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商部下

關燈
卷三 商部下 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

    韓公文至高,孟長于五言,時号“孟詩韓筆”。

    元和中,後進師匠韓公,文體大變。

    又柳柳州宗元、李尚書翺、皇甫郎中湜、馮詹事定、祭酒楊公、餘座主李公,皆以高文為諸生所宗,而韓、柳、皇甫、李公皆以引接後學為務。

    楊公尤深于獎善,遇得一句。

    終日在口,人以為癖,終不易初心。

    長慶以來,李封州甘為文至精,獎拔公心,亦類數公。

    甘出于李相國武都公門下,時以為得人。

    惜其命運湮厄,不得在掄鑒之地。

    又元和以來,詞翰兼奇者,有柳柳州宗元、劉尚書禹錫及楊公。

    劉、楊二人,詞翰之外,别精篇什。

    又張司業籍善歌行,李賀能為新樂府,當時言歌篇者,宗此二人。

    李相國程、王仆射起、白少傅居易兄弟、張舍人仲素為場中詞賦之最,言程式者,宗此五人。

    伯仲昆弟,以史筆繼業,家藏書最多者,蘇少常景澈、堂弟尚書縧,諸家無比,而皆以清标雅範,為後來所重。

    少卿登第,與堂兄特并時,亦士林之美。

     廣平程子齊昔範,未舉進士日,著《程子中謩》三卷,韓文公一見大稱歎。

    及赴舉,言于主司曰:“程昔範不合在諸生之下。

    ”當時下第,大振屈聲。

    庾尚書承宣知貢舉,程始登第,以試正字,従事泾原軍。

    李太師逢吉在相位,見其書,特薦拜左拾遺。

    竟因李公之累,湮厄而沒。

    其立身貞苦,能清譚樂善,士多附之。

    惜其位不至耳。

    與堂舅李信州虞,相知最深,交契至厚,有裴公夷直,皆士林之望也。

     胡尚書證,河中人。

    太傅天水昭公鎮河中,尚書建節赴振武,備桑梓禮入谒,持刺稱“百姓”。

    獻昭公詩雲:“詩書入京國,旌旗過鄉關。

    ”州裡榮之。

    餘宗侄橹,應進士時,著《鄉籍》一篇,大誇河東人物之盛,皆實錄也。

    同鄉中,趙氏軒冕文儒最著,曾祖父、祖父世掌綸诰,橹昆弟五人進士及第,皆曆台省。

    盧少傅弘宣、盧尚書簡辭、弘正、簡求皆其姑子也,時稱“趙家出”。

    外家敬氏先世,亦出自河中,人物名望,皆謂至盛,橹著《鄉籍》載之。

     楊仆射於陵在考功時,與李師稷及第。

    至其子相國嗣複知舉,門生集候仆射,而李公在座,時人謂之楊家“上下門生”。

     李相公石,是庾尚書承書宣門生。

    不數年,李任魏博軍,因奏事,特賜紫,而庾尚衣绯,人謂“李侍禦将紫底绯上座主”。

     李相國武都公知貢舉,門生多清秀俊茂,唐沖、薛庠、袁都輩,時謂之“玉筍”。

     元和中,柳柳州書,後生多師效,就中尤長于章草,為時所寶。

    湖湘以南,童稚悉學其書,頗有能者。

    長慶已來,柳尚書公權,又以博聞強識工書,不離近侍。

    柳氏言書者,近世有此二人。

    尚書與族孫璟,開成中,同在翰林,時稱“大柳舍人”、“小柳舍人”。

    自祖父郎中芳以來,奕世以文學居清列。

    舍人在名場淹屈,及擢第首冠諸生,當年宏詞登高科,十餘年便掌綸诰,侍翰苑。

    性喜汲引後進,出其門者,名流大僚至多。

    以誠明待物,不妄然諾,士益附之。

     開成三年,餘忝列第。

    考官刑部員外郎纥幹公,崔相國群門生也。

    公及第日,于相國新昌宅小廳中,集見座主。

    及為考官之前,假舍于相國故第,亦于此廳見門生焉。

    是年科目八人,六人繼升朝序。

    鄙人蹇薄,晚方通籍。

    敕頭孫河南谷,先于雁門公為丞。

     裴晉公平淮西後,憲宗賜玉帶一條。

    公臨薨,卻進,使門人作表,皆不如意。

    公令子弟執筆,口占狀曰:“内府之珍,先朝所賜。

    既不敢将歸地下,又不合留向人間,謹卻封進。

    ”聞者歎其簡切而不亂。

     晉公,貞元中,作《鑄劍戟為農器賦》。

    其首雲:“皇帝嗣位之十三載,寰海鏡清,方隅砥平。

    驅域中盡歸力穑,示天下不複用兵。

    ”憲宗平蕩宿寇,數緻太平,正當元和十三年,而晉公以文儒作相,竟立殊勳,為章武佐命,觀其辭賦氣概,豈得無異日之事乎 進士李為作《淚賦》,及輕、薄、暗、小四賦。

    李賀作《樂府》,多屬意花草蜂蝶之間,二子竟不遠大。

    文字之作,可以定相命之優劣矣。

     相國令狐公楚,自河陽征入,至阌鄉,暴風,有裨将飼官馬在逆旅,屋毀馬斃。

    到京,公旋大拜。

    時魏義通以檢校常侍,代鎮三城,裨将當還,緣馬死,懼帥之責,以狀請一字為押。

    公援筆判曰:“廄焚魯國,先師惟恐傷人;屋倒阌鄉,常侍豈宜問馬?” 新野庾倬,貞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