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

關燈
要政急務,宜于今者,所當施用。

    誠知愚淺,不合聖聽,人賤言廢,當受誅罰,征營惶怖,靡知厝身。

     臣聞刳舟剡楫,将欲濟江海也;聘賢選佐,将以安天下也。

    昔唐堯在上,群龍為用,文、武創德,周、召作輔,是以能建天地之功,增日月之耀者也。

    《詩》雲:「赫赫王命,仲山甫将之。

    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

    」宣王是賴,以緻雍熙。

    陛下踐祚以來,勤心庶政,而三九之位,未見其人,是以災害屢臻,四國未甯。

    臣考之國典,驗之聞見,莫不以得賢為功,失士為敗。

    且賢者出處,翔而後集,爵以德進,則其情不苟,然後使君子恥貧賤而樂富貴矣。

    若有德不報,有言不酬,來無所樂,進無所趨,則皆懷歸薮澤,修其故志矣。

    夫求賢者,上以承天,下以為人。

    不用之,則逆天統,違人望。

    逆天統則災眚降,違人望則化不行。

    災眚降則下呼嗟,化不行則君道虧。

    四始之缺,五際之厄,其咎由此。

    豈可不剛健笃實,矜矜栗栗,以守天功盛德大業乎? 臣伏見光祿大夫江夏黃瓊,耽道樂術,清亮自然,被褐懷寶,含味經籍,又果于從政,明達變複。

    朝廷前加優寵,賓于上位。

    瓊入朝日淺,謀谟未就,因以喪病,緻命遂志。

    《老子》曰:「大音希聲,大器晚成。

    」善人為固,三年乃立。

    天下莫不嘉朝廷有此良人,而複怪其不時還任。

    陛下宜加降崇之恩,極養賢之禮,征反京師,以慰天下。

    又處士漢中李固,年四十,通遊、夏之藝,履顔、闵之仁。

    潔白之節,情同璬日,忠貞之操,好是正直,卓冠古人,當世莫及。

    元精所生,王之佐臣,天之生固,必為聖漢,宜蒙特征,以示四方。

    夫有出倫之才,不應限以官次。

    昔顔子十八,天下歸仁;子奇稚齒,化阿有聲。

    若還瓊征固,任以時政,伊尹、傅說,不足為此,則可垂景光,緻休祥矣。

    臣顗明不知人,伏聽衆言,百姓所歸,臧否共歎。

    願泛問百僚,核其名行,有一不合,則臣為欺國。

    惟留聖神,不以人廢言。

     謹複條便宜四事,附奏于左: 一事:孔子作《春秋》,書「正月」者,敬歲之始也。

    王者則天之象,因時之序,宜開發德号,爵賢命士,流寬大之澤,垂仁厚之德,順助元氣,含養庶類。

    如此,則天文昭爛,星辰顯列,五緯循軌,四時和睦。

    不則太陽不光,天地混濁,時氣錯逆,霾霧蔽日。

    自立春以來,累經旬朔,未見仁德有所施布,但聞罪罰考掠之聲。

    夫天之應人,疾如景響,而自從入歲,常有蒙氣,月不舒光,日不宣曜。

    日者太陽,以象人君,政變于下,日應于天。

    清濁之占,随政抑揚。

    天之見異,事無虛作。

    豈獨陛下倦于萬機,帷幄之政有所阙欤?何天戒之數見也!臣願陛下發揚乾剛,援引賢能,勤求機衡之寄,以獲斷金之利。

    臣之所陳,辄以太陽為先者,明其不可久暗,急當改正。

    其異雖微,其事甚重。

    臣言雖約,其旨甚廣。

    惟陛下乃眷臣章,深留明思。

     二事:孔子曰:「雷之始發《大壯》始,君弱臣強從《解》起。

    」今月九日至十四日,《大壯》用事,消息之卦也。

    于此六日之中,雷當發聲,發聲則歲氣和,王道興也。

    《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

    」雷者,所以開發萌牙,辟陰除害。

    萬物須雷而解,資雨而潤。

    故《經》曰:「雷以動之,雨以潤之。

    」王者崇寬大,順春令,則雷應節,不則發動于冬,當震反潛。

    故《易傳》曰:「當雷不雷,太陽弱也。

    」今蒙氣不除,日月變色,則其效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随時進退,應政得失。

    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琁玑動作,與天相應。

    雷者号令,其德生養。

    号令殆廢,當生而殺,則雷反作,其時無歲。

    陛下若欲除災昭祉,順天緻和,宜察臣下尤酷害者,亟加斥黜,以安黎元,則太皓悅和,雷聲乃發。

     三事:去年十月二十日癸亥,太白與歲星合于房、心。

    太白在北,歲星在南,相離數寸,光芒交接。

    房、心者,天帝明堂布政之宮。

    《孝經鈎命決》曰:「歲星守心年谷豐。

    」《尚書洪範記》曰:「月行中道,移節應期,德厚受福,重華留之。

    」重華者,謂歲星在心也。

    今太白從之,交合明堂,金木相賊,而反同合,此以陰陵陽,臣下專權之異也。

    房、心東方,其國主宋。

    《石氏經》曰:「歲星出左有年,出右無年。

    」今金木俱東,歲星在南,是為出右,恐年谷不成,宋人饑也。

    陛下宜審詳明堂布政之務,然後妖異可消,五緯順序矣。

     四事:《易傳》曰:「陽無德則旱,陰僭陽亦旱。

    」陽無德者,人君恩澤不施于人也。

    陰僭陽者,祿去公室,臣下專權也。

    自冬涉春,訖無嘉澤,數有西風,反逆時節。

    朝廷勞心,廣為禱祈,薦祭山川,暴龍移市。

    臣聞皇天感物,不為僞動,災變應人,要在責已。

    若令雨可請降,水可攘止,則歲無隔并,太平可待。

    然而災害不息者,患不在此也。

    立春以來,未見朝廷賞錄有功,表顯有德,存問孤寡,赈恤貧弱,而但見洛陽都官奔車東西,收系纖介,牢獄充盈。

    臣聞恭陵火處,比有光曜,明此天災,非人之咎。

    丁醜大風,掩蔽天地。

    風者号令,天之威怒,皆所以感悟人君忠厚之戒。

    又連月無雨,将害宿麥。

    若一谷不登,則饑者十三四矣。

    陛下誠宜廣被恩澤,貸贍元元。

    昔堯遭九年之水,人有十載之蓄者,簡稅防災,為其方也。

    願陛下早宣德澤,以應天功。

    若臣言不用,朝政不改者,立夏之後乃有澍雨,于今之際未可望也。

    若政變于朝而天不雨,則臣為誣上,愚不知量,分當鼎镬。

     書奏,特诏拜郎中,辭病不就,即去歸家。

    至四月京師地震,遂陷。

    其夏大旱。

    秋,鮮卑入馬邑城,破代郡兵。

    明年,西羌寇隴右。

    皆略如顗言。

    後複公車征,不行。

     同縣孫禮者,積惡兇暴,好遊俠,與其同裡人常慕顗名德,欲與親善。

    顗不顧,以此結怨,遂為禮所殺。

     襄楷字公矩,平原隰陰人也。

    好學博古,善天文陰陽之術。

     桓帝時,宦官專朝,政刑暴濫,又比失皇子,災異尤數。

    延熹九年,楷自家詣阙上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