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列傳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至漆,諸将多以王師之重,不宜遠入險阻,計B37D豫未決。
會召援,夜至,帝大喜,引入,具以群議質之。
援因說隗嚣将帥有土崩之勢,兵進有必破之狀。
又于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開示衆軍所從道徑往來,分析曲折,昭然可曉。
帝曰:「虜在吾目中矣。
」明旦,遂進軍至第一,嚣衆大潰。
九年,拜援為太中大夫,副來歙監諸将平涼州。
自王莽末,西羌寇邊,遂入居塞内,金城屬縣多為虜有。
來歙奏言隴西侵殘,非馬援莫能定。
十一年夏,玺書拜援隴西太守。
援乃發步騎三千人,擊破先零羌于臨氵兆,斬首數百級,獲馬、牛、羊萬餘頭。
守塞諸羌八千餘人詣援降,詣種有數萬,屯聚寇抄,拒浩B238隘。
援與揚武将軍馬成擊之。
羌因将其妻子辎重移阻于允吾谷,援乃潛行間道,掩赴其營。
羌大驚壞,複遠徙唐翼谷中,援複追讨之。
羌引精兵聚北山上,援陳軍向山,而分遣數百騎繞襲其後,乘夜放火,擊鼓叫噪,虜遂大潰,凡斬首千餘級。
援以兵少,不得窮追,收其谷糧畜産而還。
援中矢貫胫,帝以玺書勞之,賜牛、羊數千頭,援盡班諸賓客。
是時,朝臣以金城破羌之西,塗遠多寇,議欲棄之。
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
如令羌在湟中,則為害不休,不可棄也。
帝然之,于是诏武威太守,令悉還金城客民。
歸者三千餘口,使各反舊邑。
援奏為置長吏,繕城郭,起塢候,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樂業。
又遣羌豪楊封譬說塞外羌,皆來和親。
又武都氐人背公孫述來降者,援皆上複其侯王君長,賜印绶,帝悉從之。
乃罷馬成軍。
十三年,武都參狼羌與塞外諸種為寇,殺長吏。
援将四千餘人擊之,至氐道縣,羌在山上,授軍據便地,奪其水草,不與戰,羌遂窮困,豪帥數十萬戶亡出塞,諸種萬餘人悉降,于是隴右清靜。
援務開恩信,寬以待下,任吏以職,但總大體而已。
賓客故人,日滿其門。
諸曹時白外事,援辄曰:「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煩。
頗哀老子,使得遨遊。
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
」傍縣嘗有報仇者,吏民驚言羌反,百姓奔入城郭。
狄道長詣門,請閉城發兵。
援時與賓客飲,大笑曰:「燒虜何敢複犯我。
曉狄道長歸守寺舍,良怖急者,可床下伏。
」後稍定,郡中服之。
視事六年,征入為虎贲中郎将。
初,援在隴西上書,言宜如舊鑄五铢錢。
事下三府,三府奏以為未可許,事遂寝。
乃援還,從公府求得前奏,難十餘條,乃随牒解釋,更具表言。
帝從之,天下賴其便。
援自還京師,數被進見。
為人明須發,眉目如畫,閑于進對,尤善述前世行事。
每言及三輔長者,下至闾裡少年,皆可觀聽。
自皇太子、諸王侍聞者,莫不屬耳忘倦。
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論兵,與我意合」,每有所謀,未嘗不用。
初,卷人維汜,訞言稱神,有弟子數百人,坐伏誅。
後其弟子李廣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诳惑百姓。
十七年,遂共聚會徒黨,攻沒晥城,殺晥侯劉闵,自稱「南嶽大師」。
遣谒者張宗将兵數千人讨之,複為廣所敗。
于是使援發諸郡兵,合萬餘人,擊破廣等,斬之。
又交阯女子徵側及女弟徵貳反,攻沒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蠻夷皆應之,寇略嶺外六十餘城,側自立為王。
于是玺書拜援伏波将軍,以扶樂侯劉隆為副,督樓船将軍段志等南擊交阯。
軍至合浦而志病卒,诏援并将其兵。
遂緣海而進,随山刊道千餘裡。
十八年春,軍至浪泊上,與賊戰,破之,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
援追徵側等至禁谿,數敗之,賊遂散走。
明年正月,斬徵側、徵貳,傳首洛陽。
封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
援乃擊牛酾酒,勞飨軍士。
從容謂官屬曰:「吾從弟少遊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禦款段馬,為郡掾史,守墳墓,鄉裡稱善人,斯可矣。
緻求盈餘,但自苦耳。
'當吾在浪泊、西裡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鸢CD24CD24堕水中,卧念少遊平生時語,何可得也!今賴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諸君纡佩金紫,且喜且慚。
」吏士皆伏稱萬歲。
援将樓船大小二千餘艘,戰士二萬餘人,進擊九真賊徵側餘黨都羊等,自無功至居風,斬獲五千餘人,峤南悉平。
援奏言西于縣戶有三萬二千,遠界去庭千餘裡,請分為封溪、望海二縣,許之。
援所過辄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
條奏越律與漢律駁者十餘事,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自後駱越奉行馬将軍故事。
二十年秋,振旅還京師,軍吏經瘴疫死者十四五。
賜援兵車一乘,朝見位次九卿。
援好騎,善别名馬,于交阯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還上之。
因表曰:「夫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
馬者甲兵之本。
國之大用。
安甯則以别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難。
昔有骐骥,一日千裡,伯樂見之,昭然不惑。
近世有西河子輿,亦明相法。
子輿傳西河儀長孺,長孺傳茂陵丁君都,君群傳成紀楊子阿,臣援嘗師事子阿,受相馬骨法。
考之于行事,辄有驗效。
臣愚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視景不如察形。
今欲形之于生馬,則骨法難備具,又不可傳之于後。
孝武皇帝時,善相馬者東門京鑄作銅馬法獻之,有诏立馬于魯班門外,則更名魯班門曰金馬門。
臣謹依儀氏?奇,中帛氏口齒,謝氏脣EF2E,丁氏身中,備此數家骨相以為法。
」馬高三尺五寸,圍四尺五寸,有诏置于宣德殿下,以為名馬式焉。
初,援軍還,将至,故人多迎勞之。
平陵人孟冀,名有計謀,于坐賀援。
援謂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衆人邪?昔伏波将軍路博德開置七郡,裁封數百戶;今我微勞,猥飨大縣,功薄賞厚
會召援,夜至,帝大喜,引入,具以群議質之。
援因說隗嚣将帥有土崩之勢,兵進有必破之狀。
又于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開示衆軍所從道徑往來,分析曲折,昭然可曉。
帝曰:「虜在吾目中矣。
」明旦,遂進軍至第一,嚣衆大潰。
九年,拜援為太中大夫,副來歙監諸将平涼州。
自王莽末,西羌寇邊,遂入居塞内,金城屬縣多為虜有。
來歙奏言隴西侵殘,非馬援莫能定。
十一年夏,玺書拜援隴西太守。
援乃發步騎三千人,擊破先零羌于臨氵兆,斬首數百級,獲馬、牛、羊萬餘頭。
守塞諸羌八千餘人詣援降,詣種有數萬,屯聚寇抄,拒浩B238隘。
援與揚武将軍馬成擊之。
羌因将其妻子辎重移阻于允吾谷,援乃潛行間道,掩赴其營。
羌大驚壞,複遠徙唐翼谷中,援複追讨之。
羌引精兵聚北山上,援陳軍向山,而分遣數百騎繞襲其後,乘夜放火,擊鼓叫噪,虜遂大潰,凡斬首千餘級。
援以兵少,不得窮追,收其谷糧畜産而還。
援中矢貫胫,帝以玺書勞之,賜牛、羊數千頭,援盡班諸賓客。
是時,朝臣以金城破羌之西,塗遠多寇,議欲棄之。
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
如令羌在湟中,則為害不休,不可棄也。
帝然之,于是诏武威太守,令悉還金城客民。
歸者三千餘口,使各反舊邑。
援奏為置長吏,繕城郭,起塢候,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樂業。
又遣羌豪楊封譬說塞外羌,皆來和親。
又武都氐人背公孫述來降者,援皆上複其侯王君長,賜印绶,帝悉從之。
乃罷馬成軍。
十三年,武都參狼羌與塞外諸種為寇,殺長吏。
援将四千餘人擊之,至氐道縣,羌在山上,授軍據便地,奪其水草,不與戰,羌遂窮困,豪帥數十萬戶亡出塞,諸種萬餘人悉降,于是隴右清靜。
援務開恩信,寬以待下,任吏以職,但總大體而已。
賓客故人,日滿其門。
諸曹時白外事,援辄曰:「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煩。
頗哀老子,使得遨遊。
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
」傍縣嘗有報仇者,吏民驚言羌反,百姓奔入城郭。
狄道長詣門,請閉城發兵。
援時與賓客飲,大笑曰:「燒虜何敢複犯我。
曉狄道長歸守寺舍,良怖急者,可床下伏。
」後稍定,郡中服之。
視事六年,征入為虎贲中郎将。
初,援在隴西上書,言宜如舊鑄五铢錢。
事下三府,三府奏以為未可許,事遂寝。
乃援還,從公府求得前奏,難十餘條,乃随牒解釋,更具表言。
帝從之,天下賴其便。
援自還京師,數被進見。
為人明須發,眉目如畫,閑于進對,尤善述前世行事。
每言及三輔長者,下至闾裡少年,皆可觀聽。
自皇太子、諸王侍聞者,莫不屬耳忘倦。
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論兵,與我意合」,每有所謀,未嘗不用。
初,卷人維汜,訞言稱神,有弟子數百人,坐伏誅。
後其弟子李廣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诳惑百姓。
十七年,遂共聚會徒黨,攻沒晥城,殺晥侯劉闵,自稱「南嶽大師」。
遣谒者張宗将兵數千人讨之,複為廣所敗。
于是使援發諸郡兵,合萬餘人,擊破廣等,斬之。
又交阯女子徵側及女弟徵貳反,攻沒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蠻夷皆應之,寇略嶺外六十餘城,側自立為王。
于是玺書拜援伏波将軍,以扶樂侯劉隆為副,督樓船将軍段志等南擊交阯。
軍至合浦而志病卒,诏援并将其兵。
遂緣海而進,随山刊道千餘裡。
十八年春,軍至浪泊上,與賊戰,破之,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
援追徵側等至禁谿,數敗之,賊遂散走。
明年正月,斬徵側、徵貳,傳首洛陽。
封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
援乃擊牛酾酒,勞飨軍士。
從容謂官屬曰:「吾從弟少遊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禦款段馬,為郡掾史,守墳墓,鄉裡稱善人,斯可矣。
緻求盈餘,但自苦耳。
'當吾在浪泊、西裡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鸢CD24CD24堕水中,卧念少遊平生時語,何可得也!今賴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諸君纡佩金紫,且喜且慚。
」吏士皆伏稱萬歲。
援将樓船大小二千餘艘,戰士二萬餘人,進擊九真賊徵側餘黨都羊等,自無功至居風,斬獲五千餘人,峤南悉平。
援奏言西于縣戶有三萬二千,遠界去庭千餘裡,請分為封溪、望海二縣,許之。
援所過辄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
條奏越律與漢律駁者十餘事,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自後駱越奉行馬将軍故事。
二十年秋,振旅還京師,軍吏經瘴疫死者十四五。
賜援兵車一乘,朝見位次九卿。
援好騎,善别名馬,于交阯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還上之。
因表曰:「夫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
馬者甲兵之本。
國之大用。
安甯則以别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難。
昔有骐骥,一日千裡,伯樂見之,昭然不惑。
近世有西河子輿,亦明相法。
子輿傳西河儀長孺,長孺傳茂陵丁君都,君群傳成紀楊子阿,臣援嘗師事子阿,受相馬骨法。
考之于行事,辄有驗效。
臣愚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視景不如察形。
今欲形之于生馬,則骨法難備具,又不可傳之于後。
孝武皇帝時,善相馬者東門京鑄作銅馬法獻之,有诏立馬于魯班門外,則更名魯班門曰金馬門。
臣謹依儀氏?奇,中帛氏口齒,謝氏脣EF2E,丁氏身中,備此數家骨相以為法。
」馬高三尺五寸,圍四尺五寸,有诏置于宣德殿下,以為名馬式焉。
初,援軍還,将至,故人多迎勞之。
平陵人孟冀,名有計謀,于坐賀援。
援謂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衆人邪?昔伏波将軍路博德開置七郡,裁封數百戶;今我微勞,猥飨大縣,功薄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