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飲
關燈
小
中
大
澀&rdquo思想家,故意用神谕式的含混格言表達思想,因此很難搞清楚其格言的含義。
(83)參見赫拉克利特《輯語》B51,比較輯語B10。
赫拉克利特的格言自古以來就費解,這句格言就是例證。
(84)[施疏]赫拉克利特的說法是,和音中仍有欲望存餘,才算真正的和音。
厄裡刻希馬庫斯的說法是,通過技藝的作用消除了原初的不協和,才算有了協和。
厄裡刻希馬庫斯因帕默尼德而貶赫拉克利特,但厄裡刻希馬庫斯的看法恰恰靠近赫拉克利特,而非帕默尼德。
帕默尼德主張,愛若斯是萬物之父,赫拉克利特則主張,争鬥才是萬物之父。
在厄裡刻希馬庫斯看來,自然的本性就是兩種因素的對立,協和倒是人靠技藝搞出來的。
(85)赫西俄德《神譜》(75-79)提到有兩個缪斯,一個是屬天的(Ouranie)、一個是屬衆的(Polymnia)。
(86)&ldquo氣候&rdquo的原意是&ldquo混合&rdquo,這裡指兩種對立因素的平衡和調節,因此被比喻為&ldquo和音&rdquo。
(87)古希臘的醫學很重視氣候的差異和變化(參見Hippocrates,Deaeribus,第二章)。
(88)柏拉圖《王制》(374d以下)說到城邦的&ldquo衛士&rdquo,其品性是能分清敵友,而且從不醉酒(403e)。
厄裡刻希馬庫斯在這裡表明自己代表理智的清醒。
(89)[施疏]阿裡斯托芬所謂采用不同的方法指講故事的方式。
不過,阿裡斯托芬在後面(193d)沒有稱自己的頌辭是故事,而是稱為論說。
(90)[譯按]&ldquo族類&rdquo(togenos)這個語詞有多種義項:氏族、後代、種族、性别、性屬。
在阿裡斯托芬的講辭中,這個語詞出現頻繁,有單數用法,也有複數用法。
本稿将根據文脈分别譯作&ldquo族類&rdquo&ldquo性别&rdquo&ldquo後代&rdquo&ldquo類&rdquo等等。
(91)[譯按]&ldquo陰陽人&rdquo的原文是&ldquo男人&rdquo&ldquo女人&rdquo兩個詞的合寫。
(92)太陽是男性神,大地&ldquo母親&rdquo是女性神,月亮是雙性神,這種說法見于Philochorus(《輯語》,184),後來又見于&ldquo俄耳甫斯頌歌&rdquo(Orphichymn)。
(93)&ldquo兩者&rdquo既可能指大地和太陽,也可能指男女兩性。
(94)參見《奧德賽》卷十一305-320;《伊利亞特》卷五385-391。
埃菲阿爾特斯是巨人之一,本來是個鬼,夜裡潛入人的胸膛,使得人呼吸困難。
(95)[譯按]對觀阿裡斯托芬的《鳥》。
(96)參見《奧德賽》卷十一307-320:巨人們謀劃推翻諸神,爬到天上,宙斯和他們打了十年,才用雷電滅了他們。
(97)阿波羅代表了與醫術相關的神(《克拉提洛斯》405a-b),他是醫神阿斯克勒皮奧斯的父親。
(98)[施疏]對觀《普羅塔戈拉》320d-321e。
(99)蟬的生殖方式并非如此,柏拉圖可能把蟬與蚱蜢搞混了。
(100)&ldquo符片&rdquo的原意是&ldquo一個色子的一半&rdquo,即将一個東西劈作兩半,兩個人各持一半用作無論情誼還是生意、政治方面的信物。
(101)阿裡斯托芬在諧劇中說治邦者年輕的時候都熱衷搞同性戀,是嘲笑的說法(參見《騎士》875-880)。
(102)[譯按]&ldquo象姑&rdquo的字面意思是&ldquo喜歡愛欲者&rdquo,也就是男同性戀中的被動一方。
(103)[譯按]&ldquo所有别的人&rdquo指異性戀者,阿裡斯托芬把同性戀說成與異性戀一樣出于天性。
(104)《奧德賽》卷八266以下(尤其321-343行):阿芙洛狄忒本是火神赫斐斯托斯的妻子,戰神阿熱斯愛上她,和她私通。
赫斐斯托斯用鐵鍊設圈套,将阿熱斯和阿芙洛狄忒在床上雙雙逮住,然後招集其他神們來見證通奸,神們卻興高采烈,甚至妒嫉阿熱斯的福氣。
[施疏]阿裡斯托芬把荷馬講述的諸神諧劇挪到人間上演:讓赫斐斯托斯逮住兩個外遇的人。
(105)也許指公元前385年拉刻岱蒙人入侵伯羅奔半島東北地區的名城曼提内阿(Mantineia),強行把當地人分成四個村莊(參見色諾芬,《希臘志》卷五,2.5-7)。
也可能指公元前417年,斯巴達為争霸權解散阿卡狄亞同盟。
如從前說,《會飲》應寫在公元前385年之後,如從後說,它可能寫得較早。
(106)&ldquo自己&rdquo的原文與自身是同一個語詞,似乎意為找到自身的另一半。
(107)[施疏]《會飲》與《普羅塔戈拉》在形式上幾乎完全相同,除了阿裡斯托芬。
可以說,在《會飲》中,阿裡斯托芬代替了普羅塔戈拉&mdash&mdash諧劇詩人代替智術師,人性脆弱的神話代替人性了不起的神話。
(108)[施疏]阿裡斯托得莫斯緊靠厄裡刻希馬庫斯(175a4),本來接下來該他講,阿裡斯托芬把他給忘了。
(109)[譯按]直譯為&ldquo對我施藥&rdquo。
[羅森疏]面對自己的對手,蘇格拉底要麼是刺激他說話(《蘇格拉底的申辯》30e4-5),要麼是誘發他說話&mdash&mdash所謂助産士方式(麻醉産婦,讓她稀裡糊塗地生産,參見《泰阿泰德》149a4)。
(110)[施疏]斐德若充當了維持秩序的人,此前是泡薩尼阿斯(213e),此後則是阿爾喀比亞德。
(111)[施疏]阿伽通是唯一在發言開頭強調第一人稱&ldquo我&rdquo的講者。
(112)一句話中三次用同一個動詞,是高爾吉亞的修辭風格。
(113)[譯按]按希臘文的發音,&ldquo好東西&rdquo與阿伽通的名字諧音,聽起來就像說的是&ldquo慶幸世人得到阿伽通&rdquo。
(114)&ldquo任何人&rdquo與&ldquo隻有一種&rdquo在修辭上形成對比,這是高爾吉亞式的修辭風格。
(115)從&ldquo這位神恰是這些好東西的原因&rdquo到這句結束,已經出現十一個以-os結尾的語詞,聽起來有押韻效果。
(116)&ldquo如果這樣子說神法[允許]而且不算冒犯諸神&rdquo句顯然是同語反複,這也是一種修辭手法:肯定表達與否定表達的對比。
(117)與斐德若說愛若斯最年長的說法(178a9以下)恰恰相反。
(118)語出《奧德賽》卷十七218:因為神明總是讓同類與同類相聚。
(119)克洛諾斯是天和地的兒子,宙斯的父親&mdash&mdash伊阿珀托斯是宙斯的兄弟,也是普羅米修斯、厄琵米修斯以及撐起天穹的阿特拉斯的父親(參見赫西俄德《神譜》,134以下、507以下)。
克洛諾斯和伊阿珀托斯堪稱最老的神,說愛神比他們還老,無異于無從推算愛神的年紀。
阿伽通這話雖然是嘲諷斐德若,實際上也帶有挑斐德若的邏輯毛病的意味。
(120)事見赫西俄德《神譜》147-210(尤其176以下),453-506(尤其502以下)以及618等各處,帕默尼德的有關說法未見于現存文獻([譯按]也許可以參看《帕默尼德輯語》D13和D18)。
(121)[譯按]原意指必然發生的事情,被人身化為女神,亦可譯作&ldquo命定女神&rdquo。
(122)[譯按]指命定的懵懂,被人身化為女神&mdash&mdash稱為&ldquo不幸女神&rdquo,亦可譯作&ldquo懵懂女神&rdquo。
(123)見《伊利亞特》卷十九92-93。
(124)&ldquo水一般柔&rdquo原文的字面意思是&ldquo濕潤&rdquo。
(125)阿伽通有一部肅劇名為Anthos(或者Antheus[花]),古希臘陶瓶上常見手持鮮花的愛神圖。
(126)這段言辭顯得繁複,因為阿伽通采用了所謂交錯配置的修辭手法:神與人、行不義與遭受不義交錯。
(127)語出品達的名句,但智術師們特别喜歡這句,把它當做高爾吉亞的話來引用。
(128)阿熱斯是戰神,語出索福克勒斯《提厄斯特斯》(Thyestes,輯語235),但原文說的是&ldquo敵不過&rdquo阿蘭克(命定女神),而非愛若斯。
(129)影射前面阿裡斯托芬講的經過改變的荷馬所講的故事。
[羅森按]阿伽通的講法與荷馬和阿裡斯托芬的講法都不同,讓愛若斯居高位。
(130)阿伽通不僅玩了希臘文的&ldquo制作&rdquo(poiēsai)與&ldquo詩人&rdquo(poiētēs)諧音的遊戲,還表明愛若斯作為詩人并不作詩,而是制作出詩人。
(131)&ldquo碰觸&rdquo暗含性的接觸。
(132)語出歐裡庇得斯,見《輯語》663。
(133)[譯按]&ldquo制作&rdquo(poiēsin)與&ldquo詩&rdquo(poiesis)僅結尾一個字母之别,這裡一詞雙關。
(134)這話的意思是:愛欲激發發明。
(135)[譯按]赫西俄德講述潘多拉的故事時提到赫斐斯托斯與衆缪斯和雅典娜合作:&ldquo雅典娜緊接着授之以數不盡顔色的編織針線活&rdquo(《勞作與時日》63)。
(136)出自哪位詩人不詳。
(137)一語雙關:在這個會飲場合,阿伽通長得最漂亮,&ldquo愛若斯居首&rdquo無異于說阿伽通居首,而且是大家聚在這裡的&ldquo原因&rdquo。
(138)這詩句可理解成阿伽通自己的,也可能是他引用的,出處不詳。
這兩行詩包含雙重的交錯配置:第一行内有交錯配置(&ldquo人間&rdquo與&ldquo大海&rdquo),兩行相互之間又有交錯配置。
(139)節慶和歌舞指常見的祭獻狄俄尼索斯的慶典。
(140)這裡采用的是鋪排成對同義詞或近義詞的修辭手法。
(141)&ldquo援手&rdquo指水手,與上句的&ldquo舵手&rdquo都用的是海戰比喻。
(142)&ldquo救助&rdquo原指重甲步兵,其任務是保護自己身邊的同伴。
&ldquo護衛&rdquo&ldquo救助&rdquo用了陸戰的比喻,與前面比喻海戰的&ldquo舵手&rdquo和&ldquo援手&rdquo對襯。
(143)這段結尾頌辭(197d1-e5),總體風格十分接近高爾吉亞的一段葬禮演說。
除最後一句外,由成對頌句和鋪陳的頌詞構成,講究對稱、節律和音韻,讀起來讓當時熟悉希臘抒情詩的人能感到其中滲合了抒情詩的多種格律。
(144)[譯按]蘇格拉底戲仿阿伽通的修辭,在一個句子裡重複三個同義詞。
(145)高爾吉亞是出身于西刻西亞(又譯&ldquo西西裡&rdquo)的著名智術師(約公元前485&mdash前380年),公元前427年作為其家鄉的使者來到雅典,因其修辭術超群絕倫爆得大名。
當時的所謂風格藝人,通常指高爾吉亞修辭風格&mdash&mdash柏拉圖有以其名命名的對話作品。
(146)蛇發女妖戈爾戈(Gorgo)能使目光所及的一切變成石頭(參見《奧德賽》卷十一632-634),蘇格拉底利用高爾吉亞與戈爾戈在發音上的諧音,比喻高爾吉亞的言辭有如蛇發女妖般厲害。
(147)[譯按]&ldquo大見識&rdquo一詞,對觀泡薩尼阿斯的說法(182c7)和阿裡斯托芬的說法(190b6)。
(148)語出歐裡庇得斯《希珀呂圖斯》(Hippolytus,612)。
(149)[施疏]蘇格拉底打破了&ldquo會飲&rdquo定下的用頌辭贊頌愛若斯的規矩,以對話取代。
頌辭的論證風格是智術師式的,前面的講述人除阿裡斯托芬外,無一不是用這種風格來贊頌愛若斯。
(150)古希臘文用指示代詞作第二格時,不區分人和物。
[譯按]由于erōs是帶動詞意味的名詞,這裡的二格指示代詞既可作所屬定語(&ldquo某人的愛欲&rdquo),也可作賓語(&ldquo對某人的愛欲&rdquo)&mdash&mdash蘇格拉底巧妙地利用了這個含混。
(151)[譯按]這一句的譯法極具争議,可譯作&ldquo母愛或父愛&rdquo,也可譯作&ldquo對母親或父親的愛欲&rdquo。
[施疏]這裡涉及到亂倫問題:蘇格拉底的意思是,并沒有什麼亂倫的愛若斯。
亂倫是阿裡斯托芬的頌辭涉及的一大主題,似乎亂倫對愛若斯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52)[譯按]&ldquo父親&rdquo是不帶動詞意味的名詞,所附的二格指示代詞不可能是賓語。
(153)[施疏]《王制》(461d-e)和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卷四4.20-23)都說到嚴禁父母與子女間的亂倫;但《回憶蘇格拉底》處未提禁止兄妹間的亂倫,《王制》處則提到:&ldquo法律允許兄弟姐妹同居,如果抽簽決定而且德爾斐的神示也表示同意的話。
&rdquo (154)[譯按]蘇格拉底用了一個很長的假設從句。
(155)蘇格拉底讓阿伽通記起的話見197b。
(156)&ldquo被喜愛的&rdquo語義雙關,阿伽通既為&ldquo衆人&rdquo所愛,亦為&ldquo某人&rdquo(泡薩尼阿斯)所愛,所有愛他的人都僅僅愛的是外在的美。
[譯按]這裡用的是&ldquo被喜愛&rdquo而非&ldquo被愛欲&rdquo。
毋甯說,真正的雙關含義在于:雖然阿伽通長得漂亮為人所愛欲,但他自己并非愛欲者,或者說并非愛欲本身,從而徹底掀翻了阿伽通在自己的講辭中的立論基礎。
(157)第俄提瑪極有可能是虛構,即便真有其人,在這裡也是作為戲劇人物出現的。
&ldquo第俄提瑪&rdquo(意思是&ldquo受宙斯敬重的&rdquo或者&ldquo敬重宙斯的&rdquo)作為男性名字并不少見,作為女性名字倒很少見&mdash&mdash&ldquo曼提尼亞&rdquo這個地名與mantis[預言者]同音同源,就此來看,這個人物是柏拉圖的虛構。
(158)這場瘟疫發生在公元前430年。
《法義》(卷一642d-e)中的克裡特占蔔家厄匹默尼德斯在波斯戰争之前告誡,敵人在十年内不會進犯,從而幫了雅典。
(159)[克呂格疏]否定愛若斯,可對觀《斐德若》230e以下及237b以下。
(160)[施疏]這是對話中第一次出現&ldquo發誓&rdquo,此前僅阿波羅多洛斯在開場情景中發過一次誓。
(161)[譯按]前面的美醜之間在這裡變成了生死之間。
(162)&ldquo精靈&rdquo(daimōn)在荷馬筆下屬于諸神之一,但沒有具體樣子(《伊利亞特》卷一221-222),基本含義與命數相關(赫西俄德《勞作與時日》120以下),主管神賜給某個人的幸福或不幸福的命。
幸福或不幸福總屬于某個具體個人,因此,&ldquo精靈&rdquo非常個人化。
(163)[譯按]與下面說到的&ldquo低賤的人&rdquo形成對舉。
(164)默提斯(metis)原意為&ldquo發明&rdquo&ldquo想法&rdquo&ldquo一閃念&rdquo&ldquo辦法&rdquo,赫西俄德已經将這個語詞拟人化為宙斯的第一個老婆(參見《神譜》886-900)和雅典娜的母親(《輯語》343)。
珀若斯(poros)的詞源與動詞&ldquo突然看到、聽到、感覺到&rdquo(peirein)相關,指可以借之通過陸地或水面的工具,其對應的詞是&ldquo困境&rdquo、&ldquo困惑&rdquo。
(165)&ldquo貧乏&rdquo(penia)的原文是珀若斯[豐盈]的反義詞,愛若斯的父母具有完全相反的品質。
(166)瓊漿是傳說中神們長生不老的飲料,亦見《斐德若》247e。
(167)參見赫西俄德,《勞作與時日》735以下。
(168)[譯按]針對阿伽通所謂的&ldquo水一般柔[濕潤]&rdquo。
(169)[譯按]&ldquo型相&rdquo的原文是idean,與&ldquo形相&rdquo(eidos)不是同一個語詞,即便有時語義相同。
(170)[譯按]&ldquo制作品&rdquo與&ldquo詩&rdquo是同一個語詞,&ldquo制作者&rdquo與&ldquo詩人&rdquo是同一個語詞&mdash&mdash第俄提瑪巧妙地利用了這個語詞的兩個詞義項。
(171)這一句看起來是引文,很可能引自某個詩人的句子,出處無從查考。
[譯按]&ldquo最偉大且詭計多端的愛欲&rdquo這句是引文,當施加引号。
由于雙重接引語中的引語,無引号可加,用楷體代替(下同)。
(172)[譯按]這裡的&ldquo愛欲&rdquo一詞不是名詞形式,而是動詞不定式,為體現這種用法的行為含義故譯作&ldquo在愛欲&rdquo。
(173)[施疏]女人稱男人為&ldquo友伴&rdquo,未見于任何古希臘文學作品。
這裡顯然針對的是阿裡斯托芬的說法,蘇格拉底似乎戴上了第俄提瑪的面具對自己的朋友說話。
(174)[譯按]這裡和下面的希臘原文并沒有清楚區分生産、懷孕、養育。
(175)引領命運的女神共三位,第一位注定命運,第二位搓命線,第三位在人将死時剪斷命線(參見《伊利亞特》卷二十四209-210;赫西俄德《神譜》904-906;柏拉圖《王制》卷十617c)。
助産女神是掌管生産(順産或難産)的女神;卡洛娜(kallonē[譯按]字面含義是&ldquo美&rdquo)是掌管分娩的&ldquo阿爾特密斯&mdash赫卡忒(Artemis-Hecate)的崇拜之名&rdquo(關于阿爾特密斯,參見《俄耳甫斯教禱歌》36)。
(176)[譯按]&ldquo正在孕育的人&rdquo是陽性分詞作名詞,并非指女人,而是泛指世人。
(177)參見206a。
(178)這是智術師在教學時的行話,參見《歐蒂德谟》274a,《希琵阿斯後篇》287c。
(179)&ldquo流芳百世&rdquo系重言([譯按]因無法再施加引号,用楷體表示引文,下同),出自哪位詩人,不詳,也可能是第俄提瑪自己編的詩句。
(180)科德若斯是傳說中的雅典國王墨蘭托斯(Melanthos)的兒子,斯巴達人入侵雅典時身為雅典國王。
德爾斐神谕說,要是雅典國王戰死,雅典就會得勝。
于是,斯巴達人入侵雅典時小心避免不要傷及科德若斯,他卻脫下王袍,扮成一車夫進入敵陣故意送死。
為了紀念他,雅典人決定從此不再選雅典國王。
(181)此系重言,出自哪位詩人,不詳,也可能是第俄提瑪自己編的詩句。
(182)在《王制》中,節制和正義是兩個單獨的德性,按《普羅塔戈拉》中普羅塔戈拉所講述的神話,同樣如此。
[施疏]這裡所說的&ldquo節制&rdquo和&ldquo正義&rdquo與《斐多》82a9-82b2對舉的&ldquo節制和正義&rdquo不是一回事。
這裡提到了三種德性,實際上是4種,第俄提瑪沒有提到勇敢。
(183)[譯按]阿裡斯托芬的講辭兩次用到&ldquo擁抱&rdquo這個語詞(192a5和b5)。
(184)[譯按]阿伽通的講辭多次用到&ldquo碰觸&rdquo(195e7,196c1,196e3,197a5-6)。
(185)&ldquo結合&rdquo和&ldquo友愛&rdquo是厄裡刻希馬庫斯在講辭中用過的說法(182c3)。
(186)呂庫戈斯是斯巴達典章制度的奠立者,半帶傳說性質;其子女這裡指的就是其奠立的典章制度。
(187)挽救斯巴達指呂庫戈斯使得斯巴達擁有了強大軍事力量;挽救希臘指波斯戰争期間,希臘采用了部分斯巴達倫理道德。
(188)著名的雅典治邦者(約公元前640&mdash前560年),出身王族,據傳是雅典政制的創立者,公元前594年訂立新的法制,平衡貴族與平民的對立。
(189)[譯按]自此以下的行文以帶情态意味(必須、應該)的不定式為主,省略主詞,中譯不得不補充主詞&ldquo愛欲者&rdquo。
(190)[譯按]&ldquo首先&rdquo句和随後的&ldquo第二&rdquo句,各自有兩個&ldquo既非&hellip&hellip也非&rdquo關聯句式,形式上對稱。
&ldquo第二&rdquo句中的&ldquo既非&hellip&hellip也非&rdquo關聯句又帶有一個&ldquo既&hellip&hellip又&hellip&hellip&rdquo關聯句,等于關聯句套關聯句。
(191)這段關于&ldquo美本身&rdquo的說法(甚至語式),與《斐多》(78d,100b-d)和《王制》(474d-479e,508d)中的說法很相近。
(192)這段說法是戲仿阿裡斯托芬的說法:阿裡斯托芬說的是被劈開的愛若斯抱住自己的另一半不吃不喝,隻想與之在一起,蘇格拉底的第俄提瑪把這種情狀用來說愛欲者與美本身的關系,用&ldquo美本身&rdquo取代了被愛欲者的位置。
(193)對觀《斐德若》250a,《斐多》75a、76e。
[譯按]比較中國經驗的說法:&ldquo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rdquo (194)[施疏]阿爾喀比亞德打斷了阿裡斯托芬,對觀《普羅塔戈拉》(347b)中阿爾喀比亞德打斷智術師希琵阿斯&mdash&mdash差别在于,《普羅塔戈拉》中的阿爾喀比亞德清醒,是有意打斷,這裡的阿爾喀比亞德醉了,是無意的打斷。
阿裡斯托芬與希琵阿斯有共同的東西:均憑靠所謂自然理則,是自然的學生。
阿爾喀比亞德打斷阿裡斯托芬,意味着政治人在自然與習俗的對立中站在了蘇格拉底一邊,反對詩人和智術師。
(195)指适合眼下這個高檔聚會場合的人,在《斐多》開頭(58c),蘇格拉底的妻子用到同一個語詞。
(196)纏飄帶在頭上,在雅典是比賽得勝的标志或者祭神的表征。
(197)[譯按]&ldquo被世人們帶領進來&rdquo,民主政治家被&ldquo世人&rdquo&ldquo領導&rdquo,而非&ldquo領導&rdquo世人。
(198)[譯按]阿爾喀比亞德也是美人,他的到來改變了蘇格拉底與美人阿伽通的關系:一個是民主時代的桂冠詩人、一個是民主時代的政治新秀,蘇格拉底在城邦中的政治處境變得清晰起來。
(199)這種粗話表達的是惱怒,常見于柏拉圖先前的對話作品。
(200)[譯按]&ldquo熱愛&rdquo與&ldquo愛欲/欲愛&rdquo不是一個語詞,并非完全相同。
(201)[施疏]阿爾喀比亞德自推為&ldquo酒司令&rdquo,有如政治生活中的&ldquo僭主&rdquo。
僭主的典型特征是,他總會說滿足你們想要的一切。
在這裡,僭主參與了前面所定的飲酒規矩,從而顯出僭政與憲政程序的一種奇怪混合。
(202)&ldquo涼碗&rdquo(把酒鎮涼的器皿)用于盛純酒,實際喝的酒要兌水,兌水前,酒就盛在涼碗裡。
(203)八克度大約兩升多。
(204)出自《伊利亞特》卷十一514-515。
[施疏]這句詩的背景是:希臘人當時的處境比以前更加危險,亟待阿喀琉斯來救護,而阿喀琉斯卻懶心無腸。
阿爾喀比亞德引荷馬的這句詩看起來是捧醫生,其實是捧自己。
(205)[羅森疏]阿爾喀比亞德注意到:在醒與醉之間,并沒有民主的平等。
(206)[羅森疏]這一語式僅另見于前面第俄提瑪對蘇格拉底的指責(201e10)。
(207)這誓言語式在諧劇中常見,但在柏拉圖則極少見&mdash&mdash也許這誓言帶有流氓腔。
(208)[羅森疏]阿爾喀比亞德從這裡開始共七次強調了&ldquo講真實&rdquo:214e1、215a6、215c5-6、216a2、217e4、219c2、220e4。
(209)&ldquo西勒諾斯&rdquo這個名字經常與薩圖爾(Satyr)混用,有說是薩圖爾們的父親──薩圖爾通常比較年輕,被尊為林神,樣子奇醜,經常喝得爛醉,騎在驢屁股或酒罐子上(喻好酒色一類感官享樂)。
西勒諾斯像作為工藝品通常擺在店鋪門前,因為他肚子裡藏着各種神像。
據說,西勒諾斯曉得一些重大秘密,若讓人逮住,西勒諾斯有時會吐露自己的智慧。
(210)&ldquo赫耳墨斯塑像&rdquo是四角石像,臉上長胡子,虔信者把它們擺放在聖殿或住宅前。
(211)馬爾蘇亞是傳說中的一個樂師,曾神氣透頂地帶箫參加音樂比賽挑戰潘笛之神阿波羅的智慧,結果失敗,因自己的放肆而遭痛斥。
(212)阿爾喀比亞德用一句話概括了蘇格拉底模樣很醜,暗含的意思是,蘇格拉底不會是愛若斯的對象。
(213)薩圖爾&ldquo肆心&rdquo通常指性方面的行為&mdash&mdash薩圖爾天性無恥,但也天性膽小,不過,酒後就膽子大起來。
(214)傳說奧林珀斯是馬爾蘇亞的學生(學唱歌)和愛欲者,後成為著名樂師。
(215)亞裡士多德《政治學》1340a8-12提到,奧林珀斯音樂給聽者一種被超自然力量掌握的感覺。
(216)科瑞般特人是與小亞細亞女神Cybele相交的一個神秘群體,祭典時在手鼓和排箫伴奏下狂跳,據說有治療作用的舞蹈,其癫狂感就是迷狂。
儀式後,參加者們解除了心中焦慮,回歸甯靜平和。
(217)意為忙于搞政治,不關心自己的德性修養。
(218)塞壬是荷馬筆下住在海島上的半神女妖──女人頭的靈魂鳥,歌聲神奇迷人,誰聽見她們的美妙歌聲,就會不肯離去,然後慢慢死掉。
阿爾喀比亞德在這裡的意思是,如果他被蘇格拉底的言辭迷住不肯離去,自己的政治生命就會慢慢死掉。
(219)由此可見,熱衷搞民主政治的人的心性,是亞裡士多德所謂&ldquo不能自制的人&rdquo。
(220)[譯按]比較前面第俄提瑪描述見到美本身時的情形。
(221)[譯按]這裡的&ldquo神奇之物&rdquo指阿爾喀比亞德自己的身體&mdash&mdash他剛剛(217a1)才說到蘇格拉底内在的東西&ldquo神奇透頂&rdquo,現在就說自己的&ldquo青春&rdquo是神奇之物,言下之意,自己的外在之美足以與蘇格拉底交換内在之美。
(222)希臘人健身時是裸體,不穿衣服就給火熱的愛欲者提供了身體接觸的機會,尤其是摔跤,得抱在一起。
(223)[羅森疏]這是《會飲》中第二次說到&ldquo晚宴&rdquo:第一次是蘇格拉底借第俄提瑪之口講的神們的晚宴,宴後醉了的珀若斯(豐盈)被貧乏的珀尼阿占了便宜。
(224)[施疏]為打探到蘇格拉底内在的秘密(珍寶),阿爾喀比亞德采取了六個步驟,第俄提瑪在說到求美的上升時,也有六個步驟,最後一步(親見美的汪洋)與這裡的阿爾喀比亞德觸到蘇格拉底的身體在步驟次第上相對等。
(225)&ldquo酒後吐真言&rdquo直譯為&ldquo酒即真實&rdquo,後來擴展成&ldquo酒和孩子即真實&rdquo(意思是:醉鬼因不清醒、小孩子因天真而說真話)。
阿爾喀比亞德的意思是,這句俗語是&ldquo酒即真實&rdquo抑或&ldquo酒和孩子即真實&rdquo,都沒所謂。
(226)&ldquo我看着&hellip&hellip&rdquo以下,阿爾喀比亞德心緒激動,句子說得不完整。
(227)[譯按]對觀《普羅塔戈拉》中希珀克拉底想要去見普羅塔戈拉時對蘇格拉底說的話(310e1-2)。
(228)&ldquo裝傻&rdquo并非等于反諷,而是&ldquo裝得謙虛&rdquo&ldquo裝得不開竅&rdquo。
忒拉緒馬霍斯曾用不友好的語調說,蘇格拉底經常&ldquo裝傻&rdquo(《王制》卷一337a)。
(229)&ldquo以銅換金&rdquo系用典&mdash&mdash《伊利亞特》卷六232-236。
蘇格拉底用&ldquo銅&rdquo指阿爾喀比亞德的美貌,用&ldquo金&rdquo指道德上的向善。
(230)[羅森疏]蘇格拉底的說法詭秘,&ldquo什麼都不是&rdquo聽起來就像奧德修斯哄人的說法:&ldquo我叫無人。
&rdquo(《奧德賽》卷九275) (231)這一說法讓人想起先知特瑞西阿斯,他眼睛瞎了,反而獲得了預見能力。
(232)[羅森疏]&ldquo神奇&rdquo這個詞在阿爾喀比亞德的講辭中出現了十二次:213e2、215b6、216c7、217a1、217a3-4、219c1、220a4、220a7、220c6(以上為肯定性用法)和215a2、2175-6、220b3(否定性用法)。
(233)[施疏]阿爾喀比亞德用的是法律術語,無異于把眼下的場景變成了法庭。
(234)這裡所描寫的事情發生時,阿爾喀比亞德大約19歲。
[施疏]這裡所描寫的場合是卧室,在柏拉圖的作品中,說到蘇格拉底在卧室的場合,這是最私密性的。
《普羅塔戈拉》開頭也說到蘇格拉底在卧室,而且恰恰與阿爾喀比亞德相關,但就私密性而言明顯不及這裡。
(235)&ldquo堅韌&rdquo是節制、勇敢乃至實踐智慧的基礎,從而是這裡的核心德性&mdash&mdash随後三次用到這個語詞:222a2、222a7和222c2。
(236)按《伊利亞特》中的描述,埃阿斯是特洛亞戰争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在他出生的時候,用墨涅亞獅子的皮裹住了他,使他除了胳肢窩以外渾身不怕刀矛。
但埃阿斯并非神奇和超自然意義上的刀矛不入,僅僅因其武藝高強和有七層牛皮做的大盾牌,才不容易受傷。
(237)阿爾喀比亞德指靠自己的青春引誘蘇格拉底。
(238)珀特岱亞是希臘北部的一個城市,本受雅典統治,公元前433年起兵反抗。
讨伐珀特岱亞之戰(公元前432&mdash前429年)即針對這場反抗,它構成了伯羅奔半島戰争的誘因之一。
戰事發生時(前432年),蘇格拉底快四十歲。
(239)戰時同一宗族的人被編在一起,蘇格拉底和阿爾喀比亞德分别來自不同宗族,卻在珀特岱亞戰役時同桌吃飯,這暗示兩人當時關系異常密切。
(240)這裡的兩個&ldquo這些&rdquo,前一個收攏前面的講述,後一個開啟下面的講述。
(241)引文出自《奧德賽》卷四240-243&mdash&mdash柏拉圖改變了原詩的開頭部分。
荷馬描述奧德修斯用了堅強、有力、頑強、勇敢,柏拉圖用&ldquo堅韌&rdquo來概括這一切品德。
[施疏]阿爾喀比亞德把蘇格拉底比作奧德修斯,把自己比作阿喀琉斯;這意味着,蘇格拉底與奧德修斯一樣,經曆過許多磨難。
(242)這裡用了三個同義詞來描述哲人的沉思:思考、探究、思索。
(243)來自亞洲的盟邦或從伊俄尼亞領邦招募來的。
(244)[施疏]這一段贊蘇格拉底在夏天的耐性,與前面贊蘇格拉底在冬天的耐性對照。
冬天人們尋求陽光,夏天人們尋求蔭涼,蘇格拉底偏偏在夏天尋求太陽&mdash&mdash這裡重要的并非沉思,而是耐性。
為什麼是伊俄尼亞人而非雅典人在看着蘇格拉底,并非要點,重要的是,阿爾喀比亞德沒有好奇。
(245)[譯按]對觀《斐多》89a。
(246)德裡俄斯位于波俄提亞北岸,那裡有一座著名的阿波羅神殿。
雅典人為了瓦解波俄提亞人的伯羅奔半島聯盟,在各城邦煽動民主革命。
公元前424年秋天,雅典軍隊與伯羅奔半島聯盟軍隊在德裡俄斯發生遭遇戰,慘遭潰敗,近千名雅典士兵戰死(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大的數目)。
參見修昔底德《戰争志》卷四89-101.2。
(247)阿爾喀比亞德家世豐裕,可花錢買馬;蘇格拉底是步兵,背着重兵器,他還必須掏錢買這些兵器,但相對便宜。
(248)拉克斯曾任将官(公元前427&mdash前425年),他在公元前418年的Mantinea戰役中陣亡。
柏拉圖有一篇以他命名的對話。
(249)參見阿裡斯托芬,《雲》362。
與原詩的用意不同,阿爾喀比亞德的意思指蘇格拉底迫于自己置身的處境而保持警覺,沒有一點兒驚慌。
(250)這段說法反倒表明,蘇格拉底的天性非常招惹其他人莫名的嫉恨。
(251)參見修昔底德《戰争志》卷七81.5。
[施疏]阿爾喀比亞德沒有說蘇格拉底一點不驚慌,僅僅說蘇格拉底比拉克斯鎮定得多(畢竟沒騎馬)&mdash&mdash這裡突顯的是蘇格拉底的理性計算:逃跑并不節制。
阿爾喀比亞德的這段描繪,除細節外,确證了阿裡斯托芬在《雲》中對蘇格拉底的描繪。
(252)布拉斯達斯是公元前五世紀的斯巴達戰将,以英勇果敢著稱,伯羅奔半島戰争期間陣亡(公元前422年),當時尚很年輕。
(253)特洛伊戰争中有兩個著名謀臣,希臘方面是涅斯托耳(《伊利亞特》卷一248),以善于辭令聞名,特洛伊方面是安忒諾(《伊利亞特》卷三148-151),以足智多謀聞名。
相比之下,伯利克勒斯兼有這兩個方面的才能。
(254)阿爾喀比亞德在開頭(215c1以下)就說到蘇格拉底的言辭,但當時強調的是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及其内容,這裡說的則是蘇格拉底言辭的表面與内涵的對立關系。
(255)暗喻馬爾蘇亞被阿波羅剝去外皮。
(256)[施疏]&ldquo馱驢&rdquo涉及軍務&mdash&mdash軍人、治邦者才會說到這樣的事情。
反過來看,阿爾喀比亞德說蘇格拉底談這類事情,表明蘇格拉底的表面言辭可笑、裝樣子。
(257)[譯按]這裡提到的&ldquo鐵匠、鞋匠、皮匠&rdquo,對觀阿裡斯托芬的頌辭中說到阿波羅把被切開的人縫起來時所用的方式和工具。
(258)具體指219c5的說法尤其下文(222b3)所說&ldquo受這個人蒙騙&rdquo。
(259)卡爾米德是柏拉圖的母舅,柏拉圖有一篇對話以他命名,其中說到他是個迷人的少男。
(260)[譯按]叫這個名的不止一個人,一說這裡的歐蒂德谟是一位著名智術師,柏拉圖以他命名寫過對話。
一說這裡的歐蒂德谟是色諾芬多次提到的那個長得很漂亮的少男(參見《回憶蘇格拉底》卷一2.29和卷四2.1)。
(261)[施疏]阿爾喀比亞德最後說,蘇格拉底其實是愛自己,從而把蘇格拉底與阿裡斯托芬說的愛若斯就是愛自己的主題聯系起來。
然而,阿裡斯托芬愛自己是外在的,蘇格拉底愛自己是内在的。
[譯按]對比前面第俄提瑪的說法,真正的&ldquo被愛欲者&rdquo是純淨的&ldquo美本身&rdquo。
(262)參見荷馬《伊利亞特》卷十七32;赫西俄德《勞作與時日》218。
阿爾喀比亞德在這裡總結的是自己的經驗(217a-219d)。
(263)[施疏]本來的順序位置是:阿伽通-蘇格拉底(175c-d),阿爾喀比亞德躺到中間後成了:阿伽通-阿爾喀比亞德-蘇格拉底(213a-b),阿伽通在最上方。
蘇格拉底叫阿伽通過來,位置就成了:阿爾喀比亞德-蘇格拉底-阿伽通,阿爾喀比亞德在最上方。
(264)阿爾喀比亞德想要争取的秩序是:阿爾喀比亞德-阿伽通-蘇格拉底。
(265)[施疏]為什麼這位置對蘇格拉底來說很重要?因為涉及阿伽通與蘇格拉底誰贊頌誰,蘇格拉底急欲要贊美阿伽通。
(266)場面已經開始進入狂飲,厄裡刻希馬庫斯、斐德若和其他幾個人顯然因沒有酒量或不好酒先離開了。
(267)正是二月初,故有夜長之說。
(268)[施疏]這話的語式是重複,但重複時含義不同。
&ldquo同一個男人應該懂制作諧劇和肅劇&rdquo的意思是,在最高的水平上,基于自然禀賦,一個人肅劇、諧劇都來得;&ldquo憑靠技藝,他既是肅劇詩人,也是諧劇詩人&rdquo的說法有變化,隻說同一個人能靠技藝既制作肅劇也制作諧劇。
[譯按]肅劇和諧劇分别代表對人生的兩種透徹理解:對高的東西的理解和對低的東西的理解。
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并非要提出一種綜合肅劇和諧劇的人生理解或綜合高低的理解,而是像荷馬那樣,高的和低的都能理解。
從而,肅劇詩人和諧劇詩人對人生的理解無論多麼透徹,都是片面的理解,盡管相比之下,肅劇詩人的理解比諧劇詩人的理解要深刻得多&mdash&mdash阿裡斯托芬和阿伽通先後睡了,意味着諧劇詩人先于肅劇詩人陷入沉睡。
所謂&ldquo兼長諧劇和肅劇&rdquo指蘇格拉底式的哲人的人生理解超逾了肅劇詩人和諧劇詩人對人生的片面理解。
參見SethBenardete,《蘇格拉底與柏拉圖:愛欲的辯證法》,Stuttgart,頁33。
(269)位于雅典城東門外伊利索斯河邊的競技訓練場,後來亞裡士多德在此授課。
(270)[施疏]蘇格拉底回家僅僅為了睡覺,他總不在家,像愛若斯一樣無家可歸&mdash&mdash蘇格拉底沒有對屬于家的東西的愛欲。
(83)參見赫拉克利特《輯語》B51,比較輯語B10。
赫拉克利特的格言自古以來就費解,這句格言就是例證。
(84)[施疏]赫拉克利特的說法是,和音中仍有欲望存餘,才算真正的和音。
厄裡刻希馬庫斯的說法是,通過技藝的作用消除了原初的不協和,才算有了協和。
厄裡刻希馬庫斯因帕默尼德而貶赫拉克利特,但厄裡刻希馬庫斯的看法恰恰靠近赫拉克利特,而非帕默尼德。
帕默尼德主張,愛若斯是萬物之父,赫拉克利特則主張,争鬥才是萬物之父。
在厄裡刻希馬庫斯看來,自然的本性就是兩種因素的對立,協和倒是人靠技藝搞出來的。
(85)赫西俄德《神譜》(75-79)提到有兩個缪斯,一個是屬天的(Ouranie)、一個是屬衆的(Polymnia)。
(86)&ldquo氣候&rdquo的原意是&ldquo混合&rdquo,這裡指兩種對立因素的平衡和調節,因此被比喻為&ldquo和音&rdquo。
(87)古希臘的醫學很重視氣候的差異和變化(參見Hippocrates,Deaeribus,第二章)。
(88)柏拉圖《王制》(374d以下)說到城邦的&ldquo衛士&rdquo,其品性是能分清敵友,而且從不醉酒(403e)。
厄裡刻希馬庫斯在這裡表明自己代表理智的清醒。
(89)[施疏]阿裡斯托芬所謂采用不同的方法指講故事的方式。
不過,阿裡斯托芬在後面(193d)沒有稱自己的頌辭是故事,而是稱為論說。
(90)[譯按]&ldquo族類&rdquo(togenos)這個語詞有多種義項:氏族、後代、種族、性别、性屬。
在阿裡斯托芬的講辭中,這個語詞出現頻繁,有單數用法,也有複數用法。
本稿将根據文脈分别譯作&ldquo族類&rdquo&ldquo性别&rdquo&ldquo後代&rdquo&ldquo類&rdquo等等。
(91)[譯按]&ldquo陰陽人&rdquo的原文是&ldquo男人&rdquo&ldquo女人&rdquo兩個詞的合寫。
(92)太陽是男性神,大地&ldquo母親&rdquo是女性神,月亮是雙性神,這種說法見于Philochorus(《輯語》,184),後來又見于&ldquo俄耳甫斯頌歌&rdquo(Orphichymn)。
(93)&ldquo兩者&rdquo既可能指大地和太陽,也可能指男女兩性。
(94)參見《奧德賽》卷十一305-320;《伊利亞特》卷五385-391。
埃菲阿爾特斯是巨人之一,本來是個鬼,夜裡潛入人的胸膛,使得人呼吸困難。
(95)[譯按]對觀阿裡斯托芬的《鳥》。
(96)參見《奧德賽》卷十一307-320:巨人們謀劃推翻諸神,爬到天上,宙斯和他們打了十年,才用雷電滅了他們。
(97)阿波羅代表了與醫術相關的神(《克拉提洛斯》405a-b),他是醫神阿斯克勒皮奧斯的父親。
(98)[施疏]對觀《普羅塔戈拉》320d-321e。
(99)蟬的生殖方式并非如此,柏拉圖可能把蟬與蚱蜢搞混了。
(100)&ldquo符片&rdquo的原意是&ldquo一個色子的一半&rdquo,即将一個東西劈作兩半,兩個人各持一半用作無論情誼還是生意、政治方面的信物。
(101)阿裡斯托芬在諧劇中說治邦者年輕的時候都熱衷搞同性戀,是嘲笑的說法(參見《騎士》875-880)。
(102)[譯按]&ldquo象姑&rdquo的字面意思是&ldquo喜歡愛欲者&rdquo,也就是男同性戀中的被動一方。
(103)[譯按]&ldquo所有别的人&rdquo指異性戀者,阿裡斯托芬把同性戀說成與異性戀一樣出于天性。
(104)《奧德賽》卷八266以下(尤其321-343行):阿芙洛狄忒本是火神赫斐斯托斯的妻子,戰神阿熱斯愛上她,和她私通。
赫斐斯托斯用鐵鍊設圈套,将阿熱斯和阿芙洛狄忒在床上雙雙逮住,然後招集其他神們來見證通奸,神們卻興高采烈,甚至妒嫉阿熱斯的福氣。
[施疏]阿裡斯托芬把荷馬講述的諸神諧劇挪到人間上演:讓赫斐斯托斯逮住兩個外遇的人。
(105)也許指公元前385年拉刻岱蒙人入侵伯羅奔半島東北地區的名城曼提内阿(Mantineia),強行把當地人分成四個村莊(參見色諾芬,《希臘志》卷五,2.5-7)。
也可能指公元前417年,斯巴達為争霸權解散阿卡狄亞同盟。
如從前說,《會飲》應寫在公元前385年之後,如從後說,它可能寫得較早。
(106)&ldquo自己&rdquo的原文與自身是同一個語詞,似乎意為找到自身的另一半。
(107)[施疏]《會飲》與《普羅塔戈拉》在形式上幾乎完全相同,除了阿裡斯托芬。
可以說,在《會飲》中,阿裡斯托芬代替了普羅塔戈拉&mdash&mdash諧劇詩人代替智術師,人性脆弱的神話代替人性了不起的神話。
(108)[施疏]阿裡斯托得莫斯緊靠厄裡刻希馬庫斯(175a4),本來接下來該他講,阿裡斯托芬把他給忘了。
(109)[譯按]直譯為&ldquo對我施藥&rdquo。
[羅森疏]面對自己的對手,蘇格拉底要麼是刺激他說話(《蘇格拉底的申辯》30e4-5),要麼是誘發他說話&mdash&mdash所謂助産士方式(麻醉産婦,讓她稀裡糊塗地生産,參見《泰阿泰德》149a4)。
(110)[施疏]斐德若充當了維持秩序的人,此前是泡薩尼阿斯(213e),此後則是阿爾喀比亞德。
(111)[施疏]阿伽通是唯一在發言開頭強調第一人稱&ldquo我&rdquo的講者。
(112)一句話中三次用同一個動詞,是高爾吉亞的修辭風格。
(113)[譯按]按希臘文的發音,&ldquo好東西&rdquo與阿伽通的名字諧音,聽起來就像說的是&ldquo慶幸世人得到阿伽通&rdquo。
(114)&ldquo任何人&rdquo與&ldquo隻有一種&rdquo在修辭上形成對比,這是高爾吉亞式的修辭風格。
(115)從&ldquo這位神恰是這些好東西的原因&rdquo到這句結束,已經出現十一個以-os結尾的語詞,聽起來有押韻效果。
(116)&ldquo如果這樣子說神法[允許]而且不算冒犯諸神&rdquo句顯然是同語反複,這也是一種修辭手法:肯定表達與否定表達的對比。
(117)與斐德若說愛若斯最年長的說法(178a9以下)恰恰相反。
(118)語出《奧德賽》卷十七218:因為神明總是讓同類與同類相聚。
(119)克洛諾斯是天和地的兒子,宙斯的父親&mdash&mdash伊阿珀托斯是宙斯的兄弟,也是普羅米修斯、厄琵米修斯以及撐起天穹的阿特拉斯的父親(參見赫西俄德《神譜》,134以下、507以下)。
克洛諾斯和伊阿珀托斯堪稱最老的神,說愛神比他們還老,無異于無從推算愛神的年紀。
阿伽通這話雖然是嘲諷斐德若,實際上也帶有挑斐德若的邏輯毛病的意味。
(120)事見赫西俄德《神譜》147-210(尤其176以下),453-506(尤其502以下)以及618等各處,帕默尼德的有關說法未見于現存文獻([譯按]也許可以參看《帕默尼德輯語》D13和D18)。
(121)[譯按]原意指必然發生的事情,被人身化為女神,亦可譯作&ldquo命定女神&rdquo。
(122)[譯按]指命定的懵懂,被人身化為女神&mdash&mdash稱為&ldquo不幸女神&rdquo,亦可譯作&ldquo懵懂女神&rdquo。
(123)見《伊利亞特》卷十九92-93。
(124)&ldquo水一般柔&rdquo原文的字面意思是&ldquo濕潤&rdquo。
(125)阿伽通有一部肅劇名為Anthos(或者Antheus[花]),古希臘陶瓶上常見手持鮮花的愛神圖。
(126)這段言辭顯得繁複,因為阿伽通采用了所謂交錯配置的修辭手法:神與人、行不義與遭受不義交錯。
(127)語出品達的名句,但智術師們特别喜歡這句,把它當做高爾吉亞的話來引用。
(128)阿熱斯是戰神,語出索福克勒斯《提厄斯特斯》(Thyestes,輯語235),但原文說的是&ldquo敵不過&rdquo阿蘭克(命定女神),而非愛若斯。
(129)影射前面阿裡斯托芬講的經過改變的荷馬所講的故事。
[羅森按]阿伽通的講法與荷馬和阿裡斯托芬的講法都不同,讓愛若斯居高位。
(130)阿伽通不僅玩了希臘文的&ldquo制作&rdquo(poiēsai)與&ldquo詩人&rdquo(poiētēs)諧音的遊戲,還表明愛若斯作為詩人并不作詩,而是制作出詩人。
(131)&ldquo碰觸&rdquo暗含性的接觸。
(132)語出歐裡庇得斯,見《輯語》663。
(133)[譯按]&ldquo制作&rdquo(poiēsin)與&ldquo詩&rdquo(poiesis)僅結尾一個字母之别,這裡一詞雙關。
(134)這話的意思是:愛欲激發發明。
(135)[譯按]赫西俄德講述潘多拉的故事時提到赫斐斯托斯與衆缪斯和雅典娜合作:&ldquo雅典娜緊接着授之以數不盡顔色的編織針線活&rdquo(《勞作與時日》63)。
(136)出自哪位詩人不詳。
(137)一語雙關:在這個會飲場合,阿伽通長得最漂亮,&ldquo愛若斯居首&rdquo無異于說阿伽通居首,而且是大家聚在這裡的&ldquo原因&rdquo。
(138)這詩句可理解成阿伽通自己的,也可能是他引用的,出處不詳。
這兩行詩包含雙重的交錯配置:第一行内有交錯配置(&ldquo人間&rdquo與&ldquo大海&rdquo),兩行相互之間又有交錯配置。
(139)節慶和歌舞指常見的祭獻狄俄尼索斯的慶典。
(140)這裡采用的是鋪排成對同義詞或近義詞的修辭手法。
(141)&ldquo援手&rdquo指水手,與上句的&ldquo舵手&rdquo都用的是海戰比喻。
(142)&ldquo救助&rdquo原指重甲步兵,其任務是保護自己身邊的同伴。
&ldquo護衛&rdquo&ldquo救助&rdquo用了陸戰的比喻,與前面比喻海戰的&ldquo舵手&rdquo和&ldquo援手&rdquo對襯。
(143)這段結尾頌辭(197d1-e5),總體風格十分接近高爾吉亞的一段葬禮演說。
除最後一句外,由成對頌句和鋪陳的頌詞構成,講究對稱、節律和音韻,讀起來讓當時熟悉希臘抒情詩的人能感到其中滲合了抒情詩的多種格律。
(144)[譯按]蘇格拉底戲仿阿伽通的修辭,在一個句子裡重複三個同義詞。
(145)高爾吉亞是出身于西刻西亞(又譯&ldquo西西裡&rdquo)的著名智術師(約公元前485&mdash前380年),公元前427年作為其家鄉的使者來到雅典,因其修辭術超群絕倫爆得大名。
當時的所謂風格藝人,通常指高爾吉亞修辭風格&mdash&mdash柏拉圖有以其名命名的對話作品。
(146)蛇發女妖戈爾戈(Gorgo)能使目光所及的一切變成石頭(參見《奧德賽》卷十一632-634),蘇格拉底利用高爾吉亞與戈爾戈在發音上的諧音,比喻高爾吉亞的言辭有如蛇發女妖般厲害。
(147)[譯按]&ldquo大見識&rdquo一詞,對觀泡薩尼阿斯的說法(182c7)和阿裡斯托芬的說法(190b6)。
(148)語出歐裡庇得斯《希珀呂圖斯》(Hippolytus,612)。
(149)[施疏]蘇格拉底打破了&ldquo會飲&rdquo定下的用頌辭贊頌愛若斯的規矩,以對話取代。
頌辭的論證風格是智術師式的,前面的講述人除阿裡斯托芬外,無一不是用這種風格來贊頌愛若斯。
(150)古希臘文用指示代詞作第二格時,不區分人和物。
[譯按]由于erōs是帶動詞意味的名詞,這裡的二格指示代詞既可作所屬定語(&ldquo某人的愛欲&rdquo),也可作賓語(&ldquo對某人的愛欲&rdquo)&mdash&mdash蘇格拉底巧妙地利用了這個含混。
(151)[譯按]這一句的譯法極具争議,可譯作&ldquo母愛或父愛&rdquo,也可譯作&ldquo對母親或父親的愛欲&rdquo。
[施疏]這裡涉及到亂倫問題:蘇格拉底的意思是,并沒有什麼亂倫的愛若斯。
亂倫是阿裡斯托芬的頌辭涉及的一大主題,似乎亂倫對愛若斯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52)[譯按]&ldquo父親&rdquo是不帶動詞意味的名詞,所附的二格指示代詞不可能是賓語。
(153)[施疏]《王制》(461d-e)和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卷四4.20-23)都說到嚴禁父母與子女間的亂倫;但《回憶蘇格拉底》處未提禁止兄妹間的亂倫,《王制》處則提到:&ldquo法律允許兄弟姐妹同居,如果抽簽決定而且德爾斐的神示也表示同意的話。
&rdquo (154)[譯按]蘇格拉底用了一個很長的假設從句。
(155)蘇格拉底讓阿伽通記起的話見197b。
(156)&ldquo被喜愛的&rdquo語義雙關,阿伽通既為&ldquo衆人&rdquo所愛,亦為&ldquo某人&rdquo(泡薩尼阿斯)所愛,所有愛他的人都僅僅愛的是外在的美。
[譯按]這裡用的是&ldquo被喜愛&rdquo而非&ldquo被愛欲&rdquo。
毋甯說,真正的雙關含義在于:雖然阿伽通長得漂亮為人所愛欲,但他自己并非愛欲者,或者說并非愛欲本身,從而徹底掀翻了阿伽通在自己的講辭中的立論基礎。
(157)第俄提瑪極有可能是虛構,即便真有其人,在這裡也是作為戲劇人物出現的。
&ldquo第俄提瑪&rdquo(意思是&ldquo受宙斯敬重的&rdquo或者&ldquo敬重宙斯的&rdquo)作為男性名字并不少見,作為女性名字倒很少見&mdash&mdash&ldquo曼提尼亞&rdquo這個地名與mantis[預言者]同音同源,就此來看,這個人物是柏拉圖的虛構。
(158)這場瘟疫發生在公元前430年。
《法義》(卷一642d-e)中的克裡特占蔔家厄匹默尼德斯在波斯戰争之前告誡,敵人在十年内不會進犯,從而幫了雅典。
(159)[克呂格疏]否定愛若斯,可對觀《斐德若》230e以下及237b以下。
(160)[施疏]這是對話中第一次出現&ldquo發誓&rdquo,此前僅阿波羅多洛斯在開場情景中發過一次誓。
(161)[譯按]前面的美醜之間在這裡變成了生死之間。
(162)&ldquo精靈&rdquo(daimōn)在荷馬筆下屬于諸神之一,但沒有具體樣子(《伊利亞特》卷一221-222),基本含義與命數相關(赫西俄德《勞作與時日》120以下),主管神賜給某個人的幸福或不幸福的命。
幸福或不幸福總屬于某個具體個人,因此,&ldquo精靈&rdquo非常個人化。
(163)[譯按]與下面說到的&ldquo低賤的人&rdquo形成對舉。
(164)默提斯(metis)原意為&ldquo發明&rdquo&ldquo想法&rdquo&ldquo一閃念&rdquo&ldquo辦法&rdquo,赫西俄德已經将這個語詞拟人化為宙斯的第一個老婆(參見《神譜》886-900)和雅典娜的母親(《輯語》343)。
珀若斯(poros)的詞源與動詞&ldquo突然看到、聽到、感覺到&rdquo(peirein)相關,指可以借之通過陸地或水面的工具,其對應的詞是&ldquo困境&rdquo、&ldquo困惑&rdquo。
(165)&ldquo貧乏&rdquo(penia)的原文是珀若斯[豐盈]的反義詞,愛若斯的父母具有完全相反的品質。
(166)瓊漿是傳說中神們長生不老的飲料,亦見《斐德若》247e。
(167)參見赫西俄德,《勞作與時日》735以下。
(168)[譯按]針對阿伽通所謂的&ldquo水一般柔[濕潤]&rdquo。
(169)[譯按]&ldquo型相&rdquo的原文是idean,與&ldquo形相&rdquo(eidos)不是同一個語詞,即便有時語義相同。
(170)[譯按]&ldquo制作品&rdquo與&ldquo詩&rdquo是同一個語詞,&ldquo制作者&rdquo與&ldquo詩人&rdquo是同一個語詞&mdash&mdash第俄提瑪巧妙地利用了這個語詞的兩個詞義項。
(171)這一句看起來是引文,很可能引自某個詩人的句子,出處無從查考。
[譯按]&ldquo最偉大且詭計多端的愛欲&rdquo這句是引文,當施加引号。
由于雙重接引語中的引語,無引号可加,用楷體代替(下同)。
(172)[譯按]這裡的&ldquo愛欲&rdquo一詞不是名詞形式,而是動詞不定式,為體現這種用法的行為含義故譯作&ldquo在愛欲&rdquo。
(173)[施疏]女人稱男人為&ldquo友伴&rdquo,未見于任何古希臘文學作品。
這裡顯然針對的是阿裡斯托芬的說法,蘇格拉底似乎戴上了第俄提瑪的面具對自己的朋友說話。
(174)[譯按]這裡和下面的希臘原文并沒有清楚區分生産、懷孕、養育。
(175)引領命運的女神共三位,第一位注定命運,第二位搓命線,第三位在人将死時剪斷命線(參見《伊利亞特》卷二十四209-210;赫西俄德《神譜》904-906;柏拉圖《王制》卷十617c)。
助産女神是掌管生産(順産或難産)的女神;卡洛娜(kallonē[譯按]字面含義是&ldquo美&rdquo)是掌管分娩的&ldquo阿爾特密斯&mdash赫卡忒(Artemis-Hecate)的崇拜之名&rdquo(關于阿爾特密斯,參見《俄耳甫斯教禱歌》36)。
(176)[譯按]&ldquo正在孕育的人&rdquo是陽性分詞作名詞,并非指女人,而是泛指世人。
(177)參見206a。
(178)這是智術師在教學時的行話,參見《歐蒂德谟》274a,《希琵阿斯後篇》287c。
(179)&ldquo流芳百世&rdquo系重言([譯按]因無法再施加引号,用楷體表示引文,下同),出自哪位詩人,不詳,也可能是第俄提瑪自己編的詩句。
(180)科德若斯是傳說中的雅典國王墨蘭托斯(Melanthos)的兒子,斯巴達人入侵雅典時身為雅典國王。
德爾斐神谕說,要是雅典國王戰死,雅典就會得勝。
于是,斯巴達人入侵雅典時小心避免不要傷及科德若斯,他卻脫下王袍,扮成一車夫進入敵陣故意送死。
為了紀念他,雅典人決定從此不再選雅典國王。
(181)此系重言,出自哪位詩人,不詳,也可能是第俄提瑪自己編的詩句。
(182)在《王制》中,節制和正義是兩個單獨的德性,按《普羅塔戈拉》中普羅塔戈拉所講述的神話,同樣如此。
[施疏]這裡所說的&ldquo節制&rdquo和&ldquo正義&rdquo與《斐多》82a9-82b2對舉的&ldquo節制和正義&rdquo不是一回事。
這裡提到了三種德性,實際上是4種,第俄提瑪沒有提到勇敢。
(183)[譯按]阿裡斯托芬的講辭兩次用到&ldquo擁抱&rdquo這個語詞(192a5和b5)。
(184)[譯按]阿伽通的講辭多次用到&ldquo碰觸&rdquo(195e7,196c1,196e3,197a5-6)。
(185)&ldquo結合&rdquo和&ldquo友愛&rdquo是厄裡刻希馬庫斯在講辭中用過的說法(182c3)。
(186)呂庫戈斯是斯巴達典章制度的奠立者,半帶傳說性質;其子女這裡指的就是其奠立的典章制度。
(187)挽救斯巴達指呂庫戈斯使得斯巴達擁有了強大軍事力量;挽救希臘指波斯戰争期間,希臘采用了部分斯巴達倫理道德。
(188)著名的雅典治邦者(約公元前640&mdash前560年),出身王族,據傳是雅典政制的創立者,公元前594年訂立新的法制,平衡貴族與平民的對立。
(189)[譯按]自此以下的行文以帶情态意味(必須、應該)的不定式為主,省略主詞,中譯不得不補充主詞&ldquo愛欲者&rdquo。
(190)[譯按]&ldquo首先&rdquo句和随後的&ldquo第二&rdquo句,各自有兩個&ldquo既非&hellip&hellip也非&rdquo關聯句式,形式上對稱。
&ldquo第二&rdquo句中的&ldquo既非&hellip&hellip也非&rdquo關聯句又帶有一個&ldquo既&hellip&hellip又&hellip&hellip&rdquo關聯句,等于關聯句套關聯句。
(191)這段關于&ldquo美本身&rdquo的說法(甚至語式),與《斐多》(78d,100b-d)和《王制》(474d-479e,508d)中的說法很相近。
(192)這段說法是戲仿阿裡斯托芬的說法:阿裡斯托芬說的是被劈開的愛若斯抱住自己的另一半不吃不喝,隻想與之在一起,蘇格拉底的第俄提瑪把這種情狀用來說愛欲者與美本身的關系,用&ldquo美本身&rdquo取代了被愛欲者的位置。
(193)對觀《斐德若》250a,《斐多》75a、76e。
[譯按]比較中國經驗的說法:&ldquo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rdquo (194)[施疏]阿爾喀比亞德打斷了阿裡斯托芬,對觀《普羅塔戈拉》(347b)中阿爾喀比亞德打斷智術師希琵阿斯&mdash&mdash差别在于,《普羅塔戈拉》中的阿爾喀比亞德清醒,是有意打斷,這裡的阿爾喀比亞德醉了,是無意的打斷。
阿裡斯托芬與希琵阿斯有共同的東西:均憑靠所謂自然理則,是自然的學生。
阿爾喀比亞德打斷阿裡斯托芬,意味着政治人在自然與習俗的對立中站在了蘇格拉底一邊,反對詩人和智術師。
(195)指适合眼下這個高檔聚會場合的人,在《斐多》開頭(58c),蘇格拉底的妻子用到同一個語詞。
(196)纏飄帶在頭上,在雅典是比賽得勝的标志或者祭神的表征。
(197)[譯按]&ldquo被世人們帶領進來&rdquo,民主政治家被&ldquo世人&rdquo&ldquo領導&rdquo,而非&ldquo領導&rdquo世人。
(198)[譯按]阿爾喀比亞德也是美人,他的到來改變了蘇格拉底與美人阿伽通的關系:一個是民主時代的桂冠詩人、一個是民主時代的政治新秀,蘇格拉底在城邦中的政治處境變得清晰起來。
(199)這種粗話表達的是惱怒,常見于柏拉圖先前的對話作品。
(200)[譯按]&ldquo熱愛&rdquo與&ldquo愛欲/欲愛&rdquo不是一個語詞,并非完全相同。
(201)[施疏]阿爾喀比亞德自推為&ldquo酒司令&rdquo,有如政治生活中的&ldquo僭主&rdquo。
僭主的典型特征是,他總會說滿足你們想要的一切。
在這裡,僭主參與了前面所定的飲酒規矩,從而顯出僭政與憲政程序的一種奇怪混合。
(202)&ldquo涼碗&rdquo(把酒鎮涼的器皿)用于盛純酒,實際喝的酒要兌水,兌水前,酒就盛在涼碗裡。
(203)八克度大約兩升多。
(204)出自《伊利亞特》卷十一514-515。
[施疏]這句詩的背景是:希臘人當時的處境比以前更加危險,亟待阿喀琉斯來救護,而阿喀琉斯卻懶心無腸。
阿爾喀比亞德引荷馬的這句詩看起來是捧醫生,其實是捧自己。
(205)[羅森疏]阿爾喀比亞德注意到:在醒與醉之間,并沒有民主的平等。
(206)[羅森疏]這一語式僅另見于前面第俄提瑪對蘇格拉底的指責(201e10)。
(207)這誓言語式在諧劇中常見,但在柏拉圖則極少見&mdash&mdash也許這誓言帶有流氓腔。
(208)[羅森疏]阿爾喀比亞德從這裡開始共七次強調了&ldquo講真實&rdquo:214e1、215a6、215c5-6、216a2、217e4、219c2、220e4。
(209)&ldquo西勒諾斯&rdquo這個名字經常與薩圖爾(Satyr)混用,有說是薩圖爾們的父親──薩圖爾通常比較年輕,被尊為林神,樣子奇醜,經常喝得爛醉,騎在驢屁股或酒罐子上(喻好酒色一類感官享樂)。
西勒諾斯像作為工藝品通常擺在店鋪門前,因為他肚子裡藏着各種神像。
據說,西勒諾斯曉得一些重大秘密,若讓人逮住,西勒諾斯有時會吐露自己的智慧。
(210)&ldquo赫耳墨斯塑像&rdquo是四角石像,臉上長胡子,虔信者把它們擺放在聖殿或住宅前。
(211)馬爾蘇亞是傳說中的一個樂師,曾神氣透頂地帶箫參加音樂比賽挑戰潘笛之神阿波羅的智慧,結果失敗,因自己的放肆而遭痛斥。
(212)阿爾喀比亞德用一句話概括了蘇格拉底模樣很醜,暗含的意思是,蘇格拉底不會是愛若斯的對象。
(213)薩圖爾&ldquo肆心&rdquo通常指性方面的行為&mdash&mdash薩圖爾天性無恥,但也天性膽小,不過,酒後就膽子大起來。
(214)傳說奧林珀斯是馬爾蘇亞的學生(學唱歌)和愛欲者,後成為著名樂師。
(215)亞裡士多德《政治學》1340a8-12提到,奧林珀斯音樂給聽者一種被超自然力量掌握的感覺。
(216)科瑞般特人是與小亞細亞女神Cybele相交的一個神秘群體,祭典時在手鼓和排箫伴奏下狂跳,據說有治療作用的舞蹈,其癫狂感就是迷狂。
儀式後,參加者們解除了心中焦慮,回歸甯靜平和。
(217)意為忙于搞政治,不關心自己的德性修養。
(218)塞壬是荷馬筆下住在海島上的半神女妖──女人頭的靈魂鳥,歌聲神奇迷人,誰聽見她們的美妙歌聲,就會不肯離去,然後慢慢死掉。
阿爾喀比亞德在這裡的意思是,如果他被蘇格拉底的言辭迷住不肯離去,自己的政治生命就會慢慢死掉。
(219)由此可見,熱衷搞民主政治的人的心性,是亞裡士多德所謂&ldquo不能自制的人&rdquo。
(220)[譯按]比較前面第俄提瑪描述見到美本身時的情形。
(221)[譯按]這裡的&ldquo神奇之物&rdquo指阿爾喀比亞德自己的身體&mdash&mdash他剛剛(217a1)才說到蘇格拉底内在的東西&ldquo神奇透頂&rdquo,現在就說自己的&ldquo青春&rdquo是神奇之物,言下之意,自己的外在之美足以與蘇格拉底交換内在之美。
(222)希臘人健身時是裸體,不穿衣服就給火熱的愛欲者提供了身體接觸的機會,尤其是摔跤,得抱在一起。
(223)[羅森疏]這是《會飲》中第二次說到&ldquo晚宴&rdquo:第一次是蘇格拉底借第俄提瑪之口講的神們的晚宴,宴後醉了的珀若斯(豐盈)被貧乏的珀尼阿占了便宜。
(224)[施疏]為打探到蘇格拉底内在的秘密(珍寶),阿爾喀比亞德采取了六個步驟,第俄提瑪在說到求美的上升時,也有六個步驟,最後一步(親見美的汪洋)與這裡的阿爾喀比亞德觸到蘇格拉底的身體在步驟次第上相對等。
(225)&ldquo酒後吐真言&rdquo直譯為&ldquo酒即真實&rdquo,後來擴展成&ldquo酒和孩子即真實&rdquo(意思是:醉鬼因不清醒、小孩子因天真而說真話)。
阿爾喀比亞德的意思是,這句俗語是&ldquo酒即真實&rdquo抑或&ldquo酒和孩子即真實&rdquo,都沒所謂。
(226)&ldquo我看着&hellip&hellip&rdquo以下,阿爾喀比亞德心緒激動,句子說得不完整。
(227)[譯按]對觀《普羅塔戈拉》中希珀克拉底想要去見普羅塔戈拉時對蘇格拉底說的話(310e1-2)。
(228)&ldquo裝傻&rdquo并非等于反諷,而是&ldquo裝得謙虛&rdquo&ldquo裝得不開竅&rdquo。
忒拉緒馬霍斯曾用不友好的語調說,蘇格拉底經常&ldquo裝傻&rdquo(《王制》卷一337a)。
(229)&ldquo以銅換金&rdquo系用典&mdash&mdash《伊利亞特》卷六232-236。
蘇格拉底用&ldquo銅&rdquo指阿爾喀比亞德的美貌,用&ldquo金&rdquo指道德上的向善。
(230)[羅森疏]蘇格拉底的說法詭秘,&ldquo什麼都不是&rdquo聽起來就像奧德修斯哄人的說法:&ldquo我叫無人。
&rdquo(《奧德賽》卷九275) (231)這一說法讓人想起先知特瑞西阿斯,他眼睛瞎了,反而獲得了預見能力。
(232)[羅森疏]&ldquo神奇&rdquo這個詞在阿爾喀比亞德的講辭中出現了十二次:213e2、215b6、216c7、217a1、217a3-4、219c1、220a4、220a7、220c6(以上為肯定性用法)和215a2、2175-6、220b3(否定性用法)。
(233)[施疏]阿爾喀比亞德用的是法律術語,無異于把眼下的場景變成了法庭。
(234)這裡所描寫的事情發生時,阿爾喀比亞德大約19歲。
[施疏]這裡所描寫的場合是卧室,在柏拉圖的作品中,說到蘇格拉底在卧室的場合,這是最私密性的。
《普羅塔戈拉》開頭也說到蘇格拉底在卧室,而且恰恰與阿爾喀比亞德相關,但就私密性而言明顯不及這裡。
(235)&ldquo堅韌&rdquo是節制、勇敢乃至實踐智慧的基礎,從而是這裡的核心德性&mdash&mdash随後三次用到這個語詞:222a2、222a7和222c2。
(236)按《伊利亞特》中的描述,埃阿斯是特洛亞戰争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在他出生的時候,用墨涅亞獅子的皮裹住了他,使他除了胳肢窩以外渾身不怕刀矛。
但埃阿斯并非神奇和超自然意義上的刀矛不入,僅僅因其武藝高強和有七層牛皮做的大盾牌,才不容易受傷。
(237)阿爾喀比亞德指靠自己的青春引誘蘇格拉底。
(238)珀特岱亞是希臘北部的一個城市,本受雅典統治,公元前433年起兵反抗。
讨伐珀特岱亞之戰(公元前432&mdash前429年)即針對這場反抗,它構成了伯羅奔半島戰争的誘因之一。
戰事發生時(前432年),蘇格拉底快四十歲。
(239)戰時同一宗族的人被編在一起,蘇格拉底和阿爾喀比亞德分别來自不同宗族,卻在珀特岱亞戰役時同桌吃飯,這暗示兩人當時關系異常密切。
(240)這裡的兩個&ldquo這些&rdquo,前一個收攏前面的講述,後一個開啟下面的講述。
(241)引文出自《奧德賽》卷四240-243&mdash&mdash柏拉圖改變了原詩的開頭部分。
荷馬描述奧德修斯用了堅強、有力、頑強、勇敢,柏拉圖用&ldquo堅韌&rdquo來概括這一切品德。
[施疏]阿爾喀比亞德把蘇格拉底比作奧德修斯,把自己比作阿喀琉斯;這意味着,蘇格拉底與奧德修斯一樣,經曆過許多磨難。
(242)這裡用了三個同義詞來描述哲人的沉思:思考、探究、思索。
(243)來自亞洲的盟邦或從伊俄尼亞領邦招募來的。
(244)[施疏]這一段贊蘇格拉底在夏天的耐性,與前面贊蘇格拉底在冬天的耐性對照。
冬天人們尋求陽光,夏天人們尋求蔭涼,蘇格拉底偏偏在夏天尋求太陽&mdash&mdash這裡重要的并非沉思,而是耐性。
為什麼是伊俄尼亞人而非雅典人在看着蘇格拉底,并非要點,重要的是,阿爾喀比亞德沒有好奇。
(245)[譯按]對觀《斐多》89a。
(246)德裡俄斯位于波俄提亞北岸,那裡有一座著名的阿波羅神殿。
雅典人為了瓦解波俄提亞人的伯羅奔半島聯盟,在各城邦煽動民主革命。
公元前424年秋天,雅典軍隊與伯羅奔半島聯盟軍隊在德裡俄斯發生遭遇戰,慘遭潰敗,近千名雅典士兵戰死(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大的數目)。
參見修昔底德《戰争志》卷四89-101.2。
(247)阿爾喀比亞德家世豐裕,可花錢買馬;蘇格拉底是步兵,背着重兵器,他還必須掏錢買這些兵器,但相對便宜。
(248)拉克斯曾任将官(公元前427&mdash前425年),他在公元前418年的Mantinea戰役中陣亡。
柏拉圖有一篇以他命名的對話。
(249)參見阿裡斯托芬,《雲》362。
與原詩的用意不同,阿爾喀比亞德的意思指蘇格拉底迫于自己置身的處境而保持警覺,沒有一點兒驚慌。
(250)這段說法反倒表明,蘇格拉底的天性非常招惹其他人莫名的嫉恨。
(251)參見修昔底德《戰争志》卷七81.5。
[施疏]阿爾喀比亞德沒有說蘇格拉底一點不驚慌,僅僅說蘇格拉底比拉克斯鎮定得多(畢竟沒騎馬)&mdash&mdash這裡突顯的是蘇格拉底的理性計算:逃跑并不節制。
阿爾喀比亞德的這段描繪,除細節外,确證了阿裡斯托芬在《雲》中對蘇格拉底的描繪。
(252)布拉斯達斯是公元前五世紀的斯巴達戰将,以英勇果敢著稱,伯羅奔半島戰争期間陣亡(公元前422年),當時尚很年輕。
(253)特洛伊戰争中有兩個著名謀臣,希臘方面是涅斯托耳(《伊利亞特》卷一248),以善于辭令聞名,特洛伊方面是安忒諾(《伊利亞特》卷三148-151),以足智多謀聞名。
相比之下,伯利克勒斯兼有這兩個方面的才能。
(254)阿爾喀比亞德在開頭(215c1以下)就說到蘇格拉底的言辭,但當時強調的是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及其内容,這裡說的則是蘇格拉底言辭的表面與内涵的對立關系。
(255)暗喻馬爾蘇亞被阿波羅剝去外皮。
(256)[施疏]&ldquo馱驢&rdquo涉及軍務&mdash&mdash軍人、治邦者才會說到這樣的事情。
反過來看,阿爾喀比亞德說蘇格拉底談這類事情,表明蘇格拉底的表面言辭可笑、裝樣子。
(257)[譯按]這裡提到的&ldquo鐵匠、鞋匠、皮匠&rdquo,對觀阿裡斯托芬的頌辭中說到阿波羅把被切開的人縫起來時所用的方式和工具。
(258)具體指219c5的說法尤其下文(222b3)所說&ldquo受這個人蒙騙&rdquo。
(259)卡爾米德是柏拉圖的母舅,柏拉圖有一篇對話以他命名,其中說到他是個迷人的少男。
(260)[譯按]叫這個名的不止一個人,一說這裡的歐蒂德谟是一位著名智術師,柏拉圖以他命名寫過對話。
一說這裡的歐蒂德谟是色諾芬多次提到的那個長得很漂亮的少男(參見《回憶蘇格拉底》卷一2.29和卷四2.1)。
(261)[施疏]阿爾喀比亞德最後說,蘇格拉底其實是愛自己,從而把蘇格拉底與阿裡斯托芬說的愛若斯就是愛自己的主題聯系起來。
然而,阿裡斯托芬愛自己是外在的,蘇格拉底愛自己是内在的。
[譯按]對比前面第俄提瑪的說法,真正的&ldquo被愛欲者&rdquo是純淨的&ldquo美本身&rdquo。
(262)參見荷馬《伊利亞特》卷十七32;赫西俄德《勞作與時日》218。
阿爾喀比亞德在這裡總結的是自己的經驗(217a-219d)。
(263)[施疏]本來的順序位置是:阿伽通-蘇格拉底(175c-d),阿爾喀比亞德躺到中間後成了:阿伽通-阿爾喀比亞德-蘇格拉底(213a-b),阿伽通在最上方。
蘇格拉底叫阿伽通過來,位置就成了:阿爾喀比亞德-蘇格拉底-阿伽通,阿爾喀比亞德在最上方。
(264)阿爾喀比亞德想要争取的秩序是:阿爾喀比亞德-阿伽通-蘇格拉底。
(265)[施疏]為什麼這位置對蘇格拉底來說很重要?因為涉及阿伽通與蘇格拉底誰贊頌誰,蘇格拉底急欲要贊美阿伽通。
(266)場面已經開始進入狂飲,厄裡刻希馬庫斯、斐德若和其他幾個人顯然因沒有酒量或不好酒先離開了。
(267)正是二月初,故有夜長之說。
(268)[施疏]這話的語式是重複,但重複時含義不同。
&ldquo同一個男人應該懂制作諧劇和肅劇&rdquo的意思是,在最高的水平上,基于自然禀賦,一個人肅劇、諧劇都來得;&ldquo憑靠技藝,他既是肅劇詩人,也是諧劇詩人&rdquo的說法有變化,隻說同一個人能靠技藝既制作肅劇也制作諧劇。
[譯按]肅劇和諧劇分别代表對人生的兩種透徹理解:對高的東西的理解和對低的東西的理解。
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并非要提出一種綜合肅劇和諧劇的人生理解或綜合高低的理解,而是像荷馬那樣,高的和低的都能理解。
從而,肅劇詩人和諧劇詩人對人生的理解無論多麼透徹,都是片面的理解,盡管相比之下,肅劇詩人的理解比諧劇詩人的理解要深刻得多&mdash&mdash阿裡斯托芬和阿伽通先後睡了,意味着諧劇詩人先于肅劇詩人陷入沉睡。
所謂&ldquo兼長諧劇和肅劇&rdquo指蘇格拉底式的哲人的人生理解超逾了肅劇詩人和諧劇詩人對人生的片面理解。
參見SethBenardete,《蘇格拉底與柏拉圖:愛欲的辯證法》,Stuttgart,頁33。
(269)位于雅典城東門外伊利索斯河邊的競技訓練場,後來亞裡士多德在此授課。
(270)[施疏]蘇格拉底回家僅僅為了睡覺,他總不在家,像愛若斯一樣無家可歸&mdash&mdash蘇格拉底沒有對屬于家的東西的愛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