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年薨,帝親自臨喪送葬,除子喬為郎。
诏曰:「公侯子孫,必複其始,賢者之後,宜宰城邑。
其以喬為丹水長。
」 論曰:夫威強以自禦,力損則身危;飾詐以圖己,詐窮則道屈;而忠信笃敬,蠻貊行焉者,誠以德之感物厚矣。
故趙孟懷忠,匹夫成其仁;杜林行義,烈士假其命。
《易》曰:「人之所助者信」,有不誣矣。
郭丹字少卿,南陽穰人也。
父稚,成帝時為廬江太守,有清名。
丹七歲而孤,小心孝順,後母哀憐之,為鬻衣裝,買産業。
後從師長安,買符入函谷關,乃慨然歎曰:「丹不乘使者車,終不出關。
」既至京師,常為都講,諸儒鹹敬重之。
大司馬嚴尤請丹,辭病不就。
王莽又征之,遂與諸生逃于北地。
更始二年,三公舉丹賢能,征為谏議大夫,持節使歸南陽,安集受降。
丹自去家十有二年,果乘高車出關,如其志焉。
更始敗,諸将悉歸光武,并獲封爵;丹獨保平氏不下,為更始發喪,衰绖盡哀。
建武二年,遂潛逃去,敝衣間行,涉曆險阻,求谒更始妻子,奉還節傳,因歸鄉裡。
太守杜詩請為功曹,丹薦鄉人長者自代而去。
詩乃歎曰:「昔明王興化,卿士讓位,今功曹推賢,可謂至德。
敕以丹事編署黃堂,以為後法。
」 十三年,大司馬吳漢辟舉高第,再遷并州牧,有清平稱。
轉使匈奴中郎将,遷左馮翊。
永平三年,代李?為司徒。
在朝廉直公正,與侯霸、杜林、張湛、郭亻及齊名相善。
明年,坐考隴西太守鄧融事無所據,策免。
五年,卒于家,時年八十七。
以河南尹範遷有清行,代為司徒。
遷字子廬,沛國人,初為漁陽太守,以智略安邊,匈奴不敢入界。
及在公輔,有宅數畝,田不過一頃,複推與兄子。
其妻嘗謂曰:「君有四子而無立錐之地,可餘奉祿,以為後世業。
」遷曰:「吾備位大臣而蓄财求利,何以示後世!」在位四年薨,家無擔石焉。
後顯宗因朝會問群臣:「郭丹家今何如?」宗正劉匡對曰:「昔孫叔敖相楚,馬不秣粟,妻不衣帛,子孫竟蒙寝丘之封。
丹出典州郡,入為三公,而家無遺産,子孫困匮。
」帝乃下南陽訪求其嗣。
長子宇,官至常山太守。
少子濟,趙相。
吳良字大儀,齊國臨淄人也。
初為郡吏,歲旦與掾史入賀,門下掾王望舉觞上壽,謅稱太守功德。
良于下坐勃然進曰:「望佞邪之人,欺謅無狀,願勿受其觞。
」太守斂容而止。
宴罷,轉良為功曹;恥以言受進,終不肯谒。
時,骠騎将軍東平王蒼聞而辟之,署為西曹。
蒼甚相敬受,上疏薦良曰:「臣聞為國所重,必在得人;報恩之義,莫大薦士。
竊見臣府西曹掾齊國吳良,資質敦固,公方廉恪,躬儉安貧,白首一節;又治《尚書》,學通師法,經任博士,行中表儀。
宜備宿衛,以輔聖政。
臣蒼榮寵絕矣,憂責深大,私慕公叔同升之義,懼于臧文竊位之罪,敢秉愚瞽,犯冒嚴禁。
」顯宗以示公卿曰:「前以事見良,須發皓然,衣冠甚偉。
夫薦賢助國,宰相之職,蕭何舉韓信,設壇而拜,不複考試。
今以良為議郎。
」 永平中,車駕近出,而信陽侯陰就幹突禁衛,車府令徐匡鈎就車,收禦者送獄。
诏書譴匡,匡乃自系。
良上言曰:「信陽侯就倚恃外戚,幹犯乘輿,無人臣禮,為大不敬。
匡執法守正,反下于理,臣恐聖化由是而弛。
」帝雖赦匡,猶左轉良為即丘長。
後遷司徒長史。
每處大議,辄據經典,不希旨偶俗,以徼時譽。
後坐事免,複拜議郎,卒于官。
承宮字少子,琅邪姑幕人也。
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
鄉裡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
執苦數年,勤學不倦。
經典既明,乃歸家教授。
遭天下喪亂,遂将諸生避地漢中,後與妻子之蒙陰山,肆力耕種。
禾黍将孰,人有認之者,宮不與計,推之而去,由是顯名。
三府更辟,皆不應。
永平中,征詣公車。
車駕臨辟雍,召宮拜博士,遷左中郎将。
數納忠言,陳政,論議切悫,朝臣憚其節,名播匈奴。
時,北單于遣使求得見宮,顯宗敕自整飾,宮對曰:「夷狄眩名,非識實者也。
臣狀醜,不可以示遠,宜選有威容者。
」帝乃以大鴻胪魏應代之。
十七年
诏曰:「公侯子孫,必複其始,賢者之後,宜宰城邑。
其以喬為丹水長。
」 論曰:夫威強以自禦,力損則身危;飾詐以圖己,詐窮則道屈;而忠信笃敬,蠻貊行焉者,誠以德之感物厚矣。
故趙孟懷忠,匹夫成其仁;杜林行義,烈士假其命。
《易》曰:「人之所助者信」,有不誣矣。
郭丹字少卿,南陽穰人也。
父稚,成帝時為廬江太守,有清名。
丹七歲而孤,小心孝順,後母哀憐之,為鬻衣裝,買産業。
後從師長安,買符入函谷關,乃慨然歎曰:「丹不乘使者車,終不出關。
」既至京師,常為都講,諸儒鹹敬重之。
大司馬嚴尤請丹,辭病不就。
王莽又征之,遂與諸生逃于北地。
更始二年,三公舉丹賢能,征為谏議大夫,持節使歸南陽,安集受降。
丹自去家十有二年,果乘高車出關,如其志焉。
更始敗,諸将悉歸光武,并獲封爵;丹獨保平氏不下,為更始發喪,衰绖盡哀。
建武二年,遂潛逃去,敝衣間行,涉曆險阻,求谒更始妻子,奉還節傳,因歸鄉裡。
太守杜詩請為功曹,丹薦鄉人長者自代而去。
詩乃歎曰:「昔明王興化,卿士讓位,今功曹推賢,可謂至德。
敕以丹事編署黃堂,以為後法。
」 十三年,大司馬吳漢辟舉高第,再遷并州牧,有清平稱。
轉使匈奴中郎将,遷左馮翊。
永平三年,代李?為司徒。
在朝廉直公正,與侯霸、杜林、張湛、郭亻及齊名相善。
明年,坐考隴西太守鄧融事無所據,策免。
五年,卒于家,時年八十七。
以河南尹範遷有清行,代為司徒。
遷字子廬,沛國人,初為漁陽太守,以智略安邊,匈奴不敢入界。
及在公輔,有宅數畝,田不過一頃,複推與兄子。
其妻嘗謂曰:「君有四子而無立錐之地,可餘奉祿,以為後世業。
」遷曰:「吾備位大臣而蓄财求利,何以示後世!」在位四年薨,家無擔石焉。
後顯宗因朝會問群臣:「郭丹家今何如?」宗正劉匡對曰:「昔孫叔敖相楚,馬不秣粟,妻不衣帛,子孫竟蒙寝丘之封。
丹出典州郡,入為三公,而家無遺産,子孫困匮。
」帝乃下南陽訪求其嗣。
長子宇,官至常山太守。
少子濟,趙相。
吳良字大儀,齊國臨淄人也。
初為郡吏,歲旦與掾史入賀,門下掾王望舉觞上壽,謅稱太守功德。
良于下坐勃然進曰:「望佞邪之人,欺謅無狀,願勿受其觞。
」太守斂容而止。
宴罷,轉良為功曹;恥以言受進,終不肯谒。
時,骠騎将軍東平王蒼聞而辟之,署為西曹。
蒼甚相敬受,上疏薦良曰:「臣聞為國所重,必在得人;報恩之義,莫大薦士。
竊見臣府西曹掾齊國吳良,資質敦固,公方廉恪,躬儉安貧,白首一節;又治《尚書》,學通師法,經任博士,行中表儀。
宜備宿衛,以輔聖政。
臣蒼榮寵絕矣,憂責深大,私慕公叔同升之義,懼于臧文竊位之罪,敢秉愚瞽,犯冒嚴禁。
」顯宗以示公卿曰:「前以事見良,須發皓然,衣冠甚偉。
夫薦賢助國,宰相之職,蕭何舉韓信,設壇而拜,不複考試。
今以良為議郎。
」 永平中,車駕近出,而信陽侯陰就幹突禁衛,車府令徐匡鈎就車,收禦者送獄。
诏書譴匡,匡乃自系。
良上言曰:「信陽侯就倚恃外戚,幹犯乘輿,無人臣禮,為大不敬。
匡執法守正,反下于理,臣恐聖化由是而弛。
」帝雖赦匡,猶左轉良為即丘長。
後遷司徒長史。
每處大議,辄據經典,不希旨偶俗,以徼時譽。
後坐事免,複拜議郎,卒于官。
承宮字少子,琅邪姑幕人也。
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
鄉裡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
執苦數年,勤學不倦。
經典既明,乃歸家教授。
遭天下喪亂,遂将諸生避地漢中,後與妻子之蒙陰山,肆力耕種。
禾黍将孰,人有認之者,宮不與計,推之而去,由是顯名。
三府更辟,皆不應。
永平中,征詣公車。
車駕臨辟雍,召宮拜博士,遷左中郎将。
數納忠言,陳政,論議切悫,朝臣憚其節,名播匈奴。
時,北單于遣使求得見宮,顯宗敕自整飾,宮對曰:「夷狄眩名,非識實者也。
臣狀醜,不可以示遠,宜選有威容者。
」帝乃以大鴻胪魏應代之。
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