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羽部
關燈
小
中
大
但見大書“鳳”字。
大中元年冬,求解鳳翔,偶看本府鄉貢士紙之首,便是“鳳”字。
至東都試缑山月聞王子晉吹笙詩,坐側諸詩,悉有“鳳”字。
明年,果登第焉。
子溥,鄭公之子。
大中九年,沈詢侍郎以中書舍人知舉。
其登第門生李彬父叢為萬年令。
同年有起居者之會,倉部李郎中蠙時在座,因戲諸進士曰:“今日極盛,蠙與賢座主同年。
”時右司李郎中従晦,又在座戲蠙曰:“殊未耳!小生與賢座主同年,如何?”謂郴州柳侍郎也。
衆皆以為異。
是日,數公皆詣賓客。
馮尚書審,則又柳公座主楊相國之同年,與坐嗟歎。
侍讀谏議漳說。
河南孔尹溫裕任補阙日,谏讨黨項事,貶郴州司馬。
久之得堂兄尚書溫業書,報雲:“憲府欲取爾作侍禦史。
”日望敕下。
忽又得書雲:“宰相以右史處之。
”皆無音耗。
一日,有鵲喜于庭,直若語狀,孫稚拜且祝雲:“願早得官。
”鵲既飛去,墜下方寸紙,有“補阙”二字,極異之。
無幾,卻除此官。
鄭又自說,早承相國武都公知獎。
當時為大理司直,常歎滞淹。
會張謩欲除太常博士,李公雲:“鄭司直久屈,必請舉自代。
”旋遇蕭贊服阕,且要與官,諸坐遂以蕭為博士。
前此,有大雲寺僧寶銳者,知人休咎。
因問之,銳曰:“司直朝官終得,中間且合為數郡,如何便得?”既而以侍禦史曆作河陽、浙西、淮南,累至檢校郎中,方除比部員外郎。
銳師說事,亦不常中,此又極驗者,以陰骘要顯前定之事耳。
王蒙者,與趙門下憬,布衣之舊,常知其吏才。
及公入相,蒙自前吉州新淦令來谒。
公見喜極,給恤甚厚,将擢為禦史。
時憲僚數至少。
德宗甚難于除授。
而趙公秉政,其言多行,蒙坐待繡衣之拜矣。
一日,偶詣慈恩僧寺占色者,忘其名。
蒙問早晚得官,僧曰:“觀君之色,殊未見喜兆,此後若幹年,當得一邊上禦史。
”蒙大笑而歸。
數日,宰臣對,趙公乘間奏曰:“禦史府阙人太多,就中監察尤為要者,臣欲選擇三數人。
”德宗曰:“非不欲補其阙員,此官須得孤直茂實者充選,料卿祗應取輕薄後生朝中子弟耳。
此不如不置。
”趙公曰:“臣之愚見,正如聖慮,欲于錄事參軍、縣令中求之。
”上大喜曰:“如此即朕之意,卿有人未?”公因薦二人,其一即蒙也。
上曰:“且将狀來。
”公既出,逢裴延齡,進以度支次對。
問公曰:“相公奏何事稱意,喜色充溢?”公不之對。
延齡愠罵而去,雲:“看此老兵,所請得行否?”既見上,奏事畢,因問曰:“趙憬向論請何事?”上曰:“趙憬極公心。
”因說禦史事。
延齡曰:“此大不可,陛下何故信之且趙憬身為宰相,豈谙州縣官續效向二人又不為人所稱說,憬何由自知之必私也。
複至,陛下但诘其所自即知矣。
”他日上閣,問雲:“卿何心知此二人?”公曰:“一是故人,一與臣微親,谙熟之。
”上無言。
他日,延齡又入。
上曰:“趙憬所請,果如卿料。
”遂寝不行。
蒙卻歸故林,而趙公薨于相位。
後數年,連帥奏為従事,得假禦史焉。
相國崔公慎由廉察浙西。
左目眦生贅,如息肉,欲蔽瞳人,視物極礙,諸醫方無驗。
一日,淮南判官楊員外牧,自吳中越職,馔召于中堂。
因話揚州有穆中善醫眼,來為白府主,請遺書崔相國铉,令緻之。
崔公許諾。
後數日,得書雲:“穆生性粗疏,恐不可信。
有譚簡者,用心精審,勝穆甚遠。
”遂緻以來。
既見,白崔公曰:“此立可去。
但能安神不撓,獨斷于中,則必效矣。
”崔公曰:“如約,雖妻子必不使知。
”譚簡又曰:“須用九日晴明,亭午于靜處療之,若其日果能遂心,更無憂矣。
”是時月初也。
至六七日間,忽陰雨甚,譚生極有憂色。
至八九大開霁,問崔公:“飲酒多少?”崔公曰:“戶雖至小,亦可引滿。
”譚生大喜。
初公将決意用譚之醫,惟語大将中善醫者沈師象,師象贊成其事。
是日引譚生于使宅北樓,惟師象與一小豎随行,左右更無人知者。
譚生請公飲酒數杯,端坐無思,俄而譚生以手微扪所患曰:“殊小事耳。
”初覺似拔之,雖痛亦忍。
又聞動剪刀聲。
白公曰:“此地稍暗,請移往中庭。
”象與小豎扶公而至于庭。
坐既定,聞栉焉有聲。
先是,譚生請好綿數兩染绛。
至是,以绛綿拭病處,兼傅以藥,遂不甚痛。
譚生請公開眼,看所贅肉,大如小指,堅如幹筋,遂命投之江中。
方遣報夫人及子弟。
譚生立以狀報淮南,崔相國複書雲:“自發醫後,憂疑頗甚。
及聞痊愈,神思方安。
”後數日,而征诏至金陵。
嗟夫!向若楊君不遇,譚生不至,公心不斷,九日不晴,征诏遽來,歸期是切,礙其目疾,位當廢矣,安得秉鈞入輔,為帝股肱此數事足驗玄助。
而公作相之後,譚生已逝,又何命之太薄也!
大中元年冬,求解鳳翔,偶看本府鄉貢士紙之首,便是“鳳”字。
至東都試缑山月聞王子晉吹笙詩,坐側諸詩,悉有“鳳”字。
明年,果登第焉。
子溥,鄭公之子。
大中九年,沈詢侍郎以中書舍人知舉。
其登第門生李彬父叢為萬年令。
同年有起居者之會,倉部李郎中蠙時在座,因戲諸進士曰:“今日極盛,蠙與賢座主同年。
”時右司李郎中従晦,又在座戲蠙曰:“殊未耳!小生與賢座主同年,如何?”謂郴州柳侍郎也。
衆皆以為異。
是日,數公皆詣賓客。
馮尚書審,則又柳公座主楊相國之同年,與坐嗟歎。
侍讀谏議漳說。
河南孔尹溫裕任補阙日,谏讨黨項事,貶郴州司馬。
久之得堂兄尚書溫業書,報雲:“憲府欲取爾作侍禦史。
”日望敕下。
忽又得書雲:“宰相以右史處之。
”皆無音耗。
一日,有鵲喜于庭,直若語狀,孫稚拜且祝雲:“願早得官。
”鵲既飛去,墜下方寸紙,有“補阙”二字,極異之。
無幾,卻除此官。
鄭又自說,早承相國武都公知獎。
當時為大理司直,常歎滞淹。
會張謩欲除太常博士,李公雲:“鄭司直久屈,必請舉自代。
”旋遇蕭贊服阕,且要與官,諸坐遂以蕭為博士。
前此,有大雲寺僧寶銳者,知人休咎。
因問之,銳曰:“司直朝官終得,中間且合為數郡,如何便得?”既而以侍禦史曆作河陽、浙西、淮南,累至檢校郎中,方除比部員外郎。
銳師說事,亦不常中,此又極驗者,以陰骘要顯前定之事耳。
王蒙者,與趙門下憬,布衣之舊,常知其吏才。
及公入相,蒙自前吉州新淦令來谒。
公見喜極,給恤甚厚,将擢為禦史。
時憲僚數至少。
德宗甚難于除授。
而趙公秉政,其言多行,蒙坐待繡衣之拜矣。
一日,偶詣慈恩僧寺占色者,忘其名。
蒙問早晚得官,僧曰:“觀君之色,殊未見喜兆,此後若幹年,當得一邊上禦史。
”蒙大笑而歸。
數日,宰臣對,趙公乘間奏曰:“禦史府阙人太多,就中監察尤為要者,臣欲選擇三數人。
”德宗曰:“非不欲補其阙員,此官須得孤直茂實者充選,料卿祗應取輕薄後生朝中子弟耳。
此不如不置。
”趙公曰:“臣之愚見,正如聖慮,欲于錄事參軍、縣令中求之。
”上大喜曰:“如此即朕之意,卿有人未?”公因薦二人,其一即蒙也。
上曰:“且将狀來。
”公既出,逢裴延齡,進以度支次對。
問公曰:“相公奏何事稱意,喜色充溢?”公不之對。
延齡愠罵而去,雲:“看此老兵,所請得行否?”既見上,奏事畢,因問曰:“趙憬向論請何事?”上曰:“趙憬極公心。
”因說禦史事。
延齡曰:“此大不可,陛下何故信之且趙憬身為宰相,豈谙州縣官續效向二人又不為人所稱說,憬何由自知之必私也。
複至,陛下但诘其所自即知矣。
”他日上閣,問雲:“卿何心知此二人?”公曰:“一是故人,一與臣微親,谙熟之。
”上無言。
他日,延齡又入。
上曰:“趙憬所請,果如卿料。
”遂寝不行。
蒙卻歸故林,而趙公薨于相位。
後數年,連帥奏為従事,得假禦史焉。
相國崔公慎由廉察浙西。
左目眦生贅,如息肉,欲蔽瞳人,視物極礙,諸醫方無驗。
一日,淮南判官楊員外牧,自吳中越職,馔召于中堂。
因話揚州有穆中善醫眼,來為白府主,請遺書崔相國铉,令緻之。
崔公許諾。
後數日,得書雲:“穆生性粗疏,恐不可信。
有譚簡者,用心精審,勝穆甚遠。
”遂緻以來。
既見,白崔公曰:“此立可去。
但能安神不撓,獨斷于中,則必效矣。
”崔公曰:“如約,雖妻子必不使知。
”譚簡又曰:“須用九日晴明,亭午于靜處療之,若其日果能遂心,更無憂矣。
”是時月初也。
至六七日間,忽陰雨甚,譚生極有憂色。
至八九大開霁,問崔公:“飲酒多少?”崔公曰:“戶雖至小,亦可引滿。
”譚生大喜。
初公将決意用譚之醫,惟語大将中善醫者沈師象,師象贊成其事。
是日引譚生于使宅北樓,惟師象與一小豎随行,左右更無人知者。
譚生請公飲酒數杯,端坐無思,俄而譚生以手微扪所患曰:“殊小事耳。
”初覺似拔之,雖痛亦忍。
又聞動剪刀聲。
白公曰:“此地稍暗,請移往中庭。
”象與小豎扶公而至于庭。
坐既定,聞栉焉有聲。
先是,譚生請好綿數兩染绛。
至是,以绛綿拭病處,兼傅以藥,遂不甚痛。
譚生請公開眼,看所贅肉,大如小指,堅如幹筋,遂命投之江中。
方遣報夫人及子弟。
譚生立以狀報淮南,崔相國複書雲:“自發醫後,憂疑頗甚。
及聞痊愈,神思方安。
”後數日,而征诏至金陵。
嗟夫!向若楊君不遇,譚生不至,公心不斷,九日不晴,征诏遽來,歸期是切,礙其目疾,位當廢矣,安得秉鈞入輔,為帝股肱此數事足驗玄助。
而公作相之後,譚生已逝,又何命之太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