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傳拾遺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朵具五色,皆可緻之。
是年秋,與吏部後堂前染白牡丹一叢,雲:「來春必作含稜碧色,內合有金;含稜紅間暈者,四面各合有一朵五色者」。
自斸其根下,置藥而後栽培之,俟春為驗。
無何●去,不知所之。
是歲,上迎佛骨於鳳翔,禦樓觀之,一城之人,忘業廢食。
吏部上表直諫,忤旨,出為潮州刺史,至商山,泥滑雪深,頗懷鬱鬱,忽見是甥迎馬首而立,拜起勞問,扶鐙接轡,意甚慇懃。
至翌日雪霽,送至鄧州,乃白吏部曰:「某師在此,不得遠去,將入玄扈,倚帝峰矣」。
吏部驚異其言,問其師:即洪崖先生也。
東園公方使柔金水玉,作九華丹,火候精微,難於暫捨。
吏部加敬曰:「神僊可緻乎?至道可求乎」?曰:「得之在心,失之亦心。
校功銓善,黜陟之嚴,倣王禁也。
某他日復當起居,請從此逝」。
吏部為五十六字詩以別之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本為聖朝除弊事,豈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與詩訖,揮涕而別,行入林谷,其速如飛。
明年春,牡丹花開,數朵花色,一如其說。
但每一葉花中,有楷書十四字曰:「雪橫秦嶺家何處?雪擁藍關馬不前」。
書勢精,人工所不及,非神僊得道,立見先知,何以及於此也?或雲:其後吏部復見之,亦得其月華度世之道,而●未顯爾。
韓志和[太平廣記卷七十五著錄。
三洞群仙錄卷三「志和雕鸞」條係刪節,引據廣記而不記出處。
] 韓志和者,本倭國人也。
〔入〕中國為飛龍衛士[「入」據孫校鈔宋本廣記補。
],善雕木為鸞鶴鳥鵲之形,置機捩于腹中發之則飛高三二百尺,數百步外方使卻下。
又作龍床為禦榻,足一履之,則麟●爪角皆動,夭矯如生。
又於唐憲皇前,出繩虎子五六十頭,分〔五〕(立)隊[「五」據孫校廣記正。
],令舞梁州曲,皆中曲度,緻詞時,殷殷有聲,曲畢則累累而退,若有尊卑等級焉。
帝大悅,賜金帛加等,志和一出宮門,盡施散他人,後忽失之。
軒轅彌明[太平廣記卷五十五,及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八,並有著錄,皆出韓愈石鼎聯句序,惟廣記錯脫較多,今據通鑑輯錄。
全篇凡][〔〕中之文,皆據廣記補正。
] 衡山道士軒轅彌明者,不知何許人。
在衡湘間〔來●〕九十餘年。
善捕〔逐〕鬼物,能囚縶蛟螭虎豹,人莫知其壽。
進士劉師服嘗於湘南遇之。
唐憲宗元和七年〔壬辰〕十二月四日,彌明自衡山過太白,〔還京師〕。
知師服在京,〔夜抵其居,師服招其止〕宿。
有校書郎侯喜[侯喜,字叔退,登貞元進士,第官終國子主簿。
(見全唐詩石鼎聯句序] [附註)。
],新有詩名,與師服擁爐〔夜坐〕說詩。
彌明在〔其側〕(坐),貌極醜,〔白鬚黑面,長頸而高結,喉中〕又作楚語,喜視之蔑如也。
彌明〔忽〕軒衣張目,指爐中石鼎謂喜曰:「子既能詩,可與我賦比乎」?師服以衡湘舊識,見其老,但貌事之,不知其有文也,〔聞此說大喜,即援筆而題其首兩〕句曰:「巧匠斲山骨,刳中事烹煎」。
次傳與喜,喜踴躍綴其下曰:「直柄未當權,塞口且吞聲」。
[全唐詩十一函第九冊石鼎聯句。
上聯作「喜曰」,下聯作師服,似誤。
]彌明啞然笑曰:「子詩如是而已乎」?即袖手竦肩,倚北墻坐,謂師服曰:「吾不解世俗事,子為吾書之」。
因高吟曰:「龍頭縮菌蠢,豕腹脹彭享」。
初不似經意,其旨有譏於喜,二子相顧慚駭,〔然欲〕以多窮之。
師服又曰:「外苞乾蘚文,中有暗浪驚」。
喜曰:「在冷足自安,遭焚意彌貞」。
彌明腹令師服書曰:「謬當鼎鼎間,妄使水火爭」。
師服曰:「大似烈士膽,圓如鐵馬纓」。
喜曰:「上比香爐尖,下比鑑面平」。
彌明曰:「秋瓜未落蒂,凍芋強抽萌」。
師服曰:「一塊元氣閉,細泉幽竇傾」。
喜曰:「不值輸瀉處,焉知懷抱清」。
彌明曰:「方當洪爐然,益見小器盈」。
師服曰:「皖皖無刃●,團團類天成」。
喜曰:「遙疑龜負圖,出曝曉正晴」。
彌明曰:「旁有隻耳穿,上為孤髻撐」。
師服曰:「或訝短尾銚,又似無足鐺」。
喜曰:「可惜寒食毬,擲此傍路坑」。
彌明曰:「何當出灰池;無計離缾罌」。
師服曰:「陋質荷斟酌,狹中愧提擎」。
喜曰:「豈能●仙藥,但未污羊羹」。
彌明曰:「形模婦女笑,度量兒童輕」。
師服曰:「徒爾堅重性,不過升合盛」。
喜曰:「傍似廢轂仰,側見折軸橫」。
彌明曰:「時於蚯蚓竅,微作蒼蠅鳴」。
師服曰:「以茲翻溢〔愆〕(衍),實負任使誠」。
喜曰:「常居顧眄地,敢有漏洩情」。
彌明曰:「寧依煖熱弊,不與寒涼并」。
師服曰:「區區徒自效,●●不足呈」。
喜曰:「回旋但兀兀,開闔自鏗鏗」。
[全唐詩十一函第九冊石鼎聯句。
上聯作「喜曰」,下聯作師服,似誤。
]喜思益苦,務欲勝彌明,每搜索,欲出口而聲益悲,筆欲下則復止,卒亦不奇。
二子賦十餘韻,彌明應之如響,皆潁脫含譏諷。
夜將闌,二子思竭,不能續起,謝曰:「尊師非世人能屈也,某輩服矣,願就弟子列,不敢更論詩」。
彌明奮然曰:「此篇不可不成也」。
謂師服曰:「把筆〔把筆〕!吾與汝就之」。
〔即又連唱〕(乃)曰:「全勝瑚璉貴,空有口傳名。
雖此俎豆古,不為手所〔橙〕(棖)。
磨礱去圭角,浸潤著光晶。
願君勿●誚,此物方施行」。
師服書訖,俾讀之,謂二子曰:「章不已就乎」?二子齊應曰:「就矣」!彌明曰:「子皆不足與語此,寧為文耶?吾就子所能而作爾,非吾之所學於師而能者也。
吾所聞者,子皆不足以聞也。
〔豈〕獨文乎哉?吾語亦不常聞也,吾閉口矣」!二子大懼,起立而拜,曰:「不敢他有問也,願聞一聲而已。
先生稱不解人間書,敢問解何書」?卒不應,〔二子〕不自得,即退就坐。
彌明倚墻睡,鼻息如雷〔鳴〕。
二子怛然失色,不敢少喘。
斯須,〔曙鼓鼕鼕〕,二子亦困,〔遂坐〕睡。
及覺,〔驚顧〕,已失彌明所在。
問童奴,曰:「天將明,道士〔起〕出門,〔若將便旋,然久不返〕,●之已不見」。
二子驚異,攜詩詣〔昌黎〕韓愈訪其人,愈曰:「聞有隱君子,彌明豈其人耶」?遂為石鼎聯句序〔行於代焉〕。
[韓愈序曰:元和七年十二月四日,衡山道士軒轅彌明自衡下來,舊與劉師服進士衡湘中相識,將過太白,知師服在京,夜抵其居宿,有校書郎侯喜,新有能詩聲,夜與劉說詩,彌明在其側,貌極醜,白鬚黑面,長頸而高結,喉中又作楚語。
喜視之,若無人。
彌明忽軒衣張眉,指爐中石鼎謂喜曰:子雲能詩,能與我賦此乎?劉往見衡湘間人說雲,年九十餘矣,解捕逐鬼物,拘囚螭蛟虎豹,不知其實能否也。
見其老,頗貌敬之,不知其有文也。
聞此說,大喜,即援筆題其首兩句,次傳於喜,喜踴躍即綴其下雲雲,道士啞然而笑曰:子詩如是而已乎?即袖手聳肩,倚北牆坐,謂劉曰:吾不解世俗書,子為我書。
因高吟曰:龍頭縮菌蠢,豕腹漲彭烹。
初不似經意,詩旨有似譏喜,二子相顧●駭,欲以多窮之。
即又為,傳之喜,喜思益苦,務欲壓道士。
每營度欲出口吻,聲鳴益悲,操筆欲書,將下復止,竟亦不能奇也。
畢,即傳道士,道士高踞大唱曰:][劉把筆,吾詩雲雲,其不用意而功益奇,不可附說,語皆侵劉侯,喜益忌之。
劉與侯皆已賦十餘韻。
彌明應之如響,皆脫潁含譏諷。
夜盡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續,因起謝曰:尊師非世人也,某伏矣,願為弟子,不敢更論詩。
道士奮曰:不然,章不可不成也,又謂劉曰:把筆來,吾與汝就之。
即又唱出四十字為八句,書訖使讀,讀畢,謂二子曰:章不已就乎?二子齊應曰:就矣。
道士曰:此皆不足與語,此寧為文耶?吾就子所能而作耳,非吾之所學於師而能者也。
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聞也。
獨文乎哉?吾語亦不常聞也,吾閉口矣。
二子大懼,皆起立床下而拜曰:不敢他有問也,願聞一言而已:先生稱吾不解人間書,敢問解何書?請聞此而已。
道士寂然,若無聞也,累問不應,二子不自得,即退就座,道士倚牆睡,鼻息如雷鳴。
二子坦然失色,不敢喘。
斯須,曙鼓鼕鼕,二子亦困,遂坐睡。
及覺,日已上,驚顧覓道士不見,即問童奴。
奴曰:天且明,道士起出門,若將便旋然,奴怪久不返,即出到門,覓無有也。
二子驚惋自責,若有失者。
問遂詣餘言,餘不能識其何道士也,常聞有隱君子,彌明豈其人
是年秋,與吏部後堂前染白牡丹一叢,雲:「來春必作含稜碧色,內合有金;含稜紅間暈者,四面各合有一朵五色者」。
自斸其根下,置藥而後栽培之,俟春為驗。
無何●去,不知所之。
是歲,上迎佛骨於鳳翔,禦樓觀之,一城之人,忘業廢食。
吏部上表直諫,忤旨,出為潮州刺史,至商山,泥滑雪深,頗懷鬱鬱,忽見是甥迎馬首而立,拜起勞問,扶鐙接轡,意甚慇懃。
至翌日雪霽,送至鄧州,乃白吏部曰:「某師在此,不得遠去,將入玄扈,倚帝峰矣」。
吏部驚異其言,問其師:即洪崖先生也。
東園公方使柔金水玉,作九華丹,火候精微,難於暫捨。
吏部加敬曰:「神僊可緻乎?至道可求乎」?曰:「得之在心,失之亦心。
校功銓善,黜陟之嚴,倣王禁也。
某他日復當起居,請從此逝」。
吏部為五十六字詩以別之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本為聖朝除弊事,豈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與詩訖,揮涕而別,行入林谷,其速如飛。
明年春,牡丹花開,數朵花色,一如其說。
但每一葉花中,有楷書十四字曰:「雪橫秦嶺家何處?雪擁藍關馬不前」。
書勢精,人工所不及,非神僊得道,立見先知,何以及於此也?或雲:其後吏部復見之,亦得其月華度世之道,而●未顯爾。
韓志和[太平廣記卷七十五著錄。
三洞群仙錄卷三「志和雕鸞」條係刪節,引據廣記而不記出處。
] 韓志和者,本倭國人也。
〔入〕中國為飛龍衛士[「入」據孫校鈔宋本廣記補。
],善雕木為鸞鶴鳥鵲之形,置機捩于腹中發之則飛高三二百尺,數百步外方使卻下。
又作龍床為禦榻,足一履之,則麟●爪角皆動,夭矯如生。
又於唐憲皇前,出繩虎子五六十頭,分〔五〕(立)隊[「五」據孫校廣記正。
],令舞梁州曲,皆中曲度,緻詞時,殷殷有聲,曲畢則累累而退,若有尊卑等級焉。
帝大悅,賜金帛加等,志和一出宮門,盡施散他人,後忽失之。
軒轅彌明[太平廣記卷五十五,及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八,並有著錄,皆出韓愈石鼎聯句序,惟廣記錯脫較多,今據通鑑輯錄。
全篇凡][〔〕中之文,皆據廣記補正。
] 衡山道士軒轅彌明者,不知何許人。
在衡湘間〔來●〕九十餘年。
善捕〔逐〕鬼物,能囚縶蛟螭虎豹,人莫知其壽。
進士劉師服嘗於湘南遇之。
唐憲宗元和七年〔壬辰〕十二月四日,彌明自衡山過太白,〔還京師〕。
知師服在京,〔夜抵其居,師服招其止〕宿。
有校書郎侯喜[侯喜,字叔退,登貞元進士,第官終國子主簿。
(見全唐詩石鼎聯句序] [附註)。
],新有詩名,與師服擁爐〔夜坐〕說詩。
彌明在〔其側〕(坐),貌極醜,〔白鬚黑面,長頸而高結,喉中〕又作楚語,喜視之蔑如也。
彌明〔忽〕軒衣張目,指爐中石鼎謂喜曰:「子既能詩,可與我賦比乎」?師服以衡湘舊識,見其老,但貌事之,不知其有文也,〔聞此說大喜,即援筆而題其首兩〕句曰:「巧匠斲山骨,刳中事烹煎」。
次傳與喜,喜踴躍綴其下曰:「直柄未當權,塞口且吞聲」。
[全唐詩十一函第九冊石鼎聯句。
上聯作「喜曰」,下聯作師服,似誤。
]彌明啞然笑曰:「子詩如是而已乎」?即袖手竦肩,倚北墻坐,謂師服曰:「吾不解世俗事,子為吾書之」。
因高吟曰:「龍頭縮菌蠢,豕腹脹彭享」。
初不似經意,其旨有譏於喜,二子相顧慚駭,〔然欲〕以多窮之。
師服又曰:「外苞乾蘚文,中有暗浪驚」。
喜曰:「在冷足自安,遭焚意彌貞」。
彌明腹令師服書曰:「謬當鼎鼎間,妄使水火爭」。
師服曰:「大似烈士膽,圓如鐵馬纓」。
喜曰:「上比香爐尖,下比鑑面平」。
彌明曰:「秋瓜未落蒂,凍芋強抽萌」。
師服曰:「一塊元氣閉,細泉幽竇傾」。
喜曰:「不值輸瀉處,焉知懷抱清」。
彌明曰:「方當洪爐然,益見小器盈」。
師服曰:「皖皖無刃●,團團類天成」。
喜曰:「遙疑龜負圖,出曝曉正晴」。
彌明曰:「旁有隻耳穿,上為孤髻撐」。
師服曰:「或訝短尾銚,又似無足鐺」。
喜曰:「可惜寒食毬,擲此傍路坑」。
彌明曰:「何當出灰池;無計離缾罌」。
師服曰:「陋質荷斟酌,狹中愧提擎」。
喜曰:「豈能●仙藥,但未污羊羹」。
彌明曰:「形模婦女笑,度量兒童輕」。
師服曰:「徒爾堅重性,不過升合盛」。
喜曰:「傍似廢轂仰,側見折軸橫」。
彌明曰:「時於蚯蚓竅,微作蒼蠅鳴」。
師服曰:「以茲翻溢〔愆〕(衍),實負任使誠」。
喜曰:「常居顧眄地,敢有漏洩情」。
彌明曰:「寧依煖熱弊,不與寒涼并」。
師服曰:「區區徒自效,●●不足呈」。
喜曰:「回旋但兀兀,開闔自鏗鏗」。
[全唐詩十一函第九冊石鼎聯句。
上聯作「喜曰」,下聯作師服,似誤。
]喜思益苦,務欲勝彌明,每搜索,欲出口而聲益悲,筆欲下則復止,卒亦不奇。
二子賦十餘韻,彌明應之如響,皆潁脫含譏諷。
夜將闌,二子思竭,不能續起,謝曰:「尊師非世人能屈也,某輩服矣,願就弟子列,不敢更論詩」。
彌明奮然曰:「此篇不可不成也」。
謂師服曰:「把筆〔把筆〕!吾與汝就之」。
〔即又連唱〕(乃)曰:「全勝瑚璉貴,空有口傳名。
雖此俎豆古,不為手所〔橙〕(棖)。
磨礱去圭角,浸潤著光晶。
願君勿●誚,此物方施行」。
師服書訖,俾讀之,謂二子曰:「章不已就乎」?二子齊應曰:「就矣」!彌明曰:「子皆不足與語此,寧為文耶?吾就子所能而作爾,非吾之所學於師而能者也。
吾所聞者,子皆不足以聞也。
〔豈〕獨文乎哉?吾語亦不常聞也,吾閉口矣」!二子大懼,起立而拜,曰:「不敢他有問也,願聞一聲而已。
先生稱不解人間書,敢問解何書」?卒不應,〔二子〕不自得,即退就坐。
彌明倚墻睡,鼻息如雷〔鳴〕。
二子怛然失色,不敢少喘。
斯須,〔曙鼓鼕鼕〕,二子亦困,〔遂坐〕睡。
及覺,〔驚顧〕,已失彌明所在。
問童奴,曰:「天將明,道士〔起〕出門,〔若將便旋,然久不返〕,●之已不見」。
二子驚異,攜詩詣〔昌黎〕韓愈訪其人,愈曰:「聞有隱君子,彌明豈其人耶」?遂為石鼎聯句序〔行於代焉〕。
[韓愈序曰:元和七年十二月四日,衡山道士軒轅彌明自衡下來,舊與劉師服進士衡湘中相識,將過太白,知師服在京,夜抵其居宿,有校書郎侯喜,新有能詩聲,夜與劉說詩,彌明在其側,貌極醜,白鬚黑面,長頸而高結,喉中又作楚語。
喜視之,若無人。
彌明忽軒衣張眉,指爐中石鼎謂喜曰:子雲能詩,能與我賦此乎?劉往見衡湘間人說雲,年九十餘矣,解捕逐鬼物,拘囚螭蛟虎豹,不知其實能否也。
見其老,頗貌敬之,不知其有文也。
聞此說,大喜,即援筆題其首兩句,次傳於喜,喜踴躍即綴其下雲雲,道士啞然而笑曰:子詩如是而已乎?即袖手聳肩,倚北牆坐,謂劉曰:吾不解世俗書,子為我書。
因高吟曰:龍頭縮菌蠢,豕腹漲彭烹。
初不似經意,詩旨有似譏喜,二子相顧●駭,欲以多窮之。
即又為,傳之喜,喜思益苦,務欲壓道士。
每營度欲出口吻,聲鳴益悲,操筆欲書,將下復止,竟亦不能奇也。
畢,即傳道士,道士高踞大唱曰:][劉把筆,吾詩雲雲,其不用意而功益奇,不可附說,語皆侵劉侯,喜益忌之。
劉與侯皆已賦十餘韻。
彌明應之如響,皆脫潁含譏諷。
夜盡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續,因起謝曰:尊師非世人也,某伏矣,願為弟子,不敢更論詩。
道士奮曰:不然,章不可不成也,又謂劉曰:把筆來,吾與汝就之。
即又唱出四十字為八句,書訖使讀,讀畢,謂二子曰:章不已就乎?二子齊應曰:就矣。
道士曰:此皆不足與語,此寧為文耶?吾就子所能而作耳,非吾之所學於師而能者也。
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聞也。
獨文乎哉?吾語亦不常聞也,吾閉口矣。
二子大懼,皆起立床下而拜曰:不敢他有問也,願聞一言而已:先生稱吾不解人間書,敢問解何書?請聞此而已。
道士寂然,若無聞也,累問不應,二子不自得,即退就座,道士倚牆睡,鼻息如雷鳴。
二子坦然失色,不敢喘。
斯須,曙鼓鼕鼕,二子亦困,遂坐睡。
及覺,日已上,驚顧覓道士不見,即問童奴。
奴曰:天且明,道士起出門,若將便旋然,奴怪久不返,即出到門,覓無有也。
二子驚惋自責,若有失者。
問遂詣餘言,餘不能識其何道士也,常聞有隱君子,彌明豈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