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萬·伊利奇之死
關燈
小
中
大
臧仲倫譯
一
在司法機關大樓裡,正在開庭審理梅爾溫斯基家族一案。
在庭間休息的時候,幾名委員97和一名檢察官都聚集到伊萬·葉戈羅維奇·舍别克的辦公室裡,談起了那著名的克拉索夫案件。
費奧多爾·瓦西裡耶維奇态度激昂,旁征博引,認定此案不屬法院管轄,伊萬·葉戈羅維奇固執己見,而彼得·伊萬諾維奇則不置可否,從一開始就無意介入争論,他随便浏覽着剛才送來的《新聞》報。
&ldquo諸位!&rdquo他說,&ldquo伊萬·伊利奇死了。
&rdquo &ldquo真的?&rdquo &ldquo這不,請看,&rdquo他對費奧多爾·瓦西裡耶維奇說,遞給他一張新出的、油墨氣味很濃的報紙。
在黑色的邊框中赫然印着:&ldquo普拉斯科維娅·費奧多羅夫娜·戈洛溫娜滿懷悲痛訃告諸親友:愛夫,高等審判廳委員伊萬·伊利奇·戈洛溫不幸于一八八二年二月四日逝世。
謹訂于星期五下午一時出殡。
&rdquo 伊萬·伊利奇生前是在座諸公的同僚,而且大家都很愛他。
他患病已達數周之久,據說,得的是不治之症。
他的職位仍替他保留着,但是據推測,倘若他死了,上峰很可能委派阿列克謝耶夫來擔任他的職務,而阿列克謝耶夫的空缺則由溫尼科夫或什塔貝爾遞補。
因此,聚會在辦公室裡的衮衮諸公,一聽說伊萬·伊利奇死了,每個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人的死,對于諸委員本人或者他們的熟人的職務上的升遷,會有怎樣的意義。
&ldquo現在,我想必可以得到什塔貝爾或者溫尼科夫的位置了。
&rdquo費奧多爾·瓦西裡耶維奇想,&ldquo此事上峰早已首肯,而這次晉升将為我增加八百盧布年俸,外加一個辦公室。
&rdquo &ldquo現在可以呈請把我的内弟從卡盧加調來了,&rdquo彼得·伊萬諾維奇想,&ldquo妻子一定會非常高興。
現在她再也不會說我從來不肯為她的親戚出力了。
&rdquo &ldquo我早就想他會一病不起的,&rdquo彼得·伊萬諾維奇說出了聲音,&ldquo可惜。
&rdquo &ldquo他到底生的什麼病?&rdquo &ldquo醫生也沒法确診。
或者說,确診了,但衆說不一。
我最後一次看見他的時候,還以為他肯定會好起來的。
&rdquo &ldquo我在過節以後還一直沒有上他家去過,可老想去。
&rdquo &ldquo怎麼,他有财産嗎?&rdquo &ldquo他妻子似乎薄有資産,但也不過區區之數。
&rdquo &ldquo是啊,應當去。
可惜他家住得太遠了。
&rdquo &ldquo應當說,離您太遠了。
離開您住的地方,什麼都遠。
&rdquo &ldquo你們瞧,就因為我住在河對面,他總不肯原諒我。
&rdquo彼得·伊萬諾維奇笑容可掬地指着舍别克說,于是他們便談論起城區距離的遙遠,接着便去開庭。
由于此公的溘然長逝,從而引起每個人推測由此而可能産生的職務上的升遷和可能有的變化以外,一個經常見面的熟人的死這一事實本身,還使所有聞訊的人産生一種慶幸感:死的是他,而不是我。
&ldquo怎麼,他死了;可是你瞧,我沒有死。
&rdquo每個人都這麼想或者這麼感覺。
伊萬·伊利奇的一些相知,即他的一些所謂朋友,此時不由得想到,現在他們還必須去履行一項非常乏味的禮尚往來:參加祭奠和吊唁遺孀。
過去與伊萬·伊利奇過從最密的是費奧多爾·瓦西裡耶維奇和彼得·伊萬諾維奇。
彼得·伊萬諾維奇是他過去在法律學校的同學,他認為他過去多承伊萬·伊利奇關照,心中十分感激。
吃午飯的時候,彼得·伊萬諾維奇把伊萬·伊利奇去世的消息告訴了妻子,又告訴她,也許有可能把内弟調到他們這個地區來。
飯後,他也沒躺下小憩片刻,便穿上燕尾服,坐車到伊萬·伊利奇家裡去了。
在伊萬·伊利奇私邸的大門前,停着一輛轎式馬車和兩輛出租馬車。
在樓下前廳的衣帽架旁,靠牆放着一個覆蓋着錦緞的棺材蓋,棺材四周挂着璎珞和刷有金粉的縧帶。
兩位身穿喪服的女士正在脫皮大衣,一位是伊萬·伊利奇的妹妹,這是彼得·伊萬諾維奇認識的,另一位是不相識的太太。
彼得·伊萬諾維奇的同僚施瓦茨恰好從樓上下來,他在樓梯上面看見彼得·伊萬諾維奇走進來,就站住了,對他遞了個眼色,仿佛說:&ldquo伊萬·伊利奇做得也夠蠢的,換了足下與我,就完全不同啦。
&rdquo 施瓦茨的蓄着英國式的連鬓胡子的臉和他那穿着燕尾服的整個修長的身材,像平時一樣,具有一種高雅的莊重,這種莊重與施瓦茨的諧谑、輕浮的性格适相矛盾,可是在這裡卻别具深意。
彼得·伊萬諾維奇這樣想。
彼得·伊萬諾維奇讓女士們先走,接着他就慢條斯理地跟在她們後面向樓梯走去。
施瓦茨見此也就不下樓了,他在樓梯上停住了腳步。
彼得·伊萬諾維奇明白他的用意:顯然,他想跟他商定今天在哪兒打文特98。
兩位太太上了樓去看望死者的遺孀,施瓦茨嚴肅地抿緊嘴唇,投過調皮的一瞥,揚了揚眉毛,示意彼得·伊萬諾維奇到右邊死者的房間裡去。
彼得·伊萬諾維奇走了進去,像平時一樣,這時他躊躇不決,不知道他在那兒應該做什麼。
他隻知道在這樣的場合畫個十字總也無妨。
但是畫十字的時候要不要鞠躬,他心裡卻拿不定主意,因而取了個折中辦法:走進房間後,他畫了個十字,微微彎了彎腰,似乎在鞠躬。
同時,随着胳膊和腦袋的動作,他偷眼打量了一下房間。
兩個年輕人,其中一個是中學生,大概是侄子輩的,正一面畫着十字,一面退出房間;一位老婦人站着不動,一位奇怪地揚起眉毛的太太正在對她低聲說着什麼;一位身穿常禮服、精神抖擻、态度果斷的誦經士正以排除一切幹擾的神态大聲誦讀着什麼;一名專管打雜的農民格拉西姆,正輕手輕腳地走過彼得·伊萬諾維奇面前,往地闆上撒着什麼。
一看見這個,彼得·伊萬諾維奇就立刻嗅到一種腐屍的微臭。
在最後一次拜訪伊萬·伊利奇的時候,彼得·伊萬諾維奇曾在書房裡見過這個農民,他當時正幹着護理病人的差事,而且伊萬·伊利奇特别喜歡他。
彼得·伊萬諾維奇不斷畫着十字,在介于棺材、誦經士和安放在牆角桌子上的神像這三者之間微微地鞠着躬。
然後,他覺得似乎用手畫十字的動作已經做得太久了,便稍停片刻,開始打量死者。
死者像死人一向躺的那樣躺着,顯得特别重,他的僵硬的四肢全無生氣地陷進靈柩的墊子裡,永遠佝偻着的腦袋被放置在枕頭上,蠟黃的前額突出着(死人向來都是這樣的),兩鬓坍陷,腦門微秃,鼻子突出,鼻子仿佛是被硬裝在上嘴唇上似的。
自從彼得·伊萬諾維奇上次看見他以來,他變了許多,變得更瘦了,但是像所有的死人那樣,他的臉卻比活着的時候漂亮了些,主要是顯得莊重了。
他的面部表情似乎在說:凡是該做的事他都做了,而且做得很對。
此外,在這個表情中還有一種對活人的責難和告誡。
這種告誡在彼得·伊萬諾維奇看來是不合時宜的,或者,起碼是與他無關的。
他不知道為什麼感到有點兒不快,便再一次匆匆地畫了個十字(他覺得畫得太匆忙了,匆忙得近乎失禮),便轉身向門口走去。
施瓦茨正叉開兩腿,兩手在背後擺弄着他那圓筒禮帽,在外屋等着他。
瞧一眼施瓦茨那玩世不恭、整潔挺括、英俊潇灑的儀表,就使彼得·伊萬諾維奇的精神為之一爽。
彼得·伊萬諾維奇心裡明白,他施瓦茨超然于這一切之上,毫無抑郁不樂之感。
他那副樣子就似乎在說:伊萬·伊利奇的喪事絕不能成為一個充足的理由來破壞&ldquo庭規&rdquo,也就是說,任何事情都不能妨礙他們在今晚,當仆人擺好四支新開封的蠟燭的時候,打開紙牌,玩上一陣;總之沒有理由可以設想,這件喪事會妨礙我們愉快地度過今天的夜晚。
他把這個想法低聲告訴了從他身旁走過的彼得·伊萬諾維奇,并建議他們在費奧多爾·瓦西裡耶維奇家碰頭,打它一局。
但是,看來,彼得·伊萬諾維奇是注定今晚玩不成文特了。
普拉斯科維娅·費奧多羅夫娜是一個身材不高的胖女人,盡管她費盡心機想朝相反的方面發展,還是從肩膀以下不斷加寬。
她穿着一身黑色的喪服,頭上紮着花邊緞帶,跟那位站在靈柩對面的太太一模一樣奇怪地揚起眉毛。
她陪同别的太太們從自己的内室出來,把她們送到死者的房門口,然後說道: &ldquo馬上就要舉行安魂祈禱了,請進去吧。
&rdquo 施瓦茨模棱兩可地鞠了個躬,站住了,似乎對這個建議既未表示接受,也未表示謝絕。
普拉斯科維娅·費奧多羅夫娜認出了彼得·伊萬諾維奇,便歎了口氣,走到他的身邊,拿起他的手,說道: &ldquo我知道,您是伊萬·伊利奇的生前知交&hellip&hellip&rdquo她瞧了瞧他,等待他對這話做出相應的動作。
彼得·伊萬諾維奇知道,正如在那邊必須畫十字一樣,在這裡就應當握一握手,歎口氣說:&ldquo請相信我!&rdquo于是他便這麼做了。
做完以後,他覺得效果恰如所料:他感動了,她也感動了。
&ldquo咱們走,趁那邊還沒有開始,我有點事想跟您談談。
&rdquo她說,&ldquo請把您的胳臂給我。
&rdquo 彼得·伊萬諾維奇伸出了胳臂,他倆便向内室走去。
當他們走過施瓦茨的身邊時,施瓦茨傷心地向彼得·伊萬諾維奇遞了個眼色,他那玩世不恭的眼神似乎在說:&ldquo打文特的事算吹啦!請别見怪,我們隻能另找牌友了。
您倘若能夠脫身,五個人打也行。
&rdquo 彼得·伊萬諾維奇更加傷心地長歎了一聲,普拉斯科維娅·費奧多羅夫娜感激地握了握他的手。
他倆走進了她家的客廳,客廳的四壁糊着玫瑰色的珠皮呢99,燈光昏暗,他們在桌旁坐了下來:她坐在長沙發上,彼得·伊萬諾維奇則坐在一張彈簧已壞、一坐下就不規則地亂顫的軟凳上。
普拉斯科維娅·費奧多羅夫娜本來想關照他坐在另一把椅子上去的,但她覺得眼下說這話跟她的處境不相稱,便打消了這個主意。
彼得·伊萬諾維奇在這張軟凳上就座的時候,不由得想起了伊萬·伊利奇從前是怎樣布置這間客廳的,他還跟他商量過關于這種印有綠葉的玫瑰色珠皮呢的事。
這位死者的遺孀從桌旁走過,想坐到長沙發上去的時候(整個客廳幾乎擺滿了家具和各種小擺設),她那黑披肩上的黑色花邊被桌上的雕花挂住了。
彼得·伊萬諾維奇站起身來,想幫她解開,這時,他身下的軟凳獲得了解放,開始波動,把他推出來。
這時,這位遺孀已經自己動手把花邊摘了下來,于是彼得·伊萬諾維奇又重新落座,壓住了他身下那張正在造反的軟凳。
但是這位遺孀并沒有把花邊全摘下,因此彼得·伊萬諾維奇又重新站起身來,軟凳又重新開始造反,甚至還&ldquo嘎&rdquo地響了一聲。
當這一切都完了之後,她便掏出一塊幹淨的麻紗手帕,哭了起來。
由于花邊的插曲和與軟凳的鬥争,把彼得·伊萬諾維奇的感慨沖淡了,他坐在那裡雙眉深鎖。
幸虧伊萬·伊利奇的聽差索科洛夫走進來,打破了這個僵局。
他進來報告說,普拉斯科維娅·費奧多羅夫娜選定的那塊墳地索價二百盧布。
她停止了哭泣,用受害者的神态瞥了彼得·伊萬諾維奇一眼,接着便用法語說她的境況十分艱難。
彼得·伊萬諾維奇默然以對,搖了搖頭,表示他毫不懷疑地相信,這是勢所難免、無可奈何的事。
&ldquo請抽煙吧。
&rdquo她用豁達大度同時又悲恸欲絕的聲音說道,接着她便跟索科洛夫談起了那塊墳地的價錢問題。
彼得·伊萬諾維奇一面點煙,一面聽見她非常詳盡地詢問了關于墳地的各種價錢,然後把她要買的那一塊定了下來。
談完墳地的事以後,她又吩咐了一些關于唱詩班的事,索科洛夫便走了出去。
&ldquo一切都要我親自過問。
&rdquo她對彼得·伊萬諾維奇說,把放在桌上的照相冊挪到一邊;接着,她又發現煙灰正在威脅着桌子,便忙不疊地将煙灰缸給彼得·伊萬諾維奇挪近了一點,說道:&ldquo如果硬說我由于悲痛無法照料實際工作,我認為這是假的。
相反,如果說有什麼事雖然不能給我慰藉&hellip&hellip卻能替我分憂的話,那就是為他而操心張羅。
&rdquo她又掏出手帕,好像要哭,但是她又突然振作起來,似乎強忍下悲痛,開始平靜地說: &ldquo不過我有件事想跟您談談。
&rdquo 彼得·伊萬諾維奇點點頭,小心在意地不讓軟椅裡的彈簧亂顫。
這些彈簧又立刻在他的屁股底下動起來。
&ldquo最後幾天他非常痛苦。
&rdquo &ldquo很痛苦嗎?&rdquo彼得·伊萬諾維奇問。
&ldquo哎呀,痛苦極了!最後幾小時,而不是最後幾分鐘,他不停地喊叫。
連續三天三夜,他直着嗓子不停地喊叫,簡直叫人聽了心碎。
我真不明白我是怎麼熬過來的,隔着三重門都聽得見。
哎呀!我經受了多大的痛苦啊!&rdquo &ldquo莫非他當時還神志清醒嗎?&rdquo彼得·伊萬諾維奇問。
&ldquo是的,&rdquo她低聲說,&ldquo直到最後一分鐘。
他在臨死前一刻鐘才跟我們告别,還請我們把沃洛佳領出去。
&rdquo 彼得·伊萬諾維奇跟死者相知多年。
死者先是一個快樂的男孩,後來和他一起上學,及至成年,又是同僚。
盡管他不愉快地意識到他自己和這個女人都在裝腔作勢,可是一想到他的痛苦,他還是不寒而栗。
他仿佛又看到了那個前額,那個緊壓在嘴唇上的鼻子。
由人及己,他不由得感到毛骨悚然。
&ldquo三天三夜可怕的痛苦,然後是死。
要知道這事對于我也可能立刻和随時發生。
&rdquo他這樣想道,霎時感到一陣恐怖。
但是立刻,他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弄的,一個慣常的想法跑來幫了他的忙。
遭到這個變故的是伊萬·伊利奇,而不是他,他是不應該,也絕不會發生這種事的;他這樣想就會抑郁寡歡,這是很不應該的,施瓦茨的臉色也分明說出了這層意思。
彼得·伊萬諾維奇做了這樣的一番考慮以後,便放下心來,開始有興趣地詢問伊萬·伊利奇臨終時的種種細節,仿佛死不過是一種例外,這種例外僅為伊萬·伊利奇所獨有,而與他毫不相幹。
他們東拉西扯地談了一通伊萬·伊利奇遭受到的确實十分可怕的肉體痛苦的諸般細節之後(這些細節,彼得·伊萬諾維奇僅從伊萬·伊利奇的痛苦對普拉斯科維娅·費奧多羅夫娜的神經起的作用便知道了),這位遺孀分明認為有必要轉入正題了。
&ldquo哎呀,彼得·伊萬諾維奇,多麼痛苦呀,多麼可怕的痛苦,多麼可怕的痛苦呀。
&rdquo她又哭了起來。
彼得·伊萬諾維奇連連歎息,等待她什麼時候擤鼻涕。
他看到她擤鼻涕了,便說道: &ldquo請相信我&hellip&hellip&rdquo于是她又侃侃而談,終于道出了她找他到這裡來的本意。
她的用意是在探詢,由于丈夫去世,如何向國庫領取撫恤金等問題。
她裝模作樣地似乎在征求彼得·伊萬諾維奇關于撫恤金的意見,但是他看出來,連最微末的細則她都知道了,甚至他不知道的事她也了如指掌:她已經知道,由于丈夫去世,她可以從國庫撈到什麼的種種規定;但是現在她想要打聽的是,能否想個辦法撈到更多的錢。
彼得·伊萬諾維奇極力替她設想,到底有沒有什麼辦法,但是設想了幾種,又出于禮貌罵了幾句我們的政府悭吝成性之後,他終于說道,再多恐怕不行了吧。
于是她歎了口氣,顯然開始在想如何把客人支使走。
他明白了她的心思,便把煙弄滅,站起身來,握了握手,向前廳走去。
餐室裡懸挂着一座挂鐘,這鐘是伊萬·伊利奇從古董店裡買來的,他對此頗感得意。
彼得·伊萬諾維奇在餐室裡遇到了一位神父和幾位來參加喪禮的熟人,他還看到一位他熟悉的年輕美貌的小姐,伊萬·伊利奇的女兒。
她一身喪服。
她的腰肢很細,現在顯得更細了。
她的神情陰郁,表情果斷,近乎愠怒。
她向彼得·伊萬諾維奇點頭行禮時的那種神态,仿佛他犯了什麼過錯似的。
在女兒背後,站着一位闊氣的年輕人,也是滿臉愠色,他是法院的預審官,彼得·伊萬諾維奇聽說,這就是她的未婚夫。
彼得·伊萬諾維奇向他們悲戚地點了點頭,正想朝死者的房間走去,這時恰好從樓下走上來一個中學生,他是伊萬·伊利奇的兒子,他的相貌酷似他的父親。
這簡直是個小伊萬·伊利奇。
彼得·伊萬諾維奇記得,伊萬·伊利奇在法律學校讀書的時候,就像他兒子現在這樣。
男孩的眼睛哭腫了,一副十三四歲男孩的那種邋遢樣。
那男孩一看見彼得·伊萬諾維奇,就闆起面孔,不好意思地皺起眉頭。
彼得·伊萬諾維奇向他點了點頭,便走進死者的房間。
安魂祈禱開始了&mdash&mdash蠟燭、呻吟、神香、眼淚和啜泣。
彼得·伊萬諾維奇站着,雙眉深鎖,低頭望着身前的腳尖。
他一次也沒有看死者,一直到底都沒有屈從于那令人沮喪的影響,而且是頭一批走了出來。
前廳裡阒無一人。
格拉西姆,就是那個專管打雜的農民,從死者的房間裡跑出來,用他那有力的雙手把所有的皮大衣一一扔開,終于找到了彼得·伊萬諾維奇的大衣,遞給了他。
&ldquo怎麼樣,格拉西姆老弟?&rdquo彼得·伊萬諾維奇搭讪道,&ldquo舍不得嗎?&rdquo &ldquo這是上帝的旨意,我們大家都要上那兒去的。
&rdquo格拉西姆說,露出他那雪白整齊的農民的牙齒,接着又像個幹得正歡的仆人那樣,迅速打開門,向馬車夫一聲吆喝,接着侍候彼得·伊萬諾維奇坐上馬車,又一個箭步跑回門廊,仿佛在想,他還需要做什麼。
彼得·伊萬諾維奇在聞夠了神香、屍臭和石碳酸的氣味以後,這時呼吸到新鮮空氣,感到分外愉快。
&ldquo您吩咐上哪兒?&rdquo車夫問。
&ldquo還不晚。
順道再去看看費奧多爾·瓦西裡耶維奇。
&rdquo 接着,彼得·伊萬諾維奇便驅車出發了。
果然,他進去的時候,他們才打完第一圈,因此他作為第五個牌友,很方便地參加了進去。
二 伊萬·伊利奇過去的生活經曆是最簡單、最平常,但也是最可怕的。
伊萬·伊利奇生前是高等審判廳委員,終年四十五歲。
他是一位官吏的兒子。
他父親在彼得堡的各部和各司官運亨通,終于混到了這樣一種地位:雖然十分明顯,這種人不宜擔任任何重要的職務,但是由于他們資格老和官銜高,又不能強令他們引退,因此便為他們增設了一些閑職,而他們也就領取數千盧布的幹薪,由六千至一萬不等,并靠着這筆幹薪頤養天年。
樞密顧問,各種不必要的機構中的不必要的成員,伊利亞·葉菲莫維奇·戈洛溫便是這樣的一号人。
他有三個兒子,伊萬·伊利奇是他的次子。
他的長子也像父親一樣,官運亨通,不過是在另一個部裡供職,他也憑着資曆快要升到拿幹薪的地位了。
他的幼子卻宦海失意,在官場中到處碰壁,現在鐵路上供職:他的父親和兩位哥哥,特别是他的兩位嫂子,不僅不喜歡遇見他,而且除非萬不得已,連他這個人的存在也不願意提起。
他們還有一個妹妹,她嫁給了格列夫男爵,此人也像他的嶽父一樣是彼得堡的京官。
伊萬·伊利奇,誠如人們所說,乃是lephenixdelafamille100。
他既不像他的哥哥那樣不通人情、一闆一眼,也不像他的弟弟那樣冒失莽撞。
他介乎二者之間&mdash&mdash聰明伶俐、招人喜歡而又彬彬有禮。
他曾與弟弟一起在法律學校攻讀。
弟弟沒有畢業,讀到五年級就被勒令退學,伊萬·伊利奇卻以優異的成績修完了全部學業。
還在法律學校時他就已經是他後來終生恪守不渝的那樣一種人了:為人幹練、和藹可親、交遊廣闊,但是他又嚴格執行他認為是自己職責的事;凡是身居最高地位的人認為是職責的一切,他無不認為是自己的職責。
無論在少年時代還是在成年以後,他都不是一個阿谀逢迎之徒,但他從少年時代起,恰如蒼蠅之愛光一樣,就唯上流社會身居最高地位的人馬首是瞻,亦步亦趨地學習他們的一舉一動、他們對生活的見解,并跟他們建立起友好的關系。
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的一切迷戀都已煙消雲散,沒有留下大的痕迹;他也曾沉溺于女色和虛榮,最後,在高年級,也染上一些自由思想,但是這一切都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也就是他的銳敏的感覺向他正确指出的那個限度之内。
在法律學校的時候,他做過一些事先他就認為是十分卑鄙下流的行為,而且一邊幹一邊對自己感到厭惡,但是後來,他看到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也做過這些事,而且他們并不認為這些行為是壞的,因此他不僅轉而承認這些行為是好的,而且把過去的所作所為忘得一幹二淨,即使想起它們,也毫無痛心之感。
伊萬·伊利奇在法律學校以十品官的資格畢業,并從父親那兒取得了一筆置裝費以後,便到沙默爾的店裡給自己定做了衣服,在表墜上挂了一枚上刻&ldquorespicefinem&rdquo101的紀念章,然後告别了親王和老師,并與同學們在多農大飯店飽餐了一頓,便手提時新的皮箱,帶着從最好的商店裡定做和買來的内衣、服裝、刮臉和梳洗用具以及格子花毯等束裝就道,到外省赴任,擔任他父親為他謀得的省長特派員的職務。
在外省,像在法律學校一樣,伊萬·伊利奇立刻就為自己定下了一種輕松愉快的處世之道。
他秉公辦事,仕途得意,同時又愉快而不失體面地尋歡作樂。
有時他受上峰派遣去巡視各縣,他無論對上司或對下屬都很莊重,并以一種他不能不引為自豪的一絲不苟和清廉正直的态度來完成上峰交給他的主要關于分裂派教徒的諸種事務。
盡管他年輕而又愛好酒色,他在處理公務上卻非常審慎,公事公辦,甚至鐵面無私;但是在社交事務中,他卻常常談笑風生、妙語驚人,從來都是和藹可親而又彬彬有禮的,誠如他的上司和上司太太(他已經成了他們家的常客)所說,他是一個bonenfant102。
在外省的時候,有一位女士硬是纏住這位穿戴講究的法律學校畢業生,與他發生過暧昧關系;他還有一個情婦是時裝店的女裁縫;他也有過同一些前來公幹的侍從武官縱酒作樂和在晚間尋花問柳的事;他也有過巴結上司,甚至巴結上司太太的事,但是這些事他都做得恰到好處,因此不可能遭人非議&mdash&mdash這一切隻能用一句法國格言來說明:ilfautquejeumessesepasse103。
這一切都是用幹幹淨淨的手,穿着幹幹淨淨的襯衫,口操法語幹的。
而且主要的,一切又都發生在最上層的社會,因而也就得到了身居高位的人的贊許。
伊萬·伊利奇這樣供職了五年,接着他在職務上便發生了變化。
出現了一些新的司法機構104,因此也就需要一批新的人。
于是伊萬·伊利奇就成了這樣的新人。
伊萬·伊利奇被遴選為法院的預審官,盡管這個職務是在另一個省裡,他必須放棄已經建立起來的關系,一切從頭開始,他還是欣然應命。
朋友們都來為伊萬·伊利奇送行,并與他合影留念,還送給他一隻銀煙盒。
接着他便走馬上任去了。
在做法院預審官的時候,伊萬·伊利奇仍舊一如既往,就像他擔任特派員的時候那樣commeilfaut105、彬彬有禮、公私分明,從而博得了普遍的尊敬。
預審官的職務
在庭間休息的時候,幾名委員97和一名檢察官都聚集到伊萬·葉戈羅維奇·舍别克的辦公室裡,談起了那著名的克拉索夫案件。
費奧多爾·瓦西裡耶維奇态度激昂,旁征博引,認定此案不屬法院管轄,伊萬·葉戈羅維奇固執己見,而彼得·伊萬諾維奇則不置可否,從一開始就無意介入争論,他随便浏覽着剛才送來的《新聞》報。
&ldquo諸位!&rdquo他說,&ldquo伊萬·伊利奇死了。
&rdquo &ldquo真的?&rdquo &ldquo這不,請看,&rdquo他對費奧多爾·瓦西裡耶維奇說,遞給他一張新出的、油墨氣味很濃的報紙。
在黑色的邊框中赫然印着:&ldquo普拉斯科維娅·費奧多羅夫娜·戈洛溫娜滿懷悲痛訃告諸親友:愛夫,高等審判廳委員伊萬·伊利奇·戈洛溫不幸于一八八二年二月四日逝世。
謹訂于星期五下午一時出殡。
&rdquo 伊萬·伊利奇生前是在座諸公的同僚,而且大家都很愛他。
他患病已達數周之久,據說,得的是不治之症。
他的職位仍替他保留着,但是據推測,倘若他死了,上峰很可能委派阿列克謝耶夫來擔任他的職務,而阿列克謝耶夫的空缺則由溫尼科夫或什塔貝爾遞補。
因此,聚會在辦公室裡的衮衮諸公,一聽說伊萬·伊利奇死了,每個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人的死,對于諸委員本人或者他們的熟人的職務上的升遷,會有怎樣的意義。
&ldquo現在,我想必可以得到什塔貝爾或者溫尼科夫的位置了。
&rdquo費奧多爾·瓦西裡耶維奇想,&ldquo此事上峰早已首肯,而這次晉升将為我增加八百盧布年俸,外加一個辦公室。
&rdquo &ldquo現在可以呈請把我的内弟從卡盧加調來了,&rdquo彼得·伊萬諾維奇想,&ldquo妻子一定會非常高興。
現在她再也不會說我從來不肯為她的親戚出力了。
&rdquo &ldquo我早就想他會一病不起的,&rdquo彼得·伊萬諾維奇說出了聲音,&ldquo可惜。
&rdquo &ldquo他到底生的什麼病?&rdquo &ldquo醫生也沒法确診。
或者說,确診了,但衆說不一。
我最後一次看見他的時候,還以為他肯定會好起來的。
&rdquo &ldquo我在過節以後還一直沒有上他家去過,可老想去。
&rdquo &ldquo怎麼,他有财産嗎?&rdquo &ldquo他妻子似乎薄有資産,但也不過區區之數。
&rdquo &ldquo是啊,應當去。
可惜他家住得太遠了。
&rdquo &ldquo應當說,離您太遠了。
離開您住的地方,什麼都遠。
&rdquo &ldquo你們瞧,就因為我住在河對面,他總不肯原諒我。
&rdquo彼得·伊萬諾維奇笑容可掬地指着舍别克說,于是他們便談論起城區距離的遙遠,接着便去開庭。
由于此公的溘然長逝,從而引起每個人推測由此而可能産生的職務上的升遷和可能有的變化以外,一個經常見面的熟人的死這一事實本身,還使所有聞訊的人産生一種慶幸感:死的是他,而不是我。
&ldquo怎麼,他死了;可是你瞧,我沒有死。
&rdquo每個人都這麼想或者這麼感覺。
伊萬·伊利奇的一些相知,即他的一些所謂朋友,此時不由得想到,現在他們還必須去履行一項非常乏味的禮尚往來:參加祭奠和吊唁遺孀。
過去與伊萬·伊利奇過從最密的是費奧多爾·瓦西裡耶維奇和彼得·伊萬諾維奇。
彼得·伊萬諾維奇是他過去在法律學校的同學,他認為他過去多承伊萬·伊利奇關照,心中十分感激。
吃午飯的時候,彼得·伊萬諾維奇把伊萬·伊利奇去世的消息告訴了妻子,又告訴她,也許有可能把内弟調到他們這個地區來。
飯後,他也沒躺下小憩片刻,便穿上燕尾服,坐車到伊萬·伊利奇家裡去了。
在伊萬·伊利奇私邸的大門前,停着一輛轎式馬車和兩輛出租馬車。
在樓下前廳的衣帽架旁,靠牆放着一個覆蓋着錦緞的棺材蓋,棺材四周挂着璎珞和刷有金粉的縧帶。
兩位身穿喪服的女士正在脫皮大衣,一位是伊萬·伊利奇的妹妹,這是彼得·伊萬諾維奇認識的,另一位是不相識的太太。
彼得·伊萬諾維奇的同僚施瓦茨恰好從樓上下來,他在樓梯上面看見彼得·伊萬諾維奇走進來,就站住了,對他遞了個眼色,仿佛說:&ldquo伊萬·伊利奇做得也夠蠢的,換了足下與我,就完全不同啦。
&rdquo 施瓦茨的蓄着英國式的連鬓胡子的臉和他那穿着燕尾服的整個修長的身材,像平時一樣,具有一種高雅的莊重,這種莊重與施瓦茨的諧谑、輕浮的性格适相矛盾,可是在這裡卻别具深意。
彼得·伊萬諾維奇這樣想。
彼得·伊萬諾維奇讓女士們先走,接着他就慢條斯理地跟在她們後面向樓梯走去。
施瓦茨見此也就不下樓了,他在樓梯上停住了腳步。
彼得·伊萬諾維奇明白他的用意:顯然,他想跟他商定今天在哪兒打文特98。
兩位太太上了樓去看望死者的遺孀,施瓦茨嚴肅地抿緊嘴唇,投過調皮的一瞥,揚了揚眉毛,示意彼得·伊萬諾維奇到右邊死者的房間裡去。
彼得·伊萬諾維奇走了進去,像平時一樣,這時他躊躇不決,不知道他在那兒應該做什麼。
他隻知道在這樣的場合畫個十字總也無妨。
但是畫十字的時候要不要鞠躬,他心裡卻拿不定主意,因而取了個折中辦法:走進房間後,他畫了個十字,微微彎了彎腰,似乎在鞠躬。
同時,随着胳膊和腦袋的動作,他偷眼打量了一下房間。
兩個年輕人,其中一個是中學生,大概是侄子輩的,正一面畫着十字,一面退出房間;一位老婦人站着不動,一位奇怪地揚起眉毛的太太正在對她低聲說着什麼;一位身穿常禮服、精神抖擻、态度果斷的誦經士正以排除一切幹擾的神态大聲誦讀着什麼;一名專管打雜的農民格拉西姆,正輕手輕腳地走過彼得·伊萬諾維奇面前,往地闆上撒着什麼。
一看見這個,彼得·伊萬諾維奇就立刻嗅到一種腐屍的微臭。
在最後一次拜訪伊萬·伊利奇的時候,彼得·伊萬諾維奇曾在書房裡見過這個農民,他當時正幹着護理病人的差事,而且伊萬·伊利奇特别喜歡他。
彼得·伊萬諾維奇不斷畫着十字,在介于棺材、誦經士和安放在牆角桌子上的神像這三者之間微微地鞠着躬。
然後,他覺得似乎用手畫十字的動作已經做得太久了,便稍停片刻,開始打量死者。
死者像死人一向躺的那樣躺着,顯得特别重,他的僵硬的四肢全無生氣地陷進靈柩的墊子裡,永遠佝偻着的腦袋被放置在枕頭上,蠟黃的前額突出着(死人向來都是這樣的),兩鬓坍陷,腦門微秃,鼻子突出,鼻子仿佛是被硬裝在上嘴唇上似的。
自從彼得·伊萬諾維奇上次看見他以來,他變了許多,變得更瘦了,但是像所有的死人那樣,他的臉卻比活着的時候漂亮了些,主要是顯得莊重了。
他的面部表情似乎在說:凡是該做的事他都做了,而且做得很對。
此外,在這個表情中還有一種對活人的責難和告誡。
這種告誡在彼得·伊萬諾維奇看來是不合時宜的,或者,起碼是與他無關的。
他不知道為什麼感到有點兒不快,便再一次匆匆地畫了個十字(他覺得畫得太匆忙了,匆忙得近乎失禮),便轉身向門口走去。
施瓦茨正叉開兩腿,兩手在背後擺弄着他那圓筒禮帽,在外屋等着他。
瞧一眼施瓦茨那玩世不恭、整潔挺括、英俊潇灑的儀表,就使彼得·伊萬諾維奇的精神為之一爽。
彼得·伊萬諾維奇心裡明白,他施瓦茨超然于這一切之上,毫無抑郁不樂之感。
他那副樣子就似乎在說:伊萬·伊利奇的喪事絕不能成為一個充足的理由來破壞&ldquo庭規&rdquo,也就是說,任何事情都不能妨礙他們在今晚,當仆人擺好四支新開封的蠟燭的時候,打開紙牌,玩上一陣;總之沒有理由可以設想,這件喪事會妨礙我們愉快地度過今天的夜晚。
他把這個想法低聲告訴了從他身旁走過的彼得·伊萬諾維奇,并建議他們在費奧多爾·瓦西裡耶維奇家碰頭,打它一局。
但是,看來,彼得·伊萬諾維奇是注定今晚玩不成文特了。
普拉斯科維娅·費奧多羅夫娜是一個身材不高的胖女人,盡管她費盡心機想朝相反的方面發展,還是從肩膀以下不斷加寬。
她穿着一身黑色的喪服,頭上紮着花邊緞帶,跟那位站在靈柩對面的太太一模一樣奇怪地揚起眉毛。
她陪同别的太太們從自己的内室出來,把她們送到死者的房門口,然後說道: &ldquo馬上就要舉行安魂祈禱了,請進去吧。
&rdquo 施瓦茨模棱兩可地鞠了個躬,站住了,似乎對這個建議既未表示接受,也未表示謝絕。
普拉斯科維娅·費奧多羅夫娜認出了彼得·伊萬諾維奇,便歎了口氣,走到他的身邊,拿起他的手,說道: &ldquo我知道,您是伊萬·伊利奇的生前知交&hellip&hellip&rdquo她瞧了瞧他,等待他對這話做出相應的動作。
彼得·伊萬諾維奇知道,正如在那邊必須畫十字一樣,在這裡就應當握一握手,歎口氣說:&ldquo請相信我!&rdquo于是他便這麼做了。
做完以後,他覺得效果恰如所料:他感動了,她也感動了。
&ldquo咱們走,趁那邊還沒有開始,我有點事想跟您談談。
&rdquo她說,&ldquo請把您的胳臂給我。
&rdquo 彼得·伊萬諾維奇伸出了胳臂,他倆便向内室走去。
當他們走過施瓦茨的身邊時,施瓦茨傷心地向彼得·伊萬諾維奇遞了個眼色,他那玩世不恭的眼神似乎在說:&ldquo打文特的事算吹啦!請别見怪,我們隻能另找牌友了。
您倘若能夠脫身,五個人打也行。
&rdquo 彼得·伊萬諾維奇更加傷心地長歎了一聲,普拉斯科維娅·費奧多羅夫娜感激地握了握他的手。
他倆走進了她家的客廳,客廳的四壁糊着玫瑰色的珠皮呢99,燈光昏暗,他們在桌旁坐了下來:她坐在長沙發上,彼得·伊萬諾維奇則坐在一張彈簧已壞、一坐下就不規則地亂顫的軟凳上。
普拉斯科維娅·費奧多羅夫娜本來想關照他坐在另一把椅子上去的,但她覺得眼下說這話跟她的處境不相稱,便打消了這個主意。
彼得·伊萬諾維奇在這張軟凳上就座的時候,不由得想起了伊萬·伊利奇從前是怎樣布置這間客廳的,他還跟他商量過關于這種印有綠葉的玫瑰色珠皮呢的事。
這位死者的遺孀從桌旁走過,想坐到長沙發上去的時候(整個客廳幾乎擺滿了家具和各種小擺設),她那黑披肩上的黑色花邊被桌上的雕花挂住了。
彼得·伊萬諾維奇站起身來,想幫她解開,這時,他身下的軟凳獲得了解放,開始波動,把他推出來。
這時,這位遺孀已經自己動手把花邊摘了下來,于是彼得·伊萬諾維奇又重新落座,壓住了他身下那張正在造反的軟凳。
但是這位遺孀并沒有把花邊全摘下,因此彼得·伊萬諾維奇又重新站起身來,軟凳又重新開始造反,甚至還&ldquo嘎&rdquo地響了一聲。
當這一切都完了之後,她便掏出一塊幹淨的麻紗手帕,哭了起來。
由于花邊的插曲和與軟凳的鬥争,把彼得·伊萬諾維奇的感慨沖淡了,他坐在那裡雙眉深鎖。
幸虧伊萬·伊利奇的聽差索科洛夫走進來,打破了這個僵局。
他進來報告說,普拉斯科維娅·費奧多羅夫娜選定的那塊墳地索價二百盧布。
她停止了哭泣,用受害者的神态瞥了彼得·伊萬諾維奇一眼,接着便用法語說她的境況十分艱難。
彼得·伊萬諾維奇默然以對,搖了搖頭,表示他毫不懷疑地相信,這是勢所難免、無可奈何的事。
&ldquo請抽煙吧。
&rdquo她用豁達大度同時又悲恸欲絕的聲音說道,接着她便跟索科洛夫談起了那塊墳地的價錢問題。
彼得·伊萬諾維奇一面點煙,一面聽見她非常詳盡地詢問了關于墳地的各種價錢,然後把她要買的那一塊定了下來。
談完墳地的事以後,她又吩咐了一些關于唱詩班的事,索科洛夫便走了出去。
&ldquo一切都要我親自過問。
&rdquo她對彼得·伊萬諾維奇說,把放在桌上的照相冊挪到一邊;接着,她又發現煙灰正在威脅着桌子,便忙不疊地将煙灰缸給彼得·伊萬諾維奇挪近了一點,說道:&ldquo如果硬說我由于悲痛無法照料實際工作,我認為這是假的。
相反,如果說有什麼事雖然不能給我慰藉&hellip&hellip卻能替我分憂的話,那就是為他而操心張羅。
&rdquo她又掏出手帕,好像要哭,但是她又突然振作起來,似乎強忍下悲痛,開始平靜地說: &ldquo不過我有件事想跟您談談。
&rdquo 彼得·伊萬諾維奇點點頭,小心在意地不讓軟椅裡的彈簧亂顫。
這些彈簧又立刻在他的屁股底下動起來。
&ldquo最後幾天他非常痛苦。
&rdquo &ldquo很痛苦嗎?&rdquo彼得·伊萬諾維奇問。
&ldquo哎呀,痛苦極了!最後幾小時,而不是最後幾分鐘,他不停地喊叫。
連續三天三夜,他直着嗓子不停地喊叫,簡直叫人聽了心碎。
我真不明白我是怎麼熬過來的,隔着三重門都聽得見。
哎呀!我經受了多大的痛苦啊!&rdquo &ldquo莫非他當時還神志清醒嗎?&rdquo彼得·伊萬諾維奇問。
&ldquo是的,&rdquo她低聲說,&ldquo直到最後一分鐘。
他在臨死前一刻鐘才跟我們告别,還請我們把沃洛佳領出去。
&rdquo 彼得·伊萬諾維奇跟死者相知多年。
死者先是一個快樂的男孩,後來和他一起上學,及至成年,又是同僚。
盡管他不愉快地意識到他自己和這個女人都在裝腔作勢,可是一想到他的痛苦,他還是不寒而栗。
他仿佛又看到了那個前額,那個緊壓在嘴唇上的鼻子。
由人及己,他不由得感到毛骨悚然。
&ldquo三天三夜可怕的痛苦,然後是死。
要知道這事對于我也可能立刻和随時發生。
&rdquo他這樣想道,霎時感到一陣恐怖。
但是立刻,他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弄的,一個慣常的想法跑來幫了他的忙。
遭到這個變故的是伊萬·伊利奇,而不是他,他是不應該,也絕不會發生這種事的;他這樣想就會抑郁寡歡,這是很不應該的,施瓦茨的臉色也分明說出了這層意思。
彼得·伊萬諾維奇做了這樣的一番考慮以後,便放下心來,開始有興趣地詢問伊萬·伊利奇臨終時的種種細節,仿佛死不過是一種例外,這種例外僅為伊萬·伊利奇所獨有,而與他毫不相幹。
他們東拉西扯地談了一通伊萬·伊利奇遭受到的确實十分可怕的肉體痛苦的諸般細節之後(這些細節,彼得·伊萬諾維奇僅從伊萬·伊利奇的痛苦對普拉斯科維娅·費奧多羅夫娜的神經起的作用便知道了),這位遺孀分明認為有必要轉入正題了。
&ldquo哎呀,彼得·伊萬諾維奇,多麼痛苦呀,多麼可怕的痛苦,多麼可怕的痛苦呀。
&rdquo她又哭了起來。
彼得·伊萬諾維奇連連歎息,等待她什麼時候擤鼻涕。
他看到她擤鼻涕了,便說道: &ldquo請相信我&hellip&hellip&rdquo于是她又侃侃而談,終于道出了她找他到這裡來的本意。
她的用意是在探詢,由于丈夫去世,如何向國庫領取撫恤金等問題。
她裝模作樣地似乎在征求彼得·伊萬諾維奇關于撫恤金的意見,但是他看出來,連最微末的細則她都知道了,甚至他不知道的事她也了如指掌:她已經知道,由于丈夫去世,她可以從國庫撈到什麼的種種規定;但是現在她想要打聽的是,能否想個辦法撈到更多的錢。
彼得·伊萬諾維奇極力替她設想,到底有沒有什麼辦法,但是設想了幾種,又出于禮貌罵了幾句我們的政府悭吝成性之後,他終于說道,再多恐怕不行了吧。
于是她歎了口氣,顯然開始在想如何把客人支使走。
他明白了她的心思,便把煙弄滅,站起身來,握了握手,向前廳走去。
餐室裡懸挂着一座挂鐘,這鐘是伊萬·伊利奇從古董店裡買來的,他對此頗感得意。
彼得·伊萬諾維奇在餐室裡遇到了一位神父和幾位來參加喪禮的熟人,他還看到一位他熟悉的年輕美貌的小姐,伊萬·伊利奇的女兒。
她一身喪服。
她的腰肢很細,現在顯得更細了。
她的神情陰郁,表情果斷,近乎愠怒。
她向彼得·伊萬諾維奇點頭行禮時的那種神态,仿佛他犯了什麼過錯似的。
在女兒背後,站着一位闊氣的年輕人,也是滿臉愠色,他是法院的預審官,彼得·伊萬諾維奇聽說,這就是她的未婚夫。
彼得·伊萬諾維奇向他們悲戚地點了點頭,正想朝死者的房間走去,這時恰好從樓下走上來一個中學生,他是伊萬·伊利奇的兒子,他的相貌酷似他的父親。
這簡直是個小伊萬·伊利奇。
彼得·伊萬諾維奇記得,伊萬·伊利奇在法律學校讀書的時候,就像他兒子現在這樣。
男孩的眼睛哭腫了,一副十三四歲男孩的那種邋遢樣。
那男孩一看見彼得·伊萬諾維奇,就闆起面孔,不好意思地皺起眉頭。
彼得·伊萬諾維奇向他點了點頭,便走進死者的房間。
安魂祈禱開始了&mdash&mdash蠟燭、呻吟、神香、眼淚和啜泣。
彼得·伊萬諾維奇站着,雙眉深鎖,低頭望着身前的腳尖。
他一次也沒有看死者,一直到底都沒有屈從于那令人沮喪的影響,而且是頭一批走了出來。
前廳裡阒無一人。
格拉西姆,就是那個專管打雜的農民,從死者的房間裡跑出來,用他那有力的雙手把所有的皮大衣一一扔開,終于找到了彼得·伊萬諾維奇的大衣,遞給了他。
&ldquo怎麼樣,格拉西姆老弟?&rdquo彼得·伊萬諾維奇搭讪道,&ldquo舍不得嗎?&rdquo &ldquo這是上帝的旨意,我們大家都要上那兒去的。
&rdquo格拉西姆說,露出他那雪白整齊的農民的牙齒,接着又像個幹得正歡的仆人那樣,迅速打開門,向馬車夫一聲吆喝,接着侍候彼得·伊萬諾維奇坐上馬車,又一個箭步跑回門廊,仿佛在想,他還需要做什麼。
彼得·伊萬諾維奇在聞夠了神香、屍臭和石碳酸的氣味以後,這時呼吸到新鮮空氣,感到分外愉快。
&ldquo您吩咐上哪兒?&rdquo車夫問。
&ldquo還不晚。
順道再去看看費奧多爾·瓦西裡耶維奇。
&rdquo 接着,彼得·伊萬諾維奇便驅車出發了。
果然,他進去的時候,他們才打完第一圈,因此他作為第五個牌友,很方便地參加了進去。
二 伊萬·伊利奇過去的生活經曆是最簡單、最平常,但也是最可怕的。
伊萬·伊利奇生前是高等審判廳委員,終年四十五歲。
他是一位官吏的兒子。
他父親在彼得堡的各部和各司官運亨通,終于混到了這樣一種地位:雖然十分明顯,這種人不宜擔任任何重要的職務,但是由于他們資格老和官銜高,又不能強令他們引退,因此便為他們增設了一些閑職,而他們也就領取數千盧布的幹薪,由六千至一萬不等,并靠着這筆幹薪頤養天年。
樞密顧問,各種不必要的機構中的不必要的成員,伊利亞·葉菲莫維奇·戈洛溫便是這樣的一号人。
他有三個兒子,伊萬·伊利奇是他的次子。
他的長子也像父親一樣,官運亨通,不過是在另一個部裡供職,他也憑着資曆快要升到拿幹薪的地位了。
他的幼子卻宦海失意,在官場中到處碰壁,現在鐵路上供職:他的父親和兩位哥哥,特别是他的兩位嫂子,不僅不喜歡遇見他,而且除非萬不得已,連他這個人的存在也不願意提起。
他們還有一個妹妹,她嫁給了格列夫男爵,此人也像他的嶽父一樣是彼得堡的京官。
伊萬·伊利奇,誠如人們所說,乃是lephenixdelafamille100。
他既不像他的哥哥那樣不通人情、一闆一眼,也不像他的弟弟那樣冒失莽撞。
他介乎二者之間&mdash&mdash聰明伶俐、招人喜歡而又彬彬有禮。
他曾與弟弟一起在法律學校攻讀。
弟弟沒有畢業,讀到五年級就被勒令退學,伊萬·伊利奇卻以優異的成績修完了全部學業。
還在法律學校時他就已經是他後來終生恪守不渝的那樣一種人了:為人幹練、和藹可親、交遊廣闊,但是他又嚴格執行他認為是自己職責的事;凡是身居最高地位的人認為是職責的一切,他無不認為是自己的職責。
無論在少年時代還是在成年以後,他都不是一個阿谀逢迎之徒,但他從少年時代起,恰如蒼蠅之愛光一樣,就唯上流社會身居最高地位的人馬首是瞻,亦步亦趨地學習他們的一舉一動、他們對生活的見解,并跟他們建立起友好的關系。
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的一切迷戀都已煙消雲散,沒有留下大的痕迹;他也曾沉溺于女色和虛榮,最後,在高年級,也染上一些自由思想,但是這一切都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也就是他的銳敏的感覺向他正确指出的那個限度之内。
在法律學校的時候,他做過一些事先他就認為是十分卑鄙下流的行為,而且一邊幹一邊對自己感到厭惡,但是後來,他看到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也做過這些事,而且他們并不認為這些行為是壞的,因此他不僅轉而承認這些行為是好的,而且把過去的所作所為忘得一幹二淨,即使想起它們,也毫無痛心之感。
伊萬·伊利奇在法律學校以十品官的資格畢業,并從父親那兒取得了一筆置裝費以後,便到沙默爾的店裡給自己定做了衣服,在表墜上挂了一枚上刻&ldquorespicefinem&rdquo101的紀念章,然後告别了親王和老師,并與同學們在多農大飯店飽餐了一頓,便手提時新的皮箱,帶着從最好的商店裡定做和買來的内衣、服裝、刮臉和梳洗用具以及格子花毯等束裝就道,到外省赴任,擔任他父親為他謀得的省長特派員的職務。
在外省,像在法律學校一樣,伊萬·伊利奇立刻就為自己定下了一種輕松愉快的處世之道。
他秉公辦事,仕途得意,同時又愉快而不失體面地尋歡作樂。
有時他受上峰派遣去巡視各縣,他無論對上司或對下屬都很莊重,并以一種他不能不引為自豪的一絲不苟和清廉正直的态度來完成上峰交給他的主要關于分裂派教徒的諸種事務。
盡管他年輕而又愛好酒色,他在處理公務上卻非常審慎,公事公辦,甚至鐵面無私;但是在社交事務中,他卻常常談笑風生、妙語驚人,從來都是和藹可親而又彬彬有禮的,誠如他的上司和上司太太(他已經成了他們家的常客)所說,他是一個bonenfant102。
在外省的時候,有一位女士硬是纏住這位穿戴講究的法律學校畢業生,與他發生過暧昧關系;他還有一個情婦是時裝店的女裁縫;他也有過同一些前來公幹的侍從武官縱酒作樂和在晚間尋花問柳的事;他也有過巴結上司,甚至巴結上司太太的事,但是這些事他都做得恰到好處,因此不可能遭人非議&mdash&mdash這一切隻能用一句法國格言來說明:ilfautquejeumessesepasse103。
這一切都是用幹幹淨淨的手,穿着幹幹淨淨的襯衫,口操法語幹的。
而且主要的,一切又都發生在最上層的社會,因而也就得到了身居高位的人的贊許。
伊萬·伊利奇這樣供職了五年,接着他在職務上便發生了變化。
出現了一些新的司法機構104,因此也就需要一批新的人。
于是伊萬·伊利奇就成了這樣的新人。
伊萬·伊利奇被遴選為法院的預審官,盡管這個職務是在另一個省裡,他必須放棄已經建立起來的關系,一切從頭開始,他還是欣然應命。
朋友們都來為伊萬·伊利奇送行,并與他合影留念,還送給他一隻銀煙盒。
接着他便走馬上任去了。
在做法院預審官的時候,伊萬·伊利奇仍舊一如既往,就像他擔任特派員的時候那樣commeilfaut105、彬彬有禮、公私分明,從而博得了普遍的尊敬。
預審官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