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抵多瑙河河畔。
奧斯曼人在多瑙河沿岸控制了一連串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堡,從而控制了翻越巴爾幹山脈的各個山口。
作為蘇丹的一個附庸,希什曼王子仍然被保留了下來,但是他已經沒有能力去幫助斯拉夫同胞新近組建的大聯盟了。
在解決了保加利亞之後,已經70歲高齡的穆拉德親率大軍,與塞爾維亞人決戰。
有一支保加利亞軍隊和兩支塞爾維亞軍隊背叛了同胞,加入了穆拉德的軍隊,此外還有第三支塞爾維亞軍隊許諾将前來投奔。
這場決定獨立的塞爾維亞國家命運的戰鬥在荒涼而廣闊的科索沃&ldquo黑鳥平原&rdquo打響。
這裡是塞爾維亞、波斯尼亞、阿爾巴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邊境的交會處。
奧斯曼軍隊在人數上處于劣勢,但是在信心和士氣上都要優于塞爾維亞人和他們的盟友。
穆拉德成竹在胸,甚至十分有遠見地命令士兵在戰鬥中不得毀壞這一地區的城堡、城鎮和村莊,因為他作戰的目的是為了得到這片富饒的土地,而大肆破壞或與當地人民不必要地結怨将有損于他的利益。
而塞爾維亞人則早有了失敗的預感,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他們彼此之間的不信任,以及軍中不時流露出來的背叛變節的迹象。
在大戰前夜拉紮爾大公發表了演說,一直缺乏權威、此時更顯得缺乏自信的他公開指控他的女婿米洛什·奧布拉維奇(MiloshObravitch)是叛徒。
穆拉德本人則有些憂心風的因素。
當晚,風正從敵陣的方向刮來,他擔心風可能會在第二天把塵土吹進土耳其士兵的眼中。
據記載,穆拉德祈禱了一整夜。
他祈求真主的保護和垂青,表示願意為正信犧牲成為烈士,從而讓自己的靈魂永享喜樂。
第二天早上,風小了。
奧斯曼軍隊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列陣:中路是蘇丹和他的近衛軍與騎兵衛隊;右翼是由穆拉德的長子巴耶濟德統率的歐洲軍隊;左翼是由其幼子雅庫布(Yakub)統領的亞洲軍隊。
奧斯曼軍隊先用由2000名弓騎兵組成的前鋒部隊發動了攻擊;随後,塞爾維亞人發動了一次沖鋒,擊破了奧斯曼人的左翼。
為了救援左翼,右翼的巴耶濟德發動了猛烈的反擊,親自揮舞着沉重的鐵質釘頭錘英勇殺敵。
此時,奧斯曼人仍然處于守勢,鹿死誰手還殊難預料。
但是,或許是早已與穆拉德串通好了,拉紮爾的另一個女婿武克·布蘭科維奇(VukBrankovitch)突然帶領他手下的1.2萬人撤離了戰場。
[9]這些人的臨陣脫逃導緻塞爾維亞人陣腳大亂,相繼奔逃。
事實證明,穆拉德對斯拉夫人在戰場上的不團結的判斷是正确的。
但是,他在戰鬥前夜向真主的祈禱也完全應驗了&mdash&mdash他在戰場上喪了命。
關于這場極具戲劇性的悲劇,有着多種相互矛盾的說法。
最接近真相的說法是,在戰鬥進行中或結束之後,米洛什·奧布拉維奇殺死了穆拉德。
在前一天晚上遭到其嶽父拉紮爾的指責之後,米洛什·奧布拉維奇決心證明自己的忠心。
他佯裝叛逃到奧斯曼一方,然後要求面見穆拉德。
獲準之後,米洛什·奧布拉維奇跪在蘇丹面前,假裝向他臣服,接着猛然将一把匕首刺進了穆拉德的胸膛。
據人們後來的描述,他&ldquo刺了兩下,刀刃穿透了穆拉德的後背&rdquo。
米洛什·奧布拉維奇試圖逃走,但随即被土耳其士兵殺死。
穆拉德在臨終前命令把預備隊投入戰場,為奧斯曼人赢得了這場決定性的勝利。
他在死前的最後一個舉動,是叫人把拉紮爾傳喚到他面前,随後判處他死刑。
于是,就在奧斯曼人打赢了這場曆史性的戰役,并将失敗的一方投入萬劫不複的深淵的時候,奧斯曼帝國第一位堪稱偉大的蘇丹的生命卻戛然而止。
穆拉德一世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将他從父輩手中繼承來的奧斯曼國家打造成了一個将長久傲立世界的帝國。
在奧斯曼帝國的曆史上,隻有兩位蘇丹的成就比穆拉德一世更加輝煌&mdash&mdash征服者穆罕默德(MehmedtheConqueror)[10]和立法者蘇萊曼(SuleimantheLawgiver)[11],而穆拉德一世開疆拓土、苦心經營打造的帝國基業,正是他們取得輝煌成就的基石。
穆拉德不僅僅是一名戰士。
不錯,他精通戰争的藝術,有高超的戰略眼光,在戰場上無情而殘酷;他對手下的将領充滿信心,總是放心地把指揮權交給他們。
不過,穆拉德在戰場之外也同樣能幹。
他是一位有着卓越政治智慧的統治者。
每當在戰場上獲得勝利之後,他就需要考慮如何讓被征服的基督徒在伊斯蘭統治者的治下繼續他們的生活,盡可能地減少奧斯曼征服在社會和經濟方面的負面影響。
由于奧斯曼人既有的政治傳統都不能很好地适應歐洲的情況,他們就必須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時間、空間和習俗等方面的條件,創建出新的行政體制。
而這一任務正是在穆拉德統治時期完成的。
穆拉德像信任他的将軍們一樣信任他手下的行政官員,并且創制出一套盡可能有效而公正的行政體制。
不論是他的臣民還是敵人,希臘人還是斯拉夫人,穆拉德對他們的性格和心理都有着敏銳的判斷。
盡管他本人是一名虔誠的穆斯林,但他對他的嶄新帝國内信仰基督教的&ldquo異教徒&rdquo十分寬容,這種寬容與天主教徒對待東正教徒的态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不贊成迫害基督徒,并且除了對近衛軍采取的措施之外,他也不強迫其他基督徒改信伊斯蘭教。
1385年,東正教大牧首在寫給羅馬教皇的信中曾提到,蘇丹給了東正教會完全的行動自由。
在擴張其帝國的過程中,穆拉德一世播撒下了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社會的種子,而這個社會将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良好地運轉下去。
這個帝國在廣闊的地域裡實現了&ldquo奧斯曼治下的和平&rdquo(PaxOttomanica)。
假以時日,其繁榮将堪比&ldquo羅馬治下的和平&rdquo(PaxRomana)。
如果我們着眼于本質,奧斯曼帝國憑借其兼容并蓄的政策,将成為羅馬帝國的真正繼承者。
奧斯曼帝國像羅馬帝國一樣,将公民權賦予外邦人,用它自己的方式去同化他們,并且鼓勵他們利用各種機遇去增進個人和整個帝國的福祉。
如此,出身于基督徒家庭的國民和出身于穆斯林家庭的國民一樣,可以不受歧視地向上攀升,直至成為帝國的高官。
在湯因比教授看來,這是一條可行的路徑,而且正是這一點&ldquo讓羅馬人建成了他們的帝國,他們的帝國也可以借此一次又一次地實現複興&rdquo。
他認為,也正是憑借這一點,奧斯曼人&ldquo在近東和中東構建起了一個帝國,這個帝國可以看作羅馬帝國的第五次複興&rdquo。
而這個帝國将一直延續到20世紀的第一個25年。
[1]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1304&mdash1374),意大利學者、詩人,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
[2]薩伏伊伯爵阿梅迪奧(1334&mdash1383),即薩伏伊的阿梅迪奧六世,他是拜占庭皇帝約翰·巴列奧略的表弟。
[3]為了符合一般的閱讀習慣,在下文中将稱呼&ldquo耶尼切裡&rdquo為近衛軍。
[4]此處的馬木留克(Mamluk)指的是曾經效忠于阿拉伯帝國哈裡發和阿尤布王朝蘇丹的奴隸兵,後來逐漸成為強大的軍事集團。
[5]安哥拉即今天的安卡拉。
[6]原文為1335年,應為原著錯誤。
因為下文提到的拉古薩共和國的獨立時間是1358年,而穆拉德一世1362年才即位。
此處疑為1365年。
[7]埃米爾是一些伊斯蘭國家君主的稱号。
[8]瓦拉幾亞的位置大約相當于今羅馬尼亞的東南部。
[9]武克的撤離是塞爾維亞民族曆史中最具争議的懸案之一。
這裡的說法隻是作者的觀點。
武克·布蘭科維奇為塞爾維亞保存了一部分抵抗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并且開創了塞爾維亞的布蘭科維奇王朝。
[10]即穆罕默德二世。
[11]即蘇萊曼一世。
奧斯曼人在多瑙河沿岸控制了一連串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堡,從而控制了翻越巴爾幹山脈的各個山口。
作為蘇丹的一個附庸,希什曼王子仍然被保留了下來,但是他已經沒有能力去幫助斯拉夫同胞新近組建的大聯盟了。
在解決了保加利亞之後,已經70歲高齡的穆拉德親率大軍,與塞爾維亞人決戰。
有一支保加利亞軍隊和兩支塞爾維亞軍隊背叛了同胞,加入了穆拉德的軍隊,此外還有第三支塞爾維亞軍隊許諾将前來投奔。
這場決定獨立的塞爾維亞國家命運的戰鬥在荒涼而廣闊的科索沃&ldquo黑鳥平原&rdquo打響。
這裡是塞爾維亞、波斯尼亞、阿爾巴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邊境的交會處。
奧斯曼軍隊在人數上處于劣勢,但是在信心和士氣上都要優于塞爾維亞人和他們的盟友。
穆拉德成竹在胸,甚至十分有遠見地命令士兵在戰鬥中不得毀壞這一地區的城堡、城鎮和村莊,因為他作戰的目的是為了得到這片富饒的土地,而大肆破壞或與當地人民不必要地結怨将有損于他的利益。
而塞爾維亞人則早有了失敗的預感,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他們彼此之間的不信任,以及軍中不時流露出來的背叛變節的迹象。
在大戰前夜拉紮爾大公發表了演說,一直缺乏權威、此時更顯得缺乏自信的他公開指控他的女婿米洛什·奧布拉維奇(MiloshObravitch)是叛徒。
穆拉德本人則有些憂心風的因素。
當晚,風正從敵陣的方向刮來,他擔心風可能會在第二天把塵土吹進土耳其士兵的眼中。
據記載,穆拉德祈禱了一整夜。
他祈求真主的保護和垂青,表示願意為正信犧牲成為烈士,從而讓自己的靈魂永享喜樂。
第二天早上,風小了。
奧斯曼軍隊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列陣:中路是蘇丹和他的近衛軍與騎兵衛隊;右翼是由穆拉德的長子巴耶濟德統率的歐洲軍隊;左翼是由其幼子雅庫布(Yakub)統領的亞洲軍隊。
奧斯曼軍隊先用由2000名弓騎兵組成的前鋒部隊發動了攻擊;随後,塞爾維亞人發動了一次沖鋒,擊破了奧斯曼人的左翼。
為了救援左翼,右翼的巴耶濟德發動了猛烈的反擊,親自揮舞着沉重的鐵質釘頭錘英勇殺敵。
此時,奧斯曼人仍然處于守勢,鹿死誰手還殊難預料。
但是,或許是早已與穆拉德串通好了,拉紮爾的另一個女婿武克·布蘭科維奇(VukBrankovitch)突然帶領他手下的1.2萬人撤離了戰場。
[9]這些人的臨陣脫逃導緻塞爾維亞人陣腳大亂,相繼奔逃。
事實證明,穆拉德對斯拉夫人在戰場上的不團結的判斷是正确的。
但是,他在戰鬥前夜向真主的祈禱也完全應驗了&mdash&mdash他在戰場上喪了命。
關于這場極具戲劇性的悲劇,有着多種相互矛盾的說法。
最接近真相的說法是,在戰鬥進行中或結束之後,米洛什·奧布拉維奇殺死了穆拉德。
在前一天晚上遭到其嶽父拉紮爾的指責之後,米洛什·奧布拉維奇決心證明自己的忠心。
他佯裝叛逃到奧斯曼一方,然後要求面見穆拉德。
獲準之後,米洛什·奧布拉維奇跪在蘇丹面前,假裝向他臣服,接着猛然将一把匕首刺進了穆拉德的胸膛。
據人們後來的描述,他&ldquo刺了兩下,刀刃穿透了穆拉德的後背&rdquo。
米洛什·奧布拉維奇試圖逃走,但随即被土耳其士兵殺死。
穆拉德在臨終前命令把預備隊投入戰場,為奧斯曼人赢得了這場決定性的勝利。
他在死前的最後一個舉動,是叫人把拉紮爾傳喚到他面前,随後判處他死刑。
于是,就在奧斯曼人打赢了這場曆史性的戰役,并将失敗的一方投入萬劫不複的深淵的時候,奧斯曼帝國第一位堪稱偉大的蘇丹的生命卻戛然而止。
穆拉德一世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将他從父輩手中繼承來的奧斯曼國家打造成了一個将長久傲立世界的帝國。
在奧斯曼帝國的曆史上,隻有兩位蘇丹的成就比穆拉德一世更加輝煌&mdash&mdash征服者穆罕默德(MehmedtheConqueror)[10]和立法者蘇萊曼(SuleimantheLawgiver)[11],而穆拉德一世開疆拓土、苦心經營打造的帝國基業,正是他們取得輝煌成就的基石。
穆拉德不僅僅是一名戰士。
不錯,他精通戰争的藝術,有高超的戰略眼光,在戰場上無情而殘酷;他對手下的将領充滿信心,總是放心地把指揮權交給他們。
不過,穆拉德在戰場之外也同樣能幹。
他是一位有着卓越政治智慧的統治者。
每當在戰場上獲得勝利之後,他就需要考慮如何讓被征服的基督徒在伊斯蘭統治者的治下繼續他們的生活,盡可能地減少奧斯曼征服在社會和經濟方面的負面影響。
由于奧斯曼人既有的政治傳統都不能很好地适應歐洲的情況,他們就必須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時間、空間和習俗等方面的條件,創建出新的行政體制。
而這一任務正是在穆拉德統治時期完成的。
穆拉德像信任他的将軍們一樣信任他手下的行政官員,并且創制出一套盡可能有效而公正的行政體制。
不論是他的臣民還是敵人,希臘人還是斯拉夫人,穆拉德對他們的性格和心理都有着敏銳的判斷。
盡管他本人是一名虔誠的穆斯林,但他對他的嶄新帝國内信仰基督教的&ldquo異教徒&rdquo十分寬容,這種寬容與天主教徒對待東正教徒的态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不贊成迫害基督徒,并且除了對近衛軍采取的措施之外,他也不強迫其他基督徒改信伊斯蘭教。
1385年,東正教大牧首在寫給羅馬教皇的信中曾提到,蘇丹給了東正教會完全的行動自由。
在擴張其帝國的過程中,穆拉德一世播撒下了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社會的種子,而這個社會将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良好地運轉下去。
這個帝國在廣闊的地域裡實現了&ldquo奧斯曼治下的和平&rdquo(PaxOttomanica)。
假以時日,其繁榮将堪比&ldquo羅馬治下的和平&rdquo(PaxRomana)。
如果我們着眼于本質,奧斯曼帝國憑借其兼容并蓄的政策,将成為羅馬帝國的真正繼承者。
奧斯曼帝國像羅馬帝國一樣,将公民權賦予外邦人,用它自己的方式去同化他們,并且鼓勵他們利用各種機遇去增進個人和整個帝國的福祉。
如此,出身于基督徒家庭的國民和出身于穆斯林家庭的國民一樣,可以不受歧視地向上攀升,直至成為帝國的高官。
在湯因比教授看來,這是一條可行的路徑,而且正是這一點&ldquo讓羅馬人建成了他們的帝國,他們的帝國也可以借此一次又一次地實現複興&rdquo。
他認為,也正是憑借這一點,奧斯曼人&ldquo在近東和中東構建起了一個帝國,這個帝國可以看作羅馬帝國的第五次複興&rdquo。
而這個帝國将一直延續到20世紀的第一個25年。
[1]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1304&mdash1374),意大利學者、詩人,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
[2]薩伏伊伯爵阿梅迪奧(1334&mdash1383),即薩伏伊的阿梅迪奧六世,他是拜占庭皇帝約翰·巴列奧略的表弟。
[3]為了符合一般的閱讀習慣,在下文中将稱呼&ldquo耶尼切裡&rdquo為近衛軍。
[4]此處的馬木留克(Mamluk)指的是曾經效忠于阿拉伯帝國哈裡發和阿尤布王朝蘇丹的奴隸兵,後來逐漸成為強大的軍事集團。
[5]安哥拉即今天的安卡拉。
[6]原文為1335年,應為原著錯誤。
因為下文提到的拉古薩共和國的獨立時間是1358年,而穆拉德一世1362年才即位。
此處疑為1365年。
[7]埃米爾是一些伊斯蘭國家君主的稱号。
[8]瓦拉幾亞的位置大約相當于今羅馬尼亞的東南部。
[9]武克的撤離是塞爾維亞民族曆史中最具争議的懸案之一。
這裡的說法隻是作者的觀點。
武克·布蘭科維奇為塞爾維亞保存了一部分抵抗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并且開創了塞爾維亞的布蘭科維奇王朝。
[10]即穆罕默德二世。
[11]即蘇萊曼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