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興,亦累功效,吏皆積久,養老于官,至名子孫,因為氏姓。
當時吏職,何能悉理;論議之徒,豈不喧嘩。
蓋以為天地之功不可倉卒,艱難之業當累日也。
而間者守宰數見換易,迎新相代,疲勞道路。
尋其視事日淺,未足昭見其職,既加嚴切,人不自呆,各自顧望,無自安之心。
有司或因睚眦以騁私怨,苟求長短,求媚上意。
二千石及長吏迫于舉劾,懼于刺譏,故争飾詐僞,以希虛譽。
斯皆群陽騷動,日月失行之應。
夫物暴長者必矢折,功卒成者必亟壞,如摧長久之業,而造速成之功,非陛下之福也。
天下非一時之用也,海内非一旦之功也。
願陛下遊意于經年之外,望化于一世之後,天下幸甚。
帝下其議,群臣多同于浮,自是牧守易代頗簡。
舊制,州牧奏二千石長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案驗,然後黜退。
帝時用明察,不複委任三府,而權歸刺舉之吏。
浮複上疏曰:「陛下清明履約,率禮無違,自宗室諸王、外家後親,皆奉遵繩墨,無黨勢之名。
至或乘牛車,齊于編人。
斯固法令整齊,下無作威者也。
求之于事,宜以和平,而災異猶見者,而豈徒然?天道信誠,不可不察。
竊見陛下疾往者上威不行,不專國命,即位以來,不用舊典,信賴舉之宮,黜鼎輔之任,至于有所劾奏,便加免退,複案不關三府,罪譴不蒙澄察。
陛下以使者為腹心,而使者以從事為耳目,是為尚書之平,決于百石之吏,故群下苛刻,各自為能。
兼以私情容長,憎愛在職,皆競張空虛,以要時利,故有罪者心不厭服,無咎者坐被空文,不可經盛衰,贻後王也。
夫事積久則自重,吏安則人自靜。
傳曰:'五年再閏,天道乃備。
'夫以天地之靈,猶五載以成其化,況人道哉!臣浮愚戆,不勝忄卷々,願陛下留心千裡之任,省察偏言之奏。
」 七年,轉太仆。
浮又以國學既興,宜廣博士之選,乃上書曰: 夫太學者,禮義之官,教化所由興也。
陛下尊敬先聖,垂意古典,官室未飾,幹戈未休,而先建太學,進立橫舍,比日車駕親臨觀飨,将以弘時雍之化,顯勉進之功也。
尋博士之官,為天下宗師,使孔聖之言傳而不絕。
舊事,策試博士,必廣求詳選,爰自畿夏,延及四方,是以博舉明經,惟賢是登,學者精勵,遠近同慕,伏聞诏書更試五人,惟取見在洛陽城者。
臣恐自今以往,将有所失。
求之密迩,容或未盡,而四方之學,無所勸樂。
凡策試之本,貴得其真,非有期會,不及遠方也。
又諸所征試,皆私自發遣,非有傷費煩擾于事也。
語曰:「中國失禮,求之于野。
」臣浮幸得與講圖谶,故敢越職。
帝然之。
二十年,代窦融為大司空,二十二年,坐賣弄國恩免。
二十五年,徙封新息侯。
帝以浮陵轹同列,每銜之,惜其功能,不忍加罪。
永平中,有人單辭告浮事者,顯宗大怒,賜浮死。
長水校尉樊B34A言于帝曰:「唐堯大聖,兆人獲所,尚優遊四兇之獄,厭服海内之心,使天下鹹知,然後殛罰。
浮事雖昭明,而未達人聽,宜下廷尉,章着其事。
」帝亦悔之。
論曰:吳起與田文論功,文不及者三,朱買臣難公孫弘十策,弘不得其一,終之田文相魏,公孫宰漢,誠知宰相自有體也。
故曾子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笾豆之事則有司存。
」而光武、明帝躬好吏事,亦以課核三公,其人或失而其禮稍薄,至有誅斥诘辱之累。
任職責過,一至于此,追感賈生之論,不亦笃乎!朱浮譏諷苛察欲速之弊,然矣,焉得長者之言哉! 馮鲂字孝孫,南陽湖陽人也。
其先魏之支别,食菜馮城,因以氏焉。
秦滅魏,遷于湖陽,為郡族姓。
王莽末,四方潰畔,鲂乃聚賓客,招豪桀,作營塹,以待所歸。
是時湖陽大姓虞都尉反城稱兵,先與同縣申屠季有仇,而殺其兄,謀滅季族。
季亡歸鲂,鲂将季欲還其宮,道逢都尉從弟長卿來,欲執季。
鲂叱長卿曰:「我與季雖無素故,士窮想歸,要當以死任之,卿為何言?」遂與俱歸。
季謝曰:「蒙恩得全,死無以為報,有牛馬财物,願悉獻之。
」鲂作色曰:「吾老親弱弟皆在賊城中,今日相與,尚無所顧,何雲财物乎?」季慚不敢複言。
鲂自是為縣邑所敬信,故能據營自固。
時天下未定,而四方之士擁兵矯稱者甚衆,唯鲂自守,兼有方略。
光武聞而嘉之,建武三年,征詣行在所,見于雲台,拜虞令。
為政敢殺伐
當時吏職,何能悉理;論議之徒,豈不喧嘩。
蓋以為天地之功不可倉卒,艱難之業當累日也。
而間者守宰數見換易,迎新相代,疲勞道路。
尋其視事日淺,未足昭見其職,既加嚴切,人不自呆,各自顧望,無自安之心。
有司或因睚眦以騁私怨,苟求長短,求媚上意。
二千石及長吏迫于舉劾,懼于刺譏,故争飾詐僞,以希虛譽。
斯皆群陽騷動,日月失行之應。
夫物暴長者必矢折,功卒成者必亟壞,如摧長久之業,而造速成之功,非陛下之福也。
天下非一時之用也,海内非一旦之功也。
願陛下遊意于經年之外,望化于一世之後,天下幸甚。
帝下其議,群臣多同于浮,自是牧守易代頗簡。
舊制,州牧奏二千石長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案驗,然後黜退。
帝時用明察,不複委任三府,而權歸刺舉之吏。
浮複上疏曰:「陛下清明履約,率禮無違,自宗室諸王、外家後親,皆奉遵繩墨,無黨勢之名。
至或乘牛車,齊于編人。
斯固法令整齊,下無作威者也。
求之于事,宜以和平,而災異猶見者,而豈徒然?天道信誠,不可不察。
竊見陛下疾往者上威不行,不專國命,即位以來,不用舊典,信賴舉之宮,黜鼎輔之任,至于有所劾奏,便加免退,複案不關三府,罪譴不蒙澄察。
陛下以使者為腹心,而使者以從事為耳目,是為尚書之平,決于百石之吏,故群下苛刻,各自為能。
兼以私情容長,憎愛在職,皆競張空虛,以要時利,故有罪者心不厭服,無咎者坐被空文,不可經盛衰,贻後王也。
夫事積久則自重,吏安則人自靜。
傳曰:'五年再閏,天道乃備。
'夫以天地之靈,猶五載以成其化,況人道哉!臣浮愚戆,不勝忄卷々,願陛下留心千裡之任,省察偏言之奏。
」 七年,轉太仆。
浮又以國學既興,宜廣博士之選,乃上書曰: 夫太學者,禮義之官,教化所由興也。
陛下尊敬先聖,垂意古典,官室未飾,幹戈未休,而先建太學,進立橫舍,比日車駕親臨觀飨,将以弘時雍之化,顯勉進之功也。
尋博士之官,為天下宗師,使孔聖之言傳而不絕。
舊事,策試博士,必廣求詳選,爰自畿夏,延及四方,是以博舉明經,惟賢是登,學者精勵,遠近同慕,伏聞诏書更試五人,惟取見在洛陽城者。
臣恐自今以往,将有所失。
求之密迩,容或未盡,而四方之學,無所勸樂。
凡策試之本,貴得其真,非有期會,不及遠方也。
又諸所征試,皆私自發遣,非有傷費煩擾于事也。
語曰:「中國失禮,求之于野。
」臣浮幸得與講圖谶,故敢越職。
帝然之。
二十年,代窦融為大司空,二十二年,坐賣弄國恩免。
二十五年,徙封新息侯。
帝以浮陵轹同列,每銜之,惜其功能,不忍加罪。
永平中,有人單辭告浮事者,顯宗大怒,賜浮死。
長水校尉樊B34A言于帝曰:「唐堯大聖,兆人獲所,尚優遊四兇之獄,厭服海内之心,使天下鹹知,然後殛罰。
浮事雖昭明,而未達人聽,宜下廷尉,章着其事。
」帝亦悔之。
論曰:吳起與田文論功,文不及者三,朱買臣難公孫弘十策,弘不得其一,終之田文相魏,公孫宰漢,誠知宰相自有體也。
故曾子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笾豆之事則有司存。
」而光武、明帝躬好吏事,亦以課核三公,其人或失而其禮稍薄,至有誅斥诘辱之累。
任職責過,一至于此,追感賈生之論,不亦笃乎!朱浮譏諷苛察欲速之弊,然矣,焉得長者之言哉! 馮鲂字孝孫,南陽湖陽人也。
其先魏之支别,食菜馮城,因以氏焉。
秦滅魏,遷于湖陽,為郡族姓。
王莽末,四方潰畔,鲂乃聚賓客,招豪桀,作營塹,以待所歸。
是時湖陽大姓虞都尉反城稱兵,先與同縣申屠季有仇,而殺其兄,謀滅季族。
季亡歸鲂,鲂将季欲還其宮,道逢都尉從弟長卿來,欲執季。
鲂叱長卿曰:「我與季雖無素故,士窮想歸,要當以死任之,卿為何言?」遂與俱歸。
季謝曰:「蒙恩得全,死無以為報,有牛馬财物,願悉獻之。
」鲂作色曰:「吾老親弱弟皆在賊城中,今日相與,尚無所顧,何雲财物乎?」季慚不敢複言。
鲂自是為縣邑所敬信,故能據營自固。
時天下未定,而四方之士擁兵矯稱者甚衆,唯鲂自守,兼有方略。
光武聞而嘉之,建武三年,征詣行在所,見于雲台,拜虞令。
為政敢殺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