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

關燈
蘇竟 楊厚 蘇竟字伯況,扶風平陵人也。

    平帝世,竟以明《易》為博士講《書》祭酒。

    善圖緯,能通百家之言。

    王莽時,與劉歆等共典校書,拜代郡中尉。

    時匈奴擾亂,北邊多罹其禍,竟終完輯一郡。

    光武即位,就拜代郡太守,使固塞以拒匈奴。

    建武五年冬,盧芳略得北邊諸郡,帝使偏将軍随弟屯代郡。

    竟病笃,以兵屬弟,詣京師謝罪。

    拜侍中,數月,以病免。

     初,延岑護軍鄧仲況擁兵據南陽陰縣為寇,而劉歆兄子龔為其謀主。

    竟時在南陽,與龔書曉之曰: 君執事無恙。

    走昔以摩研編削之才,與國師公從事出入,校定秘書,竊自依依,末由自遠。

    蓋聞君子愍同類而傷不遇。

    人無愚智,莫不先避害然後求利,先定志然後求名。

    昔智果見智伯窮兵必亡,故變名遠逝,陳平知項王為天所棄,故歸心高祖,皆智之至也。

    聞郡前權時屈節,北面延牙,乃後覺悟,栖遲養德。

    先世數子,又何以加。

    君處陰中,土多賢士,若以須臾之間,研考異同,揆之圖書,測之人事,則得失利害,可陳于目,何自負畔亂之困,不移守惡之名乎?與君子之道,何其反也? 世之俗儒末學,醒醉不分,而稽論當世,疑誤視聽。

    或謂天下疊興,未知誰是,稱兵據土,可圖非冀。

    或曰聖王未啟,宜觀時變,倚強附大,顧望自守。

    二者之論,豈其然乎?夫孔丘秘經,為漢赤制,玄包幽室,文隐事明。

    且火德承堯,雖昧必亮,承積世之祚,握無窮之符,王氏雖乘間偷篡,而終嬰大戮,支分體解,宗氏屠滅,非其效欤?皇天所以眷顧蜘蹰,憂漢子孫者也。

    論者若不本之于天,參之于聖,猥以《師曠雜事》輕自眩惑,說士作書,亂夫大道,焉可信哉? 諸儒或曰:今五星失晷,天時謬錯,辰星久而不效,太白出入過度,熒惑進退見态,鎮星繞帶天街,歲星不舍氐、房。

    以為諸如此占,歸之國家。

    蓋災不徒設,皆應之分野,各有所主。

    夫房、心即宋之分,東海是也。

    尾為燕分,漁陽是也。

    東海董憲迷惑未降,漁陽彭寵逆亂擁兵,王赫斯怒,命将并征,故熒惑應此,憲、寵受殃。

    太白、辰星自亡新之末,失行算度,以至于今,或守東井,或沒羽林,或裴回籓屏,或踯躅帝宮,或經天反明,或潛臧久沈,或衰微暗昧,或煌煌北南,或盈縮成鈎,或偃蹇不禁,皆大運蕩除之祥,聖帝應符之兆也。

    賊臣亂子,往往錯互,指麾妄說,傳相壞誤。

    由此論之,天文安得遵度哉! 乃者,五月甲申,天有白虹,自子加午,廣可十丈,長可萬丈,正臨倚彌。

    倚彌即黎丘,秦豐之都也。

    是時月入于畢。

    畢為天網,主網羅無道之君,故武王将伐纣,上祭于畢,求助天也。

    夫仲夏甲申為八魁。

    八魁,上帝開塞之将也,主退惡攘逆。

    流星狀似蚩尤旗,或曰營頭,或曰天槍,出奎而西北行,至延牙營上,散為數百而滅,奎為毒螫,主庫兵。

    此二變,郡中及延牙士衆所共見也。

    是故延牙遂之武當,托言發兵,實避其殃。

    今年《比卦》部歲,《坤》主立冬,《坎》主冬至,水性滅火,南方之兵受歲禍也。

    德在中宮,刑在木,木勝土,刑制德,今年兵事畢已,中國安甯之效也。

    五七之家三十五姓,彭、秦、延氏不得豫焉。

    如何怪惑,依而恃之?《葛累》之詩,「求福不回」,其若是乎! 圖谶之占,衆變之驗,皆君所明。

    善惡之分,去就之決,不可不察。

    無忽鄙言! 夫周公之善康叔,以不從管、蔡之亂也;景帝之悅濟北,以不從吳濞之畔也。

    自更始以來,孤恩背逆,歸義向善,臧否粲然,可不察欤!良醫不能救無命,強梁不能與天争,故天之所壞,人不得支。

    宜密與太守劉君共謀降議。

    仲尼栖栖,墨子遑遑,憂人之甚也。

    屠羊救楚,非要爵祿;茅焦幹秦,豈求報利?盡忠博愛之誠,憤懑不能已耳。

     又與仲況書谏之,文多不載,于是仲況與龔遂降。

     龔字孟公,長安人,善論議,扶風馬援、班彪并器重之。

    竟終不伐其功,潛樂道術,作《記誨篇》及文章傳于世。

    年七十,卒于家。

     楊厚字仲桓,廣漢新都人也。

    祖父春卿,善圖谶學,為公孫述将。

    漢兵平蜀,春卿自殺,臨命戒子統曰:「吾绨帙中有先祖所傳秘記,為漢家用,爾其修之。

    」統感父遺言,服阕,辭家從犍為周循學習先法,又就同郡鄭伯山受《河洛書》及天文推步之術。

    建初中為彭城令,一州大旱,統推陰陽消伏,縣界蒙澤。

    太守宗湛使統求為郡求雨,亦即降澍。

    自是朝廷災異,多以訪之。

    統作《家法章句》及《内谶》二卷角說,位至光祿大夫,為國三老。

    年九十卒。

     統生厚。

    厚母初與前妻子博不相安,厚年九歲,思令和親,乃托疾不言不食。

    母知其旨,懼然改意,恩養加笃。

    博後至光祿大夫。

     厚少學統業,精力思述。

    初,安帝永初三年,太白入鬥,洛陽大水。

    時統為侍中,厚随在京師。

    朝廷以問統,統對「年老耳目不明,子厚曉讀圖書,粗識其意」。

    鄧太後使中常侍承制問之,厚對以為「諸王子多在京師,容有非常,宜亟發遣各還本國。

    」太後從之,星尋滅不見。

    又克水退期日,皆如所言。

    除為中郎。

    太後特引見,問以圖谶,厚對不合,免歸。

    複習業犍為,不應州郡、三公之命,方正、有道、公正特征,皆不就。

     永建二年,順帝特征,诏告郡縣督促發遣。

    厚不得已,行到長安,以病自上,因陳漢三百五十年之厄,宜蠲漢改憲之道,及消伏災異,凡五事。

    制書褒述,有诏太醫緻藥,太宮賜羊酒。

    及至,拜議郎,三遷為侍中,特蒙引見,訪以時政。

    四年,厚上言「今夏必盛寒,當有疾疫蝗蟲之害」。

    是歲,果六州大蝗,疫氣流行。

    後又連上「西北二方有兵氣,宜備邊寇」。

    車駕臨當西巡,感厚言而止。

    至陽嘉三年,西羌寇隴右,明年,烏桓圍度遼将軍耿晔。

    永和元年,複上「京師應有水患,又當火災,三公有免者,蠻夷當反畔」。

    是夏,洛陽暴水,殺千餘人;至冬,承福殿災,太尉龐參免;荊、交二州蠻夷賊殺長吏,寇城郭。

    又言「陰臣、近戚、妃黨當受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