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列傳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诏征防還,拜車騎将軍,城門校尉如故。
防貴寵最盛,與九卿絕席。
光自越騎校尉遷執金吾。
四年,封防颍陽侯,光為許侯,兄弟二人各六千戶。
防以顯宗寝疾,入參醫藥,又平定西羌,增邑千三百五十戶。
屢上表讓位,俱以特進就第。
皇太後崩,明年,拜防光祿勳,光為衛尉。
防數言政事,多見采用。
是冬始施行十二月迎氣樂,防所上也。
子钜,為常從小侯。
六年正月,以钜當冠,特拜為黃門侍郎。
肅宗親禦章台下殿,陳鼎俎,自臨冠之。
明年,防複以病乞骸骨,诏賜故中山王田廬,以特進就第。
防兄弟貴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資産巨億,皆買京師膏腴美田。
又大起第觀,連閣臨道,彌亘街路,多聚聲樂,曲度比諸郊廟。
賓客奔湊,四方畢至,京兆杜笃之徒數百人,常為食客,居門下。
刺史、守、令多出其家。
歲時赈給鄉闾,故人莫不周洽。
防又多牧馬畜,賦斂羌胡。
帝不喜之,數加譴敕,所以禁遏甚備,由是權勢稍損,賓客亦衰。
八年,因兄子豫怨謗事,有司奏防、光兄弟奢侈逾僭,濁亂聖化,悉免就國。
臨上路,诏曰:「舅氏一門,俱就國封,四時陵廟無助祭先後者,朕甚傷之。
其令許侯思B23D田廬,有司勿複請,以尉朕《渭陽》之情。
」 光為人小心周密,喪母過哀,帝以是特親愛之,乃複位特進。
子康,黃門侍郎。
永元二年,光為太仆,康為侍中。
及窦憲誅,光坐與厚善,複免就封。
後憲奴誣光與憲逆,自殺,家屬歸本郡。
本郡複殺康,而防及寥子遵皆坐徙封丹陽。
防為翟鄉侯,租歲限三百萬,不得臣吏民。
防後以江南下濕,上書乞歸本郡,和帝聽之。
十年,卒。
子钜嗣,後為長水校尉。
永初七年,鄧太後诏諸馬子孫還京師,随四時見會如故事,複紹封光子郎為合鄉侯。
嚴字威卿。
父餘。
王莽時為楊州牧。
嚴少孤,而好擊劍,習騎射。
後乃白援,從平原楊太伯講學,專心墳典,能通《春秋左氏》,因覽百家群言,遂交結英賢,京師大人鹹器異之。
仕郡督郵,援常與計議,委以家事。
弟敦,字孺卿,亦知名。
援卒後,嚴乃與敦俱歸安陵,居钜下,三輔稱其義行,号曰「钜下二卿」。
明德皇後既立,嚴乃閉門自守,猶複慮緻譏嫌,遂更徙北地,斷絕賓客。
永平十五年,皇後敕使移居洛陽。
顯宗召見,嚴進對閑雅,意甚異之,有诏留仁壽闼,與校書郎杜撫、班固等雜定《建武注記》。
常與宗室近親臨邑侯劉複等論議政事,甚見寵幸。
後拜将軍長史,将北軍五校士,羽林禁兵三千人,屯西河美稷,衛護南單于,聽置司馬、從事。
牧守谒敬,同之将軍。
敕嚴過武庫,祭蚩尤,帝親禦阿閣,觀其士衆,時人榮之。
肅宗即位,征拜侍禦史中丞,除子鱄為郎,令勸學省中。
其冬,有日食之災,嚴上封事曰: 臣聞日者衆陽之長,食者陰侵之征。
《書》曰:「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言王者代天官人也。
故考績黜陟,以明褒貶。
無功不黜,則陰盛陵陽。
臣伏見方今刺史、太守專州典郡,不務奉事盡心為國,而司察偏阿,取與自己,同則舉為尤異,異則中以刑法,不即垂頭塞耳,采求财賂。
今益州刺史朱酺、楊州刺史倪說、涼州刺史尹業等,每行考事,辄有物故,又選舉不實,曾無貶坐,是使臣下得作威福也。
故事,州、郡所舉上奏,司直察能否以懲虛實。
今宜加防檢,式遵前制。
舊,丞相、禦史親治職事,唯丙吉以年老優遊,不案吏罪,于是宰府習為常俗,更共罔養,以崇虛名,或未曉其職,便複遷徙,誠非建官賦祿之意。
宜敕正百司,各責以事,州郡所舉,必得其人。
若不知言,裁以法令。
傳曰:「上德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
故火列則人望而畏之,水懦則入狎而玩之。
為政者寬以濟猛,猛以濟寬。
」如此,綏禦有體,災眚消矣。
書奏,帝納其言而免酺等官。
建初元年,遷五官中郎将,除三子為郎。
嚴數薦達賢能,申解冤結,多見納用。
複以五官中郎将行長樂衛尉事。
二年,拜陳留太守。
嚴當之職,乃言于帝曰:「昔顯親侯窦固誤先帝出兵西域,置伊吾盧屯,煩費無益。
又窦勳受誅,其家不宜親近京師。
」是時,勳女為皇後,窦氏方寵,時有側聽嚴言者,以告窦憲兄弟,由是失權貴心。
嚴下車,明賞罰,發奸慝,郡界清靜。
時京師訛言賊從東方來,百姓奔走,轉相驚動,諸郡遑急,各以狀聞。
嚴察其虛妄,獨不為備。
诏書敕問,使驿系道,嚴固執無賊,後卒如言。
典郡四年,坐與宗正劉轶、少府丁鴻等更相屬托,征拜太中大夫;十餘日,遷将作大匠。
七年,複坐事免。
後既為窦氏所忌,遂不複在位。
及帝崩,窦太後臨朝,嚴乃退居自守,訓教子孫。
永元十年,卒于家,時年八十二。
弟敦,官至虎贲中郎将。
嚴七子,唯續、融知名。
續字季則,七歲能通《論語》,十三明《尚書》,十六治《詩》,博觀群籍,善《九章算術》。
順帝時,為護羌校尉,遷度遼将軍,所在有威恩稱。
融自有傳。
棱字伯威,援之族孫也。
少孤,依從兄毅共居業,恩猶同産。
毅卒無子,棱心喪三年。
建初中,仕郡功曹,舉孝廉。
及馬氏廢,肅宗以棱行義,征拜谒者。
章和元年,遷廣陵太守。
時谷貴民饑,奏罷鹽官,以利百姓,赈貧赢,薄賦稅,興複陂湖,溉田二萬餘頃,吏民刻石頒之。
永元二年,轉漢陽太守,有威嚴稱。
大将軍窦憲西屯武威,棱多奉軍費,侵賦百姓,憲誅,坐抵罪。
後數年,江湖多劇賊,以棱為丹陽太守。
棱發兵掩擊,皆禽滅之。
轉會稽太守,治亦有聲。
轉河内太守。
永初中,坐事抵罪,卒于家。
贊曰:伏波好功,爰自冀、隴。
南靜駱越,西屠燒種。
徂年已流,壯情方勇。
明德既升,家祚以興。
廖乏三趣,防遂驕陵。
防貴寵最盛,與九卿絕席。
光自越騎校尉遷執金吾。
四年,封防颍陽侯,光為許侯,兄弟二人各六千戶。
防以顯宗寝疾,入參醫藥,又平定西羌,增邑千三百五十戶。
屢上表讓位,俱以特進就第。
皇太後崩,明年,拜防光祿勳,光為衛尉。
防數言政事,多見采用。
是冬始施行十二月迎氣樂,防所上也。
子钜,為常從小侯。
六年正月,以钜當冠,特拜為黃門侍郎。
肅宗親禦章台下殿,陳鼎俎,自臨冠之。
明年,防複以病乞骸骨,诏賜故中山王田廬,以特進就第。
防兄弟貴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資産巨億,皆買京師膏腴美田。
又大起第觀,連閣臨道,彌亘街路,多聚聲樂,曲度比諸郊廟。
賓客奔湊,四方畢至,京兆杜笃之徒數百人,常為食客,居門下。
刺史、守、令多出其家。
歲時赈給鄉闾,故人莫不周洽。
防又多牧馬畜,賦斂羌胡。
帝不喜之,數加譴敕,所以禁遏甚備,由是權勢稍損,賓客亦衰。
八年,因兄子豫怨謗事,有司奏防、光兄弟奢侈逾僭,濁亂聖化,悉免就國。
臨上路,诏曰:「舅氏一門,俱就國封,四時陵廟無助祭先後者,朕甚傷之。
其令許侯思B23D田廬,有司勿複請,以尉朕《渭陽》之情。
」 光為人小心周密,喪母過哀,帝以是特親愛之,乃複位特進。
子康,黃門侍郎。
永元二年,光為太仆,康為侍中。
及窦憲誅,光坐與厚善,複免就封。
後憲奴誣光與憲逆,自殺,家屬歸本郡。
本郡複殺康,而防及寥子遵皆坐徙封丹陽。
防為翟鄉侯,租歲限三百萬,不得臣吏民。
防後以江南下濕,上書乞歸本郡,和帝聽之。
十年,卒。
子钜嗣,後為長水校尉。
永初七年,鄧太後诏諸馬子孫還京師,随四時見會如故事,複紹封光子郎為合鄉侯。
嚴字威卿。
父餘。
王莽時為楊州牧。
嚴少孤,而好擊劍,習騎射。
後乃白援,從平原楊太伯講學,專心墳典,能通《春秋左氏》,因覽百家群言,遂交結英賢,京師大人鹹器異之。
仕郡督郵,援常與計議,委以家事。
弟敦,字孺卿,亦知名。
援卒後,嚴乃與敦俱歸安陵,居钜下,三輔稱其義行,号曰「钜下二卿」。
明德皇後既立,嚴乃閉門自守,猶複慮緻譏嫌,遂更徙北地,斷絕賓客。
永平十五年,皇後敕使移居洛陽。
顯宗召見,嚴進對閑雅,意甚異之,有诏留仁壽闼,與校書郎杜撫、班固等雜定《建武注記》。
常與宗室近親臨邑侯劉複等論議政事,甚見寵幸。
後拜将軍長史,将北軍五校士,羽林禁兵三千人,屯西河美稷,衛護南單于,聽置司馬、從事。
牧守谒敬,同之将軍。
敕嚴過武庫,祭蚩尤,帝親禦阿閣,觀其士衆,時人榮之。
肅宗即位,征拜侍禦史中丞,除子鱄為郎,令勸學省中。
其冬,有日食之災,嚴上封事曰: 臣聞日者衆陽之長,食者陰侵之征。
《書》曰:「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言王者代天官人也。
故考績黜陟,以明褒貶。
無功不黜,則陰盛陵陽。
臣伏見方今刺史、太守專州典郡,不務奉事盡心為國,而司察偏阿,取與自己,同則舉為尤異,異則中以刑法,不即垂頭塞耳,采求财賂。
今益州刺史朱酺、楊州刺史倪說、涼州刺史尹業等,每行考事,辄有物故,又選舉不實,曾無貶坐,是使臣下得作威福也。
故事,州、郡所舉上奏,司直察能否以懲虛實。
今宜加防檢,式遵前制。
舊,丞相、禦史親治職事,唯丙吉以年老優遊,不案吏罪,于是宰府習為常俗,更共罔養,以崇虛名,或未曉其職,便複遷徙,誠非建官賦祿之意。
宜敕正百司,各責以事,州郡所舉,必得其人。
若不知言,裁以法令。
傳曰:「上德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
故火列則人望而畏之,水懦則入狎而玩之。
為政者寬以濟猛,猛以濟寬。
」如此,綏禦有體,災眚消矣。
書奏,帝納其言而免酺等官。
建初元年,遷五官中郎将,除三子為郎。
嚴數薦達賢能,申解冤結,多見納用。
複以五官中郎将行長樂衛尉事。
二年,拜陳留太守。
嚴當之職,乃言于帝曰:「昔顯親侯窦固誤先帝出兵西域,置伊吾盧屯,煩費無益。
又窦勳受誅,其家不宜親近京師。
」是時,勳女為皇後,窦氏方寵,時有側聽嚴言者,以告窦憲兄弟,由是失權貴心。
嚴下車,明賞罰,發奸慝,郡界清靜。
時京師訛言賊從東方來,百姓奔走,轉相驚動,諸郡遑急,各以狀聞。
嚴察其虛妄,獨不為備。
诏書敕問,使驿系道,嚴固執無賊,後卒如言。
典郡四年,坐與宗正劉轶、少府丁鴻等更相屬托,征拜太中大夫;十餘日,遷将作大匠。
七年,複坐事免。
後既為窦氏所忌,遂不複在位。
及帝崩,窦太後臨朝,嚴乃退居自守,訓教子孫。
永元十年,卒于家,時年八十二。
弟敦,官至虎贲中郎将。
嚴七子,唯續、融知名。
續字季則,七歲能通《論語》,十三明《尚書》,十六治《詩》,博觀群籍,善《九章算術》。
順帝時,為護羌校尉,遷度遼将軍,所在有威恩稱。
融自有傳。
棱字伯威,援之族孫也。
少孤,依從兄毅共居業,恩猶同産。
毅卒無子,棱心喪三年。
建初中,仕郡功曹,舉孝廉。
及馬氏廢,肅宗以棱行義,征拜谒者。
章和元年,遷廣陵太守。
時谷貴民饑,奏罷鹽官,以利百姓,赈貧赢,薄賦稅,興複陂湖,溉田二萬餘頃,吏民刻石頒之。
永元二年,轉漢陽太守,有威嚴稱。
大将軍窦憲西屯武威,棱多奉軍費,侵賦百姓,憲誅,坐抵罪。
後數年,江湖多劇賊,以棱為丹陽太守。
棱發兵掩擊,皆禽滅之。
轉會稽太守,治亦有聲。
轉河内太守。
永初中,坐事抵罪,卒于家。
贊曰:伏波好功,爰自冀、隴。
南靜駱越,西屠燒種。
徂年已流,壯情方勇。
明德既升,家祚以興。
廖乏三趣,防遂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