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D
齊克果寫過這樣的東西:
記憶是最基本的條件。
藉着叫做記憶的方法,人們才能經由回憶,将經驗變成神聖的存在。
經驗裡有努力與責任的伴随,無差别性的記憶則無所謂努力與責任。
基本上,回憶是一種技術—— 這三天裡我自己的行動是什麼,我一點也想不起來了。
我到底去了哪裡?做了什麼事?我完全不知道,因為我的腦子完全被濃霧彌漫,根本無法傳遞記憶這種東西。
我了解這是因為這個記憶可能危及我的生命,所以我才會一點也記不得。
這是潛意識的自我防衛,我的腦子不讓我想起這三天的事。
這好像就是那位瑞典教授告訴我的,所謂的“交擾模式”。
這是可以統合不同的感覺領域,而得到感覺的能力。
一出生就全盲的人,如果他成人後有機會因為角膜移植手術,而奇迹性地獲得視力,那麼,就算他在全盲時期能在語言與觸覺上很清楚的認知三角錐與圓柱的差異,但在得到視力之後,首次面對三角錐與圓柱時,卻很難光靠視覺,就說對何者是三角錐,何者是圓柱。
同樣的,也很難分辨小狗與小貓。
可以說盲人時代得到的認知,無法應用于從眼睛得到資訊的時候。
不過,隻要一閉起眼睛,抱起小動物,就立刻知道是貓還是狗。
面對三角錐時也一樣,隻要閉上雙眼,用手一摸,就馬上知道這是三角錐。
人類的感覺領域嚴重地影響個人認知,要完全改變感覺領域所造成的認知,要花相當長的時間。
我走在迪蒙西村的小路上時,可能是四周景物全被薄雪覆蓋的關系吧?我對周圍的環境既不覺得感動,也不覺得害怕,隻覺得心情十分混亂。
我已經四十二年沒有踏上這塊土地,卻沒有四十二年再度重逢的激動,仿佛昨天、前天我都在這裡,甚至覺得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
迷霧一直盤據在我的腦子裡,我恍恍惚惚地在小路上來來回回地走着。
迪蒙西确實很像我所熟悉的坎諾,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所不同。
若要說明它們到底有何不同,或許可以用“有人戴上和我很親近的人的面具,出現在我面前”來形容。
我在冰冷的空氣中,因為腦子裡一片迷霧而整個人恍恍惚惚的,時而來回走動,時而停下腳步,并且閉上眼睛觀想自己腦中的世界。
我腦中的銀幕有兩部電影,一部是新電影,一部是老片子。
這兩部電影的場景雖然完全相同,但看起來卻是兩個世界。
坎諾和迪蒙西就是這樣的兩個世界,所以它們是兩個不同的地方。
每當天要亮的時候,我就重新有這樣的感慨。
在恍惚中的我,被憤怒的情緒操縱着,并且在無形的手推動下,做了種種的事情。
雖然我是在思考無法走出迷霧的情形下做出那些事情,可是那些非我自主意識所進行的行為,又是非常深刻的真實體驗,讓我感到強烈的疼痛。
記憶那些事情讓我痛苦,也讓我無法逃離這裡,于是那些事情終于出現在我的畫作上。
我想過,或許我不應該再畫了,因為作畫可能讓我陷入危險之中。
我的記憶來自未來,應該就是讓我的心情恍惚不知所措的原因。
或許用“記憶”來形容并不正确。
不,“未來”這個字眼或許也不正确。
因為我是活在複數的場所裡的,是活在複數的時間裡的。
成為我腦中記憶的,是未來的事情,也是現在的事情。
對我來說,千年之後的未來,就是昨日。
出現在我腦海裡的風景,來自和現在的我的意識不同的地方,那是和現在不一樣的意識場所。
一般來說,那就是過去吧!回憶應該隻來自收藏着經驗的記憶盒子裡。
但是我不同,我的回憶不等同于記憶中的經驗。
這是耶和華的意思。
耶和華進入我的身體,便把祂未來要做的事情,成為我的記憶。
再見到迪蒙西時,我一點激動的情緒也沒有,隻覺得有些無趣。
這和風景從未來飛進我的腦子裡,讓我激動得想趕快把那個風景畫在畫布的心情比較起來,存在于現實世界的這個村子,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冷。
我隻想着趕快結束這裡的事情,待在這個村子裡的時間,實在是太無聊了。
我還想快點回到畫布前,坐在被陽光曬得暖暖的凳子上,埋頭作畫。
我的腦子裡早已失去齊克果所說的無差别性的瑣碎記憶。
存在我腦中的,隻有像砂金一樣發出神聖光芒的微小部分,它們以回憶的型态,存留在我的記憶裡。
但是,這些記憶并不是我自己選擇的,而是像一陣旋風似的,從未來世界的某一點,一次又一次地吹進我的内心,為我築起記憶之牆。
回憶需要技術與努力,可是我卻沒有這兩樣東西,我是無法回憶的。
因此即使如昨天那麼接近的日子,也不會存在我的記憶裡。
我的快樂之地,隻在那片記憶之牆裡面,牆的另一邊是我絕對不會觸及的地方。
我對這裡的每個地方都沒有感覺。
我不知道我這麼說是否得當,但是,我覺得我的腳現在所站立的冰冷村子,像一個所有重要東西都被抽光了的空殼。
坎諾城也給我相同的感覺。
坎諾城像一塊一再被用力擰轉的海綿,現在不管再怎麼用力擰,也無法從這塊海綿上擰出一滴水來了。
這是我站在巨大的坎諾城前面時,唯一的感覺。
一走進城内的石頭堆中,進入我眼簾的,不管是中庭還是曾經當作斷頭台的圓石;抑或是位于拱門之外,隻能小窺一角的墓園,全被雪覆蓋着。
石頭很冷,這個城堡就像一座冰宮。
走到外牆上的回廊,回廊的地面也全被雪覆蓋了,完全沒有人類的足迹。
這麼冷的冬天,當然沒有人會在這個時候來這裡吧!村子的上空有一層薄霧;本來應該是淡綠色的山丘,因為雪的關系,而呈現出白色的起伏,一直綿延到森林那邊。
我也登上倫敦塔,沿着螺旋狀的階梯往上走,來到冷風直吹的塔頂。
眼下的山丘腳下,是覆蓋着濃濃霧氣的尼斯湖,風景仿佛東方的山水畫,是色彩清淡的世界,天空的霧氣随着高度變淡,因此可以從高處看到湖對岸的森林。
那裡的森林也一樣被着白雪,樹梢上斑斑點點的白雪模樣,像是撒了糖粉的甜點,看起來非常華麗。
湖的相反邊,是可以直接通到城堡的凱斯魯路。
這條路的另一頭,就是商店街。
站在塔頂上,也可以看到商店街的屋頂。
這座城堡讓人覺得怪怪的。
倫敦塔比想像中的小,塔頂上的空間大概可以容納十個人站立,可以說相當窄小,這令我有點意外。
我以為塔頂或回廊的寬度都應該更寬才是。
我每次登上塔頂,就有這種感覺。
我呆呆的站在塔頂上,忍受着寒冷的空氣。
雖然冷,但是站在
藉着叫做記憶的方法,人們才能經由回憶,将經驗變成神聖的存在。
經驗裡有努力與責任的伴随,無差别性的記憶則無所謂努力與責任。
基本上,回憶是一種技術—— 這三天裡我自己的行動是什麼,我一點也想不起來了。
我到底去了哪裡?做了什麼事?我完全不知道,因為我的腦子完全被濃霧彌漫,根本無法傳遞記憶這種東西。
我了解這是因為這個記憶可能危及我的生命,所以我才會一點也記不得。
這是潛意識的自我防衛,我的腦子不讓我想起這三天的事。
這好像就是那位瑞典教授告訴我的,所謂的“交擾模式”。
這是可以統合不同的感覺領域,而得到感覺的能力。
一出生就全盲的人,如果他成人後有機會因為角膜移植手術,而奇迹性地獲得視力,那麼,就算他在全盲時期能在語言與觸覺上很清楚的認知三角錐與圓柱的差異,但在得到視力之後,首次面對三角錐與圓柱時,卻很難光靠視覺,就說對何者是三角錐,何者是圓柱。
同樣的,也很難分辨小狗與小貓。
可以說盲人時代得到的認知,無法應用于從眼睛得到資訊的時候。
不過,隻要一閉起眼睛,抱起小動物,就立刻知道是貓還是狗。
面對三角錐時也一樣,隻要閉上雙眼,用手一摸,就馬上知道這是三角錐。
人類的感覺領域嚴重地影響個人認知,要完全改變感覺領域所造成的認知,要花相當長的時間。
我走在迪蒙西村的小路上時,可能是四周景物全被薄雪覆蓋的關系吧?我對周圍的環境既不覺得感動,也不覺得害怕,隻覺得心情十分混亂。
我已經四十二年沒有踏上這塊土地,卻沒有四十二年再度重逢的激動,仿佛昨天、前天我都在這裡,甚至覺得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
迷霧一直盤據在我的腦子裡,我恍恍惚惚地在小路上來來回回地走着。
迪蒙西确實很像我所熟悉的坎諾,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所不同。
若要說明它們到底有何不同,或許可以用“有人戴上和我很親近的人的面具,出現在我面前”來形容。
我在冰冷的空氣中,因為腦子裡一片迷霧而整個人恍恍惚惚的,時而來回走動,時而停下腳步,并且閉上眼睛觀想自己腦中的世界。
我腦中的銀幕有兩部電影,一部是新電影,一部是老片子。
這兩部電影的場景雖然完全相同,但看起來卻是兩個世界。
坎諾和迪蒙西就是這樣的兩個世界,所以它們是兩個不同的地方。
每當天要亮的時候,我就重新有這樣的感慨。
在恍惚中的我,被憤怒的情緒操縱着,并且在無形的手推動下,做了種種的事情。
雖然我是在思考無法走出迷霧的情形下做出那些事情,可是那些非我自主意識所進行的行為,又是非常深刻的真實體驗,讓我感到強烈的疼痛。
記憶那些事情讓我痛苦,也讓我無法逃離這裡,于是那些事情終于出現在我的畫作上。
我想過,或許我不應該再畫了,因為作畫可能讓我陷入危險之中。
我的記憶來自未來,應該就是讓我的心情恍惚不知所措的原因。
或許用“記憶”來形容并不正确。
不,“未來”這個字眼或許也不正确。
因為我是活在複數的場所裡的,是活在複數的時間裡的。
成為我腦中記憶的,是未來的事情,也是現在的事情。
對我來說,千年之後的未來,就是昨日。
出現在我腦海裡的風景,來自和現在的我的意識不同的地方,那是和現在不一樣的意識場所。
一般來說,那就是過去吧!回憶應該隻來自收藏着經驗的記憶盒子裡。
但是我不同,我的回憶不等同于記憶中的經驗。
這是耶和華的意思。
耶和華進入我的身體,便把祂未來要做的事情,成為我的記憶。
再見到迪蒙西時,我一點激動的情緒也沒有,隻覺得有些無趣。
這和風景從未來飛進我的腦子裡,讓我激動得想趕快把那個風景畫在畫布的心情比較起來,存在于現實世界的這個村子,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冷。
我隻想着趕快結束這裡的事情,待在這個村子裡的時間,實在是太無聊了。
我還想快點回到畫布前,坐在被陽光曬得暖暖的凳子上,埋頭作畫。
我的腦子裡早已失去齊克果所說的無差别性的瑣碎記憶。
存在我腦中的,隻有像砂金一樣發出神聖光芒的微小部分,它們以回憶的型态,存留在我的記憶裡。
但是,這些記憶并不是我自己選擇的,而是像一陣旋風似的,從未來世界的某一點,一次又一次地吹進我的内心,為我築起記憶之牆。
回憶需要技術與努力,可是我卻沒有這兩樣東西,我是無法回憶的。
因此即使如昨天那麼接近的日子,也不會存在我的記憶裡。
我的快樂之地,隻在那片記憶之牆裡面,牆的另一邊是我絕對不會觸及的地方。
我對這裡的每個地方都沒有感覺。
我不知道我這麼說是否得當,但是,我覺得我的腳現在所站立的冰冷村子,像一個所有重要東西都被抽光了的空殼。
坎諾城也給我相同的感覺。
坎諾城像一塊一再被用力擰轉的海綿,現在不管再怎麼用力擰,也無法從這塊海綿上擰出一滴水來了。
這是我站在巨大的坎諾城前面時,唯一的感覺。
一走進城内的石頭堆中,進入我眼簾的,不管是中庭還是曾經當作斷頭台的圓石;抑或是位于拱門之外,隻能小窺一角的墓園,全被雪覆蓋着。
石頭很冷,這個城堡就像一座冰宮。
走到外牆上的回廊,回廊的地面也全被雪覆蓋了,完全沒有人類的足迹。
這麼冷的冬天,當然沒有人會在這個時候來這裡吧!村子的上空有一層薄霧;本來應該是淡綠色的山丘,因為雪的關系,而呈現出白色的起伏,一直綿延到森林那邊。
我也登上倫敦塔,沿着螺旋狀的階梯往上走,來到冷風直吹的塔頂。
眼下的山丘腳下,是覆蓋着濃濃霧氣的尼斯湖,風景仿佛東方的山水畫,是色彩清淡的世界,天空的霧氣随着高度變淡,因此可以從高處看到湖對岸的森林。
那裡的森林也一樣被着白雪,樹梢上斑斑點點的白雪模樣,像是撒了糖粉的甜點,看起來非常華麗。
湖的相反邊,是可以直接通到城堡的凱斯魯路。
這條路的另一頭,就是商店街。
站在塔頂上,也可以看到商店街的屋頂。
這座城堡讓人覺得怪怪的。
倫敦塔比想像中的小,塔頂上的空間大概可以容納十個人站立,可以說相當窄小,這令我有點意外。
我以為塔頂或回廊的寬度都應該更寬才是。
我每次登上塔頂,就有這種感覺。
我呆呆的站在塔頂上,忍受着寒冷的空氣。
雖然冷,但是站在