己未[7],立皇後孟氏。
五月壬子,翰林學士梁焘言:『太皇太後陛下擁護聖躬,夙夜不倦,保祐之功,永福宗社。
今來選正中宮,已得賢淑。
冬至大禮,自當郊見,天地人事,上下協應。
維是政機之煩,久勞同聽,歸斷人主,不可過時,此陛下今日甚盛之舉也。
願早賜處分,以彰全德。
如以臣言為然,伏望面出手诏,付大臣施行。
』 十一月乙巳,尚書左丞梁焘言:『臣昨在翰苑日,嘗密具劄子,披露肝膽。
冒聞聖慈緻陛下每有宣谕,必以不喜管事為言,常欲安靜,此聖意之本也。
臣未嘗一日不思。
竊惟淵衷遠慮深識,用臣前言,自适其時矣。
伏望檢會前奏,早賜诏音,歸斷人主,以全大功。
』 十二月,左仆射呂大防以疾懇求罷政,太皇太後宣谕曰:『主上富于春秋,相公未可去位,更少俟歲月,吾亦就東朝矣。
』大防乃不敢請,複起視事。
八年八月辛酉,太皇太後有疾,上不視事。
壬戌,呂大防、範純仁、蘇轍、鄭雍、韓忠彥、劉奉世入崇慶殿問聖體。
大防等言:『元豐五年,神宗皇帝服藥,常降在京及畿内罪人。
』太皇太後曰:『莫不消如此。
』大防曰:『元豐中,神宗皇帝自以聖躬服藥降此指揮。
今上為太皇太後,于禮尤順。
』上曰:『依故事。
』前此凡奏事,上未嘗處分,至是,上以太皇太後意在謙抑,故有此宣谕。
丁卯,呂大防、範純仁、蘇轍、鄭雍、韓忠彥、劉奉世人崇慶殿後閤問太皇太後聖體。
太皇太後谕大防等曰:『今疾勢有加,與相公等必不相見。
且善輔佐官家,力朝廷社稷!』初,大防等欲退,太皇太後獨留純仁,意欲有所屬也。
上令大防以下皆住。
太皇太後曰:『老身受神宗顧托,同官家禦殿聽斷。
公等試言:九年間,曾施私恩與高氏否?』大防對曰:『陛下以至公禦天下,何嘗以私恩及外家?』太皇太後曰:『固然。
隻為至公,一兒一女病且死,皆不得見。
』言訖泣下。
大防曰:『近聞聖體向安,乞稍寬聖慮服藥。
』太皇太後曰:『然。
政欲對官家說破:老身殁後,必多有調戲官家者,宜勿聽之。
公等亦宜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
』乃呼左右,問:『曾賜出社飯否?』因謂大防曰:『公等各去吃一匙社飯,明年社飯時,思量老身也。
』 此段據邵伯溫《辨誣》并蔡惇《直筆》删修。
蔡惇雲:『是日社。
』按:戊辰乃二十三日。
而《實錄》太皇太後謂呂大防等必不相見,乃二十二日。
或太皇太後豫言之?今止從《實錄》,系之二十二日。
九月戊寅,太皇太後疾革。
宰臣等入問聖體,見上于崇慶殿之西楹。
上泣曰:『太皇太後保佑朕躬,功德深厚。
今疾勢至此,為之奈何?應祖宗故事,有可以尊崇追報者,宜盡施行。
』是日,太皇太後崩。
己卯,文武百僚詣崇慶宮,聽太皇太後遺诰。
園陵制度,依章獻明蕭皇太後典故。
诏有司易園陵為山陵。
癸卯,翰林學士兼侍講範祖禹上言:『臣伏以天下不幸,太皇太後登遐。
陛下号慕哀毀,孝性天至,在庭聞者,無不摧隕。
今将總覽庶政,延見群臣。
四方之民,傾耳而聽,拭目而視,此乃宋室隆替之本,社稷安危之基,天下治亂之端,生民休戚之始,君子小人消長進退之際,天命人心去就離合之時也。
嗚呼,可不慎哉,』又曰:『今必有小人進言曰:「太皇太後不當改先帝之政,逐先帝之臣。
」此乃離間之言,不可不察也。
當陛下嗣位之初,
蒙成慈訓,海内宴安。
恭惟太皇太後有聖德之徽懿,居天下之崇高,保佑朕躬,功及宗社,人神俱歸,天地并贶。
稽歲甲環循之次,當慶符本始之辰,仰贊壽祺,用緻誠祝。
昔在神考,有奉光獻之禮。
嘗以此懇請再三,興言傷财,面誡悉罷。
永惟大德未報,此而不圖,将何以示孝欽于萬世,而達感于神明乎?其以元樁七年太皇太後本命歲旦日,齋在京及天下州軍、在城僧尼道士女冠一日,内在京于中太一、上清、儲祥、集禧、建隆、醴泉、萬壽等六處宮觀、大相國寺十禅院,自正旦日,各用僧、道開建道場七晝夜。
宮觀罷散日,設醮一坐。
在京外州軍,自正旦日,辦食設獄三日,并支系省錢,嘉與臣民,共增吉禱,庶幾中外,均被餘禧。
』先是,太皇太後谕執政曰:『今日同皇帝聽政,不可比光獻,兼恐費國用。
』呂大防曰:『所費亦不多,太皇太後亦勿如此言。
』韓忠彥曰:『謙抑過甚。
』王岩叟曰:『此乃皇帝一善事,不須過有退托。
』遂降此诏。
诏詞,學士梁焘所撰也。
七年四月己未[7],立皇後孟氏。
五月壬子,翰林學士梁焘言:『太皇太後陛下擁護聖躬,夙夜不倦,保祐之功,永福宗社。
今來選正中宮,已得賢淑。
冬至大禮,自當郊見,天地人事,上下協應。
維是政機之煩,久勞同聽,歸斷人主,不可過時,此陛下今日甚盛之舉也。
願早賜處分,以彰全德。
如以臣言為然,伏望面出手诏,付大臣施行。
』 十一月乙巳,尚書左丞梁焘言:『臣昨在翰苑日,嘗密具劄子,披露肝膽。
冒聞聖慈緻陛下每有宣谕,必以不喜管事為言,常欲安靜,此聖意之本也。
臣未嘗一日不思。
竊惟淵衷遠慮深識,用臣前言,自适其時矣。
伏望檢會前奏,早賜诏音,歸斷人主,以全大功。
』 十二月,左仆射呂大防以疾懇求罷政,太皇太後宣谕曰:『主上富于春秋,相公未可去位,更少俟歲月,吾亦就東朝矣。
』大防乃不敢請,複起視事。
八年八月辛酉,太皇太後有疾,上不視事。
壬戌,呂大防、範純仁、蘇轍、鄭雍、韓忠彥、劉奉世入崇慶殿問聖體。
大防等言:『元豐五年,神宗皇帝服藥,常降在京及畿内罪人。
』太皇太後曰:『莫不消如此。
』大防曰:『元豐中,神宗皇帝自以聖躬服藥降此指揮。
今上為太皇太後,于禮尤順。
』上曰:『依故事。
』前此凡奏事,上未嘗處分,至是,上以太皇太後意在謙抑,故有此宣谕。
丁卯,呂大防、範純仁、蘇轍、鄭雍、韓忠彥、劉奉世人崇慶殿後閤問太皇太後聖體。
太皇太後谕大防等曰:『今疾勢有加,與相公等必不相見。
且善輔佐官家,力朝廷社稷!』初,大防等欲退,太皇太後獨留純仁,意欲有所屬也。
上令大防以下皆住。
太皇太後曰:『老身受神宗顧托,同官家禦殿聽斷。
公等試言:九年間,曾施私恩與高氏否?』大防對曰:『陛下以至公禦天下,何嘗以私恩及外家?』太皇太後曰:『固然。
隻為至公,一兒一女病且死,皆不得見。
』言訖泣下。
大防曰:『近聞聖體向安,乞稍寬聖慮服藥。
』太皇太後曰:『然。
政欲對官家說破:老身殁後,必多有調戲官家者,宜勿聽之。
公等亦宜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
』乃呼左右,問:『曾賜出社飯否?』因謂大防曰:『公等各去吃一匙社飯,明年社飯時,思量老身也。
』 此段據邵伯溫《辨誣》并蔡惇《直筆》删修。
蔡惇雲:『是日社。
』按:戊辰乃二十三日。
而《實錄》太皇太後謂呂大防等必不相見,乃二十二日。
或太皇太後豫言之?今止從《實錄》,系之二十二日。
九月戊寅,太皇太後疾革。
宰臣等入問聖體,見上于崇慶殿之西楹。
上泣曰:『太皇太後保佑朕躬,功德深厚。
今疾勢至此,為之奈何?應祖宗故事,有可以尊崇追報者,宜盡施行。
』是日,太皇太後崩。
己卯,文武百僚詣崇慶宮,聽太皇太後遺诰。
園陵制度,依章獻明蕭皇太後典故。
诏有司易園陵為山陵。
癸卯,翰林學士兼侍講範祖禹上言:『臣伏以天下不幸,太皇太後登遐。
陛下号慕哀毀,孝性天至,在庭聞者,無不摧隕。
今将總覽庶政,延見群臣。
四方之民,傾耳而聽,拭目而視,此乃宋室隆替之本,社稷安危之基,天下治亂之端,生民休戚之始,君子小人消長進退之際,天命人心去就離合之時也。
嗚呼,可不慎哉,』又曰:『今必有小人進言曰:「太皇太後不當改先帝之政,逐先帝之臣。
」此乃離間之言,不可不察也。
當陛下嗣位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