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朱浮 馮鲂 虞延 鄭弘 周章
朱浮字叔元,沛國蕭人也。
初從光武為大司馬主簿,遷偏将軍,從破邯鄲。
光武遣吳漢誅更始幽州牧苗曾,乃拜浮為大将軍幽州牧,守薊城,遂讨定北邊。
建武二年,封舞陽侯,食三縣。
浮年少有才能,頗欲厲風迹,收士心,辟召州中名宿涿郡王岑之屬,以為從事,及王莽時故吏二千石,皆引置幕府,乃多發諸郡倉谷,禀贍其妻子。
漁陽太守彭寵以為天下未定,師旅方起,不宜多置官屬,以損軍實,不從其實。
浮性矜急自多,頗有不平,因以峻文诋,寵亦很強,歉負其功,嫌怨轉積。
浮密奏寵遣吏迎妻而不迎其母,又受貨賄,殺害友人,多聚兵谷,意計難量。
寵既積怨,聞之,遂大怒,而舉兵攻浮。
浮以書質責之曰: 蓋聞知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常竊悲京城太叔以不知足而無賢輔,卒自棄于鄭也。
伯通以名字典郡,有佐命之功,臨人親職,愛惜倉庫,而浮秉征伐之任,欲權時救急,二者皆為國耳。
即疑浮相谮,何不詣阙自陳,而為族滅之計乎?朝廷之于伯通,恩亦厚矣,委以大郡,任以威武,事有柱石之寄,情同子孫之親。
匹夫媵母尚能緻命一餐,豈有身帶三绶,職典大邦,而不顧恩義,生心外畔者乎!伯通與吏人語,何以為顔?行步拜起,何以為容?坐卧念之,何以為心?引鏡窺影,何施眉目?舉措建功,何以為人?惜乎棄休令之嘉名,造枭鸱之逆謀,捐傳世之慶祚,招破敗之重災,高論堯、舜之道,不忍桀、纣之性,生為世笑,死為愚鬼,不亦哀乎! 伯通與耿俠遊俱起佐命,同被國恩。
俠遊廉讓,屢有降挹之言;而伯通自伐,以為功高天下。
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
若以子之功論于朝廷,則為遼東豕也。
今乃愚妄,自比六國。
六國之時,其勢各盛,廓土數千裡,勝兵将百萬,故能據國相持,多曆年世。
今天下幾裡,列郡幾城,奈何以區區漁陽而結怨天子?此猶河濱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見其不知量也! 方今天下适定,海内願安,土無賢不肖,皆樂立名于世。
而伯通獨中風狂走,自捐盛時,内聽驕婦之失計,外信讒邪之谀言,長為群後惡法,永為功臣鑒戒,豈不誤哉!定海内者無私仇,勿以前事自誤,願留意顧老母幼弟。
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
寵得書愈怒,攻浮轉急。
明年,涿郡太守張豐亦舉兵反。
時,二郡畔戾,北州憂恐,浮以為天子必自将兵讨之,而但遣遊擊将軍鄧隆陰助浮。
浮懷懼,以為帝怠于敵,不能救之,乃上疏曰: 昔楚、宋列國,俱為諸侯,莊王以宋執其使,遂有投袂之師。
魏公子顧朋友之要,觸冒強秦之鋒。
夫楚、魏非有分職匡正之大義也,莊王但為争強而發忿,公子以一言而立信耳。
今彭寵反畔,張豐逆節,以為陛下必棄捐它事,以時滅之,既曆時月,寂寞無音。
從圍城而不救,放逆虜而不讨,臣誠惑之。
昔高祖聖武,天下既定,猶身自征伐,未嘗甯居。
陛下雖興大業,海内未集,而獨逸豫,不顧北垂,百姓遑遑,無所系心。
三河、冀州,曷足以傳後哉!今秋稼已熟,複為漁陽所掠。
張豐狂悖,奸黨日增,連年拒守,吏士疲勞,甲胄生虮虱,弓弩不得施,上下焦心,相望救護,仰希陛下生活之恩。
诏報曰:「往年赤眉跋扈長安,吾策其無谷必東,果來歸降。
今度此反虜,勢無久全,其中必有内相斬者。
今軍資未充,故須後麥耳。
」浮城中糧盡,人相食。
會上谷太守耿況遣騎來救浮,浮乃得遁走。
南至良鄉,其兵長反遮之,浮恐不得脫,乃下馬刺殺其妻,僅以身免,城降于寵,尚書令侯霸奏浮敗亂幽州,構成寵罪,徒勞軍師,不能死節,罪當伏誅。
帝不忍,以浮代賈複為執金吾,徙封父城侯。
後豐、寵并自敗。
帝以二千石長吏多不勝任,時有纖微之過者,必見斥罷,交易紛擾,百姓不甯。
六年,有日食之異,浮因上疏曰: 臣聞日者衆陽之所宗,君上之位也。
凡居官治民,據郡典縣,皆為陽為上,為尊為長。
若陽上不明,尊長不足,則幹動三光,垂示王者。
五典紀國家之政,《鴻範》别災異之文,皆宣明天道,以征來事者也。
陛下哀愍海内新罹禍毒,保宥生人,使得蘇息。
而今牧人之吏,多未稱職,小違理實,辄見斥罷,豈不粲然黑白分明哉!然以堯、舜之盛,猶如三考,大漢之
初從光武為大司馬主簿,遷偏将軍,從破邯鄲。
光武遣吳漢誅更始幽州牧苗曾,乃拜浮為大将軍幽州牧,守薊城,遂讨定北邊。
建武二年,封舞陽侯,食三縣。
浮年少有才能,頗欲厲風迹,收士心,辟召州中名宿涿郡王岑之屬,以為從事,及王莽時故吏二千石,皆引置幕府,乃多發諸郡倉谷,禀贍其妻子。
漁陽太守彭寵以為天下未定,師旅方起,不宜多置官屬,以損軍實,不從其實。
浮性矜急自多,頗有不平,因以峻文诋,寵亦很強,歉負其功,嫌怨轉積。
浮密奏寵遣吏迎妻而不迎其母,又受貨賄,殺害友人,多聚兵谷,意計難量。
寵既積怨,聞之,遂大怒,而舉兵攻浮。
浮以書質責之曰: 蓋聞知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常竊悲京城太叔以不知足而無賢輔,卒自棄于鄭也。
伯通以名字典郡,有佐命之功,臨人親職,愛惜倉庫,而浮秉征伐之任,欲權時救急,二者皆為國耳。
即疑浮相谮,何不詣阙自陳,而為族滅之計乎?朝廷之于伯通,恩亦厚矣,委以大郡,任以威武,事有柱石之寄,情同子孫之親。
匹夫媵母尚能緻命一餐,豈有身帶三绶,職典大邦,而不顧恩義,生心外畔者乎!伯通與吏人語,何以為顔?行步拜起,何以為容?坐卧念之,何以為心?引鏡窺影,何施眉目?舉措建功,何以為人?惜乎棄休令之嘉名,造枭鸱之逆謀,捐傳世之慶祚,招破敗之重災,高論堯、舜之道,不忍桀、纣之性,生為世笑,死為愚鬼,不亦哀乎! 伯通與耿俠遊俱起佐命,同被國恩。
俠遊廉讓,屢有降挹之言;而伯通自伐,以為功高天下。
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
若以子之功論于朝廷,則為遼東豕也。
今乃愚妄,自比六國。
六國之時,其勢各盛,廓土數千裡,勝兵将百萬,故能據國相持,多曆年世。
今天下幾裡,列郡幾城,奈何以區區漁陽而結怨天子?此猶河濱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見其不知量也! 方今天下适定,海内願安,土無賢不肖,皆樂立名于世。
而伯通獨中風狂走,自捐盛時,内聽驕婦之失計,外信讒邪之谀言,長為群後惡法,永為功臣鑒戒,豈不誤哉!定海内者無私仇,勿以前事自誤,願留意顧老母幼弟。
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
寵得書愈怒,攻浮轉急。
明年,涿郡太守張豐亦舉兵反。
時,二郡畔戾,北州憂恐,浮以為天子必自将兵讨之,而但遣遊擊将軍鄧隆陰助浮。
浮懷懼,以為帝怠于敵,不能救之,乃上疏曰: 昔楚、宋列國,俱為諸侯,莊王以宋執其使,遂有投袂之師。
魏公子顧朋友之要,觸冒強秦之鋒。
夫楚、魏非有分職匡正之大義也,莊王但為争強而發忿,公子以一言而立信耳。
今彭寵反畔,張豐逆節,以為陛下必棄捐它事,以時滅之,既曆時月,寂寞無音。
從圍城而不救,放逆虜而不讨,臣誠惑之。
昔高祖聖武,天下既定,猶身自征伐,未嘗甯居。
陛下雖興大業,海内未集,而獨逸豫,不顧北垂,百姓遑遑,無所系心。
三河、冀州,曷足以傳後哉!今秋稼已熟,複為漁陽所掠。
張豐狂悖,奸黨日增,連年拒守,吏士疲勞,甲胄生虮虱,弓弩不得施,上下焦心,相望救護,仰希陛下生活之恩。
诏報曰:「往年赤眉跋扈長安,吾策其無谷必東,果來歸降。
今度此反虜,勢無久全,其中必有内相斬者。
今軍資未充,故須後麥耳。
」浮城中糧盡,人相食。
會上谷太守耿況遣騎來救浮,浮乃得遁走。
南至良鄉,其兵長反遮之,浮恐不得脫,乃下馬刺殺其妻,僅以身免,城降于寵,尚書令侯霸奏浮敗亂幽州,構成寵罪,徒勞軍師,不能死節,罪當伏誅。
帝不忍,以浮代賈複為執金吾,徙封父城侯。
後豐、寵并自敗。
帝以二千石長吏多不勝任,時有纖微之過者,必見斥罷,交易紛擾,百姓不甯。
六年,有日食之異,浮因上疏曰: 臣聞日者衆陽之所宗,君上之位也。
凡居官治民,據郡典縣,皆為陽為上,為尊為長。
若陽上不明,尊長不足,則幹動三光,垂示王者。
五典紀國家之政,《鴻範》别災異之文,皆宣明天道,以征來事者也。
陛下哀愍海内新罹禍毒,保宥生人,使得蘇息。
而今牧人之吏,多未稱職,小違理實,辄見斥罷,豈不粲然黑白分明哉!然以堯、舜之盛,猶如三考,大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