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宮部
關燈
小
中
大
象宛如昔時。
心知聖人在上,悲喜且欲泣下。
”以此奏聞。
敕盡收此輩,卻系教坊。
李尉亦為京尹所擢用,後至郡守。
德宗嘗暮秋獵于苑中。
是日天色微寒,上謂近臣曰:“九月衣衫,二月衣袍,與時候不相稱,欲遞遷一月,何如?”左右皆拜謝。
翌日,命翰林議之,而後下诏。
李趙公吉甫,時為承旨,以聖人能上順天時,下盡物理,表請宣示萬方,編之于令。
李相程初為學士,獨不署名。
具狀奏曰:“臣謹按《月令》,十月始裘。
《月令》是玄宗皇帝删定,不可改易。
”上乃止。
由是與吉甫不協。
德宗躬親庶政,中外除授,無不留神。
餘伯父自監察裡行浙東觀察判官,特授高陵縣令。
裴尚書武,亦自鄜坊監察宰栎陽。
二人同制。
後數日,因遊苑中,有執役者,上問:“何處人?”雲:“是高陵百姓。
”上曰:“汝是高陵人也,我近為汝揀得一好長官,知否?” 憲宗初,征柳宗元、劉禹錫,至京。
俄而以柳為柳州刺史,劉為播州刺史。
柳以劉須侍親,播州最為惡處,請以柳州換。
上不許。
宰相對曰:“禹錫有老親。
”上曰:“但要與惡郡,豈系母在?”裴晉公進曰:“陛下方侍太後,不合發此言。
”上有愧色。
既而語左右曰:“裴度終愛我切。
”劉遂改授連州。
憲宗知權文公甚真。
後權長孺知鹽鐵福建院,贓污盈積,有司以具獄奏。
上曰:“必緻極法。
”崔相群救之雲:“是德輿族子。
”上曰:“德輿必不合有子弟犯贓,若德輿在,自犯贓,朕且不赦,況其宗従也?”及知其母年高,乃免死,杖一百,長流康州。
文宗将有事南郊,禮前,本司進相撲人。
上曰:“我方清齋,豈合觀此事!”左右曰:“舊例皆有,已在門外祗候。
”上曰:“此應是要賞物,可向外撲了。
”即與賞物令去。
又賞觀鬥雞,優人稱歎“大好雞”,上曰:“雞既好,便賜汝。
” 文宗賜翰林學士章服,續有待诏欲先賜本司者,以名上。
上曰:“賜君子小人不同日,且待别日。
” 文宗欲以韋宣州溫為翰林學士。
韋以先父遺命,懇辭。
上後謂次對官曰:“韋溫,朕每欲用之,皆辭訴,又安用韋溫?”聲色俱厲。
戶部崔侍郎蠡進曰:“韋溫禀其父遺命耳。
”上曰:“溫父不令其子在翰林,是亂命也。
豈謂之理乎?”崔曰:“凡人子能遵理命,已是至孝,況能禀亂命而不改者,此則尤可嘉之,陛下不可怪也。
”上曰:“然。
”乃止。
文宗時,有正塔僧履險若平,換塔杪一柱,傾都奔走,皆以為神。
上聞之曰:“此塔固由人工所成,當時匠者,豈亦有神?”沙門後果以妖妄伏法。
文宗對翰林諸學士,因論前代文章。
裴舍人數道陳拾遺名,柳舍人璟目之,裴不覺。
上顧柳曰:“他字伯玉,亦應呼陳伯玉。
” 武宗時,李崖州嘗面奏處士王龜志業堪為谏官。
上曰:“龜是誰子?”對曰:“王起之子。
”曰:“凡言處士者,當是山野之人。
王龜父大僚,安得居山野不自合有官?”李無以對。
又将賜杜悰之子無逸衣,所司條列數目,其衫色未奉進旨,上久之言曰:“我不可賜其白衫,年小未有官,又難假其服色,但賜青衣無衫可也。
” 宣宗朝,兩省官對。
上曰:“卿等皆朕诤臣,切須各務公道,但無私黨。
所論事,必與卿行。
若苟近私,雖直無益。
” 大中七年冬,诏來年正月一日,禦含元殿受朝賀。
璘時為左補阙,請權禦宣政殿。
疏奏之明日,聞上謂宰臣曰:“有谏官疏,來年禦含元殿事如何莫須罷否?”宰臣魏公謩奏曰:“元年大慶,正殿稱賀,亦是常儀,況當無事之時。
陛下肆觐百辟,朝廷盛禮,不可廢阙。
”上曰:“近華州奏,光化賊劫下邽縣。
又關輔久無雨雪,皆朕之憂。
豈謂之無事須與他罷。
假如權禦宣政,亦何不可也?”宰臣奉诏,方欲宣下,而日官奏太陽當虧,遂罷之。
其後宰相因奏對,以遺補多阙,請更除八人。
上曰:“谏官但要職業修舉,亦豈在多隻如張道符、牛叢、趙璘輩三數人足矣!使朕聞所未聞。
”
心知聖人在上,悲喜且欲泣下。
”以此奏聞。
敕盡收此輩,卻系教坊。
李尉亦為京尹所擢用,後至郡守。
德宗嘗暮秋獵于苑中。
是日天色微寒,上謂近臣曰:“九月衣衫,二月衣袍,與時候不相稱,欲遞遷一月,何如?”左右皆拜謝。
翌日,命翰林議之,而後下诏。
李趙公吉甫,時為承旨,以聖人能上順天時,下盡物理,表請宣示萬方,編之于令。
李相程初為學士,獨不署名。
具狀奏曰:“臣謹按《月令》,十月始裘。
《月令》是玄宗皇帝删定,不可改易。
”上乃止。
由是與吉甫不協。
德宗躬親庶政,中外除授,無不留神。
餘伯父自監察裡行浙東觀察判官,特授高陵縣令。
裴尚書武,亦自鄜坊監察宰栎陽。
二人同制。
後數日,因遊苑中,有執役者,上問:“何處人?”雲:“是高陵百姓。
”上曰:“汝是高陵人也,我近為汝揀得一好長官,知否?” 憲宗初,征柳宗元、劉禹錫,至京。
俄而以柳為柳州刺史,劉為播州刺史。
柳以劉須侍親,播州最為惡處,請以柳州換。
上不許。
宰相對曰:“禹錫有老親。
”上曰:“但要與惡郡,豈系母在?”裴晉公進曰:“陛下方侍太後,不合發此言。
”上有愧色。
既而語左右曰:“裴度終愛我切。
”劉遂改授連州。
憲宗知權文公甚真。
後權長孺知鹽鐵福建院,贓污盈積,有司以具獄奏。
上曰:“必緻極法。
”崔相群救之雲:“是德輿族子。
”上曰:“德輿必不合有子弟犯贓,若德輿在,自犯贓,朕且不赦,況其宗従也?”及知其母年高,乃免死,杖一百,長流康州。
文宗将有事南郊,禮前,本司進相撲人。
上曰:“我方清齋,豈合觀此事!”左右曰:“舊例皆有,已在門外祗候。
”上曰:“此應是要賞物,可向外撲了。
”即與賞物令去。
又賞觀鬥雞,優人稱歎“大好雞”,上曰:“雞既好,便賜汝。
” 文宗賜翰林學士章服,續有待诏欲先賜本司者,以名上。
上曰:“賜君子小人不同日,且待别日。
” 文宗欲以韋宣州溫為翰林學士。
韋以先父遺命,懇辭。
上後謂次對官曰:“韋溫,朕每欲用之,皆辭訴,又安用韋溫?”聲色俱厲。
戶部崔侍郎蠡進曰:“韋溫禀其父遺命耳。
”上曰:“溫父不令其子在翰林,是亂命也。
豈謂之理乎?”崔曰:“凡人子能遵理命,已是至孝,況能禀亂命而不改者,此則尤可嘉之,陛下不可怪也。
”上曰:“然。
”乃止。
文宗時,有正塔僧履險若平,換塔杪一柱,傾都奔走,皆以為神。
上聞之曰:“此塔固由人工所成,當時匠者,豈亦有神?”沙門後果以妖妄伏法。
文宗對翰林諸學士,因論前代文章。
裴舍人數道陳拾遺名,柳舍人璟目之,裴不覺。
上顧柳曰:“他字伯玉,亦應呼陳伯玉。
” 武宗時,李崖州嘗面奏處士王龜志業堪為谏官。
上曰:“龜是誰子?”對曰:“王起之子。
”曰:“凡言處士者,當是山野之人。
王龜父大僚,安得居山野不自合有官?”李無以對。
又将賜杜悰之子無逸衣,所司條列數目,其衫色未奉進旨,上久之言曰:“我不可賜其白衫,年小未有官,又難假其服色,但賜青衣無衫可也。
” 宣宗朝,兩省官對。
上曰:“卿等皆朕诤臣,切須各務公道,但無私黨。
所論事,必與卿行。
若苟近私,雖直無益。
” 大中七年冬,诏來年正月一日,禦含元殿受朝賀。
璘時為左補阙,請權禦宣政殿。
疏奏之明日,聞上謂宰臣曰:“有谏官疏,來年禦含元殿事如何莫須罷否?”宰臣魏公謩奏曰:“元年大慶,正殿稱賀,亦是常儀,況當無事之時。
陛下肆觐百辟,朝廷盛禮,不可廢阙。
”上曰:“近華州奏,光化賊劫下邽縣。
又關輔久無雨雪,皆朕之憂。
豈謂之無事須與他罷。
假如權禦宣政,亦何不可也?”宰臣奉诏,方欲宣下,而日官奏太陽當虧,遂罷之。
其後宰相因奏對,以遺補多阙,請更除八人。
上曰:“谏官但要職業修舉,亦豈在多隻如張道符、牛叢、趙璘輩三數人足矣!使朕聞所未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