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關燈
夠因為他們的不法行為被繩之以法。

    總的來看,地方顯貴會議體系不僅沒能抑制反對改革的力量,反而制造出了一種這個國家擁有法制的假象。

     斯特拉特福德·坎甯一直緊密關注着改革進程,他曾經就兩樁案例向蘇丹正式抗議過一個梅日利斯的所作所為。

    在坦志麥特改革之後,外國領事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在對抗腐敗的帕夏、代表基督徒少數族裔說話時也變得更有分量,有時候甚至還能提高基督徒的待遇。

    坎甯借助他在蘇丹那裡的影響力,還取得了兩項成就:禁止奧斯曼船參與奴隸販運;糾正近來出現的從個人手上征收土地稅的錯誤做法,确保土地稅還是像以前那樣從社群領袖那裡征收。

     在司法方面,1847年民事和刑事混合法庭成立。

    混合法庭由同等數量的奧斯曼法官和歐洲法官組成,其審判程序依照歐洲慣例,而非伊斯蘭世界的慣例。

    1851年,奧斯曼帝國公布了一份修訂過的刑法典。

    此前一年,雷希德确保了商法典的頒布&mdash&mdash正是這部法典曾經在十年前導緻了他的下台。

    商法典由商業特别法庭執行,旨在規範、保護和促進外國人的商貿活動。

    和拉亞們一樣,長年在奧斯曼帝國内部經商的西歐人在此之前也不能通過土耳其法庭來解決他們的商業糾紛。

    盡管以前的讓步條約規定外國領事法庭擁有審判權,可以在民事和刑事案件方面保護外國人的合法權益,但他們在商業事務上的權益得不到類似的保障。

     現在,随着商業法庭的設立,外國人在商業事務上的權益也可以得到保障。

    同等數量的土耳其法官和歐洲法官組成了混合特别法庭,用來解決土耳其人和西歐人之間的貿易糾紛。

    1850年公布的商法典标志着奧斯曼帝國第一次正式承認了獨立于烏理瑪之外、處理神聖法範疇以外事務的法律體系(此前這已經在其他某些伊斯蘭國家實現了)。

    在過去十年間嶄新的經濟自由主義的發展曆程上,這也是重要的一頁。

    借助更加自由、更加緊密的貿易關系,奧斯曼帝國經濟的大門進一步向世界敞開了。

     奧斯曼帝國經濟向西方的進一步開放,起源于英國和奧斯曼帝國在坦志麥特改革開啟前不久簽署的一項新的貿易協定。

    依據自由貿易的原則,協定規定了固定的進出口關稅稅率,取消了各種限制性條款,有利于英國和奧斯曼帝國兩國的商人。

    這項協定的簽署,标志着英國取代了法國,成為近東海域最重要的貿易大國。

    不過,這項貿易協定實際上相當于對奧斯曼帝國現有貿易體系的修正和現代化改造,因此其他歐洲國家也可以效法英國,與奧斯曼帝國簽署類似的條款。

    很快,法國和荷蘭也與土耳其人簽署了新的貿易協議。

     從此以後,外國商人擺脫了以往的種種束縛,貿易額迅速增長,進入了一個經濟增長、貿易繁榮的新時代。

    奧斯曼帝國越發成為歐洲工業品的重要市場,同時也成了農産品和其他原料的重要出口國。

    貿易公司、銀行、保險公司以及其他現代經濟機構紛紛在奧斯曼帝國出現。

    大量的人口離開了古老的中世紀式的小鎮和村莊,搬進了嶄新的不斷擴張的城鎮,帶來了城鎮人口的增長。

    與此同時,古老村鎮中的傳統手工業衰落了,工匠和農民的生計日漸式微。

    在一代人的時間裡,大城市的規模增加了兩倍,甚至三倍。

    城市中來自歐洲和黎凡特地區的人口劇增,他們往往搶了土耳其生意人的飯碗,結果擴大了非穆斯林和穆斯林之間的隔閡。

    這些都是讓歐洲經濟自由向國内滲透帶來的結果。

     土耳其穆斯林通常不會扮演貿易商、商人和金融家的角色,而是充當行政官員、軍人和農民。

    接連許多任的蘇丹都不知充實的國庫和成色良好的貨币為何物,因而他們的政府機構無能低效,官員腐敗貪婪。

    每次遇到财政赤字的時候,他們的應對之策就是讓貨币貶值。

    在馬哈茂德二世執政時期,奧斯曼帝國貨币的形态經常發生變化,币值也一跌再跌,形成了長期的通貨膨脹。

    這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讓領取固定薪水的官員設法另謀财路,越發道德敗壞。

    1840年,阿蔔杜勒·邁吉德蘇丹下令按照歐洲的方式組建一家由政府出資補貼的奧斯曼帝國銀行。

    接着,他又以發行浮動利率國債的方式引進了紙币。

    1844年,在這家新銀行的幫助下,奧斯曼帝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維護貨币的措施。

    舊的錢币退出了流通,國家按照歐洲的慣例,發行了實行金本位的新貨币。

    此舉暫時穩定住了币值。

     但是,事實證明,按照19世紀的資本主義方式運作财政超出了奧斯曼帝國政府的能力範圍。

    從1858年起,奧斯曼帝國開始依靠不斷舉借外債過活,這最終将導緻帝國的經濟崩潰。

    在奧斯曼帝國裡,從銀行業和工業投資上漁利的不是土耳其穆斯林,甚至非穆斯林的少數族裔&mdash&mdash長期以來充當中間人聚斂财富的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和猶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