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城中騷亂
關燈
小
中
大
袋鼠不得不掂量但又不願掂量的,就是大衆精神。
一群人聚成一團并不見得就成為一群暴民。
一群人偶然相聚,可能隻是因為一時好奇,或許是聚在一起聽點什麼,或是出于某種真誠的願望而集會,或者說幹脆是動機不一的湊群兒而已。
大衆精神是複雜的,其最為低下者構成暴民精神。
那,究竟何為暴民呢? 簡言之,就是一群意識到自己弱點并為之作嘔的懦弱之人聚首一起,緊緊抱團,以滿足自己的盲目毀滅欲。
還說不上是複仇,複仇是比暴民稍高一等的群衆之所為。
今日對集體心理的研究因其力有不逮而顯得荒唐。
一旦你觸動了某些彈簧,人就會變成一種自動裝置,以某種自動方式工作。
這些彈簧都貼有标簽,成為人類心靈的鍵盤。
現代心理學如是說。
主要的标簽是從衆本能、集體興趣、饑餓、恐懼、集體威望,等等。
但是,若要進行對集體心理的研究,其唯一的途徑是研究孤立的個體。
你對個體的概念,是你全部的描述之基礎,在此之上建立你的科學學說。
基于這個道理,人類的科學研究、哲學、倫理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就永遠也算不得什麼科學了。
因為永遠不會有一門确切研究個體生命的科學。
解剖學是以死屍為前提的,鄧南遮這樣說。
你盡可以建立一門兒關于屍體的确切科學,前提是你從死屍做起,但千萬不要從一個活物兒那裡推斷。
在生命本身和生命的任何瞬間上,你無法建立一門科學。
這是因為,甚至科學也必須始自定義或精确的描述。
可你永遠也别想定義和精确描述任何活生生的生物。
鐵隻能是鐵,否則就停止了它的存在。
可兔子或許可能進化成某種是兔但非此時之兔的東西。
所以,你怎麼能定義和精确描述一隻兔子呢?生命裡總有這種不穩定的創造成分在其中,正是這個,科學永遠無法對付。
科學可是因果之學說啊。
在我們開始任何一種高雅的學科之前,我們必須不加深究地相信一個純粹非科學的事實:每個活生生的人之個性的靈魂,無論如何渺小和簡樸,都以個體的方式與所有生命的源泉相連,正如人,用宗教術語說是與上帝相連、不可分離一樣。
任何一種生命都是如此,甚至一隻螞蟻或一隻虱子,都各自與我們稱之為上帝的偉大生命沖動相聯系。
把這種關聯稱做生命意志并非很貼切。
它要高于生命延續的意志。
它是生命意志的延伸,是變革的意志、進化的意志,是進一步自我創造的意志。
也可以說是向着進化的意志,但又不僅僅是進化。
這裡沒有簡單的因果關系。
從蟬到蝴蝶的變化不是因果關系。
這是一種新的創造姿态。
科學盡可以殚精竭慮,可從蟬到蝴蝶的變化絕然是非科學的、無邏輯的、非自然的,如果我們采用科學對自然所下的定義的話。
這就是這奇特的創造沖動即上帝之呢喃的答案,它是一切事物之唯一永恒的動機。
人亦如此。
他被說成是因果的産物,或者說是自由意志的産物。
這兩者是一緻的。
自由意志意味着按照理性的選擇去行動,理性的選擇就是純粹因果的例子。
邏輯就是因果論的典型例子。
而理性主義即是将理念工具化并以此統治生命,則是十足的機械化甚至是自動化的因果過程。
理念或者說理想變成了固定的原則,從而生命,像任何其他的力量一樣,被驅使着按照特定的動作進行機械性重複,千百萬次地一遍遍重複——按照特定的理想。
同樣,基督教民主世界規定出特定的動作,人們便依此重複這些動作,最終他們會認為除此之外再沒有别的動作。
這純屬自動化了。
科學家描述野蠻人,或古埃及人,或阿茲特克人,認為這些遠古的人們不過是像我們一樣受着同樣的驅動,以一種野蠻笨拙的方式行動。
“他的宇宙中有着太多的自我。
”他們曾有過奇特而不可思議的動機和沖動,同我們的一樣“正常”。
而我們的“正常”動機會停止動作,甚至就像亞述人早已停息的那些動機一樣。
我們的“正常”和正義将來會崩潰,别種正常和正義會應運而生的。
現在該說暴民了。
人類的絕大多數總是而且将來永遠會是無助無奈的。
這就是說,無力诠釋上帝欲的新沖動。
頭腦之最高級功用是信使的功用。
人體内奇特的上帝欲的悸動和搏動本來會永久被忽視的,幸虧有幾個十分敏感和無所畏懼的人艱苦奮鬥才将那種低級黑暗的悸動奇特地轉換為公開的行動和言語。
如同一種無線信号,新的啟示進入靈魂中,悸動,悸動,悸動着。
它跳動,跳動經年,直至頭腦因着這黑暗中新的敲打聲而恐懼,才被迫聆聽并關注之。
這是因為頭腦在自己的房間裡忙碌着,這間房子叫宇宙。
宇宙之外怎麼能有别的東西呢? 不過,的确有的。
我們的宇宙之外總是有什麼東西,而且它總是在最内在的知性靈魂的門旁,在那裡搏動——搏動,搏動——搏動——搏動,搏動——搏動着,就像一台無線控制的機器在無聲地跳動着。
一千個人中往往有九百九十九個人是什麼也聽不到的,絕對什麼也聽不到。
他們在自己完美如同家一樣的宇宙裡喧嘩着,開動他們的火車,發動戰争和民主去拯救世界。
于是,他們什麼都聽不見了。
有極少一群敏感的人感覺到了這種搏動,受到了震驚,從而呼喚更多時髦的美德、善良和正直。
可世上全部的正直和善良并不回應這搏動,也不诠釋這啟示微弱但痛苦的搏動。
沒有摩爾斯電碼,永遠也不會有。
每個新的電碼都會超越現存的。
現在,我們在朦胧中感觸到那搏動,就會呼喊:“更多的愛、和平、慈善、自由、自我犧牲。
”這隻能使事情變得更壞,因為用舊電碼機械地破譯新的搏動會釀成瘋狂。
可能是因為甲狀腺活力不足,或者是’腎上腺素皮層沒有分泌,或者是腦垂體或松果體功能不足。
但這是神經衰弱和心理變态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神經衰弱源自對暗示的忽視或錯誤的诠釋。
世上最優秀的人往往做出最差的诠釋來(威爾遜總統即是一例),這是正義之最為痛苦的悲劇。
實現舊式正義的英勇努力最終成為純粹的錯誤。
過去的人選擇為未出生的真理殉難,可生命自身則會給予他們較之殉難更壞的東西,如果他們堅持舊的真理時間太久。
天呀,竟然沒有摩爾斯電碼來破譯這新的生命沖動,這新的上帝欲,而且将來也永不會有。
每出現一次,都需要發明一種新的育活措辭。
從而一套全新的宇宙觀念漸漸誕生了,舊的觀念漸漸被甩掉。
說眼前吧。
那黑暗的上帝又在敲門了。
芸芸衆生充耳不聞,但會說:‘宇宙的事兒我們全懂,我們要做的是把它變成一個真正惬意的地方。
”于是他們制造出更多的飛機,建起更多的老年膳宿公寓。
而當威廉二世制止他們這樣做時,他們便憤怒了。
較為敏感的人聽到了什麼,感到了新的驅動,開始躁動起來。
他們喊到:“我們心地并不純潔。
我們過于自私了。
讓我們教育窮人吧。
讓我們拆除貧民窟。
讓我們拯救孩子們。
讓我們傾盡我們的所有,用于高尚的教育工作吧。
”于是他們比以前多花費了一些,但遠非他們的所有。
其結果是,現在每個人都能讀報并讨論世界政治,并十分一廂情願地自以為算得上是人民的小小上帝了。
這敲擊聲一直在繼續,繼續,繼續,直到有人不僅敢于而且能夠傾聽和努力诠釋之。
每個新的語詞都是一聲詛咒,注定如此。
隐語、狂言、神秘的廢話,如此等等。
邪惡,反文明。
這一切倒也屬自然,因為人的心理機器一旦圍繞上某個特定的理想,就不會停止轉動。
可長久以來,甚至在木開化的庸俗階層裡——在這個階層裡多于在一心賺錢的中低階層裡,那種上帝欲在人們靈魂裡搏動,搏動,幾乎令他們發瘋。
他們對任何新的诠釋充耳不聞。
他們會嘲弄為新诠釋做出的努力,定要将它嘲弄至死。
他們就是這樣處于一成不變的理念和與這理念保守作對的力量之間,如同身處錫拉礁岩與卡律布狄斯大漩渦之間又他們必須擺脫這兩險的夾擊。
因為他們背後就是那無可名狀的上帝欲的湍流,在沖着他們向前,向前,通過這海峽。
可他們永遠也無法穿過這海峽。
他們不知道還能過得去。
錫拉必須擊敗卡律布狄斯,後者也必須擊敗前者才行。
于是,人類這頭魔鬼,錫拉般的平等理念做頭,卡律布狄斯般的工業主義和占有性的保守主義做尾,瘋狂地嚎叫着,抽打着海峽,直到任何企圖穿行的船隻被掀翻。
嗯,錫拉一定要與卡律布狄斯決個勝負,就是這樣,而我們必須在海峽外等待,直到這場風暴過去。
可是它還不會過去。
這就是大衆的狀态。
它被驅趕至發瘋,驅趕它的是上帝欲的馬刺,對此它無法傾聽或诠釋。
它被驅趕得犯下了錯誤,因此而發瘋。
它受了虐待,被虐待得發瘋了。
那麼請問,錯在何處?大衆并不知道。
那燃燒搏動着的無意識與明亮如白晝的意識之間是沒有聯系的。
今日的勞工一方看透了形勢,如同看透白晝一樣。
資本一方亦然。
可那如同白晝的形勢與此無關。
是那個上帝欲,即未被承認、并不存在的上帝欲令他們發瘋的。
他們是可以成為暴民的。
一群暴民就像一群被馬蠅逼瘋的閹牛,瘋狂地沖擊牧民的帳篷,以為所有的惡魔都是從帳篷裡飛出來的。
在無意識靈魂那顫抖着的傷口與可視的存在那扁圓的世界之間有一道鴻溝。
一種虛弱和傷害感,最終變成難以忍受的冤屈感,使人發瘋發狂。
這種瘋狂促使人非摧毀什麼不可,無論代價幾何。
因為,隻有那扁圓的可視世界是存在着的。
可是,隻有那聖靈之馬蠅,雖不曾被人傾聽,卻是一切的真正原因。
但是暴民們是沒有什麼方向的,即使其毀滅欲裡也沒有什麼方向。
複仇的民衆則有方向。
試圖跟他們理論是徒勞的,民衆是不靠理性行動的,他們甚至不是靠理性聚合起來的。
集體意識愈是強烈或伸延,真正理性的個體意識愈是要淪陷擱淺。
說到群體本能,它有多種,主要的有兩種,即恐懼本能和攻擊本能。
但複仇本能不是群體本能的一部分。
看看群體本能的溝通方式吧。
一個群體裡的個體之間的溝通靠的不是思想,不是通過任何說出的或已知的東西。
它靠的是潛意識,是心靈感應。
為什麼一群鳥兒會突然飛離樹梢,一緻行動,齊刷刷飛起,聚成一群,盤桓如一團雲,撲向水面?沒有什麼可視的記号或溝通形式,靠的是心靈感應。
它們栖息着,等待着,讓個體的頭腦進入集體恍惚狀。
随之一聲響!完成了它們的一緻,意識或暗示劃一,動作亦整齊劃一。
這個所謂的心靈感應是了解所有群體本能的線索。
它不是本能,而是脊椎電報,就像無線電電報一樣。
它是群體中所有個體脊椎系統巨大的神經中心發出的各種震顫之間的相互作用,直至振幅完全一緻,從而他們有了同一個頭腦。
這種萬衆一腦狀态持續時,脊椎中的神經震顫的特别振幅會不斷地穿過他們的身軀。
一旦這震顫漸漸平息,群體就會分散開來。
這種脊椎的感應是動物間溝通的真正途徑。
可能在頭腦和理性意識最為薄弱的地方,脊椎感應最為發達。
的确,理性和脊椎這兩種意識形式是相互排斥的脊椎感應的最高形式,似乎存在于巨頭鲸身上。
這類漫遊魔鬼們之間的通訊迅速而完美,令人咋舌。
它們在海洋中懶懶散散地遊大、捕食,自成一體,并不抱團兒。
可是,突然一波迅速的思想浪頭發自領頭鲸,立時母鲸和小公鲸們産生回應,迅速排列起來,鲸群神速般地調準準确的方向。
或許水是脊椎感應的最佳傳導器。
脊椎意識和感應,蛇就是以這樣的智慧著名。
它造就了拿破侖這樣的神奇領袖——他有能力向他的人發射出震顫和信号,毫不需要理性意識的中介。
這決非理智的力量。
事實上,在某種意義上,恰恰是理智力量的颠倒:這種力量
一群人聚成一團并不見得就成為一群暴民。
一群人偶然相聚,可能隻是因為一時好奇,或許是聚在一起聽點什麼,或是出于某種真誠的願望而集會,或者說幹脆是動機不一的湊群兒而已。
大衆精神是複雜的,其最為低下者構成暴民精神。
那,究竟何為暴民呢? 簡言之,就是一群意識到自己弱點并為之作嘔的懦弱之人聚首一起,緊緊抱團,以滿足自己的盲目毀滅欲。
還說不上是複仇,複仇是比暴民稍高一等的群衆之所為。
今日對集體心理的研究因其力有不逮而顯得荒唐。
一旦你觸動了某些彈簧,人就會變成一種自動裝置,以某種自動方式工作。
這些彈簧都貼有标簽,成為人類心靈的鍵盤。
現代心理學如是說。
主要的标簽是從衆本能、集體興趣、饑餓、恐懼、集體威望,等等。
但是,若要進行對集體心理的研究,其唯一的途徑是研究孤立的個體。
你對個體的概念,是你全部的描述之基礎,在此之上建立你的科學學說。
基于這個道理,人類的科學研究、哲學、倫理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就永遠也算不得什麼科學了。
因為永遠不會有一門确切研究個體生命的科學。
解剖學是以死屍為前提的,鄧南遮這樣說。
你盡可以建立一門兒關于屍體的确切科學,前提是你從死屍做起,但千萬不要從一個活物兒那裡推斷。
在生命本身和生命的任何瞬間上,你無法建立一門科學。
這是因為,甚至科學也必須始自定義或精确的描述。
可你永遠也别想定義和精确描述任何活生生的生物。
鐵隻能是鐵,否則就停止了它的存在。
可兔子或許可能進化成某種是兔但非此時之兔的東西。
所以,你怎麼能定義和精确描述一隻兔子呢?生命裡總有這種不穩定的創造成分在其中,正是這個,科學永遠無法對付。
科學可是因果之學說啊。
在我們開始任何一種高雅的學科之前,我們必須不加深究地相信一個純粹非科學的事實:每個活生生的人之個性的靈魂,無論如何渺小和簡樸,都以個體的方式與所有生命的源泉相連,正如人,用宗教術語說是與上帝相連、不可分離一樣。
任何一種生命都是如此,甚至一隻螞蟻或一隻虱子,都各自與我們稱之為上帝的偉大生命沖動相聯系。
把這種關聯稱做生命意志并非很貼切。
它要高于生命延續的意志。
它是生命意志的延伸,是變革的意志、進化的意志,是進一步自我創造的意志。
也可以說是向着進化的意志,但又不僅僅是進化。
這裡沒有簡單的因果關系。
從蟬到蝴蝶的變化不是因果關系。
這是一種新的創造姿态。
科學盡可以殚精竭慮,可從蟬到蝴蝶的變化絕然是非科學的、無邏輯的、非自然的,如果我們采用科學對自然所下的定義的話。
這就是這奇特的創造沖動即上帝之呢喃的答案,它是一切事物之唯一永恒的動機。
人亦如此。
他被說成是因果的産物,或者說是自由意志的産物。
這兩者是一緻的。
自由意志意味着按照理性的選擇去行動,理性的選擇就是純粹因果的例子。
邏輯就是因果論的典型例子。
而理性主義即是将理念工具化并以此統治生命,則是十足的機械化甚至是自動化的因果過程。
理念或者說理想變成了固定的原則,從而生命,像任何其他的力量一樣,被驅使着按照特定的動作進行機械性重複,千百萬次地一遍遍重複——按照特定的理想。
同樣,基督教民主世界規定出特定的動作,人們便依此重複這些動作,最終他們會認為除此之外再沒有别的動作。
這純屬自動化了。
科學家描述野蠻人,或古埃及人,或阿茲特克人,認為這些遠古的人們不過是像我們一樣受着同樣的驅動,以一種野蠻笨拙的方式行動。
“他的宇宙中有着太多的自我。
”他們曾有過奇特而不可思議的動機和沖動,同我們的一樣“正常”。
而我們的“正常”動機會停止動作,甚至就像亞述人早已停息的那些動機一樣。
我們的“正常”和正義将來會崩潰,别種正常和正義會應運而生的。
現在該說暴民了。
人類的絕大多數總是而且将來永遠會是無助無奈的。
這就是說,無力诠釋上帝欲的新沖動。
頭腦之最高級功用是信使的功用。
人體内奇特的上帝欲的悸動和搏動本來會永久被忽視的,幸虧有幾個十分敏感和無所畏懼的人艱苦奮鬥才将那種低級黑暗的悸動奇特地轉換為公開的行動和言語。
如同一種無線信号,新的啟示進入靈魂中,悸動,悸動,悸動着。
它跳動,跳動經年,直至頭腦因着這黑暗中新的敲打聲而恐懼,才被迫聆聽并關注之。
這是因為頭腦在自己的房間裡忙碌着,這間房子叫宇宙。
宇宙之外怎麼能有别的東西呢? 不過,的确有的。
我們的宇宙之外總是有什麼東西,而且它總是在最内在的知性靈魂的門旁,在那裡搏動——搏動,搏動——搏動——搏動,搏動——搏動着,就像一台無線控制的機器在無聲地跳動着。
一千個人中往往有九百九十九個人是什麼也聽不到的,絕對什麼也聽不到。
他們在自己完美如同家一樣的宇宙裡喧嘩着,開動他們的火車,發動戰争和民主去拯救世界。
于是,他們什麼都聽不見了。
有極少一群敏感的人感覺到了這種搏動,受到了震驚,從而呼喚更多時髦的美德、善良和正直。
可世上全部的正直和善良并不回應這搏動,也不诠釋這啟示微弱但痛苦的搏動。
沒有摩爾斯電碼,永遠也不會有。
每個新的電碼都會超越現存的。
現在,我們在朦胧中感觸到那搏動,就會呼喊:“更多的愛、和平、慈善、自由、自我犧牲。
”這隻能使事情變得更壞,因為用舊電碼機械地破譯新的搏動會釀成瘋狂。
可能是因為甲狀腺活力不足,或者是’腎上腺素皮層沒有分泌,或者是腦垂體或松果體功能不足。
但這是神經衰弱和心理變态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神經衰弱源自對暗示的忽視或錯誤的诠釋。
世上最優秀的人往往做出最差的诠釋來(威爾遜總統即是一例),這是正義之最為痛苦的悲劇。
實現舊式正義的英勇努力最終成為純粹的錯誤。
過去的人選擇為未出生的真理殉難,可生命自身則會給予他們較之殉難更壞的東西,如果他們堅持舊的真理時間太久。
天呀,竟然沒有摩爾斯電碼來破譯這新的生命沖動,這新的上帝欲,而且将來也永不會有。
每出現一次,都需要發明一種新的育活措辭。
從而一套全新的宇宙觀念漸漸誕生了,舊的觀念漸漸被甩掉。
說眼前吧。
那黑暗的上帝又在敲門了。
芸芸衆生充耳不聞,但會說:‘宇宙的事兒我們全懂,我們要做的是把它變成一個真正惬意的地方。
”于是他們制造出更多的飛機,建起更多的老年膳宿公寓。
而當威廉二世制止他們這樣做時,他們便憤怒了。
較為敏感的人聽到了什麼,感到了新的驅動,開始躁動起來。
他們喊到:“我們心地并不純潔。
我們過于自私了。
讓我們教育窮人吧。
讓我們拆除貧民窟。
讓我們拯救孩子們。
讓我們傾盡我們的所有,用于高尚的教育工作吧。
”于是他們比以前多花費了一些,但遠非他們的所有。
其結果是,現在每個人都能讀報并讨論世界政治,并十分一廂情願地自以為算得上是人民的小小上帝了。
這敲擊聲一直在繼續,繼續,繼續,直到有人不僅敢于而且能夠傾聽和努力诠釋之。
每個新的語詞都是一聲詛咒,注定如此。
隐語、狂言、神秘的廢話,如此等等。
邪惡,反文明。
這一切倒也屬自然,因為人的心理機器一旦圍繞上某個特定的理想,就不會停止轉動。
可長久以來,甚至在木開化的庸俗階層裡——在這個階層裡多于在一心賺錢的中低階層裡,那種上帝欲在人們靈魂裡搏動,搏動,幾乎令他們發瘋。
他們對任何新的诠釋充耳不聞。
他們會嘲弄為新诠釋做出的努力,定要将它嘲弄至死。
他們就是這樣處于一成不變的理念和與這理念保守作對的力量之間,如同身處錫拉礁岩與卡律布狄斯大漩渦之間又他們必須擺脫這兩險的夾擊。
因為他們背後就是那無可名狀的上帝欲的湍流,在沖着他們向前,向前,通過這海峽。
可他們永遠也無法穿過這海峽。
他們不知道還能過得去。
錫拉必須擊敗卡律布狄斯,後者也必須擊敗前者才行。
于是,人類這頭魔鬼,錫拉般的平等理念做頭,卡律布狄斯般的工業主義和占有性的保守主義做尾,瘋狂地嚎叫着,抽打着海峽,直到任何企圖穿行的船隻被掀翻。
嗯,錫拉一定要與卡律布狄斯決個勝負,就是這樣,而我們必須在海峽外等待,直到這場風暴過去。
可是它還不會過去。
這就是大衆的狀态。
它被驅趕至發瘋,驅趕它的是上帝欲的馬刺,對此它無法傾聽或诠釋。
它被驅趕得犯下了錯誤,因此而發瘋。
它受了虐待,被虐待得發瘋了。
那麼請問,錯在何處?大衆并不知道。
那燃燒搏動着的無意識與明亮如白晝的意識之間是沒有聯系的。
今日的勞工一方看透了形勢,如同看透白晝一樣。
資本一方亦然。
可那如同白晝的形勢與此無關。
是那個上帝欲,即未被承認、并不存在的上帝欲令他們發瘋的。
他們是可以成為暴民的。
一群暴民就像一群被馬蠅逼瘋的閹牛,瘋狂地沖擊牧民的帳篷,以為所有的惡魔都是從帳篷裡飛出來的。
在無意識靈魂那顫抖着的傷口與可視的存在那扁圓的世界之間有一道鴻溝。
一種虛弱和傷害感,最終變成難以忍受的冤屈感,使人發瘋發狂。
這種瘋狂促使人非摧毀什麼不可,無論代價幾何。
因為,隻有那扁圓的可視世界是存在着的。
可是,隻有那聖靈之馬蠅,雖不曾被人傾聽,卻是一切的真正原因。
但是暴民們是沒有什麼方向的,即使其毀滅欲裡也沒有什麼方向。
複仇的民衆則有方向。
試圖跟他們理論是徒勞的,民衆是不靠理性行動的,他們甚至不是靠理性聚合起來的。
集體意識愈是強烈或伸延,真正理性的個體意識愈是要淪陷擱淺。
說到群體本能,它有多種,主要的有兩種,即恐懼本能和攻擊本能。
但複仇本能不是群體本能的一部分。
看看群體本能的溝通方式吧。
一個群體裡的個體之間的溝通靠的不是思想,不是通過任何說出的或已知的東西。
它靠的是潛意識,是心靈感應。
為什麼一群鳥兒會突然飛離樹梢,一緻行動,齊刷刷飛起,聚成一群,盤桓如一團雲,撲向水面?沒有什麼可視的記号或溝通形式,靠的是心靈感應。
它們栖息着,等待着,讓個體的頭腦進入集體恍惚狀。
随之一聲響!完成了它們的一緻,意識或暗示劃一,動作亦整齊劃一。
這個所謂的心靈感應是了解所有群體本能的線索。
它不是本能,而是脊椎電報,就像無線電電報一樣。
它是群體中所有個體脊椎系統巨大的神經中心發出的各種震顫之間的相互作用,直至振幅完全一緻,從而他們有了同一個頭腦。
這種萬衆一腦狀态持續時,脊椎中的神經震顫的特别振幅會不斷地穿過他們的身軀。
一旦這震顫漸漸平息,群體就會分散開來。
這種脊椎的感應是動物間溝通的真正途徑。
可能在頭腦和理性意識最為薄弱的地方,脊椎感應最為發達。
的确,理性和脊椎這兩種意識形式是相互排斥的脊椎感應的最高形式,似乎存在于巨頭鲸身上。
這類漫遊魔鬼們之間的通訊迅速而完美,令人咋舌。
它們在海洋中懶懶散散地遊大、捕食,自成一體,并不抱團兒。
可是,突然一波迅速的思想浪頭發自領頭鲸,立時母鲸和小公鲸們産生回應,迅速排列起來,鲸群神速般地調準準确的方向。
或許水是脊椎感應的最佳傳導器。
脊椎意識和感應,蛇就是以這樣的智慧著名。
它造就了拿破侖這樣的神奇領袖——他有能力向他的人發射出震顫和信号,毫不需要理性意識的中介。
這決非理智的力量。
事實上,在某種意義上,恰恰是理智力量的颠倒:這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