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關燈
幾亞部隊,試圖以此誘使德拉庫拉親自前往伊斯坦布爾。

    穆罕默德命令其在多瑙河的部隊的指揮官沿途設伏,在路上擒拿德拉庫拉。

    結果,德拉庫拉的衛隊趕跑了土耳其人,打亂了所有計劃。

    德拉庫拉下令對穆罕默德的使節和軍隊指揮官處以穿刺刑,官銜最高的人得到了最長的那個尖木樁。

    接着,弗拉德·德拉庫拉率軍渡過多瑙河,進入保加利亞。

    他走在大軍的最前方,一路率軍在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上大肆破壞,屠戮人民。

     決意複仇的穆罕默德率領大軍開進了瓦拉幾亞。

    在征戰過程中,他們遇到了一座&ldquo屍林&rdquo&mdash&mdash大約2萬多名保加利亞人和奧斯曼人死在了尖木樁上。

    德拉庫拉十分喜歡用這種恐怖的集體處決的方式取樂,并&ldquo教育&rdquo他的鄰邦。

    盡管遭遇了一波又一波不勝其煩的遊擊戰的阻撓,蘇丹的軍隊最終還是擊敗了敵人,迫使弗拉德·德拉庫拉逃亡到了摩爾達維亞,而奧斯曼軍隊的指揮官則在他的君主面前擺下了2000顆瓦拉幾亞人的頭顱。

    弗拉德的弟弟拉杜(Radu)取代他成了瓦拉幾亞大公。

    拉杜曾經在伊斯坦布爾當人質,因為容貌俊美而獲得了蘇丹的垂青,成為蘇丹最得寵的侍從之一。

    他統治下的瓦拉幾亞成了奧斯曼帝國的一個附庸國,而沒有淪為帝國的一個省。

     然而,兩年之後,蘇丹的這個寵兒就被鄰國摩爾達維亞的斯特凡大公(StephenofMoldavia)趕出了瓦拉幾亞。

    斯特凡大公的才幹堪比匈雅提,兩次率領能征善戰的農民軍擊敗了試圖幫助拉杜複位的土耳其人。

    穆罕默德的黑海艦隊占領了克裡米亞的熱那亞殖民地,随後在那裡征募了一支由鞑靼人組成的軍隊。

    穆罕默德親率這支大軍從北方入侵摩爾達維亞,擊敗了斯特凡大公。

    兵臨多瑙河三角洲的奧斯曼軍隊此時已經威脅到了匈雅提·馬加什的側翼。

    但是,由于擔心匈牙利人從特蘭西瓦尼亞切斷他的退路,穆罕默德不得不率軍撤出了摩爾達維亞。

     1463年,穆罕默德把注意力轉向了西北方向的波斯尼亞。

    波斯尼亞也是一個向奧斯曼帝國納貢的附庸國,經常與塞爾維亞同進退。

    穆罕默德需要把波斯尼亞變成一個基地,以便繼續向西擴張。

    波斯尼亞十分脆弱,因為不但其統治階層内耗不斷,國内還有宗教紛争。

    波斯尼亞曾經是一個東正教國家,但是後來又在教皇的大力推動下轉而信奉羅馬天主教。

    然而,這一改宗行為又基本上隻是表面文章。

    不僅如此,波斯尼亞國内還有很多被稱作&ldquo波格米勒派&rdquo(Bogomils)的異端信徒。

    教皇派來了方濟各會的傳教士,試圖消除他們的影響。

    波格米勒派教徒更願意與土耳其人交好,因為在奧斯曼帝國的行省裡,波格米勒派教徒是受到保護的。

    這樣一來,奧斯曼人總是可以知道波斯尼亞國内的最新情況,并且用自由的許諾誘惑當地的農民。

    從1461年開始,波斯尼亞國王斯泰凡就預計蘇丹可能會來犯,于是向教皇示警說,蘇丹&ldquo對領土的渴求可謂貪得無厭,絕無止境&rdquo。

    斯泰凡向教皇請求支援。

    他告訴教皇,如果他的王國被奧斯曼帝國征服,接下來匈牙利就會遭到入侵,然後是威尼斯和意大利的其他地區。

    不僅如此,&ldquo他(蘇丹)經常談到羅馬,那是他夢寐以求的目标&rdquo。

     而教皇的回應是派來了一位使節,為斯泰凡舉行了盛大的加冕儀式,并且要求匈牙利國王與波斯尼亞人談判。

    為了滿足教皇的要求,斯泰凡不再向奧斯曼帝國納貢。

    這激怒了蘇丹,他馬上發兵波斯尼亞。

    一座關鍵的要塞博波瓦茲(Bobovats)向蘇丹投降。

    按照慣例,他把當地居民分成了三組&mdash&mdash一組留在原地,一組作為奴隸由他的帕夏們瓜分,第三組則被送到伊斯坦布爾充實人口。

    接着,他派遣他的大維齊爾馬哈茂德帕夏率領前鋒部隊去攻打斯泰凡國王藏身的要塞。

    斯泰凡投降的請求得到了馬哈茂德的同意,他還對斯泰凡的人身安全做出了書面承諾。

     馬哈茂德的承諾讓穆罕默德感到不悅,因為他的政策是把被征服地區的統治者家族屠戮殆盡。

    于是,他在他的房間裡咨詢了一位波斯來的神職人員。

    這個波斯人十分恭順地表示,根據伊斯蘭教法,下屬給予異教徒的免死承諾,并不能用來約束蘇丹的行為。

    于是,在穆罕默德的面前,這個波斯人親自砍掉了波斯尼亞最後一位國王的頭顱;也有一種說法是行刑的就是蘇丹本人。

    從此,奧斯曼人開始統治波斯尼亞。

    至少波格米勒派教徒接受了奧斯曼人的統治,他們中的很多人也皈依了伊斯蘭教。

    位于鄰近山區的黑塞哥維那(Herzegovina)又搖搖欲墜地獨立了一段時間,後來在征服者的兒子巴耶濟德二世在位期間被并入了奧斯曼帝國的版圖。

     距離更遠的阿爾巴尼亞仍然堅挺,它也是阻擋土耳其人染指達爾馬提亞海岸和意大利人的島嶼的最後一道屏障。

    在匈牙利人、威尼斯人和其他意大利城邦的鼓勵之下,從穆拉德二世時期就堅持抵抗土耳其人達二十餘載、被教皇譽為&ldquo基督的勇士&rdquo的斯坎德培,依然統治着阿爾巴尼亞。

    在這一過程中,他在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幾乎成了一位傳說中的英雄。

    阿爾巴尼亞之所以能夠保持獨立,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當地的地理條件和人民。

    那裡的山脈難以逾越,山地上堅毅的部落氏族則有着頑強的戰鬥精神。

    斯坎德培把這些人團結了起來,并且依然有力地領導着他們。

    土耳其人或許能夠占領山谷,但是穆罕默德的将軍們在付出了血的代價後意識到,他們完全無法攻占山頂地區。

     1466年,蘇丹親率大軍進入了阿爾巴尼亞。

    他的前鋒部隊先在周邊地區大肆破壞一番,随後他率領主力開始圍攻克魯亞城的石頭要塞。

    守軍憑借着堅固的城牆和非凡的勇氣,讓奧斯曼人的圍攻進展緩慢。

    與此同時,斯坎德培帶領他的機動部隊持續不斷地從後方騷擾着圍城的奧斯曼軍隊,不僅造成慘重的傷亡,還經常切斷他們的補給線。

    最終,蘇丹一氣之下率軍前往杜拉佐(Durazzo)[8]方向,隻留下一名帕夏繼續指揮攻城。

    不久,奧斯曼人就被迫在一片混亂中逃離了阿爾巴尼亞。

     在穆罕默德的親自指揮下,土耳其人的軍隊在本方領土一側的愛爾巴桑(Elbasan)[9]興建了一座堡壘,随後在第二年繼續發動進攻,終于攻克了杜拉佐。

    城中數以千計的難民逃到了意大利。

    但是,克魯亞城堅挺依舊,穆罕默德的努力收效甚微。

    1468年,斯坎德培去世,他一手團結起來的各個部落也分崩離析。

    然而就在這種情形下,穆罕默德依然沒能取得成功。

    據說,在聽說斯坎德培去世的消息之後,蘇丹曾言之過早地宣稱:&ldquo歐洲和亞洲終将屬于我!可悲的基督徒,他們失去了他們的劍,也失去了他們的盾。

    &rdquo 此前,奧斯曼帝國已經與威尼斯共和國公然開戰,于是斯坎德培将他的領土都贈予了威尼斯共和國。

    這場戰争起源于奧斯曼人對威尼斯人手中的一些海軍基地的觊觎,而這場戰争終将時斷時續地延續16年之久。

     隻有在蘇丹的精力被亞洲事務分散時,這場戰争才會進入停歇期。

    蘇丹面對的壓力也的确加大了&mdash&mdash威尼斯人、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國家與白羊王朝的烏尊·哈桑結成了聯盟。

    西方希望東方人發生内鬥,這樣就可以阻止奧斯曼的攻勢;烏尊·哈桑也願意接受西方的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