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第九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因司馬光,天下弊事十去六七,今但修完,勿使移改。
』太皇太後曰:『可惜此人公正,無毫發私,國家不幸!』摯曰:『司馬光雖殁,太皇太後如此至公,誰為私?昨罷章惇知揚州,甚合公議。
』太皇太後曰:『章惇昨來得罪為無禮,豈可便移?』摯曰:『應是失勘會。
』太皇太後曰:『應是差錯。
前時問他執政來,不知誰主張,雲為其親老。
』太皇太後曰:『若大辟罪人為親老,不成不償命?』有對者曰:『于法,父母年八十無兼侍,亦貸命。
』摯曰:『國家典憲,于大臣不說如此?』岩叟奏曰:『若歲月合移及若告詞引明堂恩霈,則自不消論。
』應曰:『極是極是,豈可裁半年便移?』又曰:『其子章特者亦上書,言執政陷他父,故除揚州。
今日三省進呈來呂大防言,台谏官又言:執政取悅章惇。
其子卻言陷其父。
』太皇太後曰:『他乞留中,卻與降出,教他執政輩知。
』摯曰:『小子狂妄,敢如此?』摯遂言曰:『臣等有一事奏陳,此事體甚大。
』岩叟曰:『緣為今來修祖宗實錄,須要合辨明。
』摯曰:『此事太皇太後、陛下合記得,不知當日英宗立為太子,是至和間已定邪?直到嘉祐六年方定邪?不知宰相是何人?』太皇太後曰:『宮中隻知是韓琦。
已前文彥博、富弼輩雖曾言,隻是乞選宗室賢者,幾時敢指名?』岩叟奏曰:『既陛下分明知得比是子細,不勝幸甚!』摯又進曰:『今正人端士少,小人多。
乞進正人在朝。
』岩叟又曰:『正人盛則小人消。
正人不厭多。
』太皇太後曰:『正人可知不厭多。
正人多,小人自出頭不得也。
』岩叟又曰:『先诏谕,令二三老臣多方進拔正人。
』摯曰:『二三老臣亦必體朝廷,不敢私。
』太皇太後曰:『隻為近日差除中也,則惹言語。
』摯曰:『些小須有,臣等不敢放過。
』摯又奏曰:『臣曾薦數人,已蒙用一二,餘更望采用。
』又谕:『卿等有正人,但奏取入來。
』又曰:『不拘甚事,但事事言來。
』 十二月庚子,傅堯俞、王岩叟同對延和殿。
堯俞前謝,太皇太後曰:『以卿有材望,故用卿[6]。
』堯俞拜訖,未奏事,先問曰:『今天下政事如何?』堯俞稱善,且曰:『但恐陛下臨禦日久,稍有怠堕。
如能兢兢業業,日謹一日,常以大公之德自守,則天下無不治。
』太皇太後曰:『除是昏昧便如此。
』又曰:『保甲、保馬須是先罷,其餘閑慢者,且休嫌于更改太猛。
』岩叟進曰:『若果是閑慢則可。
若于民有害,則亦不可不改也。
』應曰:『害民則須改。
』堯俞既讀劄子,大要謂謹始敬終。
岩叟奏第一請廢葭蘆、吳堡二寨劄子。
堯俞奏曰:『大率昨來新取者,城寨皆可廢,不獨此二寨也。
』太皇太後曰:『此盡是向來小人欺朝廷做底,待令施行。
』第二言曾肇劄子。
太皇太後曰:『且令試。
』岩叟奏曰:『試之已見疏謬。
』又進曰:『此是小人。
今皇帝陛下日長一日,正要左右前後皆正人,涵養盛德,豈可放此等人在左右?極為不便!』應曰:『待相度。
』岩叟曰:『臣已上章言其不當。
陛下置台谏,隻要察執政除改不當。
今若不存,則執政遂将自肆,言路亦無由敢言。
若如此,臣不敢安職。
臣隻是忠于陛下。
』應曰:『此固是。
』堯俞曰:『王岩叟忠實,言不輕發。
』又曰:『待相度。
』岩叟曰:『今日乞陛下一言果決。
』遂應曰:『待指揮。
』岩叟又曰:『不知臣等章疏降出否?』曰:『已降出。
』岩叟曰:『不知今日三省曾進與不曾進?』曰:『未曾進呈。
』岩叟曰:『乞早降出今日文字。
』應曰:『待使降出。
』 二年二月己醜,禮部言:『太皇太後玉寶,請以「太皇太後之寶」六字為文;皇太後金寶,以「皇太後寶」四字為文;皇太妃金寶,以「皇太妃寶」四字為文。
』從之。
辛醜,三省同奉聖旨:『将來太皇太後受冊,依章獻明肅皇後故事。
皇太後受冊,依熙甯二年故事。
皇太妃與皇太後同日受冊,皇帝于殿上發冊,令禮部、太常寺詳定儀注聞奏。
』 三月甲寅,内批付三省:『将來太皇太後受冊,有司雖檢用章獻明肅皇後故事,當禦文德殿。
顧予涼薄,豈敢上比章獻明肅皇後?所有将來受冊,可隻就崇政殿,宜令三省叙述太皇太後此意,降诏施行。
仍先具诏本進入。
』後數日,執政奏事延和殿,太皇太後谕曰:『性本好靜。
昨止緣主上沖幼,權聽政事,蓋非得已。
況母後臨朝,非國家盛事。
文德殿天子正朝,豈女子所當禦?』宰相呂公著等言:『陛下執謙好禮,冠映古今,加以思慮精深,非臣等所及!』
』太皇太後曰:『可惜此人公正,無毫發私,國家不幸!』摯曰:『司馬光雖殁,太皇太後如此至公,誰為私?昨罷章惇知揚州,甚合公議。
』太皇太後曰:『章惇昨來得罪為無禮,豈可便移?』摯曰:『應是失勘會。
』太皇太後曰:『應是差錯。
前時問他執政來,不知誰主張,雲為其親老。
』太皇太後曰:『若大辟罪人為親老,不成不償命?』有對者曰:『于法,父母年八十無兼侍,亦貸命。
』摯曰:『國家典憲,于大臣不說如此?』岩叟奏曰:『若歲月合移及若告詞引明堂恩霈,則自不消論。
』應曰:『極是極是,豈可裁半年便移?』又曰:『其子章特者亦上書,言執政陷他父,故除揚州。
今日三省進呈來呂大防言,台谏官又言:執政取悅章惇。
其子卻言陷其父。
』太皇太後曰:『他乞留中,卻與降出,教他執政輩知。
』摯曰:『小子狂妄,敢如此?』摯遂言曰:『臣等有一事奏陳,此事體甚大。
』岩叟曰:『緣為今來修祖宗實錄,須要合辨明。
』摯曰:『此事太皇太後、陛下合記得,不知當日英宗立為太子,是至和間已定邪?直到嘉祐六年方定邪?不知宰相是何人?』太皇太後曰:『宮中隻知是韓琦。
已前文彥博、富弼輩雖曾言,隻是乞選宗室賢者,幾時敢指名?』岩叟奏曰:『既陛下分明知得比是子細,不勝幸甚!』摯又進曰:『今正人端士少,小人多。
乞進正人在朝。
』岩叟又曰:『正人盛則小人消。
正人不厭多。
』太皇太後曰:『正人可知不厭多。
正人多,小人自出頭不得也。
』岩叟又曰:『先诏谕,令二三老臣多方進拔正人。
』摯曰:『二三老臣亦必體朝廷,不敢私。
』太皇太後曰:『隻為近日差除中也,則惹言語。
』摯曰:『些小須有,臣等不敢放過。
』摯又奏曰:『臣曾薦數人,已蒙用一二,餘更望采用。
』又谕:『卿等有正人,但奏取入來。
』又曰:『不拘甚事,但事事言來。
』 十二月庚子,傅堯俞、王岩叟同對延和殿。
堯俞前謝,太皇太後曰:『以卿有材望,故用卿[6]。
』堯俞拜訖,未奏事,先問曰:『今天下政事如何?』堯俞稱善,且曰:『但恐陛下臨禦日久,稍有怠堕。
如能兢兢業業,日謹一日,常以大公之德自守,則天下無不治。
』太皇太後曰:『除是昏昧便如此。
』又曰:『保甲、保馬須是先罷,其餘閑慢者,且休嫌于更改太猛。
』岩叟進曰:『若果是閑慢則可。
若于民有害,則亦不可不改也。
』應曰:『害民則須改。
』堯俞既讀劄子,大要謂謹始敬終。
岩叟奏第一請廢葭蘆、吳堡二寨劄子。
堯俞奏曰:『大率昨來新取者,城寨皆可廢,不獨此二寨也。
』太皇太後曰:『此盡是向來小人欺朝廷做底,待令施行。
』第二言曾肇劄子。
太皇太後曰:『且令試。
』岩叟奏曰:『試之已見疏謬。
』又進曰:『此是小人。
今皇帝陛下日長一日,正要左右前後皆正人,涵養盛德,豈可放此等人在左右?極為不便!』應曰:『待相度。
』岩叟曰:『臣已上章言其不當。
陛下置台谏,隻要察執政除改不當。
今若不存,則執政遂将自肆,言路亦無由敢言。
若如此,臣不敢安職。
臣隻是忠于陛下。
』應曰:『此固是。
』堯俞曰:『王岩叟忠實,言不輕發。
』又曰:『待相度。
』岩叟曰:『今日乞陛下一言果決。
』遂應曰:『待指揮。
』岩叟又曰:『不知臣等章疏降出否?』曰:『已降出。
』岩叟曰:『不知今日三省曾進與不曾進?』曰:『未曾進呈。
』岩叟曰:『乞早降出今日文字。
』應曰:『待使降出。
』 二年二月己醜,禮部言:『太皇太後玉寶,請以「太皇太後之寶」六字為文;皇太後金寶,以「皇太後寶」四字為文;皇太妃金寶,以「皇太妃寶」四字為文。
』從之。
辛醜,三省同奉聖旨:『将來太皇太後受冊,依章獻明肅皇後故事。
皇太後受冊,依熙甯二年故事。
皇太妃與皇太後同日受冊,皇帝于殿上發冊,令禮部、太常寺詳定儀注聞奏。
』 三月甲寅,内批付三省:『将來太皇太後受冊,有司雖檢用章獻明肅皇後故事,當禦文德殿。
顧予涼薄,豈敢上比章獻明肅皇後?所有将來受冊,可隻就崇政殿,宜令三省叙述太皇太後此意,降诏施行。
仍先具诏本進入。
』後數日,執政奏事延和殿,太皇太後谕曰:『性本好靜。
昨止緣主上沖幼,權聽政事,蓋非得已。
況母後臨朝,非國家盛事。
文德殿天子正朝,豈女子所當禦?』宰相呂公著等言:『陛下執謙好禮,冠映古今,加以思慮精深,非臣等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