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經十分慘重。

    軍需品和其他補給品已經所剩不多。

    不僅如此,有些人已經開始考慮投降。

    他們理性地指出,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羅得島能堅持到今天已經實屬幸運;眼下,歐洲的基督教國家也不太可能放下他們之間的分歧,團結一心地來救援羅得島;而在征服了埃及之後,奧斯曼帝國已經成了東地中海地區唯一的伊斯蘭強權,再也沒有哪股勢力能阻擋它;土耳其人的海軍實力發展迅速,現代化的火炮又無堅不摧;如果能夠與土耳其人達成有尊嚴的和約,騎士們還可以獲得一條生路,去征服其他的地方,讓更多的人皈依基督教,從而完成他們的使命。

    然而,德·利爾&mdash阿達姆是一個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聖路易(St.Louis)[13]式的老派十字軍戰士,打算抵抗至死、殺身成仁,用自己的犧牲來為基督教世界照亮道路,鼓勵他們向奧斯曼異教徒發動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一戰功成。

     蘇丹又一次發動了總攻,但再次遭遇了失敗。

    12月10日,蘇丹在城外一座教堂的塔樓上升起了一面白旗,請守城一方商讨投降條件。

    大團長召開了一次内部會議。

    結果,騎士們也升起了一面白旗,并且宣布停戰三天。

    蘇萊曼傳達給他們的提議是,允許騎士和當地居民自由攜帶他們能夠拿得走的财物離開;願意留下來的人仍然可以保留他們的房屋、财産和宗教信仰,并且五年内不需要繳納貢賦。

    騎士們在經過激烈的辯論之後,大部分都認為,&ldquo為了保全窮人、女人和孩子而講和,是可以為上帝所接受的行為&rdquo。

    大團長仍然想要抵抗下去,但守軍已經堅持不下去了,當地的居民也威脅要公然發動叛亂。

     于是,在遭到長達145天的圍攻之後,羅得島在聖誕節這天有條件地投降了。

    蘇丹信守了他的承諾,還提出可以為選擇離開的居民提供船隻。

    此外,他還保證留下來的人可以擁有信仰自由,五年内不需要納稅。

    雙方交換了戰俘,接着一小隊紀律嚴明的近衛軍進入了城内。

    蘇丹十分仔細地确保履行自己的承諾。

    唯一打破了承諾的事情,蘇丹也并不知情:一支預備隊失去了控制,沖進了街道,在得以重整紀律之前犯下了一些暴行。

     在土耳其人舉行了入城式之後,大團長正式向蘇丹投降,蘇丹懷有敬意地接待了他。

    1523年1月1日,德·利爾&mdash阿達姆帶領手下幸存的騎士和追随者,高舉着旗幟,列隊走出了城市,永遠地離開了羅得島。

    他們在克裡特島的外海遭遇了風暴。

    海難讓他們損失了許多财産,但他們還是得以繼續航行,最終抵達了西西裡和羅馬。

    居無定所的狀态持續了五年,最終他們獲準在馬耳他安家。

    在那裡,騎士們還将與土耳其人一戰。

    奧斯曼帝國對羅得島的征服沉重地打擊了基督教世界,因為在愛琴海和東地中海上,再也沒有人能真正威脅到土耳其人的海上地位了。

     [1]此處指由哈布斯堡家族把持皇位的神聖羅馬帝國。

     [2]所羅門王是大衛王的兒子,是古代以色列王國的君主,其事迹見于《希伯來語聖經》和基督教的《聖經舊約全書》;他在《古蘭經》裡被稱作先知,其名字在阿拉伯語中即為&ldquo蘇萊曼&rdquo。

     [3]即《摩西五經》,穆斯林也接受《摩西五經》的内容。

     [4]伊斯蘭曆也稱為&ldquo希吉拉&rdquo,意為&ldquo出走&rdquo,以先知穆罕默德帶領信衆離開麥加的公元622年為元年。

     [5]即Amiral-Mu&rsquominin,一些穆斯林統治者使用的阿拉伯語稱号。

     [6]即&ldquo亞曆山大&rdquo這一名字在中亞等東方地區的叫法。

     [7]亞曆山大帝國是對亞曆山大大帝時期的馬其頓王國的稱呼。

     [8]蘇伊士位于埃及,處于蘇伊士灣的北岸,是紅海上的港口。

     [9]今法國中部的一個地區。

     [10]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國家,因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女王的聯姻而聯合,逐步形成了西班牙王國。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就是這兩位君主的外孫,此時也是西班牙的統治者。

     [11]羅得城位于一個向北凸起的半島上,奧斯曼軍隊在羅得城的南側形成封鎖線,實際上就在陸地上截斷了該城的交通。

     [12]此人的全名叫作馬爾蒂内戈的加布裡埃爾·塔蒂尼(GabrielTadinidiMartinengo),在很多文獻中被稱作塔蒂尼。

     [13]指法蘭西國王路易九世,他曾經組織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軍東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