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明錄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服作祭,祭甚豐厚,君明隨去。
"祚雲:"我是生人,不當相見。
"鬼雲:"我自隱君形。
"祚便隨鬼去,計行食頃,便到其家。
家大有客,鬼將祚上靈座,大食滅。
合家號泣,不能自勝,謂其兒還。
見王祖來,便曰:"此是殺我人,猶畏之。
"便走出,祚即形露。
家中大驚,因問祚,因敘本末。
遂隨祚迎喪,既去,鬼便斷絕。
臨淮朱綜遭母難,恆外處住。
內有病,因前見,婦曰:"喪禮之重,不煩數還。
"綜曰:"自荼毒以來,何時至內?"婦曰:"君來多矣。
"綜知是魅,敕婦婢,候來便即閉戶執之。
及來,登床,往赴視。
此物不得去,遽變老白雄雞。
推問是家雞,殺之,遂絕。
漢武鑿昆明,極深,悉是灰墨,無復土。
舉朝不解,以問東方朔。
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
可試問西域胡僧。
"帝以朔不知,難以核問。
後漢帝時,外國道人來,入洛陽,時有憶方朔言者,乃試問之,胡人雲:"經雲:'天地大劫將盡,則劫燒。
'此燒之餘。
"乃知朔言有旨。
蒲城李通,死來雲:見沙門法祖為閻?王講《首楞嚴經》。
又見道士王浮身被鎖械。
求祖懺悔,祖不肯赴。
孤負聖人,死方思悔。
康阿得死三日,還蘇,說:初死時,兩人扶腋,有白馬吏驅之。
不知行幾裡,見北向黑暗門;南入,見東向黑門;西入,見南向黑門;北入,見有十餘樑間瓦屋。
有人皂服籠冠,邊有三十餘吏,皆言府君,西南復有四五十吏。
阿得便前拜府君。
府君問:"何所奉事?"得曰:"家起佛圖塔寺,供養道人。
"府君曰:"卿大福德。
"問都錄使者:"此人命盡耶?"見持一卷書伏地案之,其字甚細,曰:"餘算三十五年。
"府君大怒曰:"小吏何敢頓奪人命?"便縛白馬吏著柱,處罰一百,血出流漫。
問得:"欲歸不?"得曰:"爾。
"府君曰:"今當送卿歸,欲便遣卿案行地獄。
"即給馬一匹,及一從人。
東北出,不知幾裡,見一城,方數十裡,有滿城土屋。
因見未事佛時亡伯、伯母、亡叔、叔母,皆著杻械,衣裳破壞,身體膿血。
復前行,見一城,其中有臥鐵床上者,燒床正赤。
凡見十獄,各有楚毒。
獄名"赤沙"、"黃沙"、"白沙",如此"七沙"。
有刀山劍樹,抱赤銅柱。
於是便還。
復見七八十樑間瓦屋,夾道種槐,雲名"福舍",諸佛弟子住中。
福多者上生天,福少者住此舍。
遙見大殿二十餘樑,有二男子、二婦人從殿上來下,是得事佛後亡伯、伯母、亡叔、叔母。
須臾,有一道人來,問得:"識我不?"得曰:"不識。
"曰:"汝何以不識我?我共汝作佛圖主。
"於是遂而憶之,還至府君所,即遣前二人送歸,忽便蘇活也。
石長和死,四日蘇。
說:初死時,東南行,見二人治道,恆去和五十步,長和疾行,亦爾。
道兩邊棘刺皆如鷹爪。
見人大小群走棘中,如被驅逐,身體破壞,地有凝血。
棘中人見長和獨行平道,歎息曰:"佛弟子獨樂,得行大道中。
"前行,見七八十樑瓦屋,中有閣十餘,樑上有窗向。
有人面辟方三尺,著皂袍,四縱掖,憑向坐,唯衣襟以上見。
長和即向拜。
人曰:"石賢者來也,一別二十餘年。
"和曰:"爾。
"意中便若憶此時也。
有馮翊牧孟承夫妻先死,閣上人曰:"賢者識承不?"長和曰:"識。
"閣上人曰:"孟承生時不精進,今恆為我掃地。
承妻精進,晏然與官家事。
"舉手指西南一房,曰:"孟承妻今在中。
妻即開窗向,見長和,問:"石賢者何時來?"遍問其家中兒女大小名字平安不,"還時過此,當因一封書"。
斯須,見承閣西頭來,一手捉掃帚糞箕,一手捉把(上竹下拐),亦問家消息。
閣上人曰:"聞魚龍超修精進,為信爾不?何所修行?"長和曰:"不食魚肉,酒不經口,恆轉尊經,救諸疾痛。
"閣上人曰:"所傳莫妄!"閣上問都錄主者:"石賢者命盡耶?枉奪其命耶?"主者報:"按錄餘四十年。
"閣上人敕主者:"(車賣)車一乘,兩辟車騎,兩吏送石賢者。
"須臾,東向便有車騎人從如所差之數。
長和拜辭,上車而歸。
前所行道邊,所在有亭傳、吏民、床坐飲食之具。
倏然歸家,前見父母坐其屍邊。
見屍大如牛,聞屍臭。
不欲入其中,繞屍三匝,長和歎息,當屍頭前。
見其亡姊於後推之,便踣屍面上,因即蘇。
"祚雲:"我是生人,不當相見。
"鬼雲:"我自隱君形。
"祚便隨鬼去,計行食頃,便到其家。
家大有客,鬼將祚上靈座,大食滅。
合家號泣,不能自勝,謂其兒還。
見王祖來,便曰:"此是殺我人,猶畏之。
"便走出,祚即形露。
家中大驚,因問祚,因敘本末。
遂隨祚迎喪,既去,鬼便斷絕。
臨淮朱綜遭母難,恆外處住。
內有病,因前見,婦曰:"喪禮之重,不煩數還。
"綜曰:"自荼毒以來,何時至內?"婦曰:"君來多矣。
"綜知是魅,敕婦婢,候來便即閉戶執之。
及來,登床,往赴視。
此物不得去,遽變老白雄雞。
推問是家雞,殺之,遂絕。
漢武鑿昆明,極深,悉是灰墨,無復土。
舉朝不解,以問東方朔。
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
可試問西域胡僧。
"帝以朔不知,難以核問。
後漢帝時,外國道人來,入洛陽,時有憶方朔言者,乃試問之,胡人雲:"經雲:'天地大劫將盡,則劫燒。
'此燒之餘。
"乃知朔言有旨。
蒲城李通,死來雲:見沙門法祖為閻?王講《首楞嚴經》。
又見道士王浮身被鎖械。
求祖懺悔,祖不肯赴。
孤負聖人,死方思悔。
康阿得死三日,還蘇,說:初死時,兩人扶腋,有白馬吏驅之。
不知行幾裡,見北向黑暗門;南入,見東向黑門;西入,見南向黑門;北入,見有十餘樑間瓦屋。
有人皂服籠冠,邊有三十餘吏,皆言府君,西南復有四五十吏。
阿得便前拜府君。
府君問:"何所奉事?"得曰:"家起佛圖塔寺,供養道人。
"府君曰:"卿大福德。
"問都錄使者:"此人命盡耶?"見持一卷書伏地案之,其字甚細,曰:"餘算三十五年。
"府君大怒曰:"小吏何敢頓奪人命?"便縛白馬吏著柱,處罰一百,血出流漫。
問得:"欲歸不?"得曰:"爾。
"府君曰:"今當送卿歸,欲便遣卿案行地獄。
"即給馬一匹,及一從人。
東北出,不知幾裡,見一城,方數十裡,有滿城土屋。
因見未事佛時亡伯、伯母、亡叔、叔母,皆著杻械,衣裳破壞,身體膿血。
復前行,見一城,其中有臥鐵床上者,燒床正赤。
凡見十獄,各有楚毒。
獄名"赤沙"、"黃沙"、"白沙",如此"七沙"。
有刀山劍樹,抱赤銅柱。
於是便還。
復見七八十樑間瓦屋,夾道種槐,雲名"福舍",諸佛弟子住中。
福多者上生天,福少者住此舍。
遙見大殿二十餘樑,有二男子、二婦人從殿上來下,是得事佛後亡伯、伯母、亡叔、叔母。
須臾,有一道人來,問得:"識我不?"得曰:"不識。
"曰:"汝何以不識我?我共汝作佛圖主。
"於是遂而憶之,還至府君所,即遣前二人送歸,忽便蘇活也。
石長和死,四日蘇。
說:初死時,東南行,見二人治道,恆去和五十步,長和疾行,亦爾。
道兩邊棘刺皆如鷹爪。
見人大小群走棘中,如被驅逐,身體破壞,地有凝血。
棘中人見長和獨行平道,歎息曰:"佛弟子獨樂,得行大道中。
"前行,見七八十樑瓦屋,中有閣十餘,樑上有窗向。
有人面辟方三尺,著皂袍,四縱掖,憑向坐,唯衣襟以上見。
長和即向拜。
人曰:"石賢者來也,一別二十餘年。
"和曰:"爾。
"意中便若憶此時也。
有馮翊牧孟承夫妻先死,閣上人曰:"賢者識承不?"長和曰:"識。
"閣上人曰:"孟承生時不精進,今恆為我掃地。
承妻精進,晏然與官家事。
"舉手指西南一房,曰:"孟承妻今在中。
妻即開窗向,見長和,問:"石賢者何時來?"遍問其家中兒女大小名字平安不,"還時過此,當因一封書"。
斯須,見承閣西頭來,一手捉掃帚糞箕,一手捉把(上竹下拐),亦問家消息。
閣上人曰:"聞魚龍超修精進,為信爾不?何所修行?"長和曰:"不食魚肉,酒不經口,恆轉尊經,救諸疾痛。
"閣上人曰:"所傳莫妄!"閣上問都錄主者:"石賢者命盡耶?枉奪其命耶?"主者報:"按錄餘四十年。
"閣上人敕主者:"(車賣)車一乘,兩辟車騎,兩吏送石賢者。
"須臾,東向便有車騎人從如所差之數。
長和拜辭,上車而歸。
前所行道邊,所在有亭傳、吏民、床坐飲食之具。
倏然歸家,前見父母坐其屍邊。
見屍大如牛,聞屍臭。
不欲入其中,繞屍三匝,長和歎息,當屍頭前。
見其亡姊於後推之,便踣屍面上,因即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