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随着穆斯塔法二世的弟弟繼位成為艾哈邁德三世蘇丹,局勢安定了下來。
艾哈邁德三世将統治一代人的時間。
他老于世故,更樂于享受和平帶給他的快樂。
此時,路易十四正在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他派來的法國大使德費裡奧爾(DeFerriol)不停遊說奧斯曼帝國,曉之以與法國結盟的好處,催促奧斯曼人在匈牙利對哈布斯堡王朝開戰,為法國提供軍事上的援助。
但艾哈邁德蘇丹并不想卷入異教徒之間互相殘殺的戰争。
随着戰局對法國愈加不利,他就更不情願參戰了。
奧斯曼帝國在俄土邊境也獲得了暫時的和平。
彼得大帝在南方的黑海和北方的波羅的海兩條戰線上為俄羅斯帝國開疆拓土。
他此時被北方的瑞典吸引了注意力,因而需要與奧斯曼帝國保持和平。
瑞典是俄羅斯的宿敵,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CharlesXII)此時想要擊敗俄羅斯,擴大其領土。
在1700年與奧斯曼帝國簽訂和約後不久,沙皇就與丹麥和波蘭結盟,對瑞典打響了&ldquo争奪波羅的海霸權&rdquo的大北方戰争。
這場戰争讓土耳其人獲得了喘息之機。
1705年,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又簽署了一項臨時協議,勾勒出雙方在克裡米亞地區的疆界。
但土耳其人不敢掉以輕心,他們繼續加強北方的防禦,并且密切觀察俄羅斯人的一舉一動,每年都會派遣一支槳帆船艦隊在黑海地區巡邏。
1709年,沙皇在關鍵性的波爾塔瓦(Poltava)[1]戰役中戲劇性地擊敗了瑞典國王,俄羅斯的國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狀态。
落敗的卡爾十二世逃到奧斯曼帝國避難。
盡管瑞典此前并沒有與奧斯曼帝國建立外交關系,但艾哈邁德三世蘇丹還是熱情地接待了卡爾十二世,并且拒絕了俄羅斯人引渡卡爾十二世的要求。
不過,他也明确表示,自己無意為了幫助瑞典國王複位而打破與沙皇之間的和平。
然而,俄羅斯人卻侵犯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
俄羅斯密探一直在摩爾達維亞煽動叛亂,此時俄軍又突襲了這一地區,還俘虜了一小隊瑞典人。
為了以防萬一,土耳其人立刻派了一小支部隊到德涅斯特河河畔的賓傑裡(Bender)[2]去保護瑞典國王。
奧斯曼帝國政府内部憤懑難平,主戰派要求向俄羅斯人發動進攻。
最終,他們說服了蘇丹對俄羅斯開戰。
蘇丹動員了近衛軍,把彼得的大使托爾斯泰關進了七塔監獄,随後準備派遣部隊渡過多瑙河,向摩爾達維亞的普魯特河(RiverPruth)流域進軍。
對沙皇而言,這場進攻可謂來得不巧,因為他還忙着在北方鞏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地位。
盡管他早晚是要發兵黑海的,但此時尚未完全做好準備。
他不斷地托人調停,争取了一些時間,随即親自率軍來到了普魯特河河畔。
沙皇想要争取當地基督徒的支持,匆匆渡過了普魯特河,結果發現當地飽受旱災荼毒,無法為軍隊提供足夠的補給;而當地的基督徒不确定他是否能夠打赢戰争,不敢前來幫助他。
他這一次出征也确實沒能取勝。
由于情報工作不利,他未能阻止土耳其人迅速地渡過多瑙河,也沒有預料到他面對的對手将是裝備了大量火炮、數量上也占據明顯優勢的鞑靼人和土耳其人聯軍。
而且,他還讓敵人搶占了俯瞰普魯特河的高地。
奧斯曼軍隊從高處出擊,截斷了彼得大帝的退路。
他的後方是河岸,側翼則是無法通行的沼澤。
在這種情況下,他要麼投降,要麼全軍覆沒。
面對這樣的危機,彼得急得犯了癫痫病。
他把自己關在帳篷裡,忏悔說自己從未面對過&ldquo這樣的絕望&rdquo。
他不想被土耳其人生擒。
面對這最後的審判,他表示自己&ldquo除了被奴役&rdquo願意接受任何條件;除了他&ldquo可愛的天堂&rdquo聖彼得堡,他也願意放棄他征服的其他土地。
在這個生死攸關的時刻,沙皇的妻子葉卡捷琳娜(Catherine)出現了。
她出身于農家,頗有主見,一定要陪他參加這場戰役。
她堅定的話語和令人心安的愛撫燃起了彼得的勇氣,也讓他恢複了理智。
在一些軍官的建議下,葉卡捷琳娜勸說彼得議和。
彼得接受了她的建議,向奧斯曼帝國的大維齊爾巴爾塔基(Baltaji)提出議和。
葉卡捷琳娜拿出了自己的珠寶,又從軍官中募集了上萬金盧布,把這些财物都送給了巴爾塔基。
按照慣例,他們的确應該獻上禮物誘使對方同意協商投降條款,但這筆禮物的數額已經慷慨得出奇了。
于是,雙方達成了協議。
彼得答應的條款包括:割讓亞速及其周邊地區;拆毀塔甘羅格和第聶伯河河畔的要塞;俄羅斯軍隊撤出波蘭,不再妨礙哥薩克人;允許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安全經過俄羅斯領土回到瑞典。
彼得征服黑海的夢想至此畫上了句号。
他說:&ldquo上帝把我從這裡趕了出去,就像把亞當趕出了天堂一樣。
&rdquo他在南方擁有一支艦隊的夢想也宣告破滅,未完工的船隻能丢在倉庫裡任其腐爛,船上的木材被拆下來送到了聖彼得堡的造船廠。
不過,奧斯曼帝國此時隻顧着保全自己,毫無進取之心,在和約上簽字的大維齊爾也沒有戰士的雄心壯志。
因此,對于彼得來說,他接受的條款已經比預想的要有利得多了。
除了奧斯曼帝
艾哈邁德三世将統治一代人的時間。
他老于世故,更樂于享受和平帶給他的快樂。
此時,路易十四正在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他派來的法國大使德費裡奧爾(DeFerriol)不停遊說奧斯曼帝國,曉之以與法國結盟的好處,催促奧斯曼人在匈牙利對哈布斯堡王朝開戰,為法國提供軍事上的援助。
但艾哈邁德蘇丹并不想卷入異教徒之間互相殘殺的戰争。
随着戰局對法國愈加不利,他就更不情願參戰了。
奧斯曼帝國在俄土邊境也獲得了暫時的和平。
彼得大帝在南方的黑海和北方的波羅的海兩條戰線上為俄羅斯帝國開疆拓土。
他此時被北方的瑞典吸引了注意力,因而需要與奧斯曼帝國保持和平。
瑞典是俄羅斯的宿敵,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CharlesXII)此時想要擊敗俄羅斯,擴大其領土。
在1700年與奧斯曼帝國簽訂和約後不久,沙皇就與丹麥和波蘭結盟,對瑞典打響了&ldquo争奪波羅的海霸權&rdquo的大北方戰争。
這場戰争讓土耳其人獲得了喘息之機。
1705年,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又簽署了一項臨時協議,勾勒出雙方在克裡米亞地區的疆界。
但土耳其人不敢掉以輕心,他們繼續加強北方的防禦,并且密切觀察俄羅斯人的一舉一動,每年都會派遣一支槳帆船艦隊在黑海地區巡邏。
1709年,沙皇在關鍵性的波爾塔瓦(Poltava)[1]戰役中戲劇性地擊敗了瑞典國王,俄羅斯的國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狀态。
落敗的卡爾十二世逃到奧斯曼帝國避難。
盡管瑞典此前并沒有與奧斯曼帝國建立外交關系,但艾哈邁德三世蘇丹還是熱情地接待了卡爾十二世,并且拒絕了俄羅斯人引渡卡爾十二世的要求。
不過,他也明确表示,自己無意為了幫助瑞典國王複位而打破與沙皇之間的和平。
然而,俄羅斯人卻侵犯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
俄羅斯密探一直在摩爾達維亞煽動叛亂,此時俄軍又突襲了這一地區,還俘虜了一小隊瑞典人。
為了以防萬一,土耳其人立刻派了一小支部隊到德涅斯特河河畔的賓傑裡(Bender)[2]去保護瑞典國王。
奧斯曼帝國政府内部憤懑難平,主戰派要求向俄羅斯人發動進攻。
最終,他們說服了蘇丹對俄羅斯開戰。
蘇丹動員了近衛軍,把彼得的大使托爾斯泰關進了七塔監獄,随後準備派遣部隊渡過多瑙河,向摩爾達維亞的普魯特河(RiverPruth)流域進軍。
對沙皇而言,這場進攻可謂來得不巧,因為他還忙着在北方鞏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地位。
盡管他早晚是要發兵黑海的,但此時尚未完全做好準備。
他不斷地托人調停,争取了一些時間,随即親自率軍來到了普魯特河河畔。
沙皇想要争取當地基督徒的支持,匆匆渡過了普魯特河,結果發現當地飽受旱災荼毒,無法為軍隊提供足夠的補給;而當地的基督徒不确定他是否能夠打赢戰争,不敢前來幫助他。
他這一次出征也确實沒能取勝。
由于情報工作不利,他未能阻止土耳其人迅速地渡過多瑙河,也沒有預料到他面對的對手将是裝備了大量火炮、數量上也占據明顯優勢的鞑靼人和土耳其人聯軍。
而且,他還讓敵人搶占了俯瞰普魯特河的高地。
奧斯曼軍隊從高處出擊,截斷了彼得大帝的退路。
他的後方是河岸,側翼則是無法通行的沼澤。
在這種情況下,他要麼投降,要麼全軍覆沒。
面對這樣的危機,彼得急得犯了癫痫病。
他把自己關在帳篷裡,忏悔說自己從未面對過&ldquo這樣的絕望&rdquo。
他不想被土耳其人生擒。
面對這最後的審判,他表示自己&ldquo除了被奴役&rdquo願意接受任何條件;除了他&ldquo可愛的天堂&rdquo聖彼得堡,他也願意放棄他征服的其他土地。
在這個生死攸關的時刻,沙皇的妻子葉卡捷琳娜(Catherine)出現了。
她出身于農家,頗有主見,一定要陪他參加這場戰役。
她堅定的話語和令人心安的愛撫燃起了彼得的勇氣,也讓他恢複了理智。
在一些軍官的建議下,葉卡捷琳娜勸說彼得議和。
彼得接受了她的建議,向奧斯曼帝國的大維齊爾巴爾塔基(Baltaji)提出議和。
葉卡捷琳娜拿出了自己的珠寶,又從軍官中募集了上萬金盧布,把這些财物都送給了巴爾塔基。
按照慣例,他們的确應該獻上禮物誘使對方同意協商投降條款,但這筆禮物的數額已經慷慨得出奇了。
于是,雙方達成了協議。
彼得答應的條款包括:割讓亞速及其周邊地區;拆毀塔甘羅格和第聶伯河河畔的要塞;俄羅斯軍隊撤出波蘭,不再妨礙哥薩克人;允許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安全經過俄羅斯領土回到瑞典。
彼得征服黑海的夢想至此畫上了句号。
他說:&ldquo上帝把我從這裡趕了出去,就像把亞當趕出了天堂一樣。
&rdquo他在南方擁有一支艦隊的夢想也宣告破滅,未完工的船隻能丢在倉庫裡任其腐爛,船上的木材被拆下來送到了聖彼得堡的造船廠。
不過,奧斯曼帝國此時隻顧着保全自己,毫無進取之心,在和約上簽字的大維齊爾也沒有戰士的雄心壯志。
因此,對于彼得來說,他接受的條款已經比預想的要有利得多了。
除了奧斯曼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