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提也會重振伊斯蘭教的權威。
在行政和宗教這兩大傳統統治支柱(盡管它們的面貌可能發生了改變)的支撐下,衰落中的奧斯曼帝國依舊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甚至愈演愈烈的腐敗現象也造就了更廣泛的既得利益集團,讓他們甘願維持帝國的存活。
正當17世紀走向尾聲之際,在歐洲人的注視之下,奧斯曼人在戰場上的赫赫威名遭遇了無法忽視的沉重打擊。
奧斯曼軍隊在第二次維也納圍城戰和随後的一系列戰役中遭到了恥辱性的失敗。
奧斯曼軍隊的統帥是一位自負而無能的大維齊爾,一心妄想要創造出超越蘇萊曼的功業,但其實他隻是一位不問國事的蘇丹的女婿而已。
他在戰場上犯了一連串的錯誤,導緻了圍城戰役的失利,令奧斯曼帝國在曆史上蒙羞。
在近衛軍潰敗之後,他手下的軍隊在紀律嚴明的敵人的攻擊下,瓦解成了一群隻知逃命的烏合之衆,不禁讓人想起以往的十字軍戰争中的西方軍隊。
在歐洲人看來,局勢發生了顯而易見的逆轉,土耳其穆斯林作為基督教世界重大威脅的曆史已經畫上了句号。
這讓他們歡欣不已。
強大的土耳其人徹底倒下了。
從此以後,奧斯曼帝國接連不斷地在戰場上吃敗仗,在不利的和約上簽字,進而不停地淪喪國土。
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20世紀。
從18世紀初開始,一個同時威脅着東方和西方的新帝國崛起了&mdash&mdash這就是彼得大帝的俄羅斯帝國。
這位沙皇像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的蘇丹們一樣是一位絕對君主。
他憑借自己的努力,為俄羅斯創建了一支裝備西式武器的現代化職業軍隊(這點恰恰是同時代的蘇丹們無法做到的),并雄心勃勃地要利用這支軍隊征服世界。
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咄咄逼人的新威脅卻延長了奧斯曼帝國的壽命。
以往,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發揮了力量制衡的作用。
而現在,衰落的奧斯曼帝國又成了歐洲列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制衡力量。
對歐洲國家來說,它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住蘇丹的帝國,讓其充當它們和沙皇之間的緩沖。
這帶來了重大的變化。
現在,奧斯曼帝國的生存不再依賴武力,而更多地要依靠在談判桌前的努力。
出于互利的目标,奧斯曼帝國變得越發親近和依賴西方國家。
奧斯曼帝國曾經在戰場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現在則在外交領域上扮演了同樣重要的角色。
傳統上,奧斯曼人對外國人的态度十分冷漠。
但是,他們現在不得不設立一個由擅長外交事務的官員組成的外事機構。
當時,不論是穆斯林出身還是基督徒出身,很少有土耳其人懂得歐洲的語言,甚至連對外部世界有所了解的人都很難找到。
因此,蘇丹不得不依靠希臘基督徒,特别是芬内爾人。
隻有這些希臘人在航海和經商的過程中積累了與西方世界交往的豐富經驗,并且熟悉西方的語言、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
他們之中最能幹的人被蘇丹委以重任,從而在帝國的走向和把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權力。
其中地位最顯赫的是帝國政府譯員主管,這一職務實際上充當了外交大臣的角色。
其他希臘基督徒則出任了大使或自治省區總督等職務,實際上扮演了早年間蘇丹之家中那些改宗的基督徒曾經扮演過的角色。
身為自由人的基督徒開始與同樣自由的穆斯林一樣,在行政體系中擁有了一席之地。
一貫擁有極強的變通能力的奧斯曼人仍然堅持着以前的靈活原則:不論種族或宗教信仰,所有臣民都可以為國出力。
就在18世紀步入尾聲的時候,奧斯曼帝國又一次在戰場上遭遇了恥辱性的失敗。
在曠日持久的戰争中,俄國人的艦隊滲透進了東地中海,并且在希臘和貝魯特登陸。
接着,拿破侖又入侵了埃及。
為了把法國人逐出這個富庶的省份,土耳其人隻好與英國和俄國聯手。
從此以後,歐洲人開始積極地影響奧斯曼帝國政府,他們對奧斯曼帝國政府施加壓力,迫使它推行改革,改進基督徒子民的生活境遇。
于是,19世紀就成了改革的時代。
塞利姆三世是第一位推行改革的蘇丹,法國大革命及随之而來的戰争成了他可借鑒的先例。
他嘗試組建一支新軍,按照西方的方式裝備,用西方軍官進行訓練。
然而,身為既得利益者的近衛軍将他推翻、廢黜,并最終奪走了他的生命。
20年之後,繼承了塞利姆三世衣缽的馬哈茂德二世精心計劃了一次無情的行動,一舉消滅了近衛軍。
馬哈茂德二世本人也成了奧斯曼帝國近代曆史上最偉大的改革者。
馬哈茂德二世和他的改革助手的目标是創建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恢複中央政府在地方上的影響力,進而确立新的行政體系和世俗法律體系,并最終讓蘇丹的全體子民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權利,以及倡導理性和進步的現
在行政和宗教這兩大傳統統治支柱(盡管它們的面貌可能發生了改變)的支撐下,衰落中的奧斯曼帝國依舊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甚至愈演愈烈的腐敗現象也造就了更廣泛的既得利益集團,讓他們甘願維持帝國的存活。
正當17世紀走向尾聲之際,在歐洲人的注視之下,奧斯曼人在戰場上的赫赫威名遭遇了無法忽視的沉重打擊。
奧斯曼軍隊在第二次維也納圍城戰和随後的一系列戰役中遭到了恥辱性的失敗。
奧斯曼軍隊的統帥是一位自負而無能的大維齊爾,一心妄想要創造出超越蘇萊曼的功業,但其實他隻是一位不問國事的蘇丹的女婿而已。
他在戰場上犯了一連串的錯誤,導緻了圍城戰役的失利,令奧斯曼帝國在曆史上蒙羞。
在近衛軍潰敗之後,他手下的軍隊在紀律嚴明的敵人的攻擊下,瓦解成了一群隻知逃命的烏合之衆,不禁讓人想起以往的十字軍戰争中的西方軍隊。
在歐洲人看來,局勢發生了顯而易見的逆轉,土耳其穆斯林作為基督教世界重大威脅的曆史已經畫上了句号。
這讓他們歡欣不已。
強大的土耳其人徹底倒下了。
從此以後,奧斯曼帝國接連不斷地在戰場上吃敗仗,在不利的和約上簽字,進而不停地淪喪國土。
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20世紀。
從18世紀初開始,一個同時威脅着東方和西方的新帝國崛起了&mdash&mdash這就是彼得大帝的俄羅斯帝國。
這位沙皇像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的蘇丹們一樣是一位絕對君主。
他憑借自己的努力,為俄羅斯創建了一支裝備西式武器的現代化職業軍隊(這點恰恰是同時代的蘇丹們無法做到的),并雄心勃勃地要利用這支軍隊征服世界。
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咄咄逼人的新威脅卻延長了奧斯曼帝國的壽命。
以往,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發揮了力量制衡的作用。
而現在,衰落的奧斯曼帝國又成了歐洲列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制衡力量。
對歐洲國家來說,它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住蘇丹的帝國,讓其充當它們和沙皇之間的緩沖。
這帶來了重大的變化。
現在,奧斯曼帝國的生存不再依賴武力,而更多地要依靠在談判桌前的努力。
出于互利的目标,奧斯曼帝國變得越發親近和依賴西方國家。
奧斯曼帝國曾經在戰場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現在則在外交領域上扮演了同樣重要的角色。
傳統上,奧斯曼人對外國人的态度十分冷漠。
但是,他們現在不得不設立一個由擅長外交事務的官員組成的外事機構。
當時,不論是穆斯林出身還是基督徒出身,很少有土耳其人懂得歐洲的語言,甚至連對外部世界有所了解的人都很難找到。
因此,蘇丹不得不依靠希臘基督徒,特别是芬内爾人。
隻有這些希臘人在航海和經商的過程中積累了與西方世界交往的豐富經驗,并且熟悉西方的語言、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
他們之中最能幹的人被蘇丹委以重任,從而在帝國的走向和把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權力。
其中地位最顯赫的是帝國政府譯員主管,這一職務實際上充當了外交大臣的角色。
其他希臘基督徒則出任了大使或自治省區總督等職務,實際上扮演了早年間蘇丹之家中那些改宗的基督徒曾經扮演過的角色。
身為自由人的基督徒開始與同樣自由的穆斯林一樣,在行政體系中擁有了一席之地。
一貫擁有極強的變通能力的奧斯曼人仍然堅持着以前的靈活原則:不論種族或宗教信仰,所有臣民都可以為國出力。
就在18世紀步入尾聲的時候,奧斯曼帝國又一次在戰場上遭遇了恥辱性的失敗。
在曠日持久的戰争中,俄國人的艦隊滲透進了東地中海,并且在希臘和貝魯特登陸。
接着,拿破侖又入侵了埃及。
為了把法國人逐出這個富庶的省份,土耳其人隻好與英國和俄國聯手。
從此以後,歐洲人開始積極地影響奧斯曼帝國政府,他們對奧斯曼帝國政府施加壓力,迫使它推行改革,改進基督徒子民的生活境遇。
于是,19世紀就成了改革的時代。
塞利姆三世是第一位推行改革的蘇丹,法國大革命及随之而來的戰争成了他可借鑒的先例。
他嘗試組建一支新軍,按照西方的方式裝備,用西方軍官進行訓練。
然而,身為既得利益者的近衛軍将他推翻、廢黜,并最終奪走了他的生命。
20年之後,繼承了塞利姆三世衣缽的馬哈茂德二世精心計劃了一次無情的行動,一舉消滅了近衛軍。
馬哈茂德二世本人也成了奧斯曼帝國近代曆史上最偉大的改革者。
馬哈茂德二世和他的改革助手的目标是創建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恢複中央政府在地方上的影響力,進而确立新的行政體系和世俗法律體系,并最終讓蘇丹的全體子民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權利,以及倡導理性和進步的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