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

關燈
,甘露宵降,嘉谷滋生,赤草之類,紀于史官。

    朕夙夜祗畏,上無以彰于先功,下無以克稱靈物。

    漢遭秦餘,禮壞樂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觀省,有知其說者,各盡所能。

    」褒省诏,乃歎息謂諸生曰:「昔奚斯頌魯,考甫詠殷。

    夫人臣依義顯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

    當仁不讓,吾何辭哉!」遂複上疏,具陳禮樂之本,制改之意。

    拜褒侍中,從駕南巡,既還,以事下三公,未及奏,诏召玄武司馬班固,問改定禮制之宜。

    固曰:「京師諸儒,多能說禮,宜廣招集,共議得失。

    」帝曰:「諺言'作舍道邊,三年不成'。

    會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

    昔堯作《大章》,一夔足矣。

    」 章和元年正月,乃召褒詣嘉德門,令小黃門持班固所上叔孫通《漢儀》十二篇,敕褒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經,今宜依禮條正,使可族行。

    于南宮、東觀盡心集作。

    」褒既受命,及次序禮事,依準舊典,雜以《五經》谶記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兇終始制度,以為百五十篇,寫以二尺四寸簡。

    其年十二月奏上。

    帝以衆論難一,故但納之,不複令有司平奏。

    會帝崩,和帝即位,褒乃為作章句,帝遂以《新禮》二篇冠。

    擢褒監羽林左騎。

    永元四年,遷射聲校尉。

    後太尉張D825、尚書張敏等奏褒擅制《漢禮》,破亂聖術,宜加刑誅。

    帝雖寝其奏,而《漢禮》遂不行。

     褒在射聲,營舍有停棺不葬者百餘所,褒親自履行,問其意故。

    吏對曰:「此等多是建武以來絕無後者,不得埋掩。

    」褒乃怆然,為買空地,悉葬其無主者,設祭以祀之。

    遷城門校尉、将作大匠。

    時有疾疫,褒巡行病徒,為緻醫藥,經理饘粥,多蒙濟活。

    七年,出為河内太守。

    時春夏大旱,糧谷踴貴。

    褒到,乃省吏并職,退去奸殘,澍雨數降。

    其秋大孰,百姓給足,流冗皆還。

    後坐上災害不實免。

    有頃征,再遷,複為侍中。

     褒博物識古,為儒者宗。

    十四年,卒官。

    作《通義》十二篇,演經雜論百二十篇,又傳《禮記》四十九篇,教授諸生千餘人,慶氏學遂行于世。

     論曰:「漢初天下創定,朝制無文,叔孫通頗采經禮,參酌秦法,雖适物觀時,有救崩敝,然先王之容典蓋多阙矣,是以賈誼、仲舒、王吉、劉向之徒,懷憤歎息所不能已也。

    資文、宣之遠圖明懿,而終莫或用,故知自燕而觀,有不盡矣。

    孝章永言前王,明發興作,專命禮臣,撰定國憲,洋洋乎盛德之事焉。

    而業絕天算,議黜異端,斯道竟複墜矣。

    夫三王不相襲禮,五帝不相氵公樂,所以《鹹》、《莖》異調,中都殊絕。

    況物運遷回,情數萬化,制則不能随其流變,品度未足定其滋章,斯固世主所當損益者也。

    且樂非夔、襄,而新音代起,律謝臯、蘇,而制令亟易,修補舊文,獨何猜焉?禮雲禮雲,曷其然哉!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

    八世祖崇,哀帝時尚書仆射。

    玄少為鄉啬夫,得休歸,嘗詣學官,不樂為吏,父數怒之,不能禁。

    遂造太學受業,師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

    又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

    以山東無兄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

     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

    融素驕貴,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授于玄。

    玄日夜尋誦,未嘗怠倦。

    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玄善算,乃召見于樓上,玄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

    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 玄自遊學,十餘年乃歸鄉裡。

    家貧,客耕東萊,學徒相随已數百千人。

    及黨事起,乃與同郡孫嵩等四十餘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經業,杜門不出。

    時任城何休好《公羊》學,遂着《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玄乃發《墨守》,針《膏肓》,起《廢疾》。

    休見而歎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興之後,範升、陳元、李育、賈逵之徒争論古今學,後馬融答北地太守劉瑰及玄答何休,義據通深,由是古學遂明。

     靈帝末,黨禁解,大将軍何進聞而避之。

    州郡以進權威,不敢違意,遂迫脅玄,不得已而詣之。

    進為設幾杖,禮待甚優。

    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見。

    一宿逃去。

    時年六十,弟子河内趙商等自遠方至者數千。

    後将軍袁隗表為侍中,以父喪不行。

    國相孔融深敬于玄,履履造門。

    告高密縣為玄特立一鄉,曰:「昔齊置'土鄉',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