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吾欲以谶決之,何如?」譚默然良久,曰:「臣不讀谶。
」帝問其故,譚複極言谶之非經。
帝大怒曰:「桓譚非聖無法,将下斬之!」譚叩頭流血,良久乃得解。
出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樂,道病卒,時年七十餘。
初,譚着書言當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論》,上書獻之,世祖善焉。
《琴道》一篇未成,肅宗使班固續成之。
所着賦、诔、書、奏,凡二十六篇。
元和中,肅宗行東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譚冢,鄉裡以為榮。
馮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也。
祖野王,元帝時為大鴻胪。
衍幼有奇才,年九歲,能誦《詩》,至二十而博通群書。
王莽時,諸公多薦舉之者,衍辭不肯仕。
時,天下兵起,莽遣更始将軍廉丹讨伐山東。
丹辟衍為掾,與俱至定陶。
莽追诏丹曰:「倉廪盡矣,府庫空矣,可以怒矣,可以戰矣。
将軍受國重任,不捐身于中野,無以報恩塞責。
」丹惶恐,夜召衍,以書示之。
衍因說丹曰:「衍聞順而成者,道之所大也;逆而功者,權之所貴也。
是故期于有成,不問所由;論于大體,不守小節。
昔逢醜父伏轼而使其君取飲,稱于諸侯;鄭祭仲立突而出忽,終得複位,美于《春秋》。
蓋以死易生,以存易亡,君子之道也。
詭于衆意,甯國存身,賢智之慮也。
故《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若夫知其不可而必行之,破軍殘衆,無補于主,身死之日,負義于時,智者不為,勇者不行。
且衍聞之,得時無怠。
張良以五世相韓,椎秦始皇博浪之中,勇冠乎贲、育,名高乎太山。
将軍之先,為漢信臣。
新室之興,英俊不附。
今海内潰亂,人懷漢德,甚于詩人思召公也,愛其甘棠,而況子孫乎?人所歌舞,天必從之。
方今為将軍計,莫若屯據大郡,鎮撫吏士,砥厲其節,百裡之内,牛酒日賜,納雄桀之士,詢忠智之謀,要将來之心,待從橫之變,興社稷之利,除萬人之害,則福祿流于無窮,功烈着于不滅。
何與軍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敗名喪,恥及先祖哉?聖人轉禍而為福,智士因敗而為功,願明公深計而無與俗同。
」丹不能從。
進及睢陽,複說丹曰:「蓋聞明者見于無形,智者慮于未萌,況其昭晢者乎?凡患生于所忽,禍發于細微,敗不可悔,時不可失。
公孫鞅曰:'有高人之行,負非于世;有獨見之慮,見贅于人。
'故信庸庸之論,破金石之策,襲當世之操,失高明之德。
夫決者智之君也。
疑者事之役也。
時不重至,公勿再計。
」丹不聽,遂進及無鹽,與赤眉戰死。
衍乃亡命河東。
更始二年,遣尚書仆射鮑永行大将軍事,安集北方。
衍因以計說永曰: 衍聞明君不惡切悫之言,以測幽冥之論;忠臣不顧争引之患,以達萬機之變。
是故君臣兩興,功名兼立,銘勒金石,令問不忘。
今衍幸逢寬明之日,将值危言之時,豈敢拱默避罪,而不竭其誠哉! 伏念天上離王莽之害久矣。
始自東郡之師,繼以西海之役,巴、蜀沒于南夷,緣邊破于北狄,遠征萬裡,暴兵累年,禍拏未解,兵連不息,刑法彌深,賦斂愈重。
衆強之黨,橫擊于外,百僚之臣,貪殘于内,元元無聊,饑寒并臻,父子流亡,夫婦離散,廬落丘墟,田疇蕪穢,疾疫大興,災異蜂起。
于是江湖之上,海岱之濱,風騰波湧,更相骀藉,四垂之人,肝腦塗地,死亡之數,不啻太半,殃咎之毒,痛入骨髓,匹夫僮婦,鹹懷怨怒。
皇帝以聖德靈威,龍興鳳舉,率宛、葉之衆,将散亂之兵,C77C血昆陽,長驅武關,破百萬之陳,摧九虎之軍,雷震四海,席卷天下,攘除禍亂,誅滅無道,一期之間,海内大定。
繼高祖之休烈,修文武之絕業,社稷複存,炎精更輝,德冠往初,功無與二。
天下自以去亡新,就聖漢,當蒙其福而賴其願。
樹恩布德,易以周洽,其猶順驚風而飛鴻毛也。
然而諸将虜掠,逆倫絕理,殺人父子,妻人婦女,燔其室屋,略其财産,饑者毛食,寒者裸跣,冤結失望,無所歸命。
今大将軍以明淑之德,秉大使之權,統三軍之政,存撫并州之人,惠愛之誠,加乎百姓,高世之聲,聞乎群士,故其延頸企踵而望者,非特一人也。
且大将軍之事,豈得珪璧其行,束修其心而已哉?将定國家之大業,成天地之元功也。
昔周宣中興之主,齊桓霸強之君耳,猶有申伯、召虎、夷吾、吉甫攘其蝥賊,安其疆宇。
況乎萬裡之漢,明帝複興,而大将軍為之梁棟,此誠不可以忽也。
且衍聞之,兵久則力屈,人悉則變生。
今邯鄲之賊未滅,真定之際複擾,而大将軍所部不過百裡,守城不休,戰軍不息,兵革雲翔,百姓震駭,奈何自怠,不為深憂?夫并州之地,東帶名關,北逼強胡,年谷獨孰,人庶多資,斯四戰之地,攻守之場也。
如其不虞,何以待之?故曰「德不素積,人不為用。
備不豫具,難以應卒」。
今生人之命,縣于将軍,将軍所杖,必須良才,宜改易非任,更選賢能。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審得其人,以承大将軍之明,雖則山澤之人,無不感德,思樂為用矣。
然後簡精銳之卒,發屯守之士,三軍既整,甲兵已具,相其土地
」帝問其故,譚複極言谶之非經。
帝大怒曰:「桓譚非聖無法,将下斬之!」譚叩頭流血,良久乃得解。
出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樂,道病卒,時年七十餘。
初,譚着書言當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論》,上書獻之,世祖善焉。
《琴道》一篇未成,肅宗使班固續成之。
所着賦、诔、書、奏,凡二十六篇。
元和中,肅宗行東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譚冢,鄉裡以為榮。
馮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也。
祖野王,元帝時為大鴻胪。
衍幼有奇才,年九歲,能誦《詩》,至二十而博通群書。
王莽時,諸公多薦舉之者,衍辭不肯仕。
時,天下兵起,莽遣更始将軍廉丹讨伐山東。
丹辟衍為掾,與俱至定陶。
莽追诏丹曰:「倉廪盡矣,府庫空矣,可以怒矣,可以戰矣。
将軍受國重任,不捐身于中野,無以報恩塞責。
」丹惶恐,夜召衍,以書示之。
衍因說丹曰:「衍聞順而成者,道之所大也;逆而功者,權之所貴也。
是故期于有成,不問所由;論于大體,不守小節。
昔逢醜父伏轼而使其君取飲,稱于諸侯;鄭祭仲立突而出忽,終得複位,美于《春秋》。
蓋以死易生,以存易亡,君子之道也。
詭于衆意,甯國存身,賢智之慮也。
故《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若夫知其不可而必行之,破軍殘衆,無補于主,身死之日,負義于時,智者不為,勇者不行。
且衍聞之,得時無怠。
張良以五世相韓,椎秦始皇博浪之中,勇冠乎贲、育,名高乎太山。
将軍之先,為漢信臣。
新室之興,英俊不附。
今海内潰亂,人懷漢德,甚于詩人思召公也,愛其甘棠,而況子孫乎?人所歌舞,天必從之。
方今為将軍計,莫若屯據大郡,鎮撫吏士,砥厲其節,百裡之内,牛酒日賜,納雄桀之士,詢忠智之謀,要将來之心,待從橫之變,興社稷之利,除萬人之害,則福祿流于無窮,功烈着于不滅。
何與軍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敗名喪,恥及先祖哉?聖人轉禍而為福,智士因敗而為功,願明公深計而無與俗同。
」丹不能從。
進及睢陽,複說丹曰:「蓋聞明者見于無形,智者慮于未萌,況其昭晢者乎?凡患生于所忽,禍發于細微,敗不可悔,時不可失。
公孫鞅曰:'有高人之行,負非于世;有獨見之慮,見贅于人。
'故信庸庸之論,破金石之策,襲當世之操,失高明之德。
夫決者智之君也。
疑者事之役也。
時不重至,公勿再計。
」丹不聽,遂進及無鹽,與赤眉戰死。
衍乃亡命河東。
更始二年,遣尚書仆射鮑永行大将軍事,安集北方。
衍因以計說永曰: 衍聞明君不惡切悫之言,以測幽冥之論;忠臣不顧争引之患,以達萬機之變。
是故君臣兩興,功名兼立,銘勒金石,令問不忘。
今衍幸逢寬明之日,将值危言之時,豈敢拱默避罪,而不竭其誠哉! 伏念天上離王莽之害久矣。
始自東郡之師,繼以西海之役,巴、蜀沒于南夷,緣邊破于北狄,遠征萬裡,暴兵累年,禍拏未解,兵連不息,刑法彌深,賦斂愈重。
衆強之黨,橫擊于外,百僚之臣,貪殘于内,元元無聊,饑寒并臻,父子流亡,夫婦離散,廬落丘墟,田疇蕪穢,疾疫大興,災異蜂起。
于是江湖之上,海岱之濱,風騰波湧,更相骀藉,四垂之人,肝腦塗地,死亡之數,不啻太半,殃咎之毒,痛入骨髓,匹夫僮婦,鹹懷怨怒。
皇帝以聖德靈威,龍興鳳舉,率宛、葉之衆,将散亂之兵,C77C血昆陽,長驅武關,破百萬之陳,摧九虎之軍,雷震四海,席卷天下,攘除禍亂,誅滅無道,一期之間,海内大定。
繼高祖之休烈,修文武之絕業,社稷複存,炎精更輝,德冠往初,功無與二。
天下自以去亡新,就聖漢,當蒙其福而賴其願。
樹恩布德,易以周洽,其猶順驚風而飛鴻毛也。
然而諸将虜掠,逆倫絕理,殺人父子,妻人婦女,燔其室屋,略其财産,饑者毛食,寒者裸跣,冤結失望,無所歸命。
今大将軍以明淑之德,秉大使之權,統三軍之政,存撫并州之人,惠愛之誠,加乎百姓,高世之聲,聞乎群士,故其延頸企踵而望者,非特一人也。
且大将軍之事,豈得珪璧其行,束修其心而已哉?将定國家之大業,成天地之元功也。
昔周宣中興之主,齊桓霸強之君耳,猶有申伯、召虎、夷吾、吉甫攘其蝥賊,安其疆宇。
況乎萬裡之漢,明帝複興,而大将軍為之梁棟,此誠不可以忽也。
且衍聞之,兵久則力屈,人悉則變生。
今邯鄲之賊未滅,真定之際複擾,而大将軍所部不過百裡,守城不休,戰軍不息,兵革雲翔,百姓震駭,奈何自怠,不為深憂?夫并州之地,東帶名關,北逼強胡,年谷獨孰,人庶多資,斯四戰之地,攻守之場也。
如其不虞,何以待之?故曰「德不素積,人不為用。
備不豫具,難以應卒」。
今生人之命,縣于将軍,将軍所杖,必須良才,宜改易非任,更選賢能。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審得其人,以承大将軍之明,雖則山澤之人,無不感德,思樂為用矣。
然後簡精銳之卒,發屯守之士,三軍既整,甲兵已具,相其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