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的機會,從一條新的路線侵入了奧斯曼帝國的版圖。

    他向北穿過波蘭領土,接着渡過德涅斯特河和普魯特河進入摩爾達維亞。

    在這裡,他攻克了重要的要塞霍京。

    他扶植了一個傀儡大公,讓他以反抗穆斯林壓迫之解放者的名義招募基督徒士兵。

    雅西城(Jassy)[6]開門投降,俄軍的前鋒部隊很快出現在了多瑙河的北岸。

    接着,蒙尼西元帥又率軍進入比薩拉比亞,把賓傑裡變成了他向南方進軍的基地,準備直插奧斯曼帝國歐洲領土的心髒地帶,打通前往伊斯坦布爾的道路。

    不過,由于奧地利人屈膝認輸,20多萬乘勝而來的土耳其士兵已經準備好移師多瑙河戰線來對付俄國人。

    蒙尼西元帥語帶挖苦地評論道:&ldquo土耳其人真應該好好謝謝穆罕默德、維倫紐夫和奈伯格!&rdquo 俄羅斯人别無選擇,隻好在貝爾格萊德與奧斯曼帝國簽署和約。

    這是法國調停的第二次勝利。

    土耳其人放棄了亞速,條件是其要塞必須被夷為平地,且其周邊土地必須變成兩個帝國之間的一塊中立的沙漠地帶。

     奧斯曼帝國保留了在頓河更下遊地區修建要塞的權力,從而可以切斷俄羅斯人順河入海的通道。

    不論是戰艦還是商船,俄羅斯船隻都不許進入黑海;在黑海沿岸,俄羅斯人隻在布格河和第聶伯河之間保留了一小塊狹長的土地,且不準在黑海沿岸再保留任何造船廠。

    俄羅斯在克裡米亞、摩爾達維亞和比薩拉比亞征服的土地都必須交還給土耳其人。

    不過,俄羅斯在烏克蘭地區的領土擴大了些許。

    根據《普魯特和約》,俄羅斯不得幹預波蘭的内政。

    但是在法國人的建議下,奧斯曼帝國沒有堅持要求俄羅斯遵守這一條款。

     《貝爾格萊德和約》為這場短暫的戰争畫上了句号。

    對于哈布斯堡王朝來說,這個和約是一個恥辱;對于俄羅斯人來說,這個和約讓他們十分懊喪;而對于土耳其人來說,這個和約讓他們松了一口氣。

    面對俄羅斯這個最可怕的新敵人,衰落中的奧斯曼帝國一心隻想着保持守勢,維持和平,現在終于為自己赢得了一代人的喘息之機。

    而面對宿敵奧地利,土耳其人終于赢回了尊嚴,并且修複了自上次恥辱性的失敗後就一直千瘡百孔的安全體系。

    盡管土耳其人在戰場上的勝利主要要歸因于奧地利指揮層面的失誤,且奧斯曼帝國軍隊可能在新的軍事技能方面還顯欠缺,但奧斯曼帝國的軍人證明了他們依然擁有昔日的戰鬥精神。

    在兩線作戰的過程中,奧斯曼軍隊的指揮官們也施展出了精明的戰略。

     不過,不論是戰場上的勝利還是和平的成果,最主要的因素都是外交層面的,特别要歸功于法國的高超技巧、智慧和遠見。

    在危急時刻,是法國人促使猶豫不決的土耳其人投入戰鬥;在勝利時刻,是法國人敦促土耳其人趕快議和;在談判的過程中,也是法國人讓俄奧雙方手足無措,相互算計。

    奧斯曼帝國嶄新的外交策略有效地發揮了作用。

    曾經夢想成為基督教歐洲主人的土耳其人,在這個時代已經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版圖上的所有臣民,因此也就更不能像以往那樣在外交領域獨斷專行了。

    要想在強敵面前生存下來,奧斯曼帝國就必須依賴自己在基督教歐洲的盟友。

     因為調停有功,法國超過了其他歐洲國家,在奧斯曼帝國政府裡取得了不可撼動的巨大影響力和尊貴地位。

    1740年,兩國簽訂了包括24項條款的正式友好通商條約。

    通過這個條約,法國獲得了比以往的讓步條約更優惠、有效期更持久的有利條款,徹底确立了法國在東地中海貿易中的優勢地位。

    與此同時,在法國的唆使下,奧斯曼帝國又與瑞典聯合,以增強自己應對俄羅斯威脅的能力。

    奧斯曼帝國先與瑞典簽署了一個類似的友好通商條約,接着又簽訂了一個莊嚴的攻守同盟條約(就像它之前試圖與法國簽訂的一樣)&mdash&mdash這是奧斯曼帝國第一次與一個基督教國家簽訂此類條約。

    最後,奧斯曼帝國還詳細規定了法國對天主教徒的保護權,這相當于确認了法國在奧斯曼帝國很大一部分領土上的巨大影響力。

    在這個由西方國家和西方文明主宰的不斷變化的世界裡,奧斯曼土耳其人決定向18世紀鼎盛狀态下的法國尋求啟迪和幫助。

     [1]帕多瓦大學是意大利曆史第二悠久的大學。

     [2]這家公司的創辦者是奧屬尼德蘭治下的奧斯坦德市的商人和船主。

    奧屬尼德蘭指尼德蘭南部地區,包括今天的比利時西部和盧森堡的大部分地區,于1714&mdash1797年期間屬于哈布斯堡王朝君主。

     [3]彼得大帝于1725年駕崩。

    在安娜于1730年繼位之前,還有過兩位沙皇短暫地統治過俄羅斯,分别是彼得一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和孫子彼得二世。

    彼得二世死後,由于羅曼諾夫家族男嗣斷絕,于是由彼得一世的侄女安娜繼位。

     [4]今稱格但斯克,屬于波蘭。

     [5]指德涅斯特河、普魯特河&mdash多瑙河和黑海形成的三角地帶。

     [6]位于今羅馬尼亞東北部,曾經是摩爾達維亞公國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