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範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冢宰。
」近則高帝優相國之禮,太宗假宰輔之權。
及亡新王莽,遭漢中衰,專操國柄,以偷天下,況已自喻,不信群臣。
奪公輔之任,損宰相之威,以刺舉為明,徼讦為直。
至乃陪仆告其君長,子弟變其父兄,罔密法峻,大臣無所措手足。
然不能禁董忠之謀,身為世戮。
故人君患在自驕,不患驕臣;失在自任,不在任人。
是以文王有日昊之勞,周公執吐握之恭,不聞其崇刺舉,務督察也。
方今四方尚擾,天下未一,百姓觀聽,鹹張耳目。
陛下宜修文武之聖典,襲祖宗之遺德,勞心下士,屈節待賢,誠不宜使有司察公輔之名。
帝從之,宣下其議。
李通罷,元後複辟司徒歐陽歙府,數陳當世便事、郊廟之禮,帝不能用。
以病去,年老,卒于家。
子堅卿,有文章。
賈逵字景伯,扶風平陵人也。
九世祖誼,文帝時為梁王太傅。
曾祖父光,為常山太守,宣帝時以吏二千石自洛陽徙焉。
父徽,從劉歆受《左氏春秋》,兼習《國語》、《周官》,又受《古文尚書》于塗恽,學《毛詩》于謝曼卿,作《左氏條例》二十一篇。
逵悉傳父業,弱冠能誦《左氏傳》及《五經》本文,以《大夏侯尚書》教授,雖為古學,兼通五家《穀梁》之說。
自為兒童,常在太學,不通人間事。
身長八尺二寸,諸儒為之語曰:「問事不休賈長頭。
」性恺悌,多智思,俶傥有大節。
尤明《左氏傳》、《國語》,為之《解诂》五十一篇,永平中,上疏獻之。
顯宗重其書,寫藏秘館。
時,有神雀集宮殿宮府,冠羽有五采色,帝異之,以問臨邑侯劉複,複不能對,薦逵博物多識,帝乃召見逵,問之。
對曰:「昔武王終父之業,鸑鷟在岐,宣帝威懷戎狄,神雀仍集,此胡降之征也。
」帝敕蘭台給筆劄,使用《神雀頌》,拜為郎,與班固并校秘書,應對左右。
肅宗立,降意儒術,特好《古文尚書》、《左氏傳》。
建初元年,诏逵入講北宮白虎觀、南宮雲台。
帝善逵說,使發出《左氏傳》大義長于二傳者。
逵于是具條奏之曰: 臣謹E74E出《左氏》三十七事尤着明者,斯皆君臣之正義,父子之紀綱。
其餘同《公羊》者什有七八,或文簡小異,無害大體。
至于祭仲、紀季、伍子胥、叔術之屬,《左氏》義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權變,其相殊絕,固以甚遠,而冤抑積久,莫肯分明。
臣以永平中上言《左氏》與圖谶合者,先帝不遺刍荛,省納臣言,寫其傳诂,藏之秘書。
建平中,侍中劉歆欲立《左氏》,不先暴論大義,而輕移太常,恃其義長,诋挫諸儒,諸儒内懷不服,相與排之。
孝哀皇帝重逆衆心,故出歆為河内太守。
從是攻擊《左氏》,遂為重仇。
至光武皇帝,奮獨見之明,興立《左氏》、《穀梁》,會二家先師不曉圖谶,故令中道而廢。
凡所以存先王之道者,要在安上理民也。
今《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強幹弱枝,勸善戒善,至明至切,至直至順。
且三代異物,損益随時,故先帝博觀異家,各有所采。
《易》有施、孟,複立梁丘,《尚書》歐陽,複有大小夏侯,今三傳之異亦猶是也。
又《五經》家皆無以證圖谶明劉氏為堯後者,而《左氏》獨有明文。
《五經》家皆言颛顼代黃帝,而堯不得為火德。
《左氏》以為少昊代黃帝,即圖谶所謂帝宣也。
如令堯不得為火,則漢不得為赤。
其所發明,補益實多。
陛下通天然之明,建大聖之本,改元正曆,垂萬世則,是以麟鳳百數,嘉瑞雜B241。
猶朝夕恪勤,遊情《六藝》,研機綜微,靡不審核。
若複留意廢學,以廣聖見,庶幾無所遺失矣。
書奏,帝嘉之,賜布五百匹,衣一襲,令逵自選《公羊》嚴、顔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與簡紙經傳各一通。
逵母常有疾,帝欲加賜,以校書例多,特以錢二十萬,使颍陽侯馬防與之。
謂防曰:「賈逵母病,此子無人事于外,屢空則從孤竹之子于首陽山矣。
」 逵數為帝言《古文尚書》與經傳《爾雅》诂訓相應,诏令撰《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
逵集為三卷,帝善之。
複令撰《齊》、《魯》、《韓詩》與《毛氏》異同。
并作《周官解故》。
遷逵為衛士令。
八年,乃诏諸儒各選高才生,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由是四經遂行于世。
皆拜逵所選弟子及門生為千乘王國郎,朝夕受業黃門署,學者皆欣欣羨慕焉。
和帝即位,永元三年,以逵為左中郎将。
八年,複為侍中,領騎都尉。
内備帷幄,兼領秘書近署,甚見信用。
逵薦東萊司馬均、陳國汝郁,帝即征之,并蒙優禮。
均字少賓,安貧好學,隐居教授,不應辟命。
信誠行乎州裡,鄉人有所計争,辄令祝少賓,不直者終無敢言。
位至侍中,以老病乞身,帝賜以大夫祿,歸鄉裡。
都字叔異,性仁孝,及親
」近則高帝優相國之禮,太宗假宰輔之權。
及亡新王莽,遭漢中衰,專操國柄,以偷天下,況已自喻,不信群臣。
奪公輔之任,損宰相之威,以刺舉為明,徼讦為直。
至乃陪仆告其君長,子弟變其父兄,罔密法峻,大臣無所措手足。
然不能禁董忠之謀,身為世戮。
故人君患在自驕,不患驕臣;失在自任,不在任人。
是以文王有日昊之勞,周公執吐握之恭,不聞其崇刺舉,務督察也。
方今四方尚擾,天下未一,百姓觀聽,鹹張耳目。
陛下宜修文武之聖典,襲祖宗之遺德,勞心下士,屈節待賢,誠不宜使有司察公輔之名。
帝從之,宣下其議。
李通罷,元後複辟司徒歐陽歙府,數陳當世便事、郊廟之禮,帝不能用。
以病去,年老,卒于家。
子堅卿,有文章。
賈逵字景伯,扶風平陵人也。
九世祖誼,文帝時為梁王太傅。
曾祖父光,為常山太守,宣帝時以吏二千石自洛陽徙焉。
父徽,從劉歆受《左氏春秋》,兼習《國語》、《周官》,又受《古文尚書》于塗恽,學《毛詩》于謝曼卿,作《左氏條例》二十一篇。
逵悉傳父業,弱冠能誦《左氏傳》及《五經》本文,以《大夏侯尚書》教授,雖為古學,兼通五家《穀梁》之說。
自為兒童,常在太學,不通人間事。
身長八尺二寸,諸儒為之語曰:「問事不休賈長頭。
」性恺悌,多智思,俶傥有大節。
尤明《左氏傳》、《國語》,為之《解诂》五十一篇,永平中,上疏獻之。
顯宗重其書,寫藏秘館。
時,有神雀集宮殿宮府,冠羽有五采色,帝異之,以問臨邑侯劉複,複不能對,薦逵博物多識,帝乃召見逵,問之。
對曰:「昔武王終父之業,鸑鷟在岐,宣帝威懷戎狄,神雀仍集,此胡降之征也。
」帝敕蘭台給筆劄,使用《神雀頌》,拜為郎,與班固并校秘書,應對左右。
肅宗立,降意儒術,特好《古文尚書》、《左氏傳》。
建初元年,诏逵入講北宮白虎觀、南宮雲台。
帝善逵說,使發出《左氏傳》大義長于二傳者。
逵于是具條奏之曰: 臣謹E74E出《左氏》三十七事尤着明者,斯皆君臣之正義,父子之紀綱。
其餘同《公羊》者什有七八,或文簡小異,無害大體。
至于祭仲、紀季、伍子胥、叔術之屬,《左氏》義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權變,其相殊絕,固以甚遠,而冤抑積久,莫肯分明。
臣以永平中上言《左氏》與圖谶合者,先帝不遺刍荛,省納臣言,寫其傳诂,藏之秘書。
建平中,侍中劉歆欲立《左氏》,不先暴論大義,而輕移太常,恃其義長,诋挫諸儒,諸儒内懷不服,相與排之。
孝哀皇帝重逆衆心,故出歆為河内太守。
從是攻擊《左氏》,遂為重仇。
至光武皇帝,奮獨見之明,興立《左氏》、《穀梁》,會二家先師不曉圖谶,故令中道而廢。
凡所以存先王之道者,要在安上理民也。
今《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強幹弱枝,勸善戒善,至明至切,至直至順。
且三代異物,損益随時,故先帝博觀異家,各有所采。
《易》有施、孟,複立梁丘,《尚書》歐陽,複有大小夏侯,今三傳之異亦猶是也。
又《五經》家皆無以證圖谶明劉氏為堯後者,而《左氏》獨有明文。
《五經》家皆言颛顼代黃帝,而堯不得為火德。
《左氏》以為少昊代黃帝,即圖谶所謂帝宣也。
如令堯不得為火,則漢不得為赤。
其所發明,補益實多。
陛下通天然之明,建大聖之本,改元正曆,垂萬世則,是以麟鳳百數,嘉瑞雜B241。
猶朝夕恪勤,遊情《六藝》,研機綜微,靡不審核。
若複留意廢學,以廣聖見,庶幾無所遺失矣。
書奏,帝嘉之,賜布五百匹,衣一襲,令逵自選《公羊》嚴、顔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與簡紙經傳各一通。
逵母常有疾,帝欲加賜,以校書例多,特以錢二十萬,使颍陽侯馬防與之。
謂防曰:「賈逵母病,此子無人事于外,屢空則從孤竹之子于首陽山矣。
」 逵數為帝言《古文尚書》與經傳《爾雅》诂訓相應,诏令撰《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
逵集為三卷,帝善之。
複令撰《齊》、《魯》、《韓詩》與《毛氏》異同。
并作《周官解故》。
遷逵為衛士令。
八年,乃诏諸儒各選高才生,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由是四經遂行于世。
皆拜逵所選弟子及門生為千乘王國郎,朝夕受業黃門署,學者皆欣欣羨慕焉。
和帝即位,永元三年,以逵為左中郎将。
八年,複為侍中,領騎都尉。
内備帷幄,兼領秘書近署,甚見信用。
逵薦東萊司馬均、陳國汝郁,帝即征之,并蒙優禮。
均字少賓,安貧好學,隐居教授,不應辟命。
信誠行乎州裡,鄉人有所計争,辄令祝少賓,不直者終無敢言。
位至侍中,以老病乞身,帝賜以大夫祿,歸鄉裡。
都字叔異,性仁孝,及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