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此,除了錢币和武器之外,他還繳獲了9000輛馬車、6000頭駱駝、1500頭牛和700匹馬,以及由大維齊爾掌管的大印&mdash&mdash這一蘇丹權力的象征還從未落入過敵手。
年輕的穆斯塔法蘇丹灰心喪氣,再也沒有親自指揮軍隊出征過。
他徒有勇氣,既缺乏軍事經驗,也沒有學到祖先傳承下來的任何技巧,面對的卻是複興中的西歐國家久經戰陣的指揮官。
他以國家的拯救者的形象出現,卻隻能遭遇可悲的失敗。
為了恢複奧斯曼帝國的國勢,蘇丹也隻好倚賴科普魯律家族。
這一次,他提名科普魯律·侯賽因出任大維齊爾。
科普魯律·侯賽因是科普魯律·穆罕默德的兄長的兒子,也就是科普魯律·艾哈邁德的堂兄弟。
作為科普魯律家族的第四位統治者,他竭盡全力重整國内的行政體系和經濟狀況。
但是,歐洲的局勢已經無可挽回。
從維也納之戰算起,哈布斯堡王朝軍隊已經打赢了九次重要戰役,奪取了九座重要的城池。
曾經出任過貝爾格萊德總督的侯賽因十分清楚哈布斯堡軍隊的出衆實力。
因此,如果說侯賽因本着未雨綢缪的态度為可能的戰争進行了什麼準備的話,他所做的就是提出議和。
和平的曙光終于出現了。
此時,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争不僅符合失敗的土耳其人的利益(他們在英勇地進行後衛戰的間歇一直試圖求和),也符合勝利的歐洲人的利益。
威尼斯已經筋疲力盡;随着索别斯基在1696年去世,波蘭日漸衰落;利奧波德皇帝則忙于歐洲事務,特别是迫在眉睫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
此外,本着講求實際的原則,他也更樂于花時間去整合神聖羅馬帝國在戰争中奪取的奧斯曼帝國領土,而不是做什麼繼續向博斯普魯斯海峽進軍的春秋大夢。
還想繼續作戰的人,隻有開啟了俄羅斯蠶食奧斯曼帝國之先河的彼得大帝。
他親自去了一趟維也納,試圖說服皇帝與他結盟繼續作戰。
但他來晚了:兩個沒有直接卷入這場戰争的國家&mdash&mdash英格蘭和荷蘭&mdash&mdash已經為和談展開了斡旋。
在此之前,英格蘭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聯系主要在貿易層面上,尤其是保護英格蘭船隻免受巴巴利海盜的襲擾,以及在克裡特戰争期間保證英格蘭船隻不被土耳其人征用。
在英格蘭内戰期間,由于内戰中的敵對雙方都向奧斯曼帝國派遣了使節,英格蘭在奧斯曼帝國的聲望有所下降。
但在威廉三世即位之後,情況已經有所改變。
為了改善他在對路易十四的戰争中的形勢,他和荷蘭人一直在推動對土耳其人議和,到此時終于快要得償所願。
除此之外,出于政治和貿易上的考慮,英格蘭和荷蘭還要阻止法國取代威尼斯商業帝國的地位。
路易十四派駐在奧斯曼帝國政府的代表試圖說服蘇丹從他的領土上驅逐所有的威尼斯人,以達到法國取代威尼斯的目的。
另外,神聖同盟戰争導緻蘇丹的宮廷對英格蘭奢侈品的需求量下降,嚴重損害了英格蘭商人在黎凡特地區的貿易利益。
因此,英格蘭大使佩吉特勳爵(LordPaget)和荷蘭大使雅各布·科利爾(JacobColyer)從中斡旋,希望奧斯曼帝國和基督教國家可以在占領地保有原則(utipossidetis)的基礎上議和。
占領地保有原則意味着各方可以保留當前占有的土地,從而正式确認歐洲各國對奧斯曼帝國領土的占領。
科普魯律·侯賽因為此召開了一次國務會議。
幾天之後,蘇丹給了佩吉特一份答複,要求他轉交給英格蘭國王。
蘇丹對議和條款做了一些修改,主要是要求将特蘭西瓦尼亞歸還奧斯曼帝國。
不過,蘇丹還是接受了英荷兩國的調停。
于是,1698年的最後幾個月,各方在多瑙河右岸克羅地亞的卡爾洛維茨(Karlowitz)舉行了和談。
為了平等地對待勝利者和失敗者,舉行和談的大廳經過特别的設計,有四個相同的入口供與會四方分别使用。
此外,在皇帝的要求下,俄羅斯也加入了會談。
在和約中,俄羅斯隻得到了亞速及其周邊地區,而這些地方已經處于俄羅斯的掌握之中。
彼得大帝一心想要奪取刻赤海峽,打通進入黑海的通道,因此對和約條款并不滿意,也不願意簽訂期限超過兩年的和約。
但他在會談中的主張得不到任何支持,因而對哈布斯堡王朝充滿了怨恨,認為他們&ldquo對待我像對待一條狗&rdquo,迫使他&ldquo兩手空空地離開了會談&rdquo。
在經過漫長而激烈的談判後,其他各方同意簽署有效期25年的和約,和約條款在占領地保有原則的基礎上隻做了微小的調整。
哈布斯堡王朝得以保留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除蒂米什瓦拉之外的匈牙利大片地區,以及蒂薩河以東的一片領土。
這意味着土耳其人先前占有的匈牙利領土隻剩下三分之一還在自己手中,而哈布斯堡王朝的版圖則擴張到了巴爾幹地區的大門口。
波蘭收回了波多裡亞、卡緬涅茨、烏克蘭西部以及蒂薩河以東的一片領土,但撤出了摩爾達維亞。
威尼斯保留了摩裡亞、聖毛拉島以及在達爾馬提亞和阿爾巴尼亞占領的大部分領土,但是需要歸還科林斯地峽以北的領土。
土耳其人不肯将躲在伊斯坦布爾避難的匈牙利叛軍頭領特克利交給奧地利人,将他送到了遠離神聖羅馬帝國邊境的小亞細亞。
皇帝同意歸還特克利之妻被沒收的嫁妝,并且允許她到小亞細亞與她的丈夫一起生活。
1699年的1月26日,各方簽訂了《卡爾洛維茨和約》,土耳其人出于占星學上的理由挑選了具體的簽字時刻。
多瑙河上的彼得羅瓦拉丁要塞和貝爾格萊德鳴放了和平的禮炮,宣告和約的簽署。
就這樣,在17世紀即将落幕的時刻,奧斯曼帝國曆史上的一個時代結束了。
在過去的三個世紀裡,奧斯曼帝國一直是令基督教國家感到畏懼、富于侵略性和擴張本能的強國,但它已經不再如此。
盡管它在亞洲的地位依然穩固,但它在歐洲的收縮開始了。
一場又一場的失敗,将伴随着一個又一個條件越發不利的和約,奧斯曼帝國再也無法回到征服者輩出的偉大時代了。
歐洲的政治家們從此将認清一個事實:奧斯曼帝國的實力弱于歐洲,并且越發地依賴歐洲。
從此以後,随着民族國家的崛起,西方世界的力量超過了東方世界,雙方之間的實力差距也将越拉越大。
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軍事層面上,還體現在決定了軍事力量高下的經濟形态和社會發展層面上。
在國内,以近代的标準看,奧斯曼帝國已經落後了。
持續衰落的奧斯曼帝國進步緩慢,在有些時期甚至幹脆停滞下來。
在國際上,奧斯曼帝國的未來地位越發引人關注,這不僅體現在軍事領域,還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外交領域。
當極度虛弱的奧斯曼帝國自己不再構成對外部的威脅,它就逐漸變成了其他矢志擴張的國家加以利用的目标。
而在18世紀即将來臨的時刻,有一個國家将抓住奧斯曼帝國衰落的機會。
這個國家就是俄羅斯帝國。
[1]顯然,此人與前文出現過的那位凱曼凱什·卡拉·穆斯塔法并非同一人。
[2]&ldquo卡拉&rdquo(kara)即為黑的意思。
[3]原文使用的是德文拼法,其名字的匈牙利文寫法是ImreThököly,漢譯名字以其母語拼法為準。
[4]位于今匈牙利。
[5]指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
[6]1673年,前任波蘭國王病逝,他于次年被貴族推舉為國王。
[7]今寫作Osijek,位于今天克羅地亞的東部,在貝爾格萊德的西北方向,匈牙利以南。
[8]今名什圖羅沃(&Scarontúrovo),屬于斯洛伐克。
[9]指克羅地亞南部、亞得裡亞海東岸地區。
[10]希臘西部沿海城市。
[11]今名萊夫卡紮(Lefkada),位于普雷韋紮南側。
[12]希臘城市,位于雅典西北50千米處。
[13]雅典附近的海港。
[14]愛琴海上的一座島嶼。
[15]古希臘時期的遺迹,最初有大約9至12尊獅子像。
[16]奧蘭治親王威廉應邀率軍前往英格蘭,将不得人心的詹姆士二世趕下台,與其妻瑪麗共同成為英格蘭的君主,史稱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17]這是1686年反對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歐洲各國在德意志奧格斯堡組建的同盟。
[18]刻赤海峽是溝通亞速海和黑海的水道。
[19]位于今羅馬尼亞西部,在貝爾格萊德的東北方向。
[20]今克羅地亞東部的一個地區。
[21]今屬塞爾維亞,距離匈牙利不遠。
年輕的穆斯塔法蘇丹灰心喪氣,再也沒有親自指揮軍隊出征過。
他徒有勇氣,既缺乏軍事經驗,也沒有學到祖先傳承下來的任何技巧,面對的卻是複興中的西歐國家久經戰陣的指揮官。
他以國家的拯救者的形象出現,卻隻能遭遇可悲的失敗。
為了恢複奧斯曼帝國的國勢,蘇丹也隻好倚賴科普魯律家族。
這一次,他提名科普魯律·侯賽因出任大維齊爾。
科普魯律·侯賽因是科普魯律·穆罕默德的兄長的兒子,也就是科普魯律·艾哈邁德的堂兄弟。
作為科普魯律家族的第四位統治者,他竭盡全力重整國内的行政體系和經濟狀況。
但是,歐洲的局勢已經無可挽回。
從維也納之戰算起,哈布斯堡王朝軍隊已經打赢了九次重要戰役,奪取了九座重要的城池。
曾經出任過貝爾格萊德總督的侯賽因十分清楚哈布斯堡軍隊的出衆實力。
因此,如果說侯賽因本着未雨綢缪的态度為可能的戰争進行了什麼準備的話,他所做的就是提出議和。
和平的曙光終于出現了。
此時,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争不僅符合失敗的土耳其人的利益(他們在英勇地進行後衛戰的間歇一直試圖求和),也符合勝利的歐洲人的利益。
威尼斯已經筋疲力盡;随着索别斯基在1696年去世,波蘭日漸衰落;利奧波德皇帝則忙于歐洲事務,特别是迫在眉睫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
此外,本着講求實際的原則,他也更樂于花時間去整合神聖羅馬帝國在戰争中奪取的奧斯曼帝國領土,而不是做什麼繼續向博斯普魯斯海峽進軍的春秋大夢。
還想繼續作戰的人,隻有開啟了俄羅斯蠶食奧斯曼帝國之先河的彼得大帝。
他親自去了一趟維也納,試圖說服皇帝與他結盟繼續作戰。
但他來晚了:兩個沒有直接卷入這場戰争的國家&mdash&mdash英格蘭和荷蘭&mdash&mdash已經為和談展開了斡旋。
在此之前,英格蘭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聯系主要在貿易層面上,尤其是保護英格蘭船隻免受巴巴利海盜的襲擾,以及在克裡特戰争期間保證英格蘭船隻不被土耳其人征用。
在英格蘭内戰期間,由于内戰中的敵對雙方都向奧斯曼帝國派遣了使節,英格蘭在奧斯曼帝國的聲望有所下降。
但在威廉三世即位之後,情況已經有所改變。
為了改善他在對路易十四的戰争中的形勢,他和荷蘭人一直在推動對土耳其人議和,到此時終于快要得償所願。
除此之外,出于政治和貿易上的考慮,英格蘭和荷蘭還要阻止法國取代威尼斯商業帝國的地位。
路易十四派駐在奧斯曼帝國政府的代表試圖說服蘇丹從他的領土上驅逐所有的威尼斯人,以達到法國取代威尼斯的目的。
另外,神聖同盟戰争導緻蘇丹的宮廷對英格蘭奢侈品的需求量下降,嚴重損害了英格蘭商人在黎凡特地區的貿易利益。
因此,英格蘭大使佩吉特勳爵(LordPaget)和荷蘭大使雅各布·科利爾(JacobColyer)從中斡旋,希望奧斯曼帝國和基督教國家可以在占領地保有原則(utipossidetis)的基礎上議和。
占領地保有原則意味着各方可以保留當前占有的土地,從而正式确認歐洲各國對奧斯曼帝國領土的占領。
科普魯律·侯賽因為此召開了一次國務會議。
幾天之後,蘇丹給了佩吉特一份答複,要求他轉交給英格蘭國王。
蘇丹對議和條款做了一些修改,主要是要求将特蘭西瓦尼亞歸還奧斯曼帝國。
不過,蘇丹還是接受了英荷兩國的調停。
于是,1698年的最後幾個月,各方在多瑙河右岸克羅地亞的卡爾洛維茨(Karlowitz)舉行了和談。
為了平等地對待勝利者和失敗者,舉行和談的大廳經過特别的設計,有四個相同的入口供與會四方分别使用。
此外,在皇帝的要求下,俄羅斯也加入了會談。
在和約中,俄羅斯隻得到了亞速及其周邊地區,而這些地方已經處于俄羅斯的掌握之中。
彼得大帝一心想要奪取刻赤海峽,打通進入黑海的通道,因此對和約條款并不滿意,也不願意簽訂期限超過兩年的和約。
但他在會談中的主張得不到任何支持,因而對哈布斯堡王朝充滿了怨恨,認為他們&ldquo對待我像對待一條狗&rdquo,迫使他&ldquo兩手空空地離開了會談&rdquo。
在經過漫長而激烈的談判後,其他各方同意簽署有效期25年的和約,和約條款在占領地保有原則的基礎上隻做了微小的調整。
哈布斯堡王朝得以保留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除蒂米什瓦拉之外的匈牙利大片地區,以及蒂薩河以東的一片領土。
這意味着土耳其人先前占有的匈牙利領土隻剩下三分之一還在自己手中,而哈布斯堡王朝的版圖則擴張到了巴爾幹地區的大門口。
波蘭收回了波多裡亞、卡緬涅茨、烏克蘭西部以及蒂薩河以東的一片領土,但撤出了摩爾達維亞。
威尼斯保留了摩裡亞、聖毛拉島以及在達爾馬提亞和阿爾巴尼亞占領的大部分領土,但是需要歸還科林斯地峽以北的領土。
土耳其人不肯将躲在伊斯坦布爾避難的匈牙利叛軍頭領特克利交給奧地利人,将他送到了遠離神聖羅馬帝國邊境的小亞細亞。
皇帝同意歸還特克利之妻被沒收的嫁妝,并且允許她到小亞細亞與她的丈夫一起生活。
1699年的1月26日,各方簽訂了《卡爾洛維茨和約》,土耳其人出于占星學上的理由挑選了具體的簽字時刻。
多瑙河上的彼得羅瓦拉丁要塞和貝爾格萊德鳴放了和平的禮炮,宣告和約的簽署。
就這樣,在17世紀即将落幕的時刻,奧斯曼帝國曆史上的一個時代結束了。
在過去的三個世紀裡,奧斯曼帝國一直是令基督教國家感到畏懼、富于侵略性和擴張本能的強國,但它已經不再如此。
盡管它在亞洲的地位依然穩固,但它在歐洲的收縮開始了。
一場又一場的失敗,将伴随着一個又一個條件越發不利的和約,奧斯曼帝國再也無法回到征服者輩出的偉大時代了。
歐洲的政治家們從此将認清一個事實:奧斯曼帝國的實力弱于歐洲,并且越發地依賴歐洲。
從此以後,随着民族國家的崛起,西方世界的力量超過了東方世界,雙方之間的實力差距也将越拉越大。
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軍事層面上,還體現在決定了軍事力量高下的經濟形态和社會發展層面上。
在國内,以近代的标準看,奧斯曼帝國已經落後了。
持續衰落的奧斯曼帝國進步緩慢,在有些時期甚至幹脆停滞下來。
在國際上,奧斯曼帝國的未來地位越發引人關注,這不僅體現在軍事領域,還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外交領域。
當極度虛弱的奧斯曼帝國自己不再構成對外部的威脅,它就逐漸變成了其他矢志擴張的國家加以利用的目标。
而在18世紀即将來臨的時刻,有一個國家将抓住奧斯曼帝國衰落的機會。
這個國家就是俄羅斯帝國。
[1]顯然,此人與前文出現過的那位凱曼凱什·卡拉·穆斯塔法并非同一人。
[2]&ldquo卡拉&rdquo(kara)即為黑的意思。
[3]原文使用的是德文拼法,其名字的匈牙利文寫法是ImreThököly,漢譯名字以其母語拼法為準。
[4]位于今匈牙利。
[5]指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
[6]1673年,前任波蘭國王病逝,他于次年被貴族推舉為國王。
[7]今寫作Osijek,位于今天克羅地亞的東部,在貝爾格萊德的西北方向,匈牙利以南。
[8]今名什圖羅沃(&Scarontúrovo),屬于斯洛伐克。
[9]指克羅地亞南部、亞得裡亞海東岸地區。
[10]希臘西部沿海城市。
[11]今名萊夫卡紮(Lefkada),位于普雷韋紮南側。
[12]希臘城市,位于雅典西北50千米處。
[13]雅典附近的海港。
[14]愛琴海上的一座島嶼。
[15]古希臘時期的遺迹,最初有大約9至12尊獅子像。
[16]奧蘭治親王威廉應邀率軍前往英格蘭,将不得人心的詹姆士二世趕下台,與其妻瑪麗共同成為英格蘭的君主,史稱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17]這是1686年反對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歐洲各國在德意志奧格斯堡組建的同盟。
[18]刻赤海峽是溝通亞速海和黑海的水道。
[19]位于今羅馬尼亞西部,在貝爾格萊德的東北方向。
[20]今克羅地亞東部的一個地區。
[21]今屬塞爾維亞,距離匈牙利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