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

關燈
39君子軍',皆異賢之意也。

    鄭君好學,實懷明德。

    昔太史公、廷尉吳公、谒者仆射鄧公,皆漢之名臣。

    又南山四皓有園公、夏黃公,潛光隐耀,世嘉其高,皆悉稱公。

    然則公者仁德之正号,不必三事大夫也。

    今鄭君鄉宜曰'鄭公鄉'。

    昔東海于公僅有一節,猶或戒鄉人侈其門闾,矧乃鄭公之德,而無驷牡之路!可廣開門衢,令容高車,号為'通德門'。

    」 董卓遷都長安,公卿舉玄為趙相,道斷不至。

    會黃巾寇青部,乃避地徐州,徐州牧陶謙接以師友之禮。

    建安元年,自徐州還高密,道遇黃巾賊數萬人,見玄皆拜,相約不敢入縣境。

    玄後嘗疾笃,自慮,以書戒子益恩曰: 吾家舊貧,不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之吏,遊學周、秦之都,往來幽、并、兖、豫之域,獲觐乎在位通人,處逸大儒,得意者鹹從捧手,有所受焉。

    遂博稽《六藝》,粗覽傳記,時睹秘書緯術之奧。

    年過四十,乃歸供養,假田播殖,以娛朝夕。

    遇閹尹擅勢,坐黨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舉賢良方正有道,辟大将軍三司府。

    公車再召,比牒并名,早為宰相。

    惟彼數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

    吾自忖度,無任于此,但念述先聖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齊,亦庶幾以竭吾才,故聞命罔從。

    而黃巾為害,萍浮南北,複歸邦鄉。

    入此歲來,已七十矣。

    宿素衰落,仍有失誤,案之禮典,便合傳家。

    今我告爾以老,歸爾以事,将閑居以安性,賈思以終業。

    自非拜國君之命,問族親之憂,展敬墳墓,觀省野物,胡嘗扶杖出門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

    咨爾B255B255一夫,曾無同生相依。

    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鑽勿替,敬慎威儀,以近有德。

    顯譽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已志。

    若緻聲稱,亦有榮于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吾雖無绂冕之緒,頗有讓爵之高。

    自樂以論贊之功,庶不遺後人之羞,末所憤憤者,徒以亡親墳壟未成,所好群書率皆腐敝,不得于禮堂寫定,傳與其人。

    日西方暮,其可圖乎!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務時,無恤饑寒。

    菲饑食,薄衣服,節夫二者,尚令吾寡恨。

    若忽忘不識,亦已焉哉! 時,大将軍袁紹總兵冀州,遣使要玄,大會賓客,玄最後至,乃延升上坐。

    身長八尺,飲酒一斛,秀眉明目,容儀溫偉。

    紹客多豪俊,并有才說,見玄儒者,未以通人許之,競設異端,百家互起。

    玄依方辯對,鹹出問表,皆得所未聞,莫不嗟服。

    時汝南應劭亦歸于紹,因自贊曰:「故太山太守應中遠,北面稱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門考以四科,回、賜之徒不稱官閥。

    」劭有慚色。

    紹乃舉玄茂才,表為左中郎将,皆不就。

    公車征為大司農,給安車一乘,所過長吏送迎。

    玄乃以病自乞還家。

     五年春,夢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

    」既寤,以谶合之,知命當終,有頃寝疾。

    時袁紹與曹操相拒于官度,令其子譚遣使逼玄随軍,不得已,載病到元城縣,疾笃不進,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

    遺令薄葬。

    自郡守以下嘗受業者,缞绖赴會千餘人。

     門人相與撰玄答諸弟子問《五經》,依《論語》作《鄭志》八篇。

    凡玄所注《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曆》,又着《天文七政論》、《魯禮D63AC565義》、《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凡百餘萬言。

     玄質于辭訓,通人頗譏其繁。

    至于經傳洽孰,稱為純儒,齊、魯間宗之。

    其門人山陽郗慮至禦史大夫,東萊王基、清河崔琰着名于世。

    又樂安國淵、任嘏,時并童幼,玄稱淵為國器,嘏有道德,其餘亦多所鑒拔,皆如其言。

    玄唯有一子益恩,孔融在北海,舉為孝廉;及融為黃巾所圍,益恩赴難損身。

    有遺腹子,玄以其手文似己,名之曰小同。

     論曰:自秦焚《六經》,聖文埃滅。

    漢興,諸儒頗修藝文;及東京,學者亦各名家。

    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異端紛纭,互相詭激,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

    鄭玄括囊大典,網羅衆家,删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

    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經訓,而長于玄,常以為仲尼之門不能過也。

    及傳授生徒,并專以鄭氏家法雲。

     贊曰:富平之緒,承家載世。

    伯仁先歸,厘我國祭。

    玄定義乖,褒修禮缺。

    孔書遂明,漢章中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