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列傳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用賞,約于用刑。
高祖嘗與陳平金四萬斤以間楚軍,不問出入所為,豈複疑以錢谷間哉?夫操孔父之忠而不能自免于讒,此鄒陽之所悲也。
《詩》雲:「取彼讒人,投畀豺虎。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此言欲令上天而平其惡。
惟陛下留思豎儒之言,無使功臣懷恨黃泉。
臣聞《春秋》之義,罪以功除;聖王之祀,臣有五義。
若援,所謂以死勤事者也。
願下公卿平援功罪,宜絕宜續,以厭海内之望。
臣年已六十,常伏田裡,竊感栾布哭彭越之義,冒陳悲憤,戰栗阙庭。
書奏,報,歸田裡。
勃字叔陽,年十二能誦《詩》、《書》。
常候援兄況。
勃衣方領,能矩步。
辭言娴雅,援裁知書,見之自失。
況知其意,乃自酌酒慰援曰:「朱勃小器速成,智盡此耳,卒當從汝禀學,勿畏也。
」朱勃未二十,右扶風請試守渭城宰,及援為将軍,封侯,而勃位不過縣令。
援後雖貴,常待以舊恩而卑侮之,勃愈身自親,及援遇讒,唯勃能終焉。
肅宗即位,追賜勃子谷二千斛。
初,援兄子婿王磐子石,王莽從兄平阿侯仁之子也。
莽敗,磐擁富資居故國,為人尚氣節而愛土好施,有名江淮間,後遊京師,與衛尉陰興,大司空朱浮、齊王章共相友善。
援謂姊子曹訓曰:「王氏,廢姓也。
子石當屏居自守,而反遊京師長者,用氣自行,多所陵折,其敗必也。
」後歲餘,磐果與司隸校尉蘇邺、丁鴻事相連,坐死洛陽獄。
而磐子肅複出入北宮及王侯邸第。
援謂司馬呂種曰;「建武之元,名為天下重開。
自今以往,海内日當安耳。
但憂國家諸子并壯,而舊防未立,若多通賓客,則大獄起矣。
卿曹戒慎之!」及郭後薨,有上書者,以為肅等受誅之家,客因事生亂,慮緻貫高、任章之變。
帝怒,乃下郡縣收捕諸王賓客,更相牽引,死者以千數。
呂種亦豫其禍,臨命歎曰:「馬将軍誠神人也!」 永平初,援女立為皇後,顯宗圖畫建武中名臣、列将于雲台,以椒房故,獨不及援。
東平王蒼觀圖,言于帝曰:「何故不畫伏波将軍像?」帝笑而不言。
至十七年,援夫人卒,乃更修封樹,起祠堂。
建初三年,肅宗使五官中郎将持節追策,谥援曰忠成侯。
四子:廖、防、光、客卿。
客卿幼而歧嶷,年六歲,能應接諸公,專對賓客。
嘗有死罪亡命者來過,客卿逃匿不令人知。
外若讷而内沈敏。
援甚奇之,以為将相器,故以客卿字焉。
援卒後,客卿亦夭沒。
論曰:馬援騰聲三輔,遨遊二帝,及定節立謀,以幹時主,将懷負鼎之願,蓋為千載之遇焉。
然其戒人之禍,智矣,而不能自免于讒隙。
豈功名之際,理固然乎?夫利不在身,以之謀事則智;慮不私己,以之斷義必厲。
誠能回觀物之智而為反身之察,若施之于人則能恕,自鑒其情亦明矣。
廖字敬平,少以父任為郎。
明德皇後既立,拜廖為羽林左監、虎贲中郎将。
顯宗崩,受遺诏典掌門禁,遂代趙熹為衛尉,肅宗甚尊重之。
時,皇太後躬履節儉,事從簡約,廖慮美業難終,上疏長樂宮以勸成德政,曰: 臣案前世诏令,以百姓不足,起于世尚奢靡,故元帝罷服官,成帝禦浣衣,哀帝去樂府。
然而侈費不息,至于衰亂者,百姓從行不從言也。
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
傳曰:「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斯言如戲,有切事實。
前下制度未幾,後稍不行。
雖或吏不奉法,良由慢起京師。
今陛下躬服厚缯,斥去華飾,素簡所安,發自聖性。
此誠上合天心,下順民望,浩大之福,莫尚于此。
陛下既已得之自然,猶宜加以勉勖,法太宗之隆德,戒成、哀之不終。
《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誠令斯事一竟,則四海誦德,聲董天地,神明可通,金石可勒,而況于行仁心乎,況于行令乎!願置章坐側,以當瞽人夜誦之音。
太後深納之。
朝廷大議。
辄以詢訪。
廖性質誠畏慎,不愛權勢聲名,盡心納忠,不屑毀譽。
有司連據舊典,奏封廖等,累讓不得已,建初四年,遂受封為順陽侯,以特進就第。
每有賞賜,辄辭讓不敢當,京師以是稱之。
子豫,為步兵校尉。
太後崩後,馬氏失勢,廖性寬緩,不能教勒子孫,豫遂投書怨诽。
又防、光奢侈,好樹黨與。
八年,有司奏免豫,遣廖、防、光就封。
豫随廖歸國,考擊物故。
後诏還廖京師。
永元四年,卒。
和帝以廖先帝之舅,厚加赗赙,使者吊祭,王主會喪,谥曰安侯。
子遵嗣,徙封程鄉侯。
遵卒,無子,國除。
元初三年,鄧太後诏封廖孫度為颍陽侯。
防字江平,永平十二年,與弟光俱為黃門侍郎。
肅宗即位,拜防中郎将,稍遷城門校尉。
建初二年,金城、隴西保塞羌皆反,拜防行車騎将軍事,以長水校尉耿恭副,将北軍五校兵及諸郡積射士三萬人擊之。
軍到冀,而羌豪布橋等圍南部都尉于臨洮。
防欲救之,臨洮道險,車騎不得方駕,防乃别使兩司馬将數百騎,分為前後軍,去臨洮十餘裡為大營,多樹幡幟,揚言大兵旦當進。
羌候見之,馳還言漢兵盛不可當。
明旦遂鼓噪而前,羌虜驚走,因追擊破之。
斬首虜四千餘人,遂解臨洮圍。
防開以恩信,燒當種皆降,唯布橋等二萬餘人在臨洮西南望曲谷。
十二月,羌又敗耿恭司馬及隴西長史于和羅谷,死者數百人。
明年春,防遣司馬夏駿将五千人從大道向其前,潛遣司馬馬彭将五千人從間道沖其心腹,又令将兵長史李調等将四千人繞其西,三道俱擊,複破之,斬獲千餘人,得牛、羊十餘萬頭。
羌退走,夏駿追之,反為所敗。
防乃引兵與戰于索西,又破之。
布橋迫急,将種人萬餘降。
高祖嘗與陳平金四萬斤以間楚軍,不問出入所為,豈複疑以錢谷間哉?夫操孔父之忠而不能自免于讒,此鄒陽之所悲也。
《詩》雲:「取彼讒人,投畀豺虎。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此言欲令上天而平其惡。
惟陛下留思豎儒之言,無使功臣懷恨黃泉。
臣聞《春秋》之義,罪以功除;聖王之祀,臣有五義。
若援,所謂以死勤事者也。
願下公卿平援功罪,宜絕宜續,以厭海内之望。
臣年已六十,常伏田裡,竊感栾布哭彭越之義,冒陳悲憤,戰栗阙庭。
書奏,報,歸田裡。
勃字叔陽,年十二能誦《詩》、《書》。
常候援兄況。
勃衣方領,能矩步。
辭言娴雅,援裁知書,見之自失。
況知其意,乃自酌酒慰援曰:「朱勃小器速成,智盡此耳,卒當從汝禀學,勿畏也。
」朱勃未二十,右扶風請試守渭城宰,及援為将軍,封侯,而勃位不過縣令。
援後雖貴,常待以舊恩而卑侮之,勃愈身自親,及援遇讒,唯勃能終焉。
肅宗即位,追賜勃子谷二千斛。
初,援兄子婿王磐子石,王莽從兄平阿侯仁之子也。
莽敗,磐擁富資居故國,為人尚氣節而愛土好施,有名江淮間,後遊京師,與衛尉陰興,大司空朱浮、齊王章共相友善。
援謂姊子曹訓曰:「王氏,廢姓也。
子石當屏居自守,而反遊京師長者,用氣自行,多所陵折,其敗必也。
」後歲餘,磐果與司隸校尉蘇邺、丁鴻事相連,坐死洛陽獄。
而磐子肅複出入北宮及王侯邸第。
援謂司馬呂種曰;「建武之元,名為天下重開。
自今以往,海内日當安耳。
但憂國家諸子并壯,而舊防未立,若多通賓客,則大獄起矣。
卿曹戒慎之!」及郭後薨,有上書者,以為肅等受誅之家,客因事生亂,慮緻貫高、任章之變。
帝怒,乃下郡縣收捕諸王賓客,更相牽引,死者以千數。
呂種亦豫其禍,臨命歎曰:「馬将軍誠神人也!」 永平初,援女立為皇後,顯宗圖畫建武中名臣、列将于雲台,以椒房故,獨不及援。
東平王蒼觀圖,言于帝曰:「何故不畫伏波将軍像?」帝笑而不言。
至十七年,援夫人卒,乃更修封樹,起祠堂。
建初三年,肅宗使五官中郎将持節追策,谥援曰忠成侯。
四子:廖、防、光、客卿。
客卿幼而歧嶷,年六歲,能應接諸公,專對賓客。
嘗有死罪亡命者來過,客卿逃匿不令人知。
外若讷而内沈敏。
援甚奇之,以為将相器,故以客卿字焉。
援卒後,客卿亦夭沒。
論曰:馬援騰聲三輔,遨遊二帝,及定節立謀,以幹時主,将懷負鼎之願,蓋為千載之遇焉。
然其戒人之禍,智矣,而不能自免于讒隙。
豈功名之際,理固然乎?夫利不在身,以之謀事則智;慮不私己,以之斷義必厲。
誠能回觀物之智而為反身之察,若施之于人則能恕,自鑒其情亦明矣。
廖字敬平,少以父任為郎。
明德皇後既立,拜廖為羽林左監、虎贲中郎将。
顯宗崩,受遺诏典掌門禁,遂代趙熹為衛尉,肅宗甚尊重之。
時,皇太後躬履節儉,事從簡約,廖慮美業難終,上疏長樂宮以勸成德政,曰: 臣案前世诏令,以百姓不足,起于世尚奢靡,故元帝罷服官,成帝禦浣衣,哀帝去樂府。
然而侈費不息,至于衰亂者,百姓從行不從言也。
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
傳曰:「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斯言如戲,有切事實。
前下制度未幾,後稍不行。
雖或吏不奉法,良由慢起京師。
今陛下躬服厚缯,斥去華飾,素簡所安,發自聖性。
此誠上合天心,下順民望,浩大之福,莫尚于此。
陛下既已得之自然,猶宜加以勉勖,法太宗之隆德,戒成、哀之不終。
《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誠令斯事一竟,則四海誦德,聲董天地,神明可通,金石可勒,而況于行仁心乎,況于行令乎!願置章坐側,以當瞽人夜誦之音。
太後深納之。
朝廷大議。
辄以詢訪。
廖性質誠畏慎,不愛權勢聲名,盡心納忠,不屑毀譽。
有司連據舊典,奏封廖等,累讓不得已,建初四年,遂受封為順陽侯,以特進就第。
每有賞賜,辄辭讓不敢當,京師以是稱之。
子豫,為步兵校尉。
太後崩後,馬氏失勢,廖性寬緩,不能教勒子孫,豫遂投書怨诽。
又防、光奢侈,好樹黨與。
八年,有司奏免豫,遣廖、防、光就封。
豫随廖歸國,考擊物故。
後诏還廖京師。
永元四年,卒。
和帝以廖先帝之舅,厚加赗赙,使者吊祭,王主會喪,谥曰安侯。
子遵嗣,徙封程鄉侯。
遵卒,無子,國除。
元初三年,鄧太後诏封廖孫度為颍陽侯。
防字江平,永平十二年,與弟光俱為黃門侍郎。
肅宗即位,拜防中郎将,稍遷城門校尉。
建初二年,金城、隴西保塞羌皆反,拜防行車騎将軍事,以長水校尉耿恭副,将北軍五校兵及諸郡積射士三萬人擊之。
軍到冀,而羌豪布橋等圍南部都尉于臨洮。
防欲救之,臨洮道險,車騎不得方駕,防乃别使兩司馬将數百騎,分為前後軍,去臨洮十餘裡為大營,多樹幡幟,揚言大兵旦當進。
羌候見之,馳還言漢兵盛不可當。
明旦遂鼓噪而前,羌虜驚走,因追擊破之。
斬首虜四千餘人,遂解臨洮圍。
防開以恩信,燒當種皆降,唯布橋等二萬餘人在臨洮西南望曲谷。
十二月,羌又敗耿恭司馬及隴西長史于和羅谷,死者數百人。
明年春,防遣司馬夏駿将五千人從大道向其前,潛遣司馬馬彭将五千人從間道沖其心腹,又令将兵長史李調等将四千人繞其西,三道俱擊,複破之,斬獲千餘人,得牛、羊十餘萬頭。
羌退走,夏駿追之,反為所敗。
防乃引兵與戰于索西,又破之。
布橋迫急,将種人萬餘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