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書表 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squo不覺終卷。
又舊書目帙無次第,諸帙中各有第一至于第十,脫落散亂,卷帙殊等。
今各題其卷帙所在,與目相應,雖相涉入,終無雜謬。
又舊以封書紙次相随、草、正混糅,善惡一貫。
今各随其品,不從本封條目紙行。
凡字數皆使分明,一毫靡遺。
二王缣素書珊瑚軸二帙二十四卷。
紙書金軸二帙二十四卷,又紙書玳瑁軸五帙五十卷,皆金題玉躞織成帶。
又有書扇二帙二卷。
又紙書飛白章草二帙十五卷,并旃檀軸。
又紙書戲學一帙十二卷玳瑁軸,此皆書之冠冕也。
自此以下,别有三品書,凡五十二帙,五百二十卷,悉旃檀軸。
又羊欣缣素及紙書,亦選取其妙者為十八帙一百八十卷,皆漆軸而已。
二王新入書,各裝為六帙六十卷,别充備預。
又其中入品之餘,各有條貫,足以聲華四宇,價傾五都,天府之名珍,盛代之偉寶。
陛下淵昭自天,觸理必鏡,幾諸思制,莫不妙極。
乃诏張永更制禦紙,緊潔光麗&rsquo耀日奪目。
又合秘墨,美殊前後,色如點漆,一點竟紙。
筆别一二,簡毫專用白兔,大管豐毛,膠漆堅密;草書筆悉使長毫,以利縱舍之便。
兼使吳興郡作青石圓硯,質滑而停墨,殊勝南方瓦石之器。
缣素之工,殆絕于昔。
王僧虔尋得其術,雖不及古,不減郗家所制。
二王書,獻之始學父書&rsquo正體乃不相似。
至于絕筆章草,殊相拟類,筆迹流怿,宛轉妍媚,乃欲過之。
羲之書,在始未有奇殊,不勝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極。
嘗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歎服,因與羲之書雲:&ldquo吾昔有伯英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rdquo舊說羲之罷會稽,住蕺山下,一老妪捉十許六角竹扇出市,王聊問一枚幾錢?雲值二十許。
右軍取筆書扇,扇為五字,妪大怅惋雲:舉家朝餐,惟仰于此,何乃書壞。
&rdquo王曰:&ldquo但言王右軍書字,素一百。
&rdquo入市,市人競市去。
妪複以十數扇來請書,王笑不答。
又雲:&ldquo羲之常自書表與穆帝,帝使張翼寫效,一毫不異,題後答之。
羲之初不覺,更詳看,乃歎曰:&ldquo小人幾欲亂真。
&rdquo又羲之性好鵝,山陰縣禳村有一道士,養好鵝十餘,右軍清旦乘小艇故往,意大願樂,乃告求市易,道士不與,百方譬說不能得。
道士乃言性好《道德》,久欲寫河上公《老子》,缣素早辦,而無人能書,府君若能自屈,書《道德經》各兩章,便合群以奉。
便住半日,為寫畢,籠鵝而歸。
又嘗詣一門生家,設佳馔供億甚盛,感之,欲以書相報;見有一新棐床幾,至滑淨,乃書之,草、正相半。
門生送王歸郡,還家,其父已刮盡,生失書,驚懊累日。
桓玄愛重書法,每宴集,辄出法書示賓客。
客有食寒具者,仍以手捉書,大點污。
後出法書,辄令客洗手,兼除寒具。
子敬常箋與簡文十許紙,題最後雲:&ldquo民此書甚合,願存之。
&rdquo此書為桓玄所寶,高祖後得以賜王武剛,未審今何在。
謝奉起廟,悉用棐材,右軍取棐,書之滿床,奉收得一大箦。
子敬後往,謝為說右軍書甚佳,而密已削作數寸棐闆,請子敬書之,亦甚合,奉并稱錄。
奉後孫題分半與桓玄,用履為揚州主簿;餘一半,孫恩破會稽,掠以入海。
羲之為會稽,子敬七八歲學書,羲之從後掣其筆不脫,歎曰:&ldquo此兒書,後當有大名。
&rdquo子敬出戲,見北館新泥垩壁白淨,子敬取帚沾泥汁書方丈一字,觀者如市。
羲之見歎美,問所作,答雲:&ldquo七郎。
&rdquo羲之作書與親故雲:&ldquo子敬飛白大有意。
&rdquo是因子此壁也。
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紗裓\,着詣子敬;子敬便取書之,正、草諸體悉各,兩袖及標略周。
年少覺王左右有淩奪之色,掣裓\而走。
左右果逐之,及門外,鬥争分裂,少年才得一袖耳。
子敬為吳興,羊欣父不疑為烏程令。
欣年十五六,書已有意,為子敬所知。
子敬往縣,入欣齋,欣衣白新絹裙晝眠,子敬因書其裙幅及帶。
欣覺,歡示,遂寶之。
後以上朝廷,中乃零失。
子敬門生以子敬書種蠶,後人于蠶紙中尋取,大有所得。
謝安善書,不重子敬,每作好書,必謂被賞,安辄題後答之。
朝廷秘寶名書,久已盈積,太初狂迫,乃欲一時燒除,左右懷,讓者苦相譬說,乃止。
臣見衛恒《古來能書人錄》一卷,時有不通,今随事改正,并寫諸雜勢一卷,今新裝二王鎮書定目各六卷,又羊欣書目六卷,鐘、張等書目一卷,文字之部備矣。
謹詣省上表,并上錄勢新書以聞。
六年九月中書侍郎臣虞龢上。
又舊書目帙無次第,諸帙中各有第一至于第十,脫落散亂,卷帙殊等。
今各題其卷帙所在,與目相應,雖相涉入,終無雜謬。
又舊以封書紙次相随、草、正混糅,善惡一貫。
今各随其品,不從本封條目紙行。
凡字數皆使分明,一毫靡遺。
二王缣素書珊瑚軸二帙二十四卷。
紙書金軸二帙二十四卷,又紙書玳瑁軸五帙五十卷,皆金題玉躞織成帶。
又有書扇二帙二卷。
又紙書飛白章草二帙十五卷,并旃檀軸。
又紙書戲學一帙十二卷玳瑁軸,此皆書之冠冕也。
自此以下,别有三品書,凡五十二帙,五百二十卷,悉旃檀軸。
又羊欣缣素及紙書,亦選取其妙者為十八帙一百八十卷,皆漆軸而已。
二王新入書,各裝為六帙六十卷,别充備預。
又其中入品之餘,各有條貫,足以聲華四宇,價傾五都,天府之名珍,盛代之偉寶。
陛下淵昭自天,觸理必鏡,幾諸思制,莫不妙極。
乃诏張永更制禦紙,緊潔光麗&rsquo耀日奪目。
又合秘墨,美殊前後,色如點漆,一點竟紙。
筆别一二,簡毫專用白兔,大管豐毛,膠漆堅密;草書筆悉使長毫,以利縱舍之便。
兼使吳興郡作青石圓硯,質滑而停墨,殊勝南方瓦石之器。
缣素之工,殆絕于昔。
王僧虔尋得其術,雖不及古,不減郗家所制。
二王書,獻之始學父書&rsquo正體乃不相似。
至于絕筆章草,殊相拟類,筆迹流怿,宛轉妍媚,乃欲過之。
羲之書,在始未有奇殊,不勝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極。
嘗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歎服,因與羲之書雲:&ldquo吾昔有伯英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rdquo舊說羲之罷會稽,住蕺山下,一老妪捉十許六角竹扇出市,王聊問一枚幾錢?雲值二十許。
右軍取筆書扇,扇為五字,妪大怅惋雲:舉家朝餐,惟仰于此,何乃書壞。
&rdquo王曰:&ldquo但言王右軍書字,素一百。
&rdquo入市,市人競市去。
妪複以十數扇來請書,王笑不答。
又雲:&ldquo羲之常自書表與穆帝,帝使張翼寫效,一毫不異,題後答之。
羲之初不覺,更詳看,乃歎曰:&ldquo小人幾欲亂真。
&rdquo又羲之性好鵝,山陰縣禳村有一道士,養好鵝十餘,右軍清旦乘小艇故往,意大願樂,乃告求市易,道士不與,百方譬說不能得。
道士乃言性好《道德》,久欲寫河上公《老子》,缣素早辦,而無人能書,府君若能自屈,書《道德經》各兩章,便合群以奉。
便住半日,為寫畢,籠鵝而歸。
又嘗詣一門生家,設佳馔供億甚盛,感之,欲以書相報;見有一新棐床幾,至滑淨,乃書之,草、正相半。
門生送王歸郡,還家,其父已刮盡,生失書,驚懊累日。
桓玄愛重書法,每宴集,辄出法書示賓客。
客有食寒具者,仍以手捉書,大點污。
後出法書,辄令客洗手,兼除寒具。
子敬常箋與簡文十許紙,題最後雲:&ldquo民此書甚合,願存之。
&rdquo此書為桓玄所寶,高祖後得以賜王武剛,未審今何在。
謝奉起廟,悉用棐材,右軍取棐,書之滿床,奉收得一大箦。
子敬後往,謝為說右軍書甚佳,而密已削作數寸棐闆,請子敬書之,亦甚合,奉并稱錄。
奉後孫題分半與桓玄,用履為揚州主簿;餘一半,孫恩破會稽,掠以入海。
羲之為會稽,子敬七八歲學書,羲之從後掣其筆不脫,歎曰:&ldquo此兒書,後當有大名。
&rdquo子敬出戲,見北館新泥垩壁白淨,子敬取帚沾泥汁書方丈一字,觀者如市。
羲之見歎美,問所作,答雲:&ldquo七郎。
&rdquo羲之作書與親故雲:&ldquo子敬飛白大有意。
&rdquo是因子此壁也。
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紗裓\,着詣子敬;子敬便取書之,正、草諸體悉各,兩袖及標略周。
年少覺王左右有淩奪之色,掣裓\而走。
左右果逐之,及門外,鬥争分裂,少年才得一袖耳。
子敬為吳興,羊欣父不疑為烏程令。
欣年十五六,書已有意,為子敬所知。
子敬往縣,入欣齋,欣衣白新絹裙晝眠,子敬因書其裙幅及帶。
欣覺,歡示,遂寶之。
後以上朝廷,中乃零失。
子敬門生以子敬書種蠶,後人于蠶紙中尋取,大有所得。
謝安善書,不重子敬,每作好書,必謂被賞,安辄題後答之。
朝廷秘寶名書,久已盈積,太初狂迫,乃欲一時燒除,左右懷,讓者苦相譬說,乃止。
臣見衛恒《古來能書人錄》一卷,時有不通,今随事改正,并寫諸雜勢一卷,今新裝二王鎮書定目各六卷,又羊欣書目六卷,鐘、張等書目一卷,文字之部備矣。
謹詣省上表,并上錄勢新書以聞。
六年九月中書侍郎臣虞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