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與蒙古人橫貫亞洲的疾速擴張不同,土耳其人進入歐洲的過程稱不上突然,而是一種緩慢的滲透過程。
這也是拜占庭帝國的衰亡帶來的必然結果。
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基督教世界在宗教上的不統一和由此導緻的政治上的不團結&mdash&mdash西方對抗東方、天主教對抗東正教、羅馬人對抗希臘人。
在13世紀伊始,這種不團結達到了頂峰: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來自拉丁國家[1]的騎士們沒有按預先的計劃去進攻聖地[2]的穆斯林,而是背信棄義地襲擊了由同是基督徒的希臘人控制的君士坦丁堡。
1204年,十字軍奪取并洗劫了君士坦丁堡,随後在這裡建立了拉丁帝國,掌管拜占庭帝國在歐洲的大部分殘餘領土。
由于内部紛争頻仍,拉丁帝國是一個隻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短命帝國。
與此同時,希臘人以尼西亞為首都,繼續控制拜占庭帝國在亞洲的領土。
1261年,他們重新奪回了君士坦丁堡。
然而,從長遠來看,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對拜占庭帝國的打擊是緻命的。
盡管拜占庭帝國在此後又苟延殘喘了兩個世紀,但比起往日的自己,它隻能算是一個幽靈。
對拜占庭帝國來說,其過去作為世界權力和文明中心的光輝已經消失了。
它再也無法恢複以往的國力,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能夠高枕無憂。
它的國土大幅度縮水,先後丢掉了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馬其頓。
君士坦丁堡大半被毀,财富喪失,人口銳減。
它與東方的貿易關系也中斷了,西方與東方剩餘的貿易往來都掌握在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手中。
拜占庭帝國與羅馬教皇和拉丁國家的宗教紛争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拜占庭帝國内部,權力分散,社會動蕩,财政癱瘓。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拜占庭帝國也沒能迎來有能力讓國家團結一心、重獲新生的統治者。
在奪回君士坦丁堡之後,巴列奧略王朝的統治者們未能給國家帶來複興(除了在藝術領域),反而長期陷入腐化堕落的生活之中。
在那場基督徒之間不光彩的戰争之後,拜占庭帝國的皇室陷入内亂,内戰時有發生。
兒子對抗父親,孫子對抗祖父,篡位者對抗合法的君主。
這種分裂的狀态不可避免地為土耳其人所利用&mdash&mdash他們正為了伊斯蘭聖戰的目标而空前團結。
在土耳其人看來,他們根本無須入侵歐洲,因為他們是被請進歐洲的。
最初,他們扮演的是熟悉的雇傭兵的角色,就像他們三個世紀前在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所做的那樣。
首先這樣做的是定居在黑海西岸多布羅加(Dobruja)的一群土庫曼人。
當時,拜占庭帝國在位的是巴列奧略王朝的第一位皇帝米海爾八世(MichaelVIII),他曾經在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占領期間在塞爾柱人的宮廷流亡。
風水輪流轉,這時,有一位名叫伊茲丁(Izzed-Din)的塞爾柱蘇丹,在遭到廢黜後躲在君士坦丁堡避難。
這群土庫曼人趕到君士坦丁堡來幫助伊茲丁。
在向拜占庭皇帝威脅性地展示了武力之後,他們成功地讓拜占庭人釋放了這位蘇丹,并帶他去了克裡米亞。
不過,伊茲丁的兒子和他的一部分衛兵留在了君士坦丁堡,皈依了基督教,并以他們為核心組成了一支規模日漸增長的土耳其人部隊。
拜占庭帝國也很樂于得到這樣一支部隊的支援。
14世紀伊始,拜占庭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AndronicusII)又将一支實力強勁的雇傭兵部隊招募到自己的麾下。
這群來自加泰羅尼亞大傭兵團(CatalanGrandCompany)的雇傭兵,由目無法紀的傭兵頭子羅傑·德弗洛爾(RogerdeFlor)率領。
加泰羅尼亞人在君士坦丁堡惹出亂子之後,羅傑·德弗洛爾帶領他們進入了小亞細亞半島。
在這裡,他們成功地擊敗了土耳其人,但是搶走了本應屬于希臘人的那一份戰利品。
最終,加泰羅尼亞雇傭兵與希臘人之間的矛盾演變成了公開的沖突。
加泰羅尼亞人以加裡波利(Gallipoli)為基地,試圖在這裡自行建國。
接着,拜占庭皇帝十分不明智地指使人在自己的宮殿裡殺死了羅傑·德弗洛爾。
結果,原本是被招募來保衛拜占庭帝國的加泰羅尼亞人開始視希臘人如仇雠,并且聯絡小亞細亞的土耳其人共同對抗拜占庭帝國。
就這樣,這群加泰羅尼亞人率先将有組織的土耳其人引入了歐洲,對抗希臘人。
後來,加泰羅尼亞人躲到了色薩利(Thessaly)地區,卻把大量的土耳其人留在了色雷斯和馬其頓。
他們阻斷交通,制造混亂。
這些土耳其人的頭領哈利勒(Halil)與希臘人達成了協議,同意帶領土耳其人離開這一地區,條件是希臘人要确保他們可以安全地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
然而,希臘人卻違反協議,試圖奪取土耳其人攜帶的戰利品。
于是,哈利勒從亞洲召來了援軍,擊敗了拜占庭軍隊,年輕的拜占庭皇帝米海爾九世(MichaelIX)[3]落荒而逃。
獲勝的土耳其人還戲谑地戴上了拜占庭皇帝的皇冠。
最終,拜占庭皇帝隻好調來了塞爾維亞軍隊,才終于趕走了這些土耳其人。
從此之後,來自小亞細亞半島各公國的土耳其人就開始不停地襲
這也是拜占庭帝國的衰亡帶來的必然結果。
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基督教世界在宗教上的不統一和由此導緻的政治上的不團結&mdash&mdash西方對抗東方、天主教對抗東正教、羅馬人對抗希臘人。
在13世紀伊始,這種不團結達到了頂峰: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來自拉丁國家[1]的騎士們沒有按預先的計劃去進攻聖地[2]的穆斯林,而是背信棄義地襲擊了由同是基督徒的希臘人控制的君士坦丁堡。
1204年,十字軍奪取并洗劫了君士坦丁堡,随後在這裡建立了拉丁帝國,掌管拜占庭帝國在歐洲的大部分殘餘領土。
由于内部紛争頻仍,拉丁帝國是一個隻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短命帝國。
與此同時,希臘人以尼西亞為首都,繼續控制拜占庭帝國在亞洲的領土。
1261年,他們重新奪回了君士坦丁堡。
然而,從長遠來看,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對拜占庭帝國的打擊是緻命的。
盡管拜占庭帝國在此後又苟延殘喘了兩個世紀,但比起往日的自己,它隻能算是一個幽靈。
對拜占庭帝國來說,其過去作為世界權力和文明中心的光輝已經消失了。
它再也無法恢複以往的國力,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能夠高枕無憂。
它的國土大幅度縮水,先後丢掉了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馬其頓。
君士坦丁堡大半被毀,财富喪失,人口銳減。
它與東方的貿易關系也中斷了,西方與東方剩餘的貿易往來都掌握在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手中。
拜占庭帝國與羅馬教皇和拉丁國家的宗教紛争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拜占庭帝國内部,權力分散,社會動蕩,财政癱瘓。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拜占庭帝國也沒能迎來有能力讓國家團結一心、重獲新生的統治者。
在奪回君士坦丁堡之後,巴列奧略王朝的統治者們未能給國家帶來複興(除了在藝術領域),反而長期陷入腐化堕落的生活之中。
在那場基督徒之間不光彩的戰争之後,拜占庭帝國的皇室陷入内亂,内戰時有發生。
兒子對抗父親,孫子對抗祖父,篡位者對抗合法的君主。
這種分裂的狀态不可避免地為土耳其人所利用&mdash&mdash他們正為了伊斯蘭聖戰的目标而空前團結。
在土耳其人看來,他們根本無須入侵歐洲,因為他們是被請進歐洲的。
最初,他們扮演的是熟悉的雇傭兵的角色,就像他們三個世紀前在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所做的那樣。
首先這樣做的是定居在黑海西岸多布羅加(Dobruja)的一群土庫曼人。
當時,拜占庭帝國在位的是巴列奧略王朝的第一位皇帝米海爾八世(MichaelVIII),他曾經在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占領期間在塞爾柱人的宮廷流亡。
風水輪流轉,這時,有一位名叫伊茲丁(Izzed-Din)的塞爾柱蘇丹,在遭到廢黜後躲在君士坦丁堡避難。
這群土庫曼人趕到君士坦丁堡來幫助伊茲丁。
在向拜占庭皇帝威脅性地展示了武力之後,他們成功地讓拜占庭人釋放了這位蘇丹,并帶他去了克裡米亞。
不過,伊茲丁的兒子和他的一部分衛兵留在了君士坦丁堡,皈依了基督教,并以他們為核心組成了一支規模日漸增長的土耳其人部隊。
拜占庭帝國也很樂于得到這樣一支部隊的支援。
14世紀伊始,拜占庭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AndronicusII)又将一支實力強勁的雇傭兵部隊招募到自己的麾下。
這群來自加泰羅尼亞大傭兵團(CatalanGrandCompany)的雇傭兵,由目無法紀的傭兵頭子羅傑·德弗洛爾(RogerdeFlor)率領。
加泰羅尼亞人在君士坦丁堡惹出亂子之後,羅傑·德弗洛爾帶領他們進入了小亞細亞半島。
在這裡,他們成功地擊敗了土耳其人,但是搶走了本應屬于希臘人的那一份戰利品。
最終,加泰羅尼亞雇傭兵與希臘人之間的矛盾演變成了公開的沖突。
加泰羅尼亞人以加裡波利(Gallipoli)為基地,試圖在這裡自行建國。
接着,拜占庭皇帝十分不明智地指使人在自己的宮殿裡殺死了羅傑·德弗洛爾。
結果,原本是被招募來保衛拜占庭帝國的加泰羅尼亞人開始視希臘人如仇雠,并且聯絡小亞細亞的土耳其人共同對抗拜占庭帝國。
就這樣,這群加泰羅尼亞人率先将有組織的土耳其人引入了歐洲,對抗希臘人。
後來,加泰羅尼亞人躲到了色薩利(Thessaly)地區,卻把大量的土耳其人留在了色雷斯和馬其頓。
他們阻斷交通,制造混亂。
這些土耳其人的頭領哈利勒(Halil)與希臘人達成了協議,同意帶領土耳其人離開這一地區,條件是希臘人要确保他們可以安全地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
然而,希臘人卻違反協議,試圖奪取土耳其人攜帶的戰利品。
于是,哈利勒從亞洲召來了援軍,擊敗了拜占庭軍隊,年輕的拜占庭皇帝米海爾九世(MichaelIX)[3]落荒而逃。
獲勝的土耳其人還戲谑地戴上了拜占庭皇帝的皇冠。
最終,拜占庭皇帝隻好調來了塞爾維亞軍隊,才終于趕走了這些土耳其人。
從此之後,來自小亞細亞半島各公國的土耳其人就開始不停地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