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範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關燈
所存,無因得立。

    」遂與韓歆及太中大夫許淑等互相辯難,日中乃罷。

    升退而奏曰: 臣聞主不稽古,無以承天;臣不述舊,無以奉君。

    陛下愍學微缺,勞心經藝,情存博聞,故異端競進。

    近有司請置《京氏易》博士,群下執事,莫能據正。

    《京氏》既立,《費氏》怨望,《左氏春秋》複以比類,亦希置立。

    《京》、《費》已行,次複《高氏》,《春秋》之家,又有《驺》、《夾》。

    如今《左氏》、《費氏》得置博士,《高氏》、《驺》、《夾》,《五經》奇異,并複求立,各有所執,乖戾分争。

    從之則失道,不從則失人,将恐陛下必有CA75倦之聽。

    孔子曰:「博學約之,弗叛矣夫。

    」夫學而不約,必叛道也。

    顔淵曰:「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孔子可謂知教,顔淵可謂善學矣。

    《老子》曰:「學道日損。

    」損猶約也。

    又曰:「絕學無憂。

    」絕末學也。

    今《費》、《左》二學,無有本師,而多反異,先帝前世,有疑于此,故《京氏》雖立,辄複見廢。

    疑道不可由,疑事不可行。

    《詩》、《書》之作,其來已久。

    孔子尚周流遊觀,至于如命,自衛反魯,乃正《雅》、《頌》。

    今陛下草創天下,紀綱未定,雖設學官,無有弟子,《詩》、《書》不講,禮樂不修,奏立《左》、《費》,非政急務,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傳曰:「聞疑傳疑,聞信傳信,而堯、舜之道存。

    」願陛下疑先帝之所疑,信先帝之所信,以示反本,明不專已。

    天下之事所以異者,以不一本也。

    《易》曰:「天下之動,貞夫一也。

    」又曰:「正其本,萬事理。

    」《五經》之本自孔子始,謹奏《左氏》之失凡十四事。

     時難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違戾《五經》,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錄三十一事。

    诏以下博士。

     後升為出妻所告,坐系,得出,還鄉裡。

    永平中,為聊城令,坐事免,卒于家。

     陳元字長孫,蒼梧廣信人也。

    父欽,習《左氏春秋》,事黎陽賈護,與劉歆同時而别自名家。

    王莽從欽受《左氏》學,以欽為CA75難将軍。

    元少傳父業,為之訓诂,銳精覃思,至不與鄉裡通。

    以父任為郎。

     建武初,元與桓譚、杜林、鄭興俱為學者所宗。

    時議欲立《左氏傳》博士,範升奏以為《左氏》淺末,不宜立。

    元聞之,乃詣阙上疏曰: 陛下撥亂反正,文武并用,深愍經藝謬雜,真僞錯亂,每臨朝日,辄延群臣講論聖道。

    知丘明至賢,親受孔子,而《公羊》、《穀梁》傳聞于後世,故诏立《左氏》,博詢可否,示不專已,盡之群下也。

    今論者沉溺所習,玩守舊聞,固執虛言傳受之辭,以非親見實事之道。

    《左氏》孤學少與,遂為異家之所複冒。

    夫至音不合衆聽,故伯牙絕弦;至寶不同衆好,故卞和泣血。

    仲尼聖德,而不容于世,況于竹帛餘文,其為雷同者所排,固其宜也。

    非陛下至明,孰能察之! 臣元竊見博士範升等所議奏《左氏春秋》不可立,及太史公違戾凡四十五事。

    案升等所言,前後相違,皆斷B257小文,C841黩微辭,以年數小差,掇為巨謬,遺脫纖微,指為大尤。

    抉瑕E74E釁,掩其弘美,所謂「小辯破言,小言破道」者也。

    升等又曰:「先帝不以《左氏》為經,故不置博士,後主所宜因襲。

    」臣愚以為若先帝所行而後主必行者,則盤庚不當遷于殷,周公不當營洛邑,陛下不當都山東也。

    往者,孝武皇帝好《公羊》,衛太子好《穀梁》,有诏诏太子受《公羊》,不得受《F8B6梁》,孝宣皇帝在人間時,聞衛太子好《穀梁》,于是獨學之。

    及即位,為石渠論而《穀梁氏》興,至今與《公羊》并存。

    此先帝後帝各有所立,不必其相因也。

    孔子曰,純,儉,吾從衆;至于拜下,則違之。

    夫明者獨見,不惑于朱紫,聽者獨聞,不謬于清濁,故離朱不為巧眩移目,師曠不為新聲易耳。

    方今幹戈少弭,戎事略EAAB,留思聖藝,眷顧儒雅,采孔子拜下之義,卒淵聖獨見之旨,分明白黑,建立《左氏》,解釋先聖之積結,洮汰學者之累惑,使基業垂于萬世,後進無複狐疑,則天下幸甚。

     臣元愚鄙,嘗傳師言。

    如得以褐衣召見,俯伏庭下,誦孔氏之正道,理丘明之宿冤;若辭不合經,事不稽古,退就重誅,雖死之日,生之年也。

     書奏,下其議,範升複與元相辯難,凡十餘上。

    帝卒立《左氏》學,太常選博士四人,元為第一。

    帝以元新忿争,乃用其次司隸從事李封,于是諸儒以《左氏》之立,論議F446嘩,自公卿以下,數廷争之。

    會封病卒,《左氏》複廢。

     元以才高着名,辟司空李通府。

    時,大司農江馮上言,宜令司隸校尉督察三公。

    事下三府。

    元上疏曰: 臣聞師臣者帝,賓臣者霸。

    故武王以太公為師,齊桓以夷吾為仲父。

    孔子曰:「百官總己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