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第八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是,沈括奏寇兵來逼城,見官軍整,故還。
上覽奏憂之,曰:『括料敵疏矣。
彼來未戰,豈便肯遽退邪?必有大兵在後。
』已而果然。
及聞城陷,涕泣悲憤,為之不食。
早朝對輔臣恸哭,莫敢仰視。
既而歎息曰:『永樂之舉,無一人言其不可者!』右丞相蒲宗孟曰:『臣嘗言之。
』上正色曰:『何嘗有言?在内惟呂公著,在外惟趙卨,常言用兵不是好事耳!』 乙醜,诏:『鄜延路計議官試給事中徐禧、内侍押班李舜舉、轉運判官李稷自永樂城陷,不知存亡,必已死事。
禧贈金紫光祿大夫兼吏部尚書,舜舉贈昭化軍節度使,并賜谥忠愍,各推恩二十資。
舜舉子充遷十資,自借職為供備庫副使;兄舜聰五資,自左藏庫使為皇城遙郡團練使;舜欽并侄瑜各遷一資;妻任氏特封夫人。
稷贈朝奉大夫、工部侍郎,推恩十二資,并賜銀、絹各千。
入内高品張禹勤贈皇城使,賜銀絹各五百,推恩七資。
』禧為人狂疏而有膽氣,尤喜言兵,以為西北唾掌可取,但将帥怯懦耳。
呂惠卿以此力引之于上,故不次擢用。
先是,惠卿在延州,首以邊事迎合朝廷,已而去官,沈括繼之,遂請讨伐。
種谔以鄜延之師深入,無功。
高遵裕以環慶之師至靈州城下,狼狽而還。
陝西、河東騷然困敝,天下共望朝廷息兵,而沈括、種谔陳進取之策,複請築城。
禧素以邊事自任,上遣往經畫之。
既入其境,不為備,狂謀輕敵,猝遇強寇,故敗。
自是之後,上始知邊臣不可聽信,亦厭兵事,無意西征矣。
自『呂惠卿力引徐禧』以下,朱本并削去,其意可見也。
新本以複存之。
今從新本。
邵伯溫《見聞錄》雲:『自今更不用兵,與卿等共圖太平。
』蓋指此事。
丙寅,诏種谔問高世亮于何處求得高永能遺骸,更遣人求訪徐禧、李舜舉、李稷、張禹勤遺骸,候見,即依沈括已行曉谕給賞錢、遷資酬獎。
初,永樂城陷,高永能之孫昌裔與左右欲掖永能由間道走米脂,永能曰:『吾束發從事西陲,大小數十戰,未嘗敗。
今年七十,又荷國恩寵,恨無以報。
今雖幸免,奈士卒死者何?汝曹勉之,是乃吾死所也!』因易弊衣奮戰,而寇不知其為永能也。
後永能子世亮及昌裔馳數十騎入城,得永能屍以歸。
六年四月辛亥,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文州刺史種谔卒。
自熙甯初,谔首興邊事,後再讨西夏,皆谔始謀,卒緻永樂之敗。
議者謂谔不死邊事不已。
七年三月庚戌,手诏劉昌祚:『本路士氣,自永樂不守以來,折索摧喪,非往日之比。
近聞諸将互出,頗獲首級,軍氣小振,則豪勇異常之人宜有旌别,将以氣作之,使鼓率士心,樂于攻戰。
今賜卿緊線戰袍、紅線勒巾、金線烏梢弓、虎紋帳、軒銀纏杆槍、朱漆團排金鍍銀裝手刀各五十,宜擇衆與之人,量所宜賜之。
』 元祐五年二月己亥,見陷沒夏國人一百四十九人[3]。
以晉州進士邢逢原為本州文學,賜袍笏。
先是,永樂城失守,逢原等為夏人所掠。
既遣使詣阙請罪,至是,具籍以歸。
經制安化蠻事 元豐五年六月壬申,廣南西路轉運使馬默言安化州蠻作過,乞指揮所屬官司處置。
上曰:『默意欲用兵耳。
其為人粗疏,付之未必辦事。
且所言本路兵丁足用,若用之,便言不足。
正如匠人造屋,小計之既興工,乃見材實侵多。
用兵大事,極須謹重。
向者郭逵安南與昨來西師(王中正、高遵五路伐靈州事,見《西邊》)兵夫死傷,皆不下二十萬。
有司失入一死罪,其責不輕,今無罪置十數萬人于死地,朝廷不得不任其咎。
如泸州乞弟,其初但為索籮個、牟囤骨價複私怨耳。
王宣過分,往救之,為乞弟所殺,事遂張大。
比及事平,公私蕭然。
勞費天下大事,蓋嘗起于至小。
』章惇曰:『天下事皆積小至大。
唐虞君臣相戒,亦曰:「一日二日萬幾。
」』上曰:『知幾至難,惟聖賢為能,圖于未形,所以無智名勇功。
其次于其幾兆而圖之,則易為力。
其下事至于著見而謀之,故用力多而見功寡,或遂至于傾隕。
』惇又曰:『善師者不陣,蓋圖之未兆耳。
』上曰:『事之将兆,天常見象,但人不能知。
彗孛示人事甚直,猶如語言,顧今無深曉天道之人耳。
古人能知之,則能消伏。
先帝末年,孛見甚大,有聲,光芒掃墳墓。
又熙甯八年十月,彗見轸。
轸,長沙星。
朕以安南為憂。
王安石以為不足虞,不閱月,安南叛。
前年彗出郎位,沒于張。
去歲興西師,乃去郎位。
是事由朝廷,本非四裔起事之象。
』章惇又曰:『太微垣正象朝廷。
』王安禮曰:『天示變,則當靜以應之,此古人之所以消伏者。
』王珪曰:『天象既如此,必至于用兵,此亦數也。
』上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能正厥事,雖必至于用兵,可以無悔矣。
事将萌而天象先見,蓋人事在下,氣積于上[4],積衆人之氣而先見,猶人之五藏有疾病,而氣色見于面。
』又曰:『天下事莫重于兵,社稷安危所系。
措兵既定,則其他皆粉澤而已。
』章惇曰:『古人以戎、祀為大事,蓋事神、治人,莫重于此。
』上曰:『戎與兵異。
甲胄起戎。
蓋兵至于用,則謂之戎。
祭祀測鬼神之情狀為難,古人所以常合而言。
』上曰:『太祖平諸國,遣将如親行,不勞而定,子孫
上覽奏憂之,曰:『括料敵疏矣。
彼來未戰,豈便肯遽退邪?必有大兵在後。
』已而果然。
及聞城陷,涕泣悲憤,為之不食。
早朝對輔臣恸哭,莫敢仰視。
既而歎息曰:『永樂之舉,無一人言其不可者!』右丞相蒲宗孟曰:『臣嘗言之。
』上正色曰:『何嘗有言?在内惟呂公著,在外惟趙卨,常言用兵不是好事耳!』 乙醜,诏:『鄜延路計議官試給事中徐禧、内侍押班李舜舉、轉運判官李稷自永樂城陷,不知存亡,必已死事。
禧贈金紫光祿大夫兼吏部尚書,舜舉贈昭化軍節度使,并賜谥忠愍,各推恩二十資。
舜舉子充遷十資,自借職為供備庫副使;兄舜聰五資,自左藏庫使為皇城遙郡團練使;舜欽并侄瑜各遷一資;妻任氏特封夫人。
稷贈朝奉大夫、工部侍郎,推恩十二資,并賜銀、絹各千。
入内高品張禹勤贈皇城使,賜銀絹各五百,推恩七資。
』禧為人狂疏而有膽氣,尤喜言兵,以為西北唾掌可取,但将帥怯懦耳。
呂惠卿以此力引之于上,故不次擢用。
先是,惠卿在延州,首以邊事迎合朝廷,已而去官,沈括繼之,遂請讨伐。
種谔以鄜延之師深入,無功。
高遵裕以環慶之師至靈州城下,狼狽而還。
陝西、河東騷然困敝,天下共望朝廷息兵,而沈括、種谔陳進取之策,複請築城。
禧素以邊事自任,上遣往經畫之。
既入其境,不為備,狂謀輕敵,猝遇強寇,故敗。
自是之後,上始知邊臣不可聽信,亦厭兵事,無意西征矣。
自『呂惠卿力引徐禧』以下,朱本并削去,其意可見也。
新本以複存之。
今從新本。
邵伯溫《見聞錄》雲:『自今更不用兵,與卿等共圖太平。
』蓋指此事。
丙寅,诏種谔問高世亮于何處求得高永能遺骸,更遣人求訪徐禧、李舜舉、李稷、張禹勤遺骸,候見,即依沈括已行曉谕給賞錢、遷資酬獎。
初,永樂城陷,高永能之孫昌裔與左右欲掖永能由間道走米脂,永能曰:『吾束發從事西陲,大小數十戰,未嘗敗。
今年七十,又荷國恩寵,恨無以報。
今雖幸免,奈士卒死者何?汝曹勉之,是乃吾死所也!』因易弊衣奮戰,而寇不知其為永能也。
後永能子世亮及昌裔馳數十騎入城,得永能屍以歸。
六年四月辛亥,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文州刺史種谔卒。
自熙甯初,谔首興邊事,後再讨西夏,皆谔始謀,卒緻永樂之敗。
議者謂谔不死邊事不已。
七年三月庚戌,手诏劉昌祚:『本路士氣,自永樂不守以來,折索摧喪,非往日之比。
近聞諸将互出,頗獲首級,軍氣小振,則豪勇異常之人宜有旌别,将以氣作之,使鼓率士心,樂于攻戰。
今賜卿緊線戰袍、紅線勒巾、金線烏梢弓、虎紋帳、軒銀纏杆槍、朱漆團排金鍍銀裝手刀各五十,宜擇衆與之人,量所宜賜之。
』 元祐五年二月己亥,見陷沒夏國人一百四十九人[3]。
以晉州進士邢逢原為本州文學,賜袍笏。
先是,永樂城失守,逢原等為夏人所掠。
既遣使詣阙請罪,至是,具籍以歸。
經制安化蠻事 元豐五年六月壬申,廣南西路轉運使馬默言安化州蠻作過,乞指揮所屬官司處置。
上曰:『默意欲用兵耳。
其為人粗疏,付之未必辦事。
且所言本路兵丁足用,若用之,便言不足。
正如匠人造屋,小計之既興工,乃見材實侵多。
用兵大事,極須謹重。
向者郭逵安南與昨來西師(王中正、高遵五路伐靈州事,見《西邊》)兵夫死傷,皆不下二十萬。
有司失入一死罪,其責不輕,今無罪置十數萬人于死地,朝廷不得不任其咎。
如泸州乞弟,其初但為索籮個、牟囤骨價複私怨耳。
王宣過分,往救之,為乞弟所殺,事遂張大。
比及事平,公私蕭然。
勞費天下大事,蓋嘗起于至小。
』章惇曰:『天下事皆積小至大。
唐虞君臣相戒,亦曰:「一日二日萬幾。
」』上曰:『知幾至難,惟聖賢為能,圖于未形,所以無智名勇功。
其次于其幾兆而圖之,則易為力。
其下事至于著見而謀之,故用力多而見功寡,或遂至于傾隕。
』惇又曰:『善師者不陣,蓋圖之未兆耳。
』上曰:『事之将兆,天常見象,但人不能知。
彗孛示人事甚直,猶如語言,顧今無深曉天道之人耳。
古人能知之,則能消伏。
先帝末年,孛見甚大,有聲,光芒掃墳墓。
又熙甯八年十月,彗見轸。
轸,長沙星。
朕以安南為憂。
王安石以為不足虞,不閱月,安南叛。
前年彗出郎位,沒于張。
去歲興西師,乃去郎位。
是事由朝廷,本非四裔起事之象。
』章惇又曰:『太微垣正象朝廷。
』王安禮曰:『天示變,則當靜以應之,此古人之所以消伏者。
』王珪曰:『天象既如此,必至于用兵,此亦數也。
』上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能正厥事,雖必至于用兵,可以無悔矣。
事将萌而天象先見,蓋人事在下,氣積于上[4],積衆人之氣而先見,猶人之五藏有疾病,而氣色見于面。
』又曰:『天下事莫重于兵,社稷安危所系。
措兵既定,則其他皆粉澤而已。
』章惇曰:『古人以戎、祀為大事,蓋事神、治人,莫重于此。
』上曰:『戎與兵異。
甲胄起戎。
蓋兵至于用,則謂之戎。
祭祀測鬼神之情狀為難,古人所以常合而言。
』上曰:『太祖平諸國,遣将如親行,不勞而定,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